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6英寸重掺砷衬底上生长高阻厚层硅外延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519677阅读:来源:国知局
设定为150L/min,依次吹扫外延炉反应腔室10分钟,然后将外延片从基座上取出。利用Nicolet 6700红外厚度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厚度,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厚度及其均匀性,利用SSM495汞探针C-V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电阻率,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电阻率及其均匀性,利用SRP 2000扩展电阻测试仪获得硅外延层与衬底形成的过渡区的宽度。
[0031]实施例二制得的硅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为N型,外延片表面光亮,无层错、位错、滑移线、雾等表面缺陷,测试结果如图4~6所示,厚度平均值为54.051 y m,厚度不均匀性为0.504%,电阻率平均值为19.0187 ? ■ cm,电阻率不均匀性为0.924%,过渡区宽度为5.3Mm,界面分布较为陡峭,满足功率MOS器件的指标要求。
[0032]实施例三
(I)利用纯度多99.99%的氯化氢气体在高温下对外延炉基座进行腐蚀,完全去除基座上的残余沉积物质,温度设定为1080°C,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5 L/min,刻蚀时间设定为10 min。
[0033](2)向外延炉基座片坑内装入娃衬底片,依次利用纯度均彡99.999%的氮气和氢气吹扫外延炉腔体10分钟,气体流量设定为150 L/min。
[0034](3)利用氯化氢气体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原位腐蚀,对衬底起到表面抛光作用,有助于改善晶格结构,采用氢气输送氯化氢气体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设定为150 L/min,氯化氢流量设定为I L/min,温度设定为1070°C,时间设定为2 min ;
(4)采用大流量氢气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吹扫,将氯化氢原位腐蚀时产生的副产物,以及吸附在衬底表面、基座表面的杂质完全去除,氢气流量设定为250 L/min,时间设定为2min ;
(5 )进行本征外延层的生长,采用不掺杂的三氯氢硅在衬底上生长本征外延层,对衬底表面进行封闭,阻止重掺衬底杂质的溢出,本征层生长温度设定为1065°C,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娃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50 L/min,三氯氢娃流量设定为7g/min,本征层生长速率控制在1.5 μ m/min,生长时间控制在0.6min ;
(6)进行掺杂外延层的生长,生长温度设定为1050°C。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硅和磷烷掺杂剂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50 L/min,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3g/min,磷烷流量设定为56.5sccm,外延层生长速率控制在2.2 μ m/min ; (7)外延层生长达到预定厚度后开始降温,将氢气和氮气流量设定为150 L/min,依次吹扫外延炉反应腔室8分钟,然后将外延片从基座上取出。利用Nicolet 6700红外厚度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厚度,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厚度及其均匀性,利用SSM495汞探针C-V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电阻率,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电阻率及其均匀性,利用SRP 2000扩展电阻测试仪获得硅外延层与衬底形成的过渡区的宽度。
[0035]实施例三制得的硅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为N型,外延片表面光亮,无层错、位错、滑移线、雾等表面缺陷,测试结果如附图7~9所示,厚度平均值为54.012 μπι,厚度不均匀性为0.531%,电阻率平均值为17.979 ? ■ cm,电阻率不均匀性为0.808 %,过渡区宽度为4.lMffl,界面分布陡峭,满足功率MOS器件的指标要求。
[0036]实施例四
(1)利用纯度多99.99%的氯化氢气体在高温下对外延炉基座进行腐蚀,完全去除基座上的残余沉积物质,温度设定为1080°C,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5 L/min,刻蚀时间设定为10 min ;
(2)向外延炉基座片坑内装入硅衬底片,依次利用纯度均多99.999%的氮气和氢气吹扫外延炉腔体8分钟,气体流量设定为100 L/min ;
(3)利用氯化氢气体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原位腐蚀,对衬底起到表面抛光作用,有助于改善晶格结构,采用氢气输送氯化氢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设定为150 L/min,氯化氢流量设定为2 L/min,温度设定为1070°C,时间设定为2min ;
(4)采用大流量氢气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吹扫,将氯化氢原位腐蚀时产生的副产物,以及吸附在衬底表面、基座表面的杂质完全去除,氢气流量设定为230 L/min,时间设定为3min ;
(5 )进行本征外延层的生长,采用不掺杂的三氯氢硅在衬底上生长本征外延层,对衬底表面进行封闭,阻止重掺衬底杂质的溢出。本征层生长温度设定为1065°C,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娃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50 L/min,三氯氢娃流量设定为5g/min,本征层生长速率控制在1.35 μ m/min,生长时间控制在0.8 min。
