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499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特别指一种可电性及机械性地与外部对接连接器相连接的小型连接器组合。
现有小型连接器如美国专利第5,871,369号及日本专利公告第09-055243号中所示,其穿过扁平线缆的若干芯线相应地安装入电连接器主体内部所设置的凹槽内,而由绝缘材质制成的纵长型接触接地横栅置设在垂直前述每一凹槽长轴向的主体的槽沟内,从而与位于其上的导体芯线相垂直。最后,将绝缘盖体罩盖于主体上,再经接触接地横栅压下导体芯线,导体芯线相对电连接器主体内向下斜伸出端子的弹性接触臂,从而于扁平线缆与端子间建立了电性接触。其它关于小型电连接器的现有设计如日本专利公告第10-321314号及10-255921号,其则揭示了电连接器的线缆保持体,其前端设置有一排U型凹槽以将相应同轴线缆的导体芯线收容其内。当线缆保持部的槽沟相应地组入及插伸入相应端子的旋转叉型尖部的间时,端子上侧与下侧的尖部将下压位于一侧的导体芯线或U型凹槽的翻转侧。
然而,上述小型电连接器于其外部皆缺乏有效的遮蔽装置,而无法建立对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及静电排放(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的接地保护,而设有线缆或线缆保持部的绝缘本体的分别组装,将增加额外的遮蔽装置设计的复杂度,特别是在线缆的接地方面,且复杂的遮蔽装置将进一步加深安装整个小型电连接器的困难。
而现有如揭示于美国专利第4,379,608中的弹性元件,则为形成于夹持接地横栅22一边缘的一排弹片28,以用于分散沿扁平线缆及LCD的夹持力,而建立其间的压力结合。也就是,收容在绝缘本体2内的夹持接地横栅22的弹片28无法提供扁平线缆及LCD间的任何电子通路,甚至无法提供接地保护,而其信号传输则依赖在弹片28的夹持压力作用下,藉由线缆和LCD间直接和紧密的连接。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遮蔽装置的小型连接器组合,该遮蔽装置可电性连接每一线缆的接地段而提供接地保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小型同轴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及第二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根缆线的线缆组、上、下遮蔽壳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第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个凹槽,以收容相应的端子。每一端子在自由端设有接触部可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而在其相对另一端则设有一尾端部。线缆组则包括有若干根缆线及接地横栅,且每一缆线包括有信号段及与信号段隔离的接地段。另外,接地横栅包括有上导电板体及下导电板体,前述导电板体并与每一缆线的接地段垂直焊接。第二绝缘本体设置有若干个收容槽以将相应端子的尾端部容置于其内,且于近收容槽的一对间隔定位壁构成有长槽,以将连接有缆线的接地横栅收容于其内。另外,上本发明下遮蔽壳体分别从上、下两方向罩盖于第一绝缘本体上,且个别形成有若干个垂片以电性接触对接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并于相对后侧形成有若干个爪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有效建立线缆与对接电连接器间的接地路径。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的另一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本发明的前绝缘本体的后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本发明的上遮蔽壳体的后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本发明的下遮蔽壳体的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线缆组装在小型连接器组合上的前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组装有线缆组的小型连接器组合的后绝缘本体组合图。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本发明一种小型同轴线缆连接器10的前绝缘本体20用与具有若干根缆线的线缆组(如图7所示)的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相电性连接,包括有对接面202及与对接面202相对的组接面208。另外,在对接面202的干涉区域并向外延伸有舌部206可插入对接电连接器。请参阅图2及图4,具有开口2122的收容空间212设置于前绝缘本体贯通组接面208的相对的顶侧壁214及底侧壁216之间,而若干个凹槽2062沿由前到后的方向水平地延伸穿过舌部206及对接面202,并与收容空间212相连通。再者,在前绝缘本体20的相对侧壁上形成一对水平延伸穿过对接面202及组接面208的通道204,在每一通道204的底侧的特定位置并垂直延伸有膨大部2042,而在顶侧壁214与底侧壁216上则相应形成有若干凸起220,且于顶侧壁214的后端缘邻近组接面208处设有一对间隔缺口218,若干个止动块222则设置在顶侧壁214与底侧壁216上,其中位于顶侧壁214上的止动块222相应地分布于每一缺口218的相对侧,每一止动块222并以其颈部与相应侧壁一体连接,从而于其间构成一缝隙(未标号)。另外,由前绝缘本体20每一相对侧壁向外凸伸有耳部217,而沿侧壁延伸的槽道210则包括前述耳部217。
