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747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个人电脑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
个人电脑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早期个人电脑的主机板(Main Board)都是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焊定在其上方。后来由于功能更强、处理速度更快、处理量更大的中央处理单元相继上市,为了便于让电脑升级,则出现了另行制造一个插座(Socket)先焊定在主机板上,然后再把中央处理单元直接或间接插置在前述插座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使个人电脑随着不同机型的中央处理单元的相继上市或视使用者的需求而随时更换。但是,由于中央处理单元插脚很多,不但插入插座时或从插座拔出时相当费力,而且必须另外藉助专用的拔出工具才能完成,并且由于插脚很多,因此很容易造成少数插脚接触不良。
为了解决上述难拔难插以及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于是有部分连接器厂商相继研究出各种“零插拔力的连接器”。这些现有的零插拔力的连接器均包含绝缘底座;嵌置在绝缘底座各装置孔内的多个导电元件;可以在上述绝缘底座上面作短距离移动的移动构件,该移动构件具有贯穿孔,可供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插入;及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具有驱动曲轴,并装设在绝缘底座与移动构件之间,当操作者扳动驱动构件的操作臂时,即可通过驱动曲轴的枢转而推动移动构件在绝缘底座上作小距离的往复的移动,进而藉由移动构件推动中央处理单元及其端子向装设于绝缘底座内的导电元件迫紧、靠近、接触或是放松、分离。如此一来,放松时,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的导电元件之间就形成松开状态,很容易插入或拔出中央处理单元。而一旦迫紧时,又可使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与连接器中的导电元件接触。
虽然前述现有的零插拔力连接器改善了以往产品难插难拔的缺点,但却往往容易造成接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为中央处理单元的诸多端子与导电元件接触时,均是单边受力,端子容易产生变形或弹性疲乏而导致接触不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使其可将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形成极佳的电接触,具有易拔易插且电接触良好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设有复数个装置孔,该等装置孔贯穿上述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还设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及枢接部;一第一移动构件,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孔;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及被驱动部,该第一移动构件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衔合;一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设有枢轴部,该枢轴部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的枢接部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枢转;驱动曲轴,该驱动曲轴连接于上述枢轴部,该驱动曲轴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被驱动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操作臂,该操作臂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上述驱动曲轴以该枢轴部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与上述绝缘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复数只导电元件,该等导电元件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每只导电元件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插入其间的容纳空间;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进一步设有复数个推压部,该等推压部伸入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推压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向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上述端子予以夹紧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及上述端子;上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的挟持孔;及被拉动部;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推动部,该等推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接触,推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共同夹紧端子;及拉动部,该等拉动部插入上述第二移动构件的该等装置孔中,该拉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拉动部接触,拉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绝缘底座还进一步设有第三导引部,而且所述的第一移动构件还进一步设有第二导引部,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二导引部与该绝缘底座的第三导引部滑动性地衔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1、本实用新型不但具有零插拔力的效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锁上之后,导电元件与中央处理单元之间的接触作用是两面包夹,电接触效果非常好,为各种现有技术所远远不及,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2、本实用新型加设一片第二移动构件及第一移动构件的推动部,此是造成前述“两面包夹”优异接触效果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将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形成极佳的电接触,具有易拔易插且电接触良好的功效,实为一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自图1中沿剖面线B-B的剖视图。
图4是自图1中沿剖面线C-C的剖视图。
图5是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刚插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的局部剖视图,此时操作臂仍呈直立状态。
图6是图5的下一操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操作臂已倾斜,且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已开始接触到端子,同时第一移动构件已开始接触到第二移动构件。
图7是图6的下一操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操作臂已经被全压平,同时导电元件的两个接触部已经紧紧地包夹住端子。
图8是沿图1中剖面线D-D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导电元件的立体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包含一只绝缘底座11、第一移动构件17、一驱动构件21及复数只导电元件25。
上述绝缘底座11设有复数个装置孔12,该等装置孔12贯穿上述绝缘底座11;该绝缘底座11还具有第一导引部13、第二导引部14及枢接部15。
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设有复数个贯穿孔18,可供欲连接的端子A穿过(如图5所示);该第一移动构件17设有第一导引部19及被驱动部20。该第一移动构件17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11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17的第一导引部19与上述绝缘底座11的第一导引部13可滑动地衔合。
上述驱动构件21设有枢轴部22、22、该枢轴部22、22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11的枢接部15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11枢转;驱动曲轴23,该驱动曲轴23连接于上述枢轴部22、22,该驱动曲轴23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的被驱动部20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及操作臂24,该操作臂24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22、22,使上述驱动曲轴23以该枢轴部22、22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以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与上述绝缘底座11之间的相对位置。
