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变形的type-c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68210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变形的type-c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变形的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就要求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0003]现有的插头连接器一般包括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绝缘板体一般由塑胶制成,壳体一般由金属制成,壳体与绝缘本体配合紧密。然而,在高温焊接过程中,不同材质热膨胀系数不一样,导致壳体与绝缘本体的收缩不一样,从而产生相互力的作用,使绝缘本体受力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变形的TYPE-C连接器。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变形的TYPE-C连接器,包括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所述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载体以及与上绝缘载体一体成型的上排导电端子,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载体以及与下绝缘载体一体成型的下排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壳体的前端具有与所述对接端口相适配的框口,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端口的外表面与壳体的框口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
0.02-0.1mm。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
0.03-0.06 mm。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表面设有向下凹陷的上端子槽,所述上端子模组设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并将上排导电端子置于上端子槽内,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壳体相互分离;
[0010]所述绝缘本体下表面设有向上凹陷的下端子槽,所述下端子模组设于绝缘本体的下表面,并将下排导电端子置于下端子槽内,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与壳体相互分离。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与壳体内表面顶部之间的距离为
0.1-0.3mm ;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与壳体内表面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1-0.3mm。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下凸伸至绝缘本体内部的上对接部、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上焊接部、以及位于上对接部和上焊接部之间的上连接部,所述上对接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对接,所述上焊接部焊接至PCB板,所述上连接部设于上端子槽内。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连接部的顶部与上对接部的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
0.3?0.6 mm。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中的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上凸伸至绝缘本体内部的下对接部、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下焊接部、以及位于下对接部和下焊接部之间的下连接部,所述下对接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对接,所述下焊接部焊接至PCB板,所述下连接部设于下端子槽内。
[001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连接部的底部与下对接部的顶部之间的高度差为
0.3?0.6 mm。
[0016]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实用新型TYPE-C连接器包括壳体、绝缘本体、扣爪、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外侧,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有效避免在高温焊接过程中的绝缘本体变形问题。而且,上述TYPE-C连接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性能稳定。
[0018]所述绝缘本体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03-0.06 mm,即间隙的大小为0.03-0.06 mm。在上述间隙范围内,既可以保证绝缘本体不会产生变形,又可以保证绝缘本体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是牢固的,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TYPE-C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TYPE-C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1 ]图3是图1所示TYPE-C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0023]图5是图4的C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6是图2的B-B剖视图;
[0025]图7是图3所示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7所示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7]图9是图3所示上排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是图9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0029]图11是图3所示下排导电端子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0]图12是图11所述下排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0032]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TYPE-C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绝缘本体2、扣爪3、上端子模组及下端子模组,所述壳体I包覆在绝缘本体2外侧,所述上端子模组、绝缘本体2、扣爪3以及下端子模组扣合连接。其中,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载体4以及与上绝缘载体4 一体成型的上排导电端子5,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载体6以及与下绝缘载体6 —体成型的下排导电端子7。
[0033]如图4和图5所示,绝缘板体2 —般由绝缘材料(例如塑胶)制成,壳体I 一般由金属(例如铁)制成,绝缘本体2的外表面与壳体I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有效避免在高温焊接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绝缘本体变形问题。而且,上述TYPE-C连接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性能稳定。
[0034]该间隙优选设置在绝缘本体和壳体的框口位置,具体的,绝缘本体2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壳体I的前端具有与对接端口相适配的框口,绝缘本体2的对接端口的外表面与壳体I的框口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尤其适用于避免在高温焊接过程中的绝缘本体的对接端口的变形问题。更佳的,所述绝缘本体2前端的对接端口为椭圆形,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
[0035]绝缘本体2的外表面与壳体I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Cltl为0.02-0.1mm,即间隙的大小为0.02-0.1mm。优选的,绝缘本体2的外表面与壳体I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dQ为
0.03-0.06 mm,即间隙的大小为0.03-0.06 mm。在上述间隙范围内,既可以保证绝缘本体不会产生变形,又可以保证绝缘本体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是牢固的,避免绝缘本体的晃动,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