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插拔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767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零插拔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用连接器,尤指一种目前主要用于个人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 Unit简称为CPU)的零插拔力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是针对其导电构件进行改良,使之能够与中央处理单元的端子(或称插脚)保持更佳的接触效果。
个人计算机必须配备中央处理单元(CPU),近年来由于中央处理单元的主要制造厂商,即美商INTEL公司不断地推出功能更强,运算速度更快之中央处理单元。因此市面上所销售的个人计算机产品也不断更新。为了满足使用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因此乃设计一种不论是插入或是拔出均不必费力的连接器,使中央处理单元得以轻易地从连接器中拔出或插入连接器中,以便适时更换中央处理单元,完成计算机升级的需求。
目前所常用的零插拔力连接器,主要包含一只插座,在每一插座内的多个插孔内各自装设一只金属材料的导电构件。插孔可供集成电路的多个端子插入。为了达成“零件拔力”的目的,集成电路在插入插孔的过程,或是要从插孔拔出的过程,集成电路不会受到导电构件的阻力。而在端子插入插孔内之后,才扳动操作杆推动覆设于前述插座上面的滑动构件相对于插座滑动一小段距离(通常1mm),藉以使端子往导电构件所在的位置移动而使端子挤入两个对夹的导电弹片之间。
但是现有的构造具有下列缺点1.由于导电构件的两个导电弹片的弹力无法完全相同,因此常有其中一个导电弹片的弹力大于对夹的另一个导电弹片而把该另一个导电弹片推离中间位置,也就是无法使两个导电弹片正确定位,进而导致集成电路的端子难以顺利地挤入两个导电弹片之间。
2.由于制造时误差,导致两个导电弹片之间的间隙中心无法对准插孔的中心点,进而导致集成电路的端子难以顺利地挤入两个导电弹片之间。
3.由于导电构件具有两个导电弹片,因此在制造导电构件时,每个导电构件必须耗去二个节距[Pitch,一个节距为2.54mm,二个节距为5.08mm]的用料。
4.由于导电构件在冲制成型之后的节距为5.08mm,因此把整排的导电构件一起插入插座且节距为2.54mm的插座孔时,只完成一半的安装程序,也就是说,只有每二个节距才插入一个导电构件,而另外每二个节距的插座孔则未插入导电构件,而必须再进行一次安装程序,才能完成“一排”插座孔。也就是说,必须进行“二次”安装程序才能完成所有的安装工作。这不仅相当麻烦,有碍于自动化生产程序,而且效率不高。
5.如果导电构件在冲制成型之后的节距小于5.08mm,大于2.54mm时。由于其节距不等于标准的2.54mm,所以当要把导电构件装入电绝缘插座的插孔内时,每一次的安装步骤最多只能安装一个导电构件,安装效率极低。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它是针对零插拔力连接器中的导电构件及插孔的构造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插孔可以对导电构件的弹动部作精确的定位效果,使集成电路的端子每次均可顺利地插入插座的插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零插拔力连接器的改良构造,其中该零插拔力连接器包含插座;滑动构件及多个导电构件。上述插座具有多个插孔,每一插孔具有嵌装孔部及插入孔部。该嵌装孔部具有前壁;第一及第二定位壁,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彼此不相连,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均各自与前述前壁对峙;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其中一边,该第一侧壁的另一边连接在上述第一定位壁的其中一边;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二侧壁的另外一边连接在上述第二定位壁的其中一边。
上述插入孔部系与上述嵌装孔部毗邻且彼此相通,并在前述相通的部位形成开口,该开口连介在前述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之间。上述插入孔部具有与前述前壁互相对峙之后壁;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一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其中一边;第四侧壁,该第四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二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四侧壁的另外一边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另外一边。
前述滑动构件,具有多个贯穿孔,该滑动构件贴放于上述插座的上面,并得沿该插座的特定方向滑动,该等贯穿孔一一对应于上述插孔。
多个导电构件分别安装于上述插座的插孔中,每只导电构件具有插脚部;及自该插脚部延伸的弹动部;上述弹动部的自由端的两边具有挡止部,该挡止部两边的宽度大于上述开口的宽度,且该挡止部两边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使该挡止部的两边各自压触于上述两扇定位壁。由于上述导电构件的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至上述插脚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上述插入孔部之壁至开口的宽度,使上述导电构件被装入嵌装孔部内之后,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与插脚之间所形成的垂直宽度,就受到较小的嵌装孔部的压缩作用而受到预压力,因而使该导电构件的弹动部贴靠于上述嵌接孔部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并因而使该弹动部被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施以预压力及定位作用,使自上述插孔的插入孔部移向上述嵌装孔部的端子被上述弹动部施予精确的接触压力。
