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过载保护器及具有其的家用电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442825阅读:来源:国知局
元件5触发动触片4的速度,使动触点41更加容易脱离静触片3以便于切断电路,从而可以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感应元件5和静触片3间隔开,由此可以减小感应元件5的长度,从而提高感应元件5的抗冲击能力,消除了冲击对电流过载保护器100温度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断开的动触片4与静触片3通过感应元件5连接,从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8所示,底座2上设有散热孔23。由此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使得感应元件5能快速的感应到热量并产生动作以使动触点41和静触片3分开,从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反应速度,进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4]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8所示,散热孔23设在靠近第一端21的位置处。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利于热量的传递,使得感应元件5能快速的感应到热量并产生动作以使动触点41和静触片3分开,从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反应速度,进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可选地,散热孔23形成为圆孔、椭圆形孔或多边形孔。由此可以增加散热孔23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根据底座2的形状和结构设置不同形状的散热孔23以达到快速传递热量的目的。
[00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8所示,在朝向第一端21的方向上,动触片4宽度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减小动触片4的刚度,当感应元件5产生动作时,感应元件5可以快速的触发动触片4朝向远离静触片3的方向运动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从而切断电路,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8所示,感应元件5包括第一段51和第二段52,第一段51与底座2连接,第二段52与第一段51连接,第二段52位于第一段51的靠近静触片3的一端,第二段52的宽度大于第一段51的宽度。由此可以增加感应元件5的第二段52的形变,加快感应元件5触发动触片4的速度,从而快速的使静触片3和动触点41分离以切断电路,提高了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7]可选地,如图3和图8所示,第二段52的靠近静触片3的两个拐角形成为圆角。由此可以减少感应元件5的尖角,使得感应元件5更加圆滑,减少感应元件5形变不均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感应元件5快速准确的触发动触片4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朝向第一端21的方向上,感应元件5的宽度逐渐增大(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可以增加感应元件5的第二段52的形变,加快感应元件5触发动触片4的速度,从而快速的使静触片3和动触点41分离以切断电路,提高了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可靠性。
[00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元件5为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结构简单,成本低,反应快,有利于触发动触片4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从而切断电路。
[00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8所示,第二端22朝向动触片4弯折形成弯折部24,感应元件5远离静触片3的一端、动触片4的远离动触点41的一端以及弯折部24铆接连接。由此可以防止动触片4与感应元件5脱落,从而保证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0051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感应元件5远离静触片3的一端、动触片4的远离动触点41的一端以及弯折部24采用翻边自动化铆接的方式连接。即在连接完成的铆钉26的两端形成翻边261,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防止动触片4和感应元件5脱落,保证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0052]可选地,如图3和图8所示,底座2上靠近第二端22的位置处设有支撑凸起25,感应元件5与支撑凸起25的自由端接触。由此支撑凸起25可以支撑感应元件5的下表面,防止感应元件5受热形变时朝向底座2的方向变形而无法快速准确的触发动触片4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从而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工作的可靠性。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电流过载保护器100还包括适于固定导线7的固线夹6,固线夹6设在第一端21,静触片3设在固线夹6上。由此可以使得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内部的结构更加紧凑,静触片3固定的更加可靠。进一步地,固线夹6设在底座2上,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结构的可靠性,防止出现静触片3脱落而导致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失效的情况。
[0054]可选地,如图1-图3所示,电流过载保护器100还包括外壳I,底座2、动触片4、静触片3、感应元件5和固线夹6位于外壳I内,外壳I可以起到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由此可以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安全性。
[0055]优选地,固线夹6和外壳I为绝缘材料件,由此可以防止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失效,提高电流过载保护器100的工作的可靠性。
[00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动触点41与动触片4铆接连接,由此可以提高动触点41的连接性能,且采用铆接的方式自动化程度稿,一致性好,成本低。
[0057]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流过载保护器100。
[0058]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流过载保护器100,包括外壳1、底座2、动触片4、静触片3、感应元件5(例如双金属片)、固线夹6和导线7。
[0059]具体地,底座2、动触片4、静触片3、感应元件5和固线夹6设在外壳I内,底座2具有第一端21和与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固线夹6设在第一端21且与第一端21固定连接。静触片3设在第一端21的固线夹6上,且静触片3的下表面与底座2的上表面间隔开设置。动触片4设在底座2上,动触片4上铆接有动触点41,动触点41设在动触片4的下表面上且位于靠近底座2的第一端21的位置处,动触点41适于与静触片3的上表面接触。在朝向第一端21的方向上,动触片4的宽度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减小动触片4的靠近第一端21的刚度,便于感应元件5触发动触片4动作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
[0060]感应元件5设在底座2上且设在动触片4与底座2之间,感应元件5的上表面与动触片4的下表面贴合。感应元件5与静触片3间隔设置,感应元件5包括第一段51和第二段52,第一段51与底座2连接,第二段52与第一段51连接,且第二段52位于第一段51的靠近静触片3的一端,第二段52的宽度大于第一段51的宽度,且第二段52的靠近静触片3的两个拐角形成为圆角,同时感应元件5的面积大于动触片4的面积。由此,当动触片4温度超过感应元件5的预定温度时,便于感应元件5触发动触片4动作以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
[0061]底座2的第二端22朝向动触片4折弯形成弯折部24,感应元件5远离静触片3的一端、动触片4的远离动触点41的一端以及弯折部24采用翻边自动化铆接的方式连接,即在连接完成的铆钉26的两端形成翻边261,由此可以防止动触片4和感应元件5脱落。
[0062]底座2的靠近第一端21的位置处设有圆形的散热孔23,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使得感应元件5能够快速的感应到热量,从而产生形变以触发动触片4动作,使动触点41与静触片3分离。底座2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