免剥线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61287发布日期:2021-05-25 12:48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免剥线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导线连接的接线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免剥线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用于电路连接或电器件接入导电线,其包括一绝缘外壳及导电部件,绝缘外壳包裹在导电部件外,导电部件包括插接式的电输入端和电输出端。

申请公布号为cn103682699a的一种快速接线端子,包括导电铜片和具有弹性的导电不锈钢片,导电铜片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端头,导电不锈钢与导电铜片紧固连接。

公开号为cn106571540a的防止螺钉松脱的接线端子,包括螺钉、壳体、压线框和焊片,壳体顶端设有用于使螺钉穿入的通孔,壳体底端设有用于使压线框和焊片进入的开口。

接线端子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的电线均需提前进行剥线处理,即将电线的绝缘包皮剥掉,露出的金属导体部分插入到接线端子上,以实现接线端子两端的电线导通。

在实际电工接线时,在已铺设的电线上不便断开或剥线时,上述接线端子应用场景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免剥线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的输入端采用免剥线结构,即可直接与现有电线电导通,免除剥线之麻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免剥线的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壳体和至少一路导电部件,所述的导电部件设于所述的绝缘壳体外,所述的导电部件包括一个输入端子、至少一个输出端子和连接于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导电体;

所述的输入端子上设有可切入电线绝缘层并与电线导体接触的刃部,所述的绝缘壳体上设有用于活动的第一施压部,所述的第一施压部对待接入电线施加一个朝向所述刃部的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输入端子包括一个搁置电线的导电架,所述的导电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线槽的导电板,所述的刃部开设于线槽的槽边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线槽呈口径逐渐缩小的u型槽,所述的刃部开设于内侧边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导电架包括两个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的导电板,两个导电板通过底板连接,电线同时卡入两个导电板的线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绝缘壳体上还包括弹性夹子和第二施压部,所述的第二施压部可驱使弹性夹子夹住电线并紧密接触于所述的输出端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输出端子包括一板状接触部,所述的弹性夹子包括插入框,所述的板状接触部伸入所述的插入框内,第二施压部作用于弹性夹子使插入框与板状接触部之间形成一个可插入电线的夹线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弹性夹子还包括压在板状接触部上方的压部、从压部的根部向上弯折并向前延伸的挤压部,所述的插入框连接于挤压部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二施压部为轴接在绝缘外壳前部的扳压部,扳压部的后端作用于所述的压部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插入框由接触电线的底边、两侧边和所述的挤压部所形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施压部包括轴接在绝缘外壳后部的翻盖,所述的翻盖的内侧挤压电线压向输入端子上的刃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绝缘外壳包括一底壳,两路所述的导电部件置于所述的底壳上,所述的底壳上设有上盖,第一施压部和第二施压部均轴接在所述的上盖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底壳靠近输入端一侧设有一带定位孔的定位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弹性夹子为金属弹性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输入端子上设有刃部,绝缘壳体上设有用于活动的第一施压部,现有电线接入到接电端子的输入端时,可通过第一施压部对待接入电线施加一个朝向刃部的作用力,从而将刃部切入电线绝缘层并与电线导体接触,从而接线端子与现有电线的直接电导通,免除剥线之麻烦,使接线操作更加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图2的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五;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内部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导电部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弹性夹子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导电部件与弹性夹子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剥线的接线端子,包括绝缘壳体100和导电部件200,导电部件200设于绝缘壳体100内。

如图8所示,导电部件200包括输入端子01、输出端子02和连接于输入端子01和输出端子02的导电体03。其中输入端子01上设有可切入电线绝缘层并与电线导体接触的刃部1。应当被理解的是,当刃部1与电线导体接触后,电线导体、输入端子01、导电体03和输出端子02之间形成导电通道,从而可将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导体的电流引流到接入在输出端子02处的电线导体中。这样一来,接线端子可直接与现有电线电导通,免除剥线之麻烦。