前述导电构件的弹动部自上述插脚部上端部位或自上端部位的侧边一体延伸。
导电构件的弹动部由同一材料摺叠而成具有双层的弹动部。导电构件的双层弹动部系互相贴触在一起,或未贴触在一起而具有间隙。
导电构件进一步具有嵌装部,该嵌装部系自上述插脚部的其中一端一体延伸,以便嵌装于上述插座孔内。
导电构件的插脚部由同一材料摺叠而成具有双层的插脚部。
滑动构件得进一步具有多个推动部,该推动部自上述滑动构件的滑动面延伸,并伸入上述插座的插座孔中并贴靠于述端子的其中一边,以便跟随该端子一起往上述导电构件的弹动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便对该端子形成依靠作用,辅助该端子支撑住由上述弹动部对该端子另外一边所施加的接触压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述。附图中

图1是一局部断裂的俯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图2是一右侧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零件拔力连接器,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装入插座内之后的俯视图,图4是自第3图的切面线4-4所见到的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正面图,图7是一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构件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同时显示一集成电路的端子虽已插入图4所示插孔中的插入孔部,但尚未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图8是一剖面图,显示图7所示集成电路的端子虽已插入图4所示插孔中的嵌装孔部,同时已经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之后而与集成电路的端子接触,图9是一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同时显示一集成电路的端子虽已先后插入滑动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贯穿孔与电绝缘插座的嵌装孔部,但沿未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图10是一剖面图,显示图9所示集成电路的端子已经插入插孔的插入孔部内,同时利用滑动构件的推动部把集成电路的端子向导电构件的方向推动,进而使集成电路的端子向导电构件施加压力而与集成电路的端子接触,图11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正面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三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的平面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四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的平面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五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之前的平面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侧面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六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之前的平面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七实施例的正面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七实施例的侧面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八实施例的正面图,图24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八实施例的侧面图,
图25是一俯视图,它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九实施例,图26是自图25的切面线26-26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九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图27是自图25的切面线27-27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九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图28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构年的第九实施例尚未摺制成型之前的平面图,图29是一俯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十实施例,图30是自图25的切面线30-30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十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图31是自图25的切面线31-31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十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