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172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电池板,其具有用于接收辐照的正面以及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环绕所述电池板周侧设置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安装在所述电池板背面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以及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侧壁固接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可与所述边框配合的对接槽,所述夹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微型逆变器的安装简便,且装配效果可靠。
【专利说明】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的是直流电流不能直接用作家庭用电,为了实现直流-交流的电能转换,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系统采用中央逆变器,即若干块太阳能电池板连接串在一起后,最后将整串的首尾两个输出端连接至一中央逆变器(通常体积较大,且价格成本高)。中央逆变器采用所谓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的原理来测定整个系统最优的功率输出。若部分太阳能面板被遮住,MPPT就会被降低,低的MPPT会导致低的系统电力输出,供电极不稳定,而国外对太阳能供电要求很高,采用传统的太阳能供电系统满足不了需求。
[0003]另外,采用中央逆变器的这种方式,往往比较适用于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这类发电站连接数量巨大的电池板,而对于家庭用的或小型商用的使用需求,则不太适宜采用这种中央逆变器,而且中央逆变器在进行最大功率跟踪时取得的最大功率点是整个电池板串的最大功率点,并非是每块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这使得实际工作中,未必每块电池板都能达到最大功率点,如此,无法最大程度的利用每块电池板。
[0004]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上述困难,通过在每块电池板背后都设置一个微型逆变器,通过对单块电池板的最大功率点分别进行跟踪,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所有电池板的效能,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于需要在每块电池板背面分别安装微型逆变器,故安装的可靠便捷变得尤为重要,而当前缺少一种兼顾安装的速度和可靠度的安装结构,可以满足微型逆变器上述的安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简便可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000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
[0007]电池板,其具有用于接收辐照的正面以及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
[0008]环绕所述电池板周侧设置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0009]安装在所述电池板背面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以及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侧壁固接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可与所述边框配合的对接槽,所述夹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框包括与所述电池板平行的安装部,所述夹持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对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宽度小于所述边框安装部上的第一安装孔到所述边框的外侧缘的距离,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上,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上。[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夹持臂贴合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的上表面。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自所述对接槽开口的一端弯折延伸的补强臂,所述补强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强臂贴合所述第二夹持臂设置。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强臂与所述电池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电池板之间的距离。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补强臂的宽度相等。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的至少部分贴合。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通过在逆变器本体的侧壁固定夹持件,该夹持件设有可与边框配合的对接槽,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夹持件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安装时,通过对接槽与边框的配合预定位,可以使边框上的第一安装孔和夹持件上的第二安装孔彼此对应,再通过固定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实现微型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边框的固定连接,其安装方式简便,且安装效果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微型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2所示的微型逆变器与固定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夹持件与边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中夹持件与边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中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7]参图1至图4,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太阳能电池组件100包括电池板10、边框20、以及微型逆变器30。
[0028]电池板10具有用于接收辐照的正面(未标示)以及与正面相对的背面(未标示),边框20环绕电池板10的周侧设置以支撑并稳固电池板10。微型逆变器30优选地安装在电池板10的背面,该微型逆变器30包括逆变器本体31、以及与逆变器本体31的侧壁311固接的夹持件32。通过该夹持件32,微型逆变器30可被选择地固定在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边框20上的预定安装位置处。[0029]夹持件32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夹持件32可以是仅仅设置在逆变器本体31的相同侧壁或者两个相邻的侧壁上。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两个夹持件32、且该两个夹持件32都被设置在逆变器本体31的一相同侧壁311上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进行阐述,应当理解的是,这仅仅示范性的,而非是限制性的。
