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3747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对电连接器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产品小型化,产品传输速度要求越高,对产品的使用质量要求也增强了。现有技术的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外表面的外壳,外壳按照绝缘本体的尺寸进行冲压而成,该外壳的表面会形成一条对接缝,由于这条缝的存在,会导致抗EMI屏蔽效果达不到理想效果,插头电连接器在长期插拨过程中,外壳的金属层也可能会从该缝裂开,影响电连接的长期使用。
[0003]因此,有必要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插拔及抗冲击的电连接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与接地端子、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屏蔽件、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屏蔽件的前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前壳体后端的后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及位于所述对接部后方的安装部及自所述对接部前端向后凹陷而成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外露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所述前壳体为金属材质,为一体成型拉伸而成,其壳体表面为完整的,其表面不具有连接缝。
[0006]所述前壳体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段、自所述第一段向后延伸的第二段及贯穿所述第一段、第二段的第一包覆孔。
[0007]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所述第一包覆孔用于包覆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二段包覆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段包覆所述对接部。
[0008]所述前壳体还具有位于第二段上的一对衔接孔。
[0009]所述后壳体为金属材质,其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二包覆孔及位于后端的夹持部,所述第二包覆孔的表面通过冲压形成与所述前壳体的衔接孔相卡接的一对冲片。
[0010]所述屏蔽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前端的外围,所述屏蔽体与所述前壳体相接触,且其包括本体及自所述本体向前延伸的若干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穿过所述绝缘本体外露于所述收容腔内。
[0011]所述屏蔽体还包括自所述本体向前延伸的若干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与所述本体之间具有一定角度,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弹性片自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相反。
[0012]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前方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固持槽,所述固持槽环绕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固持槽与所述绝缘本体I的前表面形成一凸缘,该对屏蔽体固持在所述固持槽内。
[0013]所述绝缘本体还设置自所述固持槽的底部向所述收容腔方向垂直凹陷的若干通槽,所述通槽贯通所述固持槽与所述收容腔,所述弹性片分别贯穿所述通槽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内。
[0014]所述弹性片包括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连接部、朝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腔方向斜向延伸的延伸部及自所述延伸部朝远离所述绝缘本体方向延伸的末端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末端部形成夹角且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00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益效果为:前壳体为整体拉伸结构,其耐久插拔及抗冲击过程中超越现有技术的铆合式结构,电连接器的抗屏蔽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与导电端子连接示意图。
[0020]图5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加强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
[0022]图7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屏蔽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请参照附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I前端的屏蔽件3、安装于绝缘本体I后端的加强件4、与导电端子2相对接的印刷电路板5、包覆绝缘本体I的前壳体6、安装于前壳体6后端的后壳体7及收容于绝缘本体I的接地端子8。
[0027]结合图8和图9,绝缘I本体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11及位于对接部11后方的安装部12。绝缘本体I具有自对接部11前端向后凹陷而成的收容腔13、自收容腔13的底部向前延伸的舌板14。收容腔13内外露导电端子2的前端,以便与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端子202相对接。自绝缘本体I的前方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固持槽15,固持槽15环绕于绝缘本体I的外表面,自绝缘本体I的前方向后看,固持槽15为一环形结构。固持槽15与绝缘本体I的前表面形成一凸缘16。绝缘本体I还设置自固持槽15的底部向收容腔13方向垂直凹陷的若干通槽17,通槽17贯通固持槽15与收容腔13。本实施例中,通槽17分别位于对接部11的上下表面及两侧表面,其数量是上下表面分别为三个,两侧表面上的数量分别为一个,自固持槽15的底部向外延伸的若干凸起151,凸起151位于通槽17的侧后方或正后方,凸起151略高于位于其后方的绝缘本体I的对接部11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凸起151分别位于通槽17的之间的后方,其数量是上下表面分别为两个,两侧表面的凸起151的数量分别为两个。绝缘本体I还具有自其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长槽18,长槽18向后延伸至绝缘本体I的后表面,长槽18向前延伸至与收容腔13相贯通。
[0028]绝缘本体I还具有自安装部12的上下表面向外突出的安装凸台121,安装凸台121向后延伸超出安装部12的后表面。位于凸台121两侧的上下表面分别向内凹陷形成对接缺口 1211,自对接缺口 1211的后端侧向方向延伸的凸块1212。绝缘本体I还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前凹陷的放置槽19,放置槽19与长槽18相通。
[0029]绝缘本体I具有收容导电端子2的若干端子槽10,端子槽10为两排,端子槽10贯通绝缘本体I的后表面与收容腔13。位于收容腔13内的端子槽10延伸至舌板14上,位于舌板14上的端子槽10自舌板14的上下表面向内凹陷而形。端子槽10与放置槽19贯通。
[0030]结合图2和图3,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弹性部21、自弹性部21向后延伸的固持部22、自固持部22向后延伸的搁置部23及自搁置部23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4。
[0031]结合图7所示,屏蔽体3为金属片冲压而成。屏蔽体3包括本体31,本体31为纵长结构,其长度与绝缘本体I的对接部11的宽度相当。屏蔽体3还具有自本体31两侧分别向两侧弯曲延伸的侧部32,位于本体31两端的侧部32分别绝缘本体I方向延伸。本体31与侧部32分别具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311,其安装孔311的数量与凸起151的数量相同。侧部32的宽度宽于本体31的宽度。屏蔽体3还包括自本体31向前延伸的若干弹性片33,弹性片的数量与绝缘本体I的通槽17数量相同。弹性片33斜向绝缘本体I方向延伸,弹性片33包括与本体31相连接的连接部331、朝绝缘本体I方向斜向延伸的延伸部332及自延伸部332远离绝缘本体I方向延伸末端部333。延伸部332与末端部333形成一定的夹角。屏蔽体3还包括自本体31向前延伸的若干支撑片34,支撑片34与本体31之间具有一定角度,支撑片34与弹性片33自本体31的延伸方向相反,支撑片34的延伸方向为背离绝缘本体I的方向。支撑片34位于弹性片33之间。
[0032]结合图5与图6所示,加强件4为塑胶件浇注而成,其包括贯彻其前后表面的通孔41,自通孔41的上下表面向内凸伸若干凸台42,若干凸台42之间形成若干搁置槽43。加强件4还具有分别位于通孔41两侧的第一放置孔441与第二放置孔442,该对放置孔441、442相对加强件4的中心不对称,其中第一放置孔441位于通孔上侧凸台42的一侧,而第二放置孔442位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