图32是自图25的切面线32-32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的第十实施例已装入电绝缘插座中,图33是一俯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在插座与滑动构件之间加装了两片叶片型弹簧,图34是自图33的切面线34-34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叶片型的弹簧已经把滑动构件向右弹推至完全松锁的位置,图35是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在插座与滑动构件之间加装了三片叶片型的弹簧,图36是自图35的切面线36-36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叶片型的弹簧已经把滑动构件向右弹推至完全松锁的位置,图37是再一实施例的俯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在插座与滑动构件之间加装了一片叶片型的弹簧,但是叶片型弹簧却是装在插座与滑动构件的右边,及图38是自图37的切面线38-38所见到的剖面图,显示叶片型弹簧已经把滑动构件向右弹推至完全松锁的位置。
请参阅图1、2、3、4、5及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零插拔力连接器20包含电绝缘插座21、导电构件23、滑动构件26及金属质的操作杆41。其中前述电绝缘插座21个有多个插孔22,可供多个导电构件23分别安装于其中。前述滑动构件26具有多个贯穿孔27,该等贯穿孔27一一对应于上述的插孔22,而且该滑动构件26贴放于上述插座21的上面,并且可以在前述操作杆41自如图1中所示的松开位置41a转动至锁紧位置41b,以便驱动滑动构件26沿著该插座21的表面自右向左滑动。或者是把前述操作杆41自锁紧位置转动至松开位置41a,以便驱动滑动构件26沿著该插座21的表面自左向右滑动。
上述电绝缘插座21的每一个插孔22均各自具有嵌装孔部50及插入孔部60。其中嵌装孔部50具有前壁53;第一及第二定位壁54、55;第一侧壁51及第二侧壁52。两定位壁54、55位同一平面上且彼此不相连,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54、55均各自与前述前壁53对峙。前述第一侧壁51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53的其中一边,而该第一侧壁51的另外一边则连接在上述第一定位壁54的其中一边。前述第二侧壁52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53的另外一边,而该第二侧壁52的另外一边连接在上述第二定位壁55的其中一边。
前述插入孔部60与嵌装孔部50毗邻且彼此相通,并在前述相通的部位形成开口61,该开口61连介在前述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54、55之间。此插入孔部60具有后壁62;第三侧壁63及第四侧壁64。前述后壁62与前壁53互相对峙。第三侧壁63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一定位壁54的另外一边,至于前述第三侧壁63的另外一边则连接在前述后壁62的其中一边。第四侧壁64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二定位壁55的另外一边,至于该第四侧壁64的另外一边连接在前述后壁62的另外一边。
多个导电构件23分别安装于电绝缘插座21的插孔22中。每只导电构件23具有插脚部24;及自该插脚部24延伸的弹动部25。上述弹动部25的自由端的两边具有挡止部31、32。该挡止部31、32两边的宽度Wc大于上述开口61的宽度Wa,而且该挡止部31、32两边的宽度Wc小于上述第一侧壁51至第二侧壁52之间的距离Wb,使该挡止部31、32的两边各自压触于上述两扇定位壁54、55。由于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在自由状态下,自弹动部25至插脚部24的间的垂直宽度D(如图5)大于上述嵌装孔部50的前壁53至开口61的距离L(如图3)。因此上述导电构件23被装入嵌装孔部50内之后,弹动部25在自由状态下与插脚之间所形成的垂直距离,就受到较小的嵌装孔部50的压缩作用而受到预压力,因而使该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贴靠于上述嵌装孔部50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54、55,并因而使该弹动部25被该两个定位壁54、55施以预压力及精确的定位作用,以便使自上述插孔22的插入孔部60移向上述嵌装孔部50的集成电路B的端子A被上述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施予精确的接触压力。不但使集成电路B的端子A可以顺利地插入插入孔部60中而不会遭遇任何阻碍,而且集成电路B的端子A一旦被滑动构件26载送至锁紧位置而与弹动部25压触时,又可以使弹动部25对该集成电路B的端子A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使两者之间的接触效果更好。
此外,图5、6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一实施例,它具有双层的弹动部25、25,但两弹动部25在自由状态下系互相贴触在一起。
如图7所示,当集成电路B的端子A插入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并且向如图8所示的弹动部25推动时,两个不同高度(长度)的弹动部25将分别接触在端子A的上下二个部位。如此一来,不但导电构件23与端子A之间的接触点更多,接触效果更好;而且弹动部25对端子A所施加的接触压力更足够。如图4、5所示,自插脚部24上端一体延伸嵌装部30,可以更稳固的嵌入嵌装孔部50内。
