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和端子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78700阅读:来源:国知局
精细粗糙部25可以在与凸片部17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0038]通过对如图6所示滚制而形成的平板状材料27进行涂布加工而形成阳端子I。精细粗糙部25的延伸方向等同于如图7A至8B所示的滚制方向。
[0039]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由阳端子1、阴端子3等构成的端子的连接结构29。
[0040]如已经了解到的,端子的连接结构29是用于连接具有凸片部17的阳端子I与具有能够插入凸片部17的柱形主体部(柱形部)7的阴端子3的结构。
[0041]如图1等所示,阳端子I安装在阳连接器31中,并且阴端子3安装在阴连接器33中。通过嵌合接合将两端子1、3接合而使阳连接器31与阴连接器33互相连接。以下,相对于各个构成部件,两连接器31、33的嵌合表面侧分别假定为前侧,并且图1的上部侧假定为上侧并且图1的下部侧假定为下侧。
[0042]阳连接器31的合成树脂壳体(阳壳体)35具有向前侧突出的罩部37。阳端子I的凸片部17容纳在罩部37内部。凸片部17从罩部37的深侧壁39向前侧突出。在罩部37的上壁上,形成与阴连接器33的壳体(阴壳体)41以锁定方式接合的阳锁部43。阳锁部43形成在罩部37的前端上,并且朝内侧(下侧)突出。
[0043]阴壳体41包括合成树脂,并且阴端子3能够从后侧插入其中的腔45形成在阴壳体41内部。用于将插入的阴端子3锁定在常规位置处的矛杆47布置在腔45内部。
[0044]沿着阴壳体41的上表面在纵向上延伸的锁定臂49形成在阴壳体41上。锁定臂49以悬臂的形式从阴壳体41的前端朝后侧延伸,并且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弹性变形。当阳连接器31与阴连接器33进行常规嵌合接合时,锁定到阳锁部43的阴锁部51形成在锁定臂49的靠近锁定臂49的后端的位置处的部分上。阴锁部51从锁定臂49向上侧突出。锁定臂49的后端部用作操作部53,在解除阳锁部43和阴锁部51之间的锁定状态时,推动该操作部53。
[0045]通过冲裁导电金属板材料(由金属制成的平板,诸如由不锈钢制成的平板或由铜制成的平板)并且随后,对冲裁的金属板材料施加弯曲、切割、抬升、捶打等而形成阴端子3。阴端子3包括连接到电线55的末端的筒部57以及阳端子I的凸片部17插入其中的柱形部7,并且该阳端子3整体具有纵向细长的形状。筒部57包括压接电线55的被覆59的绝缘筒57A和压接电线55的芯线61的电线筒57B。
[0046]柱形部7与筒部57的前侧连续地形成。柱形部7形成为以细长的形式在纵向上延伸的柱状(例如,有角柱状)。柱形部7包括:底板7A 对侧板7B,该一对侧板7B从底板7A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缘向上竖起;以及顶板7C,通过从一对侧板7B中的一个侧板的上端朝着一对侧板7B中的另一个侧板的上端弯曲而形成该顶板7C,并且顶板7C布置成与底板7A大致平行。阳端子I的凸片部17被构造成从前侧插入到柱形部7内部。
[0047]矛杆47锁定到的锁定部63以开口的形式形成在柱形部7的底板7A上(见图3B)。
[0048]在柱形部7内部,布置与凸片部17进行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部件11。弹性接触部件11形成为悬臂形状,使得弹性接触部件11从顶板7C的前端折回并且在柱形部7内部沿着顶板7C向后延伸。弹性接触部件11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
[0049]接触部(与凸片部17进行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弹性接触部件11在纵向上的中间部分上。例如,接触部由突起部13构成,该突起部13形成为半球冠形并且向下(朝凸片部17侧;朝柱形部7的底板7A侧)突出。