[0037](6)进行掺杂外延层的生长,生长温度设定为1045°C。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硅和磷烷掺杂剂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50 L/min,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3 g/min,磷烷流量设定为55.2 sccm,外延层生长速率控制在2.1 μ m/min。
[0038](7)外延层生长达到预定厚度后开始降温,将氢气和氮气流量设定为100~150 L/min,依次吹扫外延炉反应腔室8分钟,然后将外延片从基座上取出。利用Nicolet 6700红外厚度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厚度,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厚度及其均匀性,利用SSM495汞探针C-V测试仪记录中心点、四个距边缘10 mm的位置以及四个1/2半径位置共计九个测试点的电阻率,获得硅外延片的平均电阻率及其均匀性,利用SRP 2000扩展电阻测试仪获得硅外延层与衬底形成的过渡区的宽度。
[0039]实施例四制得的硅外延层的导电类型为N型,外延片表面光亮,无层错、位错、滑移线、雾等表面缺陷,测试结果如附图10~12所示,厚度平均值为53.995 μπι,厚度不均匀性为0.40%,电阻率平均值为18.050? ■ Cm,电阻率不均匀性为0.750%,过渡区宽度为3.5Mm,界面分布陡峭,满足功率MOS器件的指标要求。
[0040]并且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相比,在其相应的工艺条件下,实施例四所制得的外延均匀性最优,过渡区宽度最窄。因此,实施例四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主权项】
1.一种6英寸重掺砷衬底上生长高阻厚层硅外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1)利用纯度多99.99%的氯化氢在高温下对外延炉基座进行腐蚀,完全去除基座上的残余沉积物质,温度设定为1170~1 100C,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3~5 L/min,刻蚀时间设定为 10-15 min; (2)向外延炉基座片坑内装入硅衬底片,依次利用纯度均多99.999%的氮气和氢气吹扫外延炉腔体8~10分钟,气体流量设定为100~150 L/min; (3)利用氯化氢气体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原位腐蚀,对衬底起到表面抛光作用,有助于改善晶格结构,采用氢气输送氯化氢气体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设定为100~150 L/min,氯化氢流量设定为1~3 L/min,温度设定为1060~1070°C,时间设定为1~2 min ; (4)采用大流量氢气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吹扫,将氯化氢原位腐蚀时产生的副产物,以及吸附在衬底表面、基座表面的杂质完全去除,氢气流量设定为220~250 L/min,时间设定为 2~5 min ; (5 )进行本征外延层的生长,采用不掺杂的三氯氢硅在衬底上生长本征外延层,对衬底表面及边缘处进行包封,阻止重掺衬底杂质的溢出; 本征层生长温度设定为1060~1070°C,利用高温快速本征生长方法,迅速完成包封,更利于抑制非主动掺杂效应; 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娃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00~150 L/min,三氯氢娃流量设定为4~7g/min,本征层生长速率控制在1~1.5 μ m/min,生长时间控制在0.5~1 min ; (6)进行掺杂外延层的生长,外延炉基座转速控制在3.0-5.0 r/min ; 生长温度设定为1040~1050°C,相比高于1100°C的常规外延工艺,采用较低的生长温度可以降低衬底杂质的反扩速率,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电阻率均匀性和较窄的过渡区; 用氢气输送气态三氯氢娃和磷烧掺杂剂进入反应腔室,氢气流量控制在100~150 L/min,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2~14g/min,磷烷流量设定为55~57sccm,外延层生长速率控制在 2.0-2.5 μ m/min ; (7)外延层生长达到预定厚度后开始降温,将氢气和氮气流量设定为100~150L/min,依次吹扫外延炉反应腔室8~10分钟,然后将外延片从基座上取出; 利用傅里叶红外测试法对外延层的厚度及均匀性进行测量,利用汞探针CV测试法对硅外延片的电阻率及其均匀性进行测量,利用扩展电阻测试法测量衬底与外延层之间的过渡区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一种6英寸重掺砷衬底上生长高阻厚硅外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外延炉为常压平板式外延炉。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6英寸重掺砷衬底上生长高阻厚层硅外延的方法,采用常压平板式外延炉,步骤包括,(1)利用纯度≥99.99%的氯化氢在高温下对外延炉基座进行腐蚀;(2)外延炉内装入硅衬底片,依次利用纯度均≥99.999%的氮气和氢气吹扫外延炉腔体8~10分钟;(3)利用氯化氢气体对硅衬底片表面原位腐蚀;(4)大流量氢气对硅衬底片表面吹扫;(5)不掺杂的三氯氢硅在衬底上生长本征外延层;(6)掺杂外延层的生长;(7)外延层生长达到预定厚度后降温。有益效果是成功制备出厚度不均匀性<1%,电阻率不均匀性<1%,表面无层错、位错、滑移线、雾等缺陷,最佳过渡区宽度<4μm的均匀性好、过渡区窄的高阻厚层外延结构,在参数上完全满足功率MOS器件对硅外延材料的要求。
【IPC分类】H01L21-205
【公开号】CN104851784
【申请号】CN201510284427
【发明人】王文林, 高航, 薛兵, 李明达
【申请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