如图9、10所示,其插入孔部60更长,而且滑动构件26向下延伸出推动部35,此推动部35可伸入插入孔部60中并紧贴在端子A的右边,可以支持端子A并随同端子A一起往左[也就是往弹动部25的方向]推压,可以承受自弹动部25对端子A所施加的较大接触压力而不会导致端子A弯曲变形。如设推动部35的场合以弹动部25弹力较大,或者是集成电路B的端子A较强硬,或弹动部25的弹力较小时,推动部35就没有必要加设。以下所述导电构件的各个实施例也可以根据上述原则配合推动部35使用。
如图1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构件23的第二实施例。它与图5、6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如下图11、12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二实施例的嵌装部30较短,而图5、6所示导电构件23的第一实施例的嵌装部30较长。其余部位则大致相同。
如图13、14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三实施例,此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的自由端25a也设有二个挡止部31、32,其作用已如前述。其两个弹动部25自插脚部24的侧边的摺连部40一体延伸,并且自摺叠线28摺叠成如图13所示的状态。而且其弹动部25具有二片,并自图14所示的两条摺叠线29、36、37摺叠成双层的弹动部25。此双层的弹动部25,当装入插孔22之后,双层弹动部25的上端[即自由端由于高低(即长短)不同,因而形成一上一下的状态],可与端子A形成两个高低不同的接触部位,接触效率更好。
如图13、14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三实施例,它与图5、6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一实施例最大不同的处在于图13、14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三实施例中,由于摺叠方式不同,所以其双层弹动部25之间在未装入插孔前的自由状态具有间隙38。此外,由于裁切形状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嵌装部也有差异。
如图15、16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四实施例,它与图13、14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三实施例间的不同点在于两个实施例的二层弹动部25被分别裁切成不同的边缘形状。
如图17、18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五实施例,它与图15、16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四实施例之间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图17、18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五实施例中,其弹动部25只有单层,但图15、16所示的导电部的第四实施例中,其弹动部25却有双层。
如图19、20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六实施例,它与图17、18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五实施例之间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两个实施例的弹动部25与嵌装部30被分别裁切成不同的边缘形状。
如图21、22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七实施例,它的嵌装部30设于插脚部24与弹动部25之间,且其弹动部25也只有单层。
如图23、24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八实施例,与图21、22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七实施例的最大不同点为图21、22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七实施例中,它的插脚部24及弹动部25均为单层。但是在图23、24所示的导电构件23的第八实施例中,其插脚部24及弹动部25均由同一金属摺成双层,在强度及弹性上均更大,适于使用在较强壮的端子。
如图25、26、27及28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九实施例,此导电构件23的嵌装部30与弹动部25之间形成90°的交角(如图25所示)。如图28所示为导电构件23已经冲压成形,但弹动部25尚未折向嵌装部30的状态。这种构造的优点是不但弹动部25的活动空间更大,而且嵌装部30所形成的嵌装面与弹动部25的弹动方向平行,嵌装效果更好。
如图29、30、31及32所示的导电构件的第十实施例,此导电构件23的嵌装部30分别向上一体地延伸一弹动部25及嵌片30a。而此嵌装片30a则嵌在位于嵌装孔部50旁边的狭长嵌装槽56内,可使整个导电构件23更牢固地嵌于插座21中。而且弹动部25在嵌装孔部50内的活动空间更大。
如图33及34所示,为了使滑动构件26当位在电绝缘插座21的松锁位置时,能使滑动构件26的贯穿孔27正好对准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以便于集成电路B的端子A顺利插入插入孔部60;或是把集成电路B的端子A轻易地自插入孔部60中拔出起见。因而如图33及34所示,在电绝缘插座21与滑动构件26的间装设两只U型的叶片型弹簧42。当如图2所示的操作杆41自如图2所示的锁紧位置41b松开时,不但利用多个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各自对集成电路B的端子A自左向右弹动而且同时还另外利用叶片型弹簧42的弹力共同把滑动构件26沿著插座21自左向右弹推至完全松锁的位置,使滑动构件26的贯穿孔27正好对准前述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因此集成电路B的端子A也就可以顺利地插入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或是可以把集成电路的端子A轻易地自插入孔部60中拔出。
