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4045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电路板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贴装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路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今,随着SMT技术的普及,表面贴装连接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种类型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都随之有相应的表面贴装连接器出现。而连接器主要用于连接印制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从而实现机械上和电气上的连接。
[0003]现有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固定在壳体内的多个导电端子,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相互连通。各导电端子相对的两端设有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且各导电端子的第一导电端位于第一连接端口内,各导电端子的第二导电端位于第二连接端口外。各导电端子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的排列,并且各导电端子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壳体的宽度方向。连接器设置在印制电路板上时,且各导电端子的第二导电端分别与印制电路板上的多条电路线连接。柔性电路板连接端(具有金手指的一端)插入壳体的第一连接端口,并使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与导电端子的第一导电端相互抵接,此时即可实现印制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的电连接。
[0004]但是,现有的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的数量以及各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一种连接器只能与一种柔性电路板连接。因此,现有的连接器无法实现一种连接器与多种柔性电路板配合连接,从而使得现有连接器的实用范围较狭窄,连接器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路板连接器,能增大电路板连接器实用范围,且提高电路板连接器的利用率。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种电路板连接器,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电路板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和驱动结构。壳体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各第一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一连接口处,各第二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二连接口处,驱动结构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之间,各第一导电端子可拆装的连接于驱动结构,且驱动结构可驱使各第一导电端子改变间距。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壳体上设有限位槽,各第一导电端子上设有限位部,各第一导电端子的限位部设置在限位槽内,驱动结构可驱使各第一导电端子沿着限位槽的长度方向改变间距。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杆和多根连接杆。驱动杆包括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第一主杆与第二主杆成扇形张开,且第一主杆的端部和第二主杆的端部铰接,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的铰接处连接于壳体,各连接杆相互间隔设置,且各连接杆的一端可拆装的连接于驱动杆,各连接杆的另一端可拆装的与各第一导电端子连接。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可绕着该铰接处转动,且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相互靠拢转动,各连接杆缩短,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相互远离转动,各连接杆伸长。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杆和多根连接杆。驱动杆包括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第一主杆与第二主杆成扇形张开,且第一主杆的端部和第二主杆的端部铰接,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的铰接处连接于壳体,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各安装孔贯穿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的杆体,各连接杆相互间隔设置,并穿过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的安装孔的设置在驱动杆上,各连接杆远离驱动杆的端部可拆装的与各第一导电端子连接。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各连接杆为可导电杆,且连接杆可与第二导电端子电连接。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壳体包括第一壳盖和第二壳盖,第一壳盖设置在第二壳盖的上方,并与第二壳盖扣合连接,第一主杆和第二主杆的铰接处连接在壳体的第二壳盖上。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导电端子的数量。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连接器的壳体设置在印制电路板上,且各第二导电端子的端部从第二连接口露出,并与印制电路板连接,柔性电路板的端部设置在壳体的第一连接口内,并与各第一导电端子连接。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靠近上述壳体的第二连接口的印制电路板上设有刻度线,刻度线沿着第二连接口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各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刻度线等间距设置。
[0017]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电路板连接器的壳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可拆装的连接在驱动结构上,且驱动结构可驱使各第一导电端子改变间距以及改变第一导电端子的数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可对应连接多种不同的柔性电路板,增大了电路板连接器实用范围,且提高了电路板连接器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连接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路板连接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驱使第一导电端子移动的原理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板连接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路板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述如下:
[0023]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连接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路板连接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连接器100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101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和印制电路板102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且电路板连接器100连接于柔性电路板101和印制电路板102之间。电路板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10、多个第一导电端子120、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图未示)和驱动结构140。
[0025]如图2所示,壳体110大致呈矩形结构,且壳体110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口111和第二连接口 112。壳体110由第一壳盖113和第二壳盖114相互扣合连接形成,且第一壳盖113设置在第二壳盖114的上方,并与第二壳盖114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一连接口 111和第二连接口 112与容置空间连通并贯通壳体110。定义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定义壳体11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即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壳体110的第一连接口 111和第二连接口 11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壳体110的第二壳盖114沿着第一方向X的中部设有安装柱116。靠近壳体110的第一连接口 111的第二壳盖114上设有限位槽117,且限位槽11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
[0026]如图2所示,各第一导电端子120沿着第一方向X等间距排列的设置在壳体110的容置空间内,且各第一导电端子12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各第一导电端子120的一端部位于壳体110的第一连接口 111处,且各第一导电端子120远离第一连接口 111的部分向着壳体110的容置空间内延伸。各第一导电端子120上设有限位部122,各第一导电端子120的限位部122向着靠近第二壳盖114的方向凸出,并设置在第二壳盖114的限位槽117内,限制第一导电端子120沿着第二方向Y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导电端子120由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并用于传导电信号。
[0027]各第二导电端子沿着第一方向X等间距排列的设置在壳体110的容置空间内,且各第二导电端子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各第二导电端子内嵌入的安装在壳体110的第二壳盖114内,各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部位于壳体110的第二连接口 112之外,且各第二导电端子远离第二连接口 112的部分沿着第二方向Y向着壳体110的容置空间内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各第二导电端子由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并用于传导电信号。
[0028]如图2所示,驱动结构140用于调整各第一导电端子120之间的间距以及改变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驱动结构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容置空间内,并包括驱动杆142和多根连接杆146。驱动结构140的驱动杆142包括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第一主杆143与第二主杆144呈扇形角度张开,且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向着壳体110的第一连接口 111的方向张开。第一主杆143的端部与第二主杆144的端部铰接连接,且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的铰接处145连接在第二壳盖114的安装柱116上。驱动杆142的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能相对壳体110绕着铰接处145转动。驱动杆142的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上均设有多个安装点(图未示),且各安装点分别沿着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的长度方向排列分布。各连接杆146沿着第一方向X —次设置,且各连接杆146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各连接杆146的一端可拆装的连接在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的安装点上,各连接杆146的另一端可拆装的与各第一导电端子120对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46的数量等于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并且连接杆146的数量可根据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自由增加或者减少。也就是说,当需要增加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时,根据增加的第一导电端子120数量,将增加的连接杆146可拆装的连接在第一主杆143和第二主杆144的安装点上,并将增加的第一导电端子120可拆装的连接在对应的连接杆146上,同时调整各第一导电端子120之间的间距,使各第一导电端子120之间的间距相等即可;当需要减少第一导电端子120的数量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