[0030]夹持件32设有可与边框20配合的对接槽323,对接槽323的开口宽度优选地设置为略大于边框20的厚度,以方便安装。边框2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1,夹持件32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2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324,在微型逆变器30以预定的安装位置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当边框20的外侧缘抵接于对接槽323的底部时,边框20上的第一安装孔21与夹持件32上的第二安装孔324彼此对应,此时,通过固定件40 (本实施方式中示范性地采用螺钉)穿过边框20上的第一安装孔21和夹持件32上的第二安装孔324,将微型逆变器30与边框20固定连接,完成微型逆变器30的安装,整个安装过程简便、快捷,且安装效果可靠,非常适合大量微型逆变器30的批量安装。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边框20包括与电池板10平行的安装部22,夹持件32的对接槽323与边框20的安装部22配合实现微型逆变器30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该安装部22,而将夹持件32的对接槽323与边框20上与电池板10垂直的部分进行连接,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些变换的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参图2至图4,介绍夹持件32具体结构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边框20安装部22的“上表面”、“下表面”都是以太阳能电池组件100的电池板10为参照,靠近太阳能电池板10的为上表面,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一面为下表面。
[0033]夹持件32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对接槽323形成于该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之间。其中,第一夹持臂321的宽度小于边框20安装部22上的第一安装孔21到该边框20的外侧缘的距离,第一安装孔21设置于边框20的安装部22上,第二安装孔324设置于第二夹持臂322上。在沿边框20安装部22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夹持臂321的宽度小于第二夹持臂322的宽度,安装完成后,第二夹持臂322在固定件40的作用下紧贴于边框20的安装部22的上表面。
[0034]参图5至图6,介绍夹持件32’具体结构的又一实施方式。
[0035]夹持件32’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对接槽323’形成于该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之间。第一安装孔设置于边框20’的安装部22’上,第二安装孔324’设置于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上。这样,当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上的第二安装孔324’与边框20’上的第一安装孔(图未示)彼此对应时,固定件依次穿过第一夹持臂321’上的第二安装孔324’、边框20’上的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夹持臂322’上的第二安装孔324’将微型逆变器与边框进行固定,固定效果更加可靠。
[0036]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之间的对接槽323’的宽度可以设置为稍微大于边框20’的安装部22’的厚度,安装完成后,通过固定件的锁紧作用压缩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使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的至少部分贴合边框20’的安装部22’,以保证受力的稳定性。当然,最优选地,第一夹持臂321’和第二夹持臂322’之间的对接槽323’的宽度可以设置为与边框20’安装部22’的厚度相等(允许一定的设计公差)。
[0037]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件32’还包括邻近对接槽323’开口的一端弯折延伸的补强臂325’,该补强臂325’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24’。固定件进一步地穿过该补强臂325’上的第二安装孔324’以稳固微型逆变器的安装效果。补强臂325’贴合第二夹持臂322’设置,并且,补强臂325’与电池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夹持臂321’与电池板之间的距离,在沿边框20’安装部22’宽度的方向上,第一夹持臂321’、第二夹持臂322’、以及补强臂325’的宽度相等。
[0038]逆变器本体的任一侧壁上的若干夹持件32’为一体连接,以简化夹持件32’与逆变器本体的装配流程。
[0039]以下介绍不同情况下微型逆变器的具体安装方式:
[0040]当夹持件仅仅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一侧壁上时,在沿着太阳能电池组件一边框的方向,将微型逆变器上的夹持件与另一相邻边框的安装部进行插接,直至该边框的安装部的外侧缘抵接于夹持件中对接槽的底部,此时,边框上的第一安装孔与夹持件上的第二安装孔彼此对应,随后,通过螺钉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微型逆变器锁紧固定在边框上,完成微型逆变器的安装。
[0041]当夹持件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两个相邻侧壁上时,将该两相邻侧壁上的夹持件分别与太阳能电池组件两相邻边框的安装部进行插接,当两相邻边框的安装部的外侧缘分别抵接于对应的夹持件上对接槽的底部时,边框上的第一安装孔与夹持件上的第二安装孔也即彼此对应,随后,通过与上述类似的方式,用螺钉将微型逆变器锁紧固定在边框上,完成微型逆变器的安装。
[004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通过在逆变器本体的侧壁固定夹持件,该夹持件设有可与边框配合的对接槽,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夹持件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安装时,通过对接槽与边框的配合预定位,可以使边框上的第一安装孔和夹持件上的第二安装孔彼此对应,再通过固定件穿过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实现微型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边框的固定连接,其安装方式简便,且安装效果可靠。
[0043]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4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板,其具有用于接收辐照的正面以及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 环绕所述电池板周侧设置的边框,所述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 安装在所述电池板背面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以及与所述逆变器本体的侧壁固接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可与所述边框配合的对接槽,所述夹持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与所述电池板平行的安装部,所述夹持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对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宽度小于所述边框安装部上的第一安装孔到所述边框的外侧缘的距离,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上,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持臂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臂贴合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自所述对接槽开口的一端弯折延伸的补强臂,所述补强臂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臂贴合所述第二夹持臂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臂与所述电池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电池板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以及补强臂的宽度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的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的至少部分贴合。
【文档编号】H02S30/10GK203617966SQ201320712725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3日
【发明者】尉元杰, 刘必权 申请人: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