如图33及34所示,在插座21镂空孔47前后方的部位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孔43。而在此两个安孔43内分别安装两只叶片型的弹簧42。另外在此两个安装孔43旁各设有一个凹坑44。而且在滑动构件26的下面向下一体地延伸两个凸出部46,并且这两个凸出部46分别伸入前述的两个凹坑44内。当滑动构件26向左移动时,滑动构件26的两个凸出部46就各自推动两只叶片型的弹簧42变形。当图2所示的操作杆41自如图中所示的锁紧位置41b松开时,不但利用多数个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各自对集成电路B的端子A自左向右弹动,而且同时还利用叶片型弹簧42的弹力就可以分别推动两个凸出部46,使滑动构件26沿著插座21自左向右弹推。
如图35及36所示的另外一个实施例,它与图33及34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是图35及36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三只叶片型弹簧42,而且分布在插座21镂空孔47的其中三个角落。但如图33及34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叶片型弹簧42只有两只,而且分布在插座21镂空孔47前后方的部位。此外,图35及36所示的实施例是利用自滑动构件26的下面向下一体地延伸的两个凸出部46各自推动两只叶片型的弹簧42。但是如图35及36所示的实施例,则是在滑动构件26的下面设置三个凹孔48,以便让三只叶片型的弹簧42的其中一端42a各自伸入前述的三个凹孔48内,以便利用此等三个凹孔48各自推动三只叶片型弹簧42。
如图37及38所示的又一个实施例,它与图33及34所示的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点是图37及38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叶片型弹簧42只有一只,而且设在连接器20上用来枢设操作杆41的位。但如图33及34所示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叶片型弹簧42却有两只,而且分布在插座21镂空孔47的前后的部位。
以上各图所示的导电构件的共同点是其弹动部25的自由端均各设有挡止部31、32,利用此两挡止部31及32不但可以受到前述嵌装孔部50的两扇定位壁54及55的挡止作用而使弹动部25精确地定位,而且在未受到集面电路的端子A施加压力之前即已产生预应力。因此,一旦与端子A接触时,弹动部25就可以对端子A施加较大(也就是较足够)的接触压力,使端子A与弹动部25之间的接触效果更好,更优越,这点是现有导电构件所无法提供的,也就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申请特征。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如下1.改良后的插座孔可以对导电构件的弹动部作精确的定位效果,使集成电路的端子每次可顺利地插入插座的插座孔中。
2.改良后的导电构件23在插入插孔22之前,其弹动部25与其插脚部24之间的垂直宽度D大于嵌装孔部50的长度L,因而一旦装入导电构件23的插入孔部60之后,较短的嵌装孔部50就对前述垂直距离D较长的弹动部25施予预压力,而使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在未受到集成电路B的端子A推压的前,弹动部就已具有预应力,因此端子A一旦与弹动部25接触之后,不必移动太多的距离,弹动部25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弹力并施加于端子A上,形成更佳的接触效果。
3.改良后的导电构件23,由于用料省,因此每一节距的料带可以生产出一个导电构件23,用料节省一半。
4.改良后的导电构件23,由于用料省,因此每一节距的料带可以产生一个导电构件23,刚好与插座21上插孔22的节距完全符合,所以每一排的插孔22只需一次安装手续好可完成。安装程序更简化,安装效率更高出一倍。
5.改良后的连接器20,由于在插座21与滑动构件26之间装设叶片型的弹簧42。因此,当2所示的操作杆41自如图2中所示的锁紧位置41b松开时,不但可利用多个导电构件23的弹动部25各自对集成电路B的端子A自左向弹动,而且同时还利叶片型弹簧42的弹力共同把滑动构件26沿著插座21自左向右弹推至完全松锁的位置,从而使滑动构件26的贯穿孔27正好对准前述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因此集成电路B的端子A也就可以顺利地插入电绝缘插座21的插入孔部60;或是可以把集成电路的端子A轻易地自插入孔部60中拔出。
权利要求1.一种零插拔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零插拔力连接器包含A.插座,具有多个插座孔,上述插孔具有a.嵌装孔部,该嵌装孔部具有前壁;第一及第二定位壁,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彼此不相连,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均各自与前述前壁对峙;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其中一边,该第一侧壁的另外一边连接在上述第一定位壁的其中一边;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上述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二侧壁的另外一边连接在上述第二定位壁的的其中一边b.插入孔部,该插入孔部与上述嵌装孔部毗邻且彼此相通,并在前述相通的部位形成开口,该开口连介在前述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之间;上述插入孔部具有与前述前壁互相对峙之后壁;第三侧壁,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一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三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其中一边;第四侧壁,该第四侧壁的其中一边连接在前述第二定位壁的另外一边,该第四侧壁的另外一边连接在前述后壁的另外一边;B.