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薄膜以及薄膜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3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薄膜以及薄膜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半导体薄膜质量以及提高半导体薄膜器件性能的半导体薄膜以及薄膜器件,广泛用于例如薄膜晶体管以及光电转换器件等功能性薄膜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通过以氢原子来作为非单晶IV族半导体例如非晶态半导体以及多晶半导体等的未结合键(悬挂键)的终端使其钝化,由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半导体的电特性以及光电特性。对于注入氢原子的方法,主要使用对不含氢原子状态或由于氢原子使得终端为不完全状态的半导体材料注入活性化氢气的方法。具体来说,有离子注入法以及等离子氢掺杂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的问题是,由于注入了高能量氢原子微粒,会损坏作为母体的半导体材料,或者为了高效取入氢原子,需要采用某规定温度以上的高温步骤。又,由于需要形成半导体材料的工序以及氢化步工序这两道工序,所以工序数量较多。
另一方面,对于利用以等离子CVD法等化学气相沉积法分解硅烷系气体等包含氢原子的原料气体并形成半导体薄膜的方法,由于在刚沉积后的半导体膜中已经有了氢原子,此后则不需要注入氢原子的步骤,能够简便地形成氢化半导体薄膜。但是,希望能够在廉价的基板上利用低温步骤形成优质的薄膜,即希望兼顾装置的低成本和高性能。现在非晶态硅等可以通过该方法来获得用于光电转换器件及薄膜晶体管等功能性器件的半导体薄膜。
然而,在利用这种等离子CVD法沉积氢化半导体薄膜的情况下,要控制得仅仅取入使未结合键处于终端所必需的足够量的氢,是很不容易的,实际上由于在膜中存在过量的氢原子,会产生膜的不稳定以及膜的微观构造不均匀这一类的新问题。又,作为量来说,即使能高效取入氢原子的量,但由于氢原子与IV族半导体原子的结合强度、即结合能量绝不是恒定的,分别存在弱结合及强结合,因此会使膜的构造产生差异以及影响稳定性,厉害的话会影响半导体材料的电性能。实际上对于氢化非晶态半导体等,在将膜加热并且分析膜中氢的升温脱离过程中,若看它的放出氢气量的温度曲线图,则可观测到从数10℃起大的可到100度以上的范围这很宽范围的放出氢气的过程。放出氢气与温度的关系是与膜中IV族半导体与氢原子的结合能量相对应的,它表示该分散性较大。这对于包含晶体的氢化半导体膜可以说也是相同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通过控制由低温等离子CVD法形成的氢化半导体薄膜中的氢原子状态,来提高该半导体薄膜的质量,并且也改善半导体薄膜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薄膜,它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沉积的以碳、硅、锗原子与氢原子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根据它从室温开始加热时的薄膜中氢原子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在370℃以上410℃以下具有放出氢气量的峰值,并且所述峰值的半幅值为20℃以下。
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薄膜器件,它具有膜厚为0.1μm以上20μm以下范围内的半导体薄膜,具备包含所述半导体薄膜的半导体单元部分以及包含导电性薄膜的电极部分,并且所述半导体单元部分与所述电极部分形成在同一基板上,其中,所述半导体薄膜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沉积的以碳、硅、锗原子与氢原子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其中,根据它从室温开始加热时的薄膜中氢原子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在370℃以上410℃以下具有放出氢气量的峰值,并且所述峰值的半幅值为20℃以下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态中所采用的氢化硅系薄膜光电转换器件的构造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氢化硅系薄膜与比较例1的氢化硅系薄膜的升温脱离氢原子放出量与温度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形态采用的半导体薄膜可以按下述方法形成。