该等导电元件25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11的该等装置孔12中,以便供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插入该等导电元件25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的结构改进在于请结合参阅图8所示,上述绝缘底座11还设有第三导引部37,而第一移动构件17则还设有第二导引部39,并与绝缘底座11的第三导引部37可滑动地衔合,使第一移动构件17在各导引部即第一导引部19、第二导引部39与第一导引部13、第三导引部37的导引下得以在绝缘底座11上有限度地移动。
请配合参阅图9所示,上述每只导电元件25设有第一接触部26及第二接触部27,该第一接触部26及第二接触部27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容纳空间28,以便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A插入其间。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进一步设有复数个推压部29,该等推压部29伸入上述绝缘底座11的该等装置孔12中,以便推压上述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向第一接触部26靠近,以便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25的第一接触部26与第二接触部27之间的欲连接的端子A予以夹紧,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27及欲连接的端子A。如图1、图4所示,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还设有复数个二个(或一个,或多个)拉动部38。
请参阅图3、图4所示,上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30,该第二移动构件30设有第一导引部31,该第一导引部31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11的第二导引部14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30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30设有数个贯穿的夹持孔32,可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A穿过(如图5、图6、图7所示)。上述第二移动构件30还设有二个(或一个,或多个)被拉动部35。此等被拉动部35、35与第一移动构件17的二个拉动部38、38互相衔合。
请参阅图3、图5、图6、图7所示,上述第一移动构件17还设有推动部33,该推动部33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30接触,以便推动第二移动构件30往图5所示的第一方向34移动,迫使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向第一接触部26靠近,共同夹紧端子A。但是当第一移动构件17往相反于前述第一方向34的第二方向36移动时,推压部29则放松对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的推压作用,因此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以及第一接触部26就放开端子A。
图5为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A刚插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的局部剖视图,此时操作臂24仍呈直立状态,且第一移动构件17与第二移动构件30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图6为图5的下一操作状态,也就是第一段前进状态。操作臂24已向右倾斜,而且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已开始接触到端子A,同时前述的第一移动构件17的推动部33已开始接触到第二移动构件30,接着第二段前进状态就是把第二移动构件30一起往右推动。图7为图6的第二段前进状态,操作臂24已经被全压平,同时导电元件25的两个接触部即第一接触部26、第二接触部27已经紧紧地包夹住端子A的两边,形成良好的接触效果。
当欲拆下中央处理单元时,把操作臂24从水平方向拉起,操作臂24的驱动曲轴23首先驱动第一移动构件17先往第二方向36移动一段距离,形成第一段后退状态,接着第一移动构件17的拉动部38就拉动第二移动构件30的被拉动部35(如图4所示)一起继续往第二方向36移动,形成第二段后退状态,也就是图5所示的状态。导电元件25的第二接触部27被完全松开,且端子A也被拉至原先刚刚插入的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设有复数个装置孔,该等装置孔贯穿上述绝缘底座;该绝缘底座还设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及枢接部;一第一移动构件,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孔;该第一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及被驱动部,该第一移动构件可滑动地贴覆于上述绝缘底座上,且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衔合;一驱动构件,该驱动构件设有枢轴部,该枢轴部可转动地装设于上述绝缘底座的枢接部内,相对于该绝缘底座枢转;驱动曲轴,该驱动曲轴连接于上述枢轴部,该驱动曲轴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的被驱动部可滑动且可转动地衔合;操作臂,该操作臂垂直于或大略垂直于上述枢轴部,上述驱动曲轴以该枢轴部的轴心为转动中心转动,改变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与上述绝缘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复数只导电元件,该等导电元件分别装置于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每只导电元件设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另外一端为隔开状并形成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插入其间的容纳空间;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进一步设有复数个推压部,该等推压部伸入上述绝缘底座的该等装置孔中,推压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二接触部向第一接触部靠近,对插置于上述导电元件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上述端子予以夹紧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或放松上述第二接触部及上述端子;上述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还包含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第一导引部,该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一导引部可滑动地与上述绝缘底座的第一导引部衔合;该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上述第一移动构件上,且该第二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供上述欲连接的端子穿过的贯穿的挟持孔;及被拉动部;上述第一移动构件设有复数个推动部,该等推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接触,推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共同夹紧端子;及拉动部,该等拉动部插入上述第二移动构件的该等装置孔中,该拉动部得与上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拉动部接触,拉动该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绝缘底座还进一步设有第三导引部,而且所述的第一移动构件还进一步设有第二导引部,该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二导引部与该绝缘底座的第三导引部滑动性地衔合。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包含一绝缘底座、一第一移动构件、一驱动构件、驱动曲轴、操作臂及复数只导电元件,其主要特征是加设一只移动构件,设有复数推压部,推压导电元件的二接触部;还包括一只第二移动构件,贴覆于第一移动构件上;第一移动构件的推动部推动第二移动构件往第一方向移动夹紧端子,拉动部拉动第二移动构件往相反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则放开端子,其可把插入导电元件两接触部之间的中央处理单元等端子予以双面包夹而达到极佳的电接触效果。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186964SQ94209730
公开日1995年1月4日 申请日期1994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29日
发明者杨李淑兰 申请人:杨李淑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