滑动构件,具有多个贯穿孔,该滑动构件贴放于上述插座的上面,并得沿该插座的特定方向滑动,该等贯穿孔一一对应于上述插孔;C.多个导电构件,分别安装于上述插座的插孔中,每只导电构件具有插脚部;及自该插脚部延伸的弹动部;上述弹动部的自由端的两边具有挡止部,该挡止部两边的宽度大于上述开口的宽度,且该挡止部两边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侧壁至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使该挡止部的两边各自压触于上述两扇定位壁;由于上述导电构件的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至上述插脚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上述插入孔部之前壁至开口的宽度,使上述导电构件被装入插入孔部内之后,弹动部在自由状态下与插脚之间所形成的垂直宽度,就受到较小的插入孔部的压缩作用而受到预压力,因而使该导电构件的弹动部贴靠于上述插入孔部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壁,并因而使该弹动部被该第一及第二定位壁施以预压力及精确的定位作用,使自上述插孔的嵌装孔部移向上述插入孔部的端子被上述弹动部施予精确的接触压力。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弹动部自上述插脚部上端部位或自该上端部位的侧边一体延伸。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弹动部与上述嵌装部垂直,而且该嵌装部嵌装于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等两扇侧壁之中的其中一扇侧壁。
4.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弹动部由同一材料摺叠而成具有双层的弹动部。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双层弹动部互相贴触在一起。
6.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双层弹动部未贴触在一起而具有间隙。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进一步具有嵌装部,该嵌装部自上述插脚部的其中一端一体延伸,以便嵌装于上述插孔内。
8.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插脚部由同一材料摺叠而成具有双层的插脚部。
9.依据权利要求1、2、4、5、6或8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滑动构件得进一步具有多个推动部,该推动部自上述滑动构件得进一步具有多个推动部,该推动部自上述滑动构件的滑动面延伸,并伸入上述插座的插座孔中并贴靠于上述端子的其中一边,以便跟随该端子一起往上述导电构件的弹动部所在的方向移动,以便对该端子形成依靠作用,辅助助该端子支撑住由上述弹动部对该端子另外一边所施加的接触压力。
10.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进一步具有扁狭的嵌装槽,该嵌装槽连接于该嵌装孔孔部之前壁的旁边。
11.依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导电构件的嵌装部嵌装于上述嵌装槽内。
12.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插座进一步具有狭长的嵌装槽,该嵌装槽连接于上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等两扇侧壁之中的其中一扇侧壁,上述导电构件之弹动部嵌装于该嵌装槽内。
1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该插座进一部具有安装孔。
14.依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进一部包含至少一只U型的叶片型弹簧,该叶片型弹簧装设于前述安装孔内,该叶片型弹簧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前述安装孔接触。
15.依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上述滑动构件的下面进一部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与上述叶片型弹簧的另外一端接触,使上述滑动构件移动至上述插座的完全松锁的位置,从而使滑动构件的贯穿孔正好对准前述插座的嵌装孔部,使集成电路的端子顺利地插入嵌装孔部,或是把集成电路的端子轻易地自嵌装孔部中拔出。
16.依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零插拔力连接器,其中上述滑动构件的下面进一部具有凹孔,该凹孔与上述叶片型弹簧的另外一端接触,使上述滑动构件移动至上述插座的完全松锁的位置,从而使滑动构件的贯穿孔正好对准前述插座的嵌装孔部,使集成电路的端子顺利地插入嵌装孔部,或是把集成电路的端子轻易地自嵌装孔部中拔出。
专利摘要一种零插拔力连接器,适于供例如个人计算机CPU等集成电路不费力地插入或拔出。其特征在于在插座的插孔内设置不同宽度的孔,且导电构件的弹动部具有挡止部贴靠于两不同宽度的孔的交界部位所形成的两个定位壁,可对弹动部预先施予预压力和施予精确的定位作用。当集成电路的端子插入并向弹动部移动时,此预先施加有预应力的弹动部就可以对端子施加精确的接触压力,有效增进导电构件与端子之间的接触效果。
文档编号H01R13/62GK2200877SQ9421872
公开日1995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8日
发明者赖光治 申请人:赖光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