请进一步参阅图5及图6,用以提供接地保护的遮蔽装置70由上、下遮蔽壳体72、74构成,每一遮蔽壳体72、74进一步形成具有相对弯折凸缘728、748的板体部722、742,而一对爪部726、746则邻设于相应的弯折凸缘728、748。再者,每一爪部726、746向相应的板体部722、742后方弯折,其中爪部746自由端的弯折角度小于爪部726自由端的弯折角度。若干个邻接部727、747沿每一板体部722、742后端缘分布,而若干对弹性指724则向下弯折,并从板体部722的后端缘以特定角度向内弯伸,其中位于板体部722上的邻接部727设置在弹性指724周围。另外,一对分隔的孔穴725、745贯通每一板体部722、742,由板体部722、742并向上延伸有一对凸片723、743,以与对接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至图3,为前绝缘本体20与遮蔽装置70的组装示意图,其中除了对接面202及组接面208外,上、下遮蔽壳体72、74分别沿由前到后方向罩盖于前绝缘本体20上,同时,上遮蔽壳体72的弹性指724向下凸伸穿过相应的前绝缘本体20的缺口218,以抵达收容空间212内部。再者,上、下遮蔽壳体72、74不同的邻接部727、747分别收容于相应形成于前绝缘本体20的顶侧壁及底侧壁214、216的止动块222的狭缝内,从而遮蔽装置70在前绝缘本体2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可受到限制,且前绝缘本体20的凸起220相应地凸伸穿过对应遮蔽装置70的孔穴725、745,从而限制遮蔽装置70于水平方向的移动。
请参阅图1至图3,上遮蔽壳体与下遮蔽壳体72、74的弯折凸缘728、748反向钩入前绝缘本体20侧壁的槽道210内,同样地,上遮蔽壳体72的爪部726在自由端反向以一近似平行于止动块222的第一角度向后钩入前绝缘本体20的耳部217相对应的槽道210内,如同爪部726,下遮蔽壳体74的爪部746亦在自由端以第二角度反向向后钩入槽道210内。在每一耳部217的槽道210内,弯折有第二角度的爪部746与弯折有第一角度的爪部726相干涉,进而爪部726将爪部746弹性地压下(图3参照),从而,借运用两爪部726、746而使爪部746具有双重罩盖力,而将上、下遮蔽壳体罩盖于绝缘本体20上的保持力加强。同时,并在二爪部726、746间并建立了电性连接的接地路径。
请参阅图7,小型同轴线缆组50包括一排并列的同轴圆形缆线60及一导电接地横栅54。每一缆线60于其最外层包含第一绝缘层601,于第一绝缘层的内包覆有接地套层602,于套层602及导电芯线606最里层则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未图示)。再者,前述接地横栅54由两相对端部相连接的上、下金属板体502,及两板体502的间的小缝504所组成。
在图7中,每一缆线60垂直延伸穿过接地横栅54的小缝504,并且夹持在二板体502间,缆线60最外层的绝缘层601的一部分则已被剥去,并露出套层602作为缆线60的接地段。再者,每一缆线60的接地段相应地焊接于上、下板体502内壁,而缆线60一部分则进一步被剥掉而露出导体芯线606作为信号段,且该信号段延伸出接地横栅54外,并借由第二绝缘层(未标号)与接地段保持绝缘。
请参阅图8,后绝缘本体30内部组装有线缆组50及若干个端子40。前述尖形的信号端子40包括有在自由端的接触部42、于中间区域设有一对倒刺的鳍形第一保持部44、及在相对端部设有倒刺的尾端部(未标号)。另外,沿后绝缘本体30前缘的纵长轴方向并置有一排相邻的间隔收容槽303,该收容槽303设在相对的侧壁,且每一侧壁被分成上部及下部。于每一收容槽相对侧壁的上部设有凸伸部3032,而在其顶端位置则设置有一斜面以将缆线60的信号段的导体芯线606的绝缘部分导引收容于其内。又,于邻近绝缘本体30后端缘的相对角落则各设置有L型的定位壁3062,并于其间构成一长形狭槽306,而前述连接有缆线60的接地横栅54则藉定位壁3062的限位而稳固定位于狭槽306内部。另外,前述定位壁3062向外延伸出一对卡锁部305,于卡锁部305的自由端形成向下凹陷的弯曲部3052。
端子40的尾端部个别收容于相应的收容槽303的凸伸部3032下侧,而每一端子40的接触部42及第一保持部44则露出于后绝缘本体30。
再者,每一缆线60二相对端的一组入后绝缘本体30,并向后延伸而与所需的电子装置(未图示)相连接,而每一缆线60所露出导体芯线606用以当信号段的另一端,则水平伸入相应的收容槽303内并焊接于相应端子40的尾端部上,以提高二者间的电性及机械性连接。
