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847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两相对设置的理线结构交互影响以增加缆线固定性的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虽然电子装置中大部分的电子元件多被整合在同一张电路板上,但是电子装置中各电子模组间仍有以缆线电连接者。这些连接缆线或是其他功能用的缆线(例如天线、电源线等)多仅以悬置的方式收纳于壳体内。然为避免缆线不当缠绕或缆线与其他电子元件产生短路等问题,或为有效配置缆线以增加日后维护效率,电子装置内部多设置有理线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单侧理线结构1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单侧理线结构1是设置于一壳体12的一角落,以用来固定缆线2。单侧理线结构1主要由平行设置的肋条14、16构成。肋条14、16之间形成一通道18,缆线2是可被收纳容置于该通道18中。另外于通道18的侧壁上设置多个凸点142、162,以用来稳固地固定缆线2于通道18中。缆线2并且穿过通孔122至壳体12外部。于此实施例中,缆线2虽似在平面方向受到局限,但若使用者自壳体12外将缆线2推入,则极易使缆线2沿垂直壳体12的方向 IM脱出,进而使整个缆线2脱离单侧理线结构1。请参阅图2,其为贴有贴布20的单侧理线结构1的示意图,其中贴布20以虚线表示。有鉴于前述脱出的问题,现有作法是另以一贴布,贴住整个单侧理线结构1及缆线2,以阻止缆线2脱出,如图2所示。然而,贴布20的贴着能力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亦将减弱,终至脱落;此时,前述脱出的问题又浮现。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单侧理线结构3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 单侧理线结构3用以固定一电子元件4(例如红外线镜头)及与其连接的数条电线42。单侧理线结构3利用其肋条32夹住电线42以达到固定电子元件4及与其连接的电线42的目的。然而,此种利用多个肋条32因受到数条电线42挤压所产生的变形而产生相互作用的回复力以达到固定物件的方式因需有配合的结构尺寸,故多仅能适用于特定的元件组合 (即电子元件4加上电线42的组合),并无法广泛适用于一般单一缆线的固定。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面理线结构,其是用来固定一缆线。该双面理线结构利用两侧理线结构各自对缆线造成的拘束而产生的交互作用,以得到该缆线在各方向能得到稳定固定的效果,解决现有技术中缆线脱出的问题。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包含一板件、一第一理线结构及一第二理线结构。该板件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侧是相对于该第二侧。该第一理线结构是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一第一部分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设置于该第二侧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自该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于该第二侧上。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凹槽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固定于该凹槽内。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一侧是设置至少一凸点,其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于该凹槽内。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的被固定的部分沿着一第一固定方向延伸,该入线口与该卡持部间沿着垂直于该第一固定方向之一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的被固定的部分沿着该第二固定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方向是相反于该第一固定方向。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具有一开口,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沿着垂直于该第一固定方向的该方向自该开口进入该卡持部而被固定。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入线口是直接连通该第一理线结构的一出线口。由于该缆线在该板件的相对的两侧上均同时被固定,因此若欲借由位于第二侧的自由的缆线以松动位于第一侧的缆线,则需先克服第二理线结构对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的拘束;反之亦然。此外,因该缆线同时被两个理线结构固定,故该缆线被固定的该第一部分及该第二部分彼此间会产生牵制力量。此牵制力量非因本身理线结构所致,而是基于另一理线结构的存在,故此二理线结构间的相对配置影响着前述牵制力量。于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中,该第一理线结构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设置于该板件的两侧,故前述的牵制力量将大于同侧设置理线结构所产生的牵制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该电子装置另包含一壳体,其是与该板件结合。该壳体具有一通孔,其用来供该缆线穿过至该壳体外部。该电子装置除具有前述理线结构的效果外,该通孔亦对该缆线作进一步的拘束。例如该通孔未正对该理线结构的出线位置,使用者则更加难以在该电子装置外部直接松动该缆线的被该理线结构固定的部分。本发明还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其包含有一缆线,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自该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一板件,其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侧是相对于该第二侧;一第一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第一部分于该第一侧上;一第二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二侧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第二部分于该第二侧上;以及