为了使电线与刃部1作用,以使刃部1切入电线绝缘层并与电线导体接触,绝缘壳体100上设有用于活动的第一施压部04,第一施压部04对接入到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x施加一个朝向刃部1的作用力,从而实现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x与接线端子的电性连接。

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个绝缘壳体100内设置有两个导电部件200,两个导电部件200之间相互分离,每个导电部件200包括一个输入端子01、三个输出端子02和连接于输入端子01和输出端子02的导电体03。并且输入端子01、三个输出端子02和导电体03由金属一体成型。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利用一个接线端子可以同时实现将六路电路汇合为两路,也可以实现将两路电路分散六路。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输入端子01和输出端子02均至少为一个,而具体的数量和布局并不受具体限制。而输入端子01和输出端子02采取一对多,多对多的方式可以使电线的排布更加方便紧凑,提高了单个接线端子的利用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1、2、9所示,本实施例中,以图中方向作为基准,两个导电部件200的两个输入端子01上下并排分布,电线x横向接入接线端子的输入端子01。两个导电部件200的两个导电体03左右并排,并且六个输出端子02也呈左右并排分布,输出端子02呈竖向延伸,电线l竖向接入接线端子的输出端子02。也就是说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x和输出端子02处的电线l的延伸方向不同,可有效避免电线之间缠绕打结,使得整个电路排布更加整洁、清爽。

如图3、5、8、9所示,输入端子01包括一个搁置电线x的导电架05,导电架05两个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的导电板051,导电板051上设置有与电线相适应的的线槽2,两个导电板051通过底板052连接,电线同时卡入两个导电板051的线槽2中。刃部1开设于线槽2的槽边缘,线槽2的上端开口,第一施压部04从线槽2上方向下进入线槽2并压持线槽2内的电线,以使刃部1切入电线的绝缘层。应当被理解的是,两个导电板051的设置使得置入到导电架05上的电线放置更加平稳,当第一施压部04压持过程中,电线受力更加均匀,切入深入的控制更加可靠。

此外,优选地,线槽2呈口径逐渐缩小的u型槽。由此,在第一施压部04将电线逐渐下压过程中,线槽2两侧的刃部1也将切入到电线绝缘层内,且切入深度逐渐加深。这样的设置可以使输入端子01和电线导体的作用范围加大,使两者的接触更加稳定可靠,且降低了两者之间的电阻,减小了接线端子对电路电能的损耗。

如图4、5、8所示,作为具体地实施方式,绝缘壳体100包括底壳06和翻盖07,底壳06和翻盖07形成与输入端子01处的导电部件200相适应的框架结构,且在两个导电部件200的输入端子01处相适应地设置有具有定位孔3的定位架08。定位孔3横向贯通,设置在翻盖07和底壳06之间,且两个定位孔3之间相互隔开。

优选地,定位孔3横向贯通,定位孔3的直径与电线的绝缘层的最大允许横截面相匹配。接入到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从定位孔3的一端穿入,从另一端穿出而连接在接线端子上,从而实现电线的横向接入。应当被理解的是,在此优选方案中,输入端子01处于定位孔3中,刃部1作用于接入其中的电线。

进一步地,翻盖07的内侧与绝缘壳体100铰接,从而底壳06和翻盖07可开启和合拢。其中输入端子01设置在底壳06上,当翻盖07打开时,线槽2上端敞口,用户可以竖向将电线放入线槽2中。

同时,上述的第一施压部04包括轴接在绝缘壳体100后部的翻盖07,当翻盖07合拢时,底壳06和翻盖07围合形成定位孔3,且第一施压部04位于线槽2上方,翻盖07的内侧挤压电线压向输入端子01上的刃部1,从而使输入端子01上的刃部1作用电线。应当清楚的是,第一施压部04应该同时作用于两个导电部件200的线槽2。