组装时,如图8所示的后绝缘本体30从如第二图所示的组接面208的开口2122插伸入前绝缘本体20的收容空间212内,而设置在后绝缘本体30内的端子40则个别地由开口2122插伸入前绝缘本体20的对应凹槽2062内,且端子接触部42露出于舌部206的外部,以与其它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又,端子40借像倒刺的第一保持部44干涉组装于对应凹槽2062的上壁面。后绝缘本体30的卡锁部305伸入前绝缘本体20的通道204内,且借弯曲部3052与膨大部2042锁固在一起。同样地,弹性指724延伸入收容空间212内,并借接地横栅54的上金属板体502倾斜向上与其相接触。再者,具有邻接部727的止动块222的垂直固持,可避免邻近邻接部727的弹性指724过度向上偏移。最后,从每一缆线的接地段通过接地横栅54、借爪部726、746以使上、下遮蔽壳体彼此接触,以及凸片723而相互接触的上、下遮蔽壳体70,而至对接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未图示),而建立接地路径。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组装有线缆组以与其它对接电连接器相组装,包括有若干个端子、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线缆及遮蔽装置,端子的自由端设置有接触部以电性连接对接电连接器,而相对自由端的另一端则设为尾端部,第一绝缘本体设置有对接面以与对接电连接器相对接,对接面相对一侧面为组接面,在对接面与组接面的间则设置有收容空间并延伸贯穿组接面而构成一开口,线缆组由若干个并列的缆线组成,且每一缆线具有至少一导电信号段及与信号段相绝缘的接地段,以及与缆线的接地段紧密连接的接地横栅,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个收容槽,每一收容槽内均收容有相应的端子,且该等端子的尾端部稳固连接于相应的线缆组的信号段,以及至少一个邻接于收容槽的定位部以限制其内具缆线的接地横栅,遮蔽装置罩盖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其上至少设有一弹性指向下延伸入收容空间内,当第二绝缘体本体由开口插伸入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时,该弹性指则向上压接接地,从而建立至遮蔽装置间的接地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端子在其中段区域进一步包括有第一保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端子的接触部及第一保持部露出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端子进一步设有邻接于尾端部而可干涉组装于对应收容槽内的第二保持部,以将端子稳固地固持于其内。
5.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个水平贯穿对接面的凹槽,以收容相应的端子。
6.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定位部及收容槽构成一纵长长槽,以将接地横栅收容于其内。
7.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遮蔽装置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向外延伸出遮蔽装置的凸片,以与对接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相抵接,从而进一步建立缆线与对接电连接器间的接地路径。
8.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进一步设置至少一与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缺口,以允许弹性指的凸伸部贯穿,且于凹槽的周围分布有设有狭缝的止动块。
9.如权利要求8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遮蔽装置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邻接部,其被限制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止动块的狭缝内,以避免弹性指过量的向上偏移。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和第二绝缘本体、具若干条缆线的线缆组、上、下遮蔽壳体及若干导电端子,其中线缆组由缆线组成,且每一缆线包括至少一信号段及接地段,及可与缆线的接地段相接合的接地横栅。上、下遮蔽壳体罩盖于第一绝缘本体上,彼此连接并与对接电连接器遮蔽装置电性接触,上遮蔽壳体进一步形成若干弹性指片延伸入第一绝缘壳体内,以与收置于其内的线缆组的接地横栅电性连接建立了从缆线至对接电连接器的接地路径。
文档编号H01R13/658GK1283885SQ99119990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12日
发明者柯作锦, 艾瑞克·钟瑞特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