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91774发布日期:2023-01-03 21:1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2.igbt作为一种新型的功率器件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等高新领域,主要用来做核心的控制部件,其优点是开关速度快,可靠性高。但是由于工作频率高,导致功耗很高,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及时对igbt器件进行散热或者降温处理,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使得可靠性大大降低,不安全因素增加,甚至导致其失效。所以对igbt模块的散热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包括igbt模块,所述igbt模块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冷板及下冷板,所述上冷板与下冷板的相互远离一面均设置有导热板,两个所述导热板的相互远离一面均设置有散热片;其中,
6.所述上冷板与下冷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对igbt模块进行水冷散热的多并联水道结构,且所述上冷板与下冷板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之间串联;
7.所述散热片为锯齿状结构,且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百叶窗结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igbt模块的上表面两侧及下表面两侧均通过焊料分别与上冷板及下冷板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igbt模块的上表面中间部位及下表面中间部位均通过导热硅脂分别与上冷板底部及下冷板上表面接触。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冷板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两端均连接有与其垂直分布、并分布于下冷板表面的第二分流管,所述下冷板的表面中间部位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分流管平行分布的第一集流管,两个所述第二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导液管。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冷板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包括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有设置于上冷板表面中间部位的第二集流管,所述上冷板的表面位于第二集流管的两侧设置有与第二集流管平行分布的第三分流管,两个所述第三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导液管。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分流管的出口端及第一集流管的出口端均通过连通管分别与两个第三分流管的进口端及第二集流管的进口端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片由多个v型片首尾连接而成,且每个
所述v型片与导热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流道腔,每个所述v型片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长条口。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两个串联冷板多并联水道结构的设置,使得单个导液管的长度减小,然后拼接起来,使得水流平稳,增加水之间热交换的时间,有助于水流之间温度达到相近的状态,热量交换更为充分,使得散热效果更好,可以大幅增加冷却效果,可以使igbt模块有更好的降温效果,提高igbt模块工作的可靠性。
16.2、通过该锯齿状结构散热片的设置,并在长条口的设计下形成百叶窗结构,百使的该散热片可以间歇性破坏边界层在流动方向上的延伸,同时叶片开角又可以改变流体的运动方向,减弱近壁处的黏性底层,加强气流扰动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进而强化整个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在流道腔的作用下,配合散热片上长条口的设置,有利于散热片中气流的流通,大大增大了散热片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中下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中上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中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igbt模块;2、下冷板;3、上冷板;4、焊料;5、导热硅脂;6、进液管;7、连通管;8、出液管;9、导热板;10、散热片;11、第一分流管;12、第二分流管;13、第一导液管;14、第一集流管;15、第三分流管;16、第二导液管;17、第二集流管;18、长条口;19、流道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汽车散热器,包括igbt模块1,igbt模块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冷板3及下冷板2,igbt模块1的上表面两侧及下表面两侧均通过焊料4分别与上冷板3及下冷板2固定连接,实现对igbt模块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同时冷却散热,igbt模块1的上表面中间部位及下表面中间部位均通过导热硅脂5分别与上冷板3底部及下冷板2上表面接触,通过导热硅脂5的设置,有利于将igbt模块1上的热量传递至上冷板3及下冷板2上;
24.上冷板3与下冷板2的相互远离一面均设置有导热板9,两个导热板9的相互远离一面均设置有散热片10,上冷板3与下冷板2上均设置有用于对igbt模块1进行水冷散热的多并联水道结构,且上冷板3与下冷板2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之间串联,下冷板2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包括进液管6,进液管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分流管11,第一分流管11的两端均连接有与其垂直分布、并分布于下冷板2表面的第二分流管12,下冷板2的表面中间部位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与两个第二分流管12平行分布的第一集流管14,两个第二分流管12与第一集流
管14之间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导液管13,进液管6的出口端与第一分流管1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分流管11的出口端与两个第二分流管12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分流管12的各个出口端分别与各个第一导液管13的进口端连接,各个第一导液管13的出口端均与第一集流管14的进口端连接,上冷板3上的多并联水道结构包括出液管8,出液管8的一端连接有设置于上冷板3表面中间部位的第二集流管17,上冷板3的表面位于第二集流管17的两侧设置有与第二集流管17平行分布的第三分流管15,两个第三分流管15与第二集流管17之间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导液管16,第三分流管15的各个出口端分别与各个第二导液管16的进口端连接,各个第二导液管16的出口端均与第二集流管17的进口端连接,第二集流管17的出口端与出液管8的进口端连接,两个第二分流管12的出口端及第一集流管14的出口端均通过连通管7分别与两个第三分流管15的进口端及第二集流管17的进口端连接,进液管6及出液管8均与外界储液箱连接,形成循环结构,通过多并联水道结构的设置,使得单个导液管的长度减小,然后拼接起来,使得水流平稳,增加水之间热交换的时间,有助于水流之间温度达到相近的状态,热量交换更为充分,使得散热效果更好,可以大幅增加冷却效果,可以使igbt模块1有更好的降温效果;
25.散热片10为锯齿状结构,且散热片10上设置有百叶窗结构;散热片10由多个v型片首尾连接而成,且每个v型片与导热板9的表面之间形成有流道腔19,每个v型片的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长条口18,通过该锯齿状结构散热片10的设置,并在长条口18的设计下形成百叶窗结构,百使的该散热片10可以间歇性破坏边界层在流动方向上的延伸,同时叶片开角又可以改变流体的运动方向,减弱近壁处的黏性底层,加强气流扰动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进而强化整个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在流道腔19的作用下,配合散热片10上长条口18的设置,有利于散热片10中气流的流通,大大增大了散热片1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散热片10的散热效率。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