一壳体,其是结合于该板件并具有一通孔,该缆线穿过该通孔。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凹槽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固定于该凹槽内。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一侧是设置至少一凸点,其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于该凹槽内。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弯折后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而被该卡持部固定。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是沿一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三方向是相反于该第二方向。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具有一开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沿着垂直于该第二方向之一方向自该开口进入该卡持部而被固定。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孔于该板件上的投影与该卡持部间沿着垂直于该第二方向的该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线口是直接连通该第一理线结构的一出线口。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能稳固地固定缆线,即使使用者对露出于该电子装置外的该缆朝外拉扯、向内推送均难以松动该缆线的被固定的部分,达到有效固定缆线的功能,解决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理线结构无法同时提供多方向固定缆线的问题。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单侧理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贴有贴布的单侧理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单侧理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双面理线结构的示意
图5为图4中双面理线结构于另一角视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理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1、3单侧理线结构 2缆线
4电子元件
12壳体14、16肋条
18通道20贴布
32肋条42电线
122通孔1 方向
142凸点162凸点
5双面理线结构6缆线
7电子装置52 板件56第二理线结构62第一部分66第一固定方向70第二固定方向74 距离524 第二侧544卡持部548 凹槽562 入线口566 出线口722 通孔
64第二部分 68第一方向 72壳体
54第一理线结构 58距离
522第一侧 542入线口 546出线口 550凸点
564卡持部 568壁面 5642 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及图5,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双面理线结构5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双面理线结构5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双面理线结构5是用来固定一缆线6 (以虚线绘示于图中),双面理线结构5包含一板件52、一第一理线结构M及一第二理线结构56。板件52具有一第一侧522及一第二侧524,第一侧522是相对于第二侧524。 第一理线结构M是设置于第一侧522上,第一理线结构M是用来固定缆线6的一第一部分62于第一侧522上。第二理线结构56其是设置于第二侧5M上,第二理线结构56是用来固定缆线6自第一部分62延伸的一第二部分64于该第二侧5M上。进一步来说,第一理线结构M大致形成一缆线通道,包含一入线口 M2、一卡持部 544及一出线口 M6。第二理线结构56亦大致形成一缆线通道,包含一入线口 562、一卡持部564及一出线口 566。缆线6的第一部分62穿过第一理线结构M的入线口 542及出线口 546并被卡持部544固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理线结构M的出线口 546是直接连通第二理线结构56的入线口 562,因此缆线6直接横跨过板件52由第一理线结构M进入第二理线结构56,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缆线6的第二部分64穿过第二理线结构56的入线口 562及出线口 566并被卡持部564固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理线结构56的卡持部564是用来固定缆线6的第二部分64, 以使缆线6的第二部分64的被固定的部分沿着一第一固定方向66延伸。于固定缆线6的操作上,因卡持部564具有一开口 5642,故使用者可将缆线6的第二部分64沿着垂直于第一固定方向66的方向自开口 5642置入卡持部564,借以固定缆线6的第二部分64。另外, 入线口 562与卡持部564间沿着垂直于第一固定方向66的该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58。因此,缆线6的第二部分64穿过第二理线结构56的入线口 562后,沿一第一方向68延伸,弯折后沿一第二方向(即第一固定方向66)延伸而被卡持部564固定,且因入线口 562是偏移于开口 5642,故入线口 562亦有助于防止缆线6自开口 5642脱出。另外,由于缆线6亦因横跨板件52而产生的弯折,缆线6被多次弯折固定,借此缆线6受到多重拘束,除能增加因第一理线结构M与第二理线结构56分别固定缆线6而产生对缆线6相互牵制的力量外,更有助于缆线6的固定。于本实施例中,缆线6的第一部分62是单纯地设置于狭长的凹槽中,并以卡持部 544固定。缆线6的第一部分62是被卡持部M4固定以使缆线6的第一部分62沿一第二固定方向70延伸,第二固定方向70是相反于第一固定方向66 ;换句话说,缆线6在进入第二理线结构56的前,主要是沿一第三方向(即第二固定方向70)延伸,并于进入第二理线结构56之后,主要是沿与该第三方向相反的该第二方向(即第一固定方向66)延伸,因此此缆线6延伸路径有助于抑制缆线6沿路径方向滑动,进而有助于固定缆线6。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理线结构M与第二理线结构56并非完全对称结构,但本发明亦包含对称结构的情形,不待赘述。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理线结构M虽亦采用与第二理线结构56相似的固定方式,即以卡持部544压住缆线6,以防止缆线6脱离第一理线结构M所形成的缆线通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6,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理线结构M的示意图。第一理线结构M所形成的缆线通道是呈一凹槽M8,于凹槽M8的两侧是设置至少一凸点550。缆线6的第一部分62穿过入线口 542及出线口 M6,并借由朝向凹槽讨8内突出的凸点550固定于凹槽M8内。当然,图4的卡持部M4与图6的凸点550亦得并用,不待赘述。请参阅图5,以前述实施例而言,缆线6自出线口 566离开双面理线结构5后,缆线 6通常将延伸至容置双面理线结构5的电子装置的外部,使用者可能对露出的缆线6进行拉扯或推送。当使用者拉扯露出的缆线6时,卡持部564能抵挡缆线6自第二理线结构56被拉出。当使用者推送露出的缆线6时,缆线6即被第二理线结构56于出线口 566处的壁面 568挡住,使得缆线6的第二部分64不致松动或脱出卡持部564。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5能有效固定缆线6,大幅降低使用者因拉扯或推送缆线6而造成缆线6松脱的可能性。请参阅图7,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7的示意图。