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258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的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机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工具,其组成一般包括定子、转子、机座以及端盖,定子是电机的静止部分,主要用来产生磁场,转子是电机的转动部分,主要是用来产生电磁转矩,现有的电机由于转子和定子配比比例不协调存在着动力小,并且电机磨损噪音大,容易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故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矩大,运行稳定可靠的电机的改进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的改进结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的定子由定子片体和定子凹槽组成,所述的转子由转子片体和转子凹槽组成,在转子片体的中间开设有电机轴孔,其特征是所述的定子片体和转子片体相互叠压,定子凹槽和转子凹槽的配合比例为34 42。为优化上述方案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在上述的电机的改进结构中,所述的定子片体上具有定子外边沿,在定子凹槽上具有定子槽底,定子槽底到定子外边沿的距离为9-12mm。在上述的电机的改进结构中,所述的转子片体上具有转子外边沿,在转子凹槽上具有转子槽底,转子槽底到转子外边沿的距离为O. 4-0. 5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对定子凹槽和转子凹槽配合比例按34 42进行配比,这样使得整个电机不仅具有较大转矩,并且电机不易磨损噪音小,运行
稳定可靠。

图1是电机的改进结构示意图。图中,定子I ;转子2 ;定子片体3 ;定子凹槽4 ;转子片体5 ;转子凹槽6 ;电机轴孔7 ;定子外边沿8 ;定子槽底9 ;转子外边沿10 ;转子槽底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电机的改进结构,包括定子I和转子2,定子I由定子片体3和定子凹槽4组成,转子2由转子片体5和转子凹槽6组成,在转子片体5的中间开设有电机轴孔7,定子片体3和转子片体5相互叠压,为了保证整个电机运行的稳定性,定子凹槽4和转子凹槽6的配合比例为34 42,另外定子片体3上具有定子外边沿8,在定子凹槽4上具有定子槽底9,设定定子槽底9到定子外边沿8的距离为9-12_,这里定子片体3的外径为100-120mm,转子片体5上具有转子外边沿10,在转子凹槽6上具有转子槽底11,设定转子槽底11到转子外边沿10的距离为O. 4-0. 55mm,转子片体5的外径为65_70mm。安装时将定子片体3和转子片体5相互叠压后,再嵌线浸漆后形成定子I和转子2,然后定子I装入电机壳内,再将转子2装入定子内堂内,把电机轴安装在转子2的电机轴孔7上,再与轴承、端盖组成整机。
权利要求1.一种电机的改进结构,包括定子(I)和转子(2),所述的定子(I)由定子片体(3)和定子凹槽(4)组成,所述的转子(2)由转子片体(5)和转子凹槽(6)组成,在转子片体(5)的中间开设有电机轴孔(7),其特征是所述的定子片体(3)和转子片体(5)相互叠压,定子凹槽⑷和转子凹槽(6)的配合比例为34 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改进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定子片体(3)上具有定子外边沿(8),在定子凹槽(4)上具有定子槽底(9),定子槽底(9)到定子外边沿(8)的距离为 9_1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改进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转子片体(5)上具有转子外边沿(10),在转子凹槽(6)上具有转子槽底(11),转子槽底(11)到转子外边沿(10)的距离为O. 4-0. 5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机的改进结构,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由定子片体和定子凹槽组成,转子由转子片体和转子凹槽组成,在转子片体的中间开设有电机轴孔,定子片体和转子片体相互叠压,定子凹槽和转子凹槽的配合比例为34∶4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对定子凹槽和转子凹槽配合比例按34∶42进行配比,这样使得整个电机不仅具有较大转矩,并且电机不易磨损噪音小,运行稳定可靠。
文档编号H02K1/16GK202888987SQ20122048617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
发明者俞俊越 申请人:俞俊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