[0050]接触部(与凸片部17进行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柱形部7的底板7A在纵向上的中间部分上。例如,接触部由两个突起部(布置成在纵向上互相邻近并且互相接触的两个突起部)9构成,每个突起部都形成为例如半球冠形并且向上(向凸片部17侧;布置了柱形部7的顶板7C的一侧)突出。突起部13和突起部9以对置的方式互相面对,并且突起部13在纵向上定位在两个突起部9之间。
[0051]通过冲裁由不锈钢制成的平板并且随后对冲裁的平板施加弯曲、切割和抬升、锤击等而形成阳端子I。如图1等所示,阳端子I包括:按从后侧到前侧的顺序,连接到电线65的末端的筒部67 ;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本体部69 ;以及凸片部17。阳端子I整体形成为纵向细长形状。筒部67包括压接电线65的被覆71的绝缘筒67A和压接电线65的芯线73的电线筒67B。
[0052]凸片部17形成为细长的矩形柱状(或细长的矩形平板状),并且精细粗糙部25形成在凸片部17的上表面(位于表面与阴端子3的突起部13进行接触一侧上的表面)以及凸片部17的下表面(位于表面与阴端子3的突起部9进行接触一侧上的表面)上。
[0053]如图3A、3B等所示,通过在大致垂直于凸片部17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粗糙化(粗糙化加工)基材19的表面而形成精细粗糙部25。可以通过例如使用磨石打磨、转印在基材19的滚制中使用的滚轴的表面上形成的精细粗糙部或者化学方法执行粗糙化加工。
[0054]为进一步说明精细粗糙部25,如图5A等所示,精细粗糙部25由突起部75和凹进部77构成,突起部75在垂直于描绘图5A的纸面的方向上以细长的形式延伸,并且凹进部77在垂直于描绘图5A的纸面的方向上以细长的形式延伸。突起部75和凹进部77的纵向设定成大致垂直于凸片部17的滑动方向(图5A的横向)。此外,例如,突起部75和凹进部77交替地布置在凸片部17的滑动方向上。
[0055]精细粗糙部25不总是必须形成为细长直线状并且可以以其他形式形成。例如,可以在基材19的表面上随意并大致均匀地点上精细斑点状突起部(可以以斑点形式存在)。
[0056]如图5A和图8A、8B所示,镍层21进入精细粗糙部25的凹进部77内部,并且覆盖凹进部77和突起部75。此外,在通过跟随基材19的表面而将镍层21的表面(与锡层23接触的表面)形成为精细粗糙部图案的同时,在微小滑动磨损发生前锡层23的表面(在与镍层21相对的一侧上的表面)形成为平坦状。
[0057]可以通过跟随基材19的表面而将镍层21的表面和锡层23的表面形成为精细粗糙部图案。
[0058]在通过弯曲等形成阳端子I时,不对精细粗糙部25、镍层21和锡层23形成处的部分施加诸如弯曲或者冲压加工这样的塑性加工。在肉眼观察(假定未形成精细粗糙部25)时,该部分形成为平面状。由于该部分未塑性变形,所以在镍层21和锡层23中不产生诸如裂缝这样的缺陷。
[0059]在阳端子I连接到阴端子3并且不发生微小滑动磨损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在精细粗糙部25、镍层21和锡层23形成的部分处锡层23不削薄。然而,当发生微小滑动磨损时,阴端子3的突起部9、13处锡层23的部分削薄,由此呈现图5B所示的状态。
[0060]此处,将进一步说明形成在阳端子I的凸片部17等上的精细粗糙部25。由于通过形成精细粗糙部25而导致的基材19的表面粗糙度Ra (算术平均粗糙度)期望地设定为1.15μηι。然而,表面粗糙度Ra可以取落入1.0 μ m到2.0 μ m的范围之内的值。进一步地,表面粗糙度Ra也可以取落入0.5 μπι到5.0 μπι的范围之内的值。更进一步地,表面粗糙度Ra也可以取位于上述范围以外的值。
[0061]镍层21的厚度取0.5 μπι到3.0 μπι的范围之内的值是充分的。此外,镍层21的厚度可以取该范围以外的值。锡层23的厚度取1.0 μπι到3.0 μπι的范围之内的值是充分的。此外,锡层23的厚度可以取该范围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