电子装置7包含壳体72 (以虚线绘示)及前述的双面理线结构5。壳体72是结合于板件52并具有一通孔722,其结合细节未绘示于图中。通常为电子装置7的壳体72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以容置板件52及其他电子元件。缆线6通常与某一电子元件连接,经过双面理线结构 5固定,再穿过通孔722而至电子装置7外部。缆线6可为一 FM天线、电源线或其他缆线。由于使用者拉扯或推送露出的缆线6需先经过通孔722,因此通孔722的位置亦将影响前述拉扯或推送。以本实施例而言,通孔722于板件52上的投影与第二理线结构56 的卡持部564间沿着垂直于第二方向(即第一固定方向66)的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74,即该投影沿着缆线6卡入卡持部564的方向偏移距离74。因此,当使用者拉扯缆线6时,因缆线6先被通孔722束缚、再被卡持部564抵制,故缆线6欲被此拉扯而松脱将更形困难;当使用者推送缆线6时,因通孔722的投影与出线口 566有一段距离74,故此推送未能直接松动缆线6被固定的第二部分64。在一般情形下,被推送的缆线6将被板件52挡住,故第二理线结构56对缆线6的固定效果并无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于板件的两侧均设置理线结构,借此,缆线经由两侧理线结构固定而产生双重固定的效果,提供多个方向的固定效果,并且此二理线结构固定缆线的部分因相互拉扯而产生对缆线相互牵制的力量,此相互牵制的力量亦有助于避免缆线于理线结构中滑动,进而增加缆线的固定。另外,本发明的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除具有前述缆线的固定效果,并且经由适当地配置形成于壳体的通孔的位置,更能大幅抑制使用者拉扯或推送露出的缆线而对缆线产生的松脱影响。故本发明的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使用者拉扯或推送露出的缆线而使缆线自单一理线结构中松脱,甚至造成缆线的损坏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面理线结构,其是用来固定一缆线,该双面理线结构包含有一板件,其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侧是相对于该第二侧;一第一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一第一部分于该第一侧上;以及一第二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二侧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自该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于该第二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凹槽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固定于该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一侧是设置至少一凸点, 其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于该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的被固定的部分沿着一第一固定方向延伸,该入线口与该卡持部间沿着垂直于该第一固定方向之一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的被固定的部分沿着该第二固定方向延伸,该第二固定方向是相反于该第一固定方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具有一开口,以使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沿着垂直于该第一固定方向的该方向自该开口进入该卡持部而被固定。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理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入线口是直接连通该第一理线结构的一出线口。
10.一种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其包含有一缆线,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自该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一板件,其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侧是相对于该第二侧;一第一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第一部分于该第一侧上;一第二理线结构,其是设置于该第二侧上,该第二理线结构是用来固定该第二部分于该第二侧上;以及一壳体,其是结合于该板件并具有一通孔,该缆线穿过该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凹槽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固定于该凹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一侧是设置至少一凸点,其是用来固定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于该凹槽内。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理线结构包含一入线口、一卡持部及一出线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及该出线口并被该卡持部固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穿过该入线口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弯折后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而被该卡持部固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的该第一部分是沿一第三方向延伸,该第三方向是相反于该第二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持部具有一开口,该缆线的该第二部分沿着垂直于该第二方向之一方向自该开口进入该卡持部而被固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孔于该板件上的投影与该卡持部间沿着垂直于该第二方向的该方向是具有一段距离。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线口是直接连通该第一理线结构的一出线口。
全文摘要
一种双面理线结构及具有双面理线结构的电子装置,所述双面理线结构,其包含一板件、以及一第一理线结构及一第二理线结构,其是分别设置于该板件的两侧。一缆线借由该第一、第二理线结构以固定于该板件的两侧。该缆线同时固定于该板件的两侧,故该缆线于垂直朝向与背离该板件的方向上均受到拘束并且于固定后不易被拉扯滑动,而解决了仅以单一侧理线结构不易固定缆线的问题。
文档编号H02G3/04GK102315610SQ20101022509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6日
发明者洪育昌 申请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