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4894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的日渐轻薄化,电连接器的体积也变得更加小巧轻薄,这对于电连接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为苛刻要求,既要体积小型化,又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不至于影响电信号的传输。
[0003]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通常由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组装而成,而为了降低电连接器的高度(或厚度)以节省电路板上的空间,绝缘本体通常会设计得较为轻薄,为此绝缘本体外通常覆盖一金属壳体,一方面可以增加整体电连接器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屏蔽外部的信号干扰,在电连接器的对接过程中,导电端子通过弹性形变来与对接端的电连接器电性接触,而在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某些导电端子有时会因过度挤压而逼近外部的金属壳体,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触碰到金属壳体,由于金属壳体通常是用于接地的,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这些导电端子的信号传输失效,从而引起接触不良。
[0004]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导电端子与金属壳体触碰而发生接触不良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表面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腔,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位于对接腔内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遮蔽壳体之间设有绝缘片。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所述接触部对应的通道,所述通道自所述对接腔贯通至所述遮蔽壳体,形成所述接触部的弹性位移空间。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片遮罩于所述通道的一侧,且位于通道和遮蔽壳体之间。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和底壁至少一者设有承载所述绝缘片的承载区,所述通道在所述承载区内贯通所述顶壁或底壁。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腔设有一对接框口,所述顶壁的外表面设有位于所述承载区和对接框口之间的接地区及安装于接地区内的接地件。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区设有贯通至所述对接腔内的通孔,所述接地件设有安装于所述顶壁上的安装部、自安装部向下折弯并凸伸入所述通孔内的弹片、以及自安装部向上突出的突起,所述突起与所述遮蔽壳体接触。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排导电端子及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之间设有一金属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有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两侧向前延伸的扣持臂,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收容所述扣持臂的狭长型开槽,所述开槽由外向内贯通至所述对接腔。
[00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分别与一定位体固定结合,所述定位体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注塑成型的一对横梁及位于两横梁之间的承载梁。
[00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板的平板部夹持于两个定位体之间,且设有与定位体卡扣配合的定位孔。
[00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片粘贴于所述遮蔽壳体的内表面上。
[001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绝缘片的设置,可防止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在接触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而触碰到遮蔽壳体,保障了导电端子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避免了接触不良等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组装前的立体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背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20、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0表面的遮蔽壳体30。
[0024]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凸伸的对接部12。
[0025]如图2、图3所示,所述基部11设有顶面110、侧面111及自侧面111向后延伸的一对翼部112,所述顶面110设有凹部113,用于与所述遮蔽壳体30卡扣配合;所述侧面111设有与所述遮蔽壳体30干涉的凸部114 ;所述翼部112分别突起于出所述顶面110和侧面111,用于阻挡所述遮蔽壳体30,以防止遮蔽壳体30向后位移,且所述两个翼部112相对设置,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缺口,用于供导电端子20自后向前插入,可配合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翼部112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15,所述凹槽115由后向前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内,使得所述翼部112呈U型结构。
[0026]如图3,所述对接部12设有顶壁120、底壁121及连接顶壁120和底壁121的一对侧壁122,所述顶壁120、底壁121和侧壁122共同围成一对接腔123,该对接腔123具有一供对接端电连接器(未图示)插入的对接框口 124。其中,所述顶壁120的外表面设有承载区125、设于承载区125内的绝缘片126、介于所述承载区125和对接框口 124之间的接地区127及安装于接地区127内的接地件128,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区125呈凹陷状,其自所述顶壁120的外表面凹陷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绝缘片126,且所述承载区125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0接触臂23的正上方,所述承载区125内设有若干贯通至所述对接腔123内且与所述导电端子20接触臂23对应设置的通道129,用于为所述导电端子20的接触臂23提供向上弹性位移的空间,所述通道129贯通由上而下所述顶壁120,且通道129的数量与所述导电端子20的数量一一对应。所述接地区127设有贯通至所述对接腔123内的通孔130,所述接地件128设有水平状安装部131、自安装部131向下折弯并凸伸入所述通孔130内的弹片132、以及自安装部131向上突出的突起133,所述安装部131的两端设有一对与所述对接部12的侧壁122卡持固定的固定臂134,所述弹片132通过所述通孔130与对接端电连接器接触,可实现接地和增加保持力的功能,且相邻两个弹片132之间设有贴合于顶壁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