作为半导体薄膜成膜方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采用通常广泛使用的平行平板型RF等离子CVD法,也可以采用频率为150MHz以下的RF~VHF频带的高频电源。为了使得薄膜中所含有的氢原子不会从形成的薄膜中再次脱离而绝大部分留在薄膜中,还为了能使用价廉的基板,因此成膜温度设定为400℃以下。注入反应室内的原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IV原子的氢化物气体。例如,对于硅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单硅烷及乙硅烷、二氯硅烷等,对于碳元素的原料可以使用甲烷,对于锗的原料可以使用氢化锗等。又,除了这些原料气体,还可向反应室注入稀释气体。稀释气体主要使用氢气,也可以再加入稀有气体等的惰性气体,最好是氦、氖、氩等。稀释气体相对于上述原料气体的流量比最好为20倍以上,还可以根据衬底温度、放电功率、反应室内压力等其他成膜条件综合考虑,决定最佳的稀释量。
将IV族元素作为主要成分的半导体薄膜,由于低温形成,因此含有比较多的使晶界及晶粒内部的缺陷处于终端并钝化的氢原子,此膜中氢含量为1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的IV族原子与氢原子的结合状态分布,可以根据将形成的膜从室温开始逐渐加热时氢原子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来判断。放出氢气与温度的关系与膜中的IV族原子与氢原子的结合能相对应。将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放出氢气量,这样画出测定结果的曲线,在该曲线图中,其特点在于,本发明的半导体薄膜在370℃以上410℃以下的范围内具有一个峰值,该峰值的半幅值为30℃以下,最好为20℃以下。
本发明形态中所使用的薄膜器件具有半导体单元部分,它包含主要成分为工V族原子与氢原子的半导体薄膜。该半导体薄膜的膜厚最好为0.1μm以上20μm以下的范围。当膜厚比此范围小时,虽然能实现器件的功能,但容量不足,反之,当膜厚过厚,则半导体薄膜的制造成本将会上升,丧失了薄膜器件的优异性。又,薄膜器件具有上述半导体单元部分与包含导电性薄膜的电极部分,并且它们叠层在同一基板上。此导电性薄膜最好是能用作电极的低电阻金属薄膜以及透明导电性氧化物薄膜。又,也可以是在同一基板上再叠层例如硅氧化膜以及硅氮化膜这样的绝缘性薄膜的薄膜器件。
对于薄膜器件的种类,可以举出有薄膜晶体管(TFT)等MOS或者MIS型结型元件、或者传感器、摄像元件、太阳电池所代表的光电转换器件等pp-n或者p-i-n结型元件等等。这里,作为更加具体的本发明实施形态的一个示例,说明作为薄膜器件的氢化薄膜硅系光电转换器件,它是将氢化薄膜硅作为半导体薄膜。
基板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有机薄膜、或者低融点及价格便宜的玻璃等。
首先,在上述基板上配置背面电极部分,它利用例如蒸镀法或溅射法形成,是由下述(A)、(B)中一种以上的组合构成的薄膜层。
(A)Ti、Cr、Al、Ag、Au、Cu、Pt中至少一种以上材料或者它们的合金层组合形成的金属薄膜。
(B)ITO、SnO2、ZnO中至少一种以上的膜层形成的透明导电性氧化膜。
然后,形成n-i-p或者p-i-n结构成的光电转换单元。这里,构成光电转换单元的各层都利用CVD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的条件下进行沉积。这里,除了可以使用通常的平行平板型RF等离子CVD法,也可以使用频率为150MHz以下的RF~VHF频带的高频电源。
首先,沉积光电转换单元中的一导电型层,这使用例如掺杂了决定导电型杂质原子的磷原子的n型硅系薄膜、或者掺杂了硼原子的p型硅系薄膜等。对这些条件并没有限定,作为杂质原子,例如对于n型层也可以是氮等。又,作为具体的导电型层的构成材料以及形态,除了使用非晶态硅,还可以使用非晶态碳化硅或非晶态锗化硅等合金,也可以使用多晶或包含部分结晶的微晶硅,或者可以使用该合金系金属材料。另外还有的情况,在此导电型层沉积后,通过照射脉冲激光,控制晶化比率及决定导电型杂质原子的载流子浓度。
接着,沉积本发明的半导体薄膜即氢化硅系薄膜作为底部电池的光电转换层。这最好使用无掺杂的本征薄膜硅或者包含微量杂质的弱p型或者弱n型并具备光电转换功能的硅系薄膜材料。又,对此并没有限定,也可以使用碳化硅及锗化硅等合金材料。光电转换层的膜厚为0.1~20μm,作为硅系薄膜光电转换层具有必要且足够的膜厚。