如图5所示,为了打开翻盖07,翻盖07上设置有一个便于掀开的施力部4,施力部4位于翻盖07的开启侧。

当底壳06和翻盖07合拢时,翻盖07的外侧轮廓超出底壳06的外侧轮廓,从而在超出部分形成施力部4。施力部4向下延伸,从而当底壳06和翻盖07合拢时,翻盖07的施力部4覆盖在底壳06的外侧,并且两者之间还设置有锁止定位结构。具体地,锁止定位结构包括位于翻盖07的施力部4上的锁孔5,和位于底壳06匹配位置处的锁舌6。当底壳06和翻盖07合拢时,锁舌6插入到锁孔5中,从而将底壳06和翻盖07之间固定,以使翻盖07上的第一施压部04始终保持对设置于底壳06内的输入端子01处的电线的压持作用。

如图3、7、8所示,绝缘壳体100上还包括与输出端子02数量一致的弹性夹子09和第二施压部010。弹性夹子09为金属弹性片。第二施压部010可驱使弹性夹子09夹住电线并紧密接触于输出端子02,在本实施例中,因多个输入端子01的设置,接线端子宽度上依次相应安置多个这样的结构。以下以单独一个这样的结构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具体而言,输出端子02包括一板状接触部021,弹性夹子09包括插入框091,板状接触部021伸入插入框091内。第二施压部010的作用是,当其作用于弹性夹子09时,插入框091与板状接触部021之间形成一个可插入电线的夹线口m。接入输出端子02处的电线的剖去外面的电线绝缘层而使电线导体裸露,且电线导体插入到板状接触部021和插入框091之间的夹线口m中。

并且,弹性夹子09还包括压在板状接触部021上方的压部092、从压部092的根部向上弯折并向前延伸的挤压部093,插入框091连接于挤压部093的前端。插入框091由接触电线的底边8、两侧边9和所述的挤压部093所形成。

实际接线过程中,第二施压部010作用于挤压部093,从而使弹性夹子09弹性变形,挤压部093向下形变,带动插入框091下移,从而使插入框091的底边8离开板状接触部021的下表面,插入框091与板状接触部021之间形成夹线口m,此时用户可将电线接入。然后用户撤除第二施压部010对挤压部093的作用,弹性夹子09恢复原状,挤压部093回弹,插入框091的底边和侧边向上移动,电线被挤压在插入框091的底边8与板状接触部021之间。

在此,我们还需留意到,压部092位于板状接触部021上方,当弹性夹子09恢复形变时,压部092具有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与板状接触部021之间产生对抗,从而始终对板状接触部021保持向下作用力,保证了插入框091与板状接触部021的压紧牢度。

同时,如图3、4所示,绝缘壳体100在输出端子02形成外端敞口的导向通道10,各导向通道10均竖向延伸且左右并排且相互分隔。因竖向导向通道10的设置,接入输出端子02处的电线被导向地插入到插入框091与板状接触部021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施压部010为轴接在绝缘外壳前部的扳压部013,扳压部013的后端作用于弹性夹子09的挤压部093上。

进一步地的,如图5所示,绝缘壳体100还包括位于输出端子02处的上盖011,上盖011轴接在底壳06中间端,底壳06和上盖011围合将输出端子02和弹性夹子09包围起来,起到绝缘的作用。

优选地,如图1、4、5所示,上盖011上设置有与扳压部013相匹配的间隔的镂空部f,扳压部013从镂空部f露出方便用户按压。

第一施压部04和第二施压部010均轴接在上盖011上。具体地,上盖011包括一位于绝缘壳体100中间的竖向部,作为第一施压部04的翻盖07轴接在竖向部朝向输入端子01的一侧,设有第二施压部010的扳压部013轴接在竖向部朝向输出端子02的一侧,两者朝相反方向延伸。此外,导向通道10由底壳06和上盖011共同围合形成。

如图1、4、5所示,优选地,在与翻盖07同侧的底壳外侧设置有具有挂孔的挂部7,从而使接线端子可以竖向悬挂在墙壁等部位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免剥线的接线端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