在沉积光电转换层之后,再继续沉积光电转换单元中构成与所述导电型层相反类型的导电型层的硅系薄膜,对于反导电型层,例如可以使用掺杂了决定导电型杂质原子的硼原子的p型硅系薄膜、或者掺杂了磷原子的n型硅系薄膜等。对此并没有进行限定,例如在p型层中也可以使用铝等作为杂质。又,作为具体的一导电型层的构成材料以及形态,除了使用非晶态硅,还可以使用非晶态碳化硅及非晶态锗化硅等的合金材料,也可以使用多晶或包含部分结晶的微晶硅,或者可以使用该合金系金属材料。
在将光电转换单元部分沉积之后,利用例如蒸镀法及溅射法形成至少由ITO、SnO2、ZnO其中一种以上的膜层所形成的透明导电型氧化物膜。也有的情况,此后形成至少由Al、Ag、Au、Cu、Pt其中至少一种以上的材料或者它们的合金层组合成的梳形金属电极作为栅极电极。
以下,参照图1对于作为本发明几个实施形态的光电转换器件的的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以及比较例的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进行说明。
实施例1在玻璃基板1上,首先通过溅射法分别形成50nm的Ti膜101、300nm的Ag膜102、及100nm的ZnO膜103,作为背面衬底电极10。然后,利用RF等离子CVD法分别形成20nm的掺磷的n型硅层111、2.5微米的无掺杂薄膜硅光电转换层112、及10nm的p型硅层113,从而形成n-i-p结的硅光电转换单元11。再形成作为上部电极的厚度为80nm的透明电极膜(ITO)2以及用于取出电流的梳形Ag电极3。
这里,作为薄膜硅光电转换层112的氢化硅膜是采用13.56MHz高频电源的RF等离子CVD法进行沉积的。反应气体是硅烷与氢的流量比为1∶90的混合气体,并且使反应室内压力为5.0Torr。又,放电功率密度为100mW/cm2,成膜温度为30℃。根据该成膜条件所制成的氢化硅膜,按照二次离子质量分析法所求得的膜中氢原子含量为2.5原子%。
当向此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照射AM1.5、100mW/cm2光量的入射光4时,其输出特性如下,即开路电压为0.520V,短路电流密度为27.4mA/cm2,曲线因子为75.1%,光电转换效率为10.7%。
比较例1同样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除了形成光电转换层112层的成膜条件,其他层的成膜条件及器件构造与上述实施例1完全相同。
这里,作为薄膜硅光电转换层112的氢化硅膜是采用13.56MHz高频电源的RF等离子CVD法来进行沉积的。反应气体是硅烷与氢的流量比为1∶150的混合气体,此外的成膜条件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制成的氢化硅膜其二次离子质量分析法求得的膜中氢原子含量为2.8原子%。
当向此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照射AM1.5、100mW/cm2光量的入射光4时,其输出特性如下,即开路电压为0.402V,短路电流密度为27.7mA/cm2,曲线因子为73.1%,光电转换效率为8.1%。
(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比较)对于氢化硅膜其膜中氢的升温脱离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升温脱离气体质量分析装置中设置样品,令升温开始时的温度为室温(约20℃),升温结束温度为600℃,以每分钟上升10℃的速度使得样品升温,监测从膜层放出气体中质量数为2的H2分子其放出量的相对值。
在上述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所示的光电转换器件中,对于形成了光电转换单元11时的样品,分析放出氢气量与温度上升的关系,其结果如图2所示。由于光电转换单元所含硅膜中,n型以及p型导电型层的膜厚比光电转换层要薄许多,因此可以判断被监测的大部分放出的氢是由作为光电转换层的无掺杂的氢化硅膜形成。两者的曲线都在388℃附近具有一个峰值,观察到在此温度附近其中放出氢气。然而,观察到实施例1的样品在更小的温度范围内放出大量的氢,若将放出氢气量为峰值一半时温度间隔估计为半幅值,则实施例1中为11℃,而比较例1的情况下为70℃。如上所述,虽不能发现两者膜中氢气总含量的绝对值等物理参数有显著差别,但作为光电转换器件的性能,很明显实施例1的样品性能较好。放出氢气与温度的关系对应于膜中的硅与氢原子的结合(认为是大部分是钝化结晶粒界的结合)能,它表示在能够获得高性能条件的膜中分散性较小。在比较例1中,对于氢化硅膜的成膜条件,其氢气对于硅烷气体的稀释倍率较高。若在等离子CVD法中按这样的条件来形成,则氢基及离子等的能量增大,对于沉积的膜会引起更大的损坏。为此,氢原子进入晶粒内部而造成在膜中过剩的概率增大。因此可以认为,膜内很容易造成微妙的构造变化,使氢化硅膜的电性能及光电性能比实施例的情况要差。
实施例2~6以及比较例2~4在表1的条件下形成氢化硅膜,用与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硅光电转换器件。表1中同时给出此时膜中氢的含量以及利用升温脱离分析方法所得的氢放出量与温度的曲线中390℃附近出现的峰值的半幅值。除了薄膜硅光电转换层112的氢化硅膜的成膜条件以外,其他层的成膜条件以及器件构造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光电转换器件的输出特性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表1




表2


如表1的实施例2~6所示,成膜条件参数各不一样,但可以知道通过选择适当的组合,能够获得半幅值较小的放出氢气量的温度曲线,此时光电转换器件的转换效率较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4中该半幅值较大,此时的光电转换器件的转换效率较低。其中比较例2的原因是,它与比较例1相同,选择的流量比的值过高,因此以等离子CVD法成膜时使氢基·离子的能量过剩。而比较例3及比较例4可以认为则相反,是由于氢基·离子的能量不足,不能充分使得沉积的膜的构造得到松弛,而会增大变形以及缺陷。又,与实施例的情况相比较,由于膜内氢原子含有量较多,因此硅-氢结合存在局部为高密度的情况,构造中存在较多的空隙部分,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此,可以说本发明的氢化硅薄膜是通过设定能够加入最佳的氢基·离子能量的成膜条件而实现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低温下形成的含有IV族原子与氢原子作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的质量,对于提高以薄膜硅系光电转换器件等为代表的低成本薄膜器件的性能有很大的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薄膜,其特征在于,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沉积的以碳、硅、锗原子与氢原子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根据它从室温开始加热时的薄膜中氢原子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在370℃以上410℃以下具有放出氢气量的峰值,并且所述峰值的半幅值为20℃以下。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半导体薄膜,其特征在于,在常温气氛中,所述半导体薄膜中氢含量为1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
3.一种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膜厚为0.1μm以上20μm以下范围内的半导体薄膜,具备包含所述半导体薄膜的半导体单元部分以及包含导电性薄膜的电极部分,并且所述半导体单元部分与所述电极部分形成在同一基板上,其中,所述半导体薄膜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沉积的以碳、硅、锗原子与氢原子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其中,根据它从室温开始加热时的薄膜中氢原子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在370℃以上410℃以下具有放出氢气量的峰值,并且所述峰值的半幅值为20℃以下。
专利摘要
本发明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衬底温度400℃以下沉积的以IV族原子与氢原子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导体薄膜。根据它从室温开始加热时的薄膜中氢原子的放出量与升温温度的关系曲线可知,在370℃以上410℃以下具有放出氢气量的峰值,并且所述峰值的半幅值为30℃以下。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薄膜器件,它具备包含半导体薄膜的半导体单元部分以及包含导电性薄膜的电极部分,并且它们形成在同一基板上。
文档编号H01L31/18GKCN1149640SQ99809005
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22日
发明者吉见雅士, 史, 藤原敬史 申请人: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