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7849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导线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导线并承受导线张力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



背景技术:

耐张线夹是用来将导线固定在非直线杆塔耐张绝缘串子上,起锚固作用,以承载导线的拉力,减小导线的驰度,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耐张线夹主要分为三类:即螺栓型耐张线夹、楔形耐张线夹和压缩型耐张线夹。

螺栓型耐张线夹由多个U型螺栓、压块配合线夹的波浪形线槽所产生的摩擦力来固定导线。这种线夹的U型螺栓和螺母都是钢制零件,线夹整体笨重;而且组成线夹的小零件众多,难以携带至高空作业,在高空作业时也很容易将小零件从高空坠落。这种线夹需要将多个螺母拧紧以压紧导线,所以安装效率较低。

楔形耐张线夹是利用楔的劈力作用,使导线锁紧在线夹内。这种耐张线夹有两个夹紧导线的楔形块,楔形块在作业时需要从外壳抽出,在用楔形块夹紧导线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楔形块掉落的情况。

压缩型耐张线夹由铝管与钢锚组成,以压力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从而使线夹与导线结合为一个整体。由于这种线夹需要非常大的力量用来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所以必须借助专用的设备来施工,施工很不方便。

无论是上述哪种耐张线夹都只是实现导线的固定的单一功能,在实际耐张线夹的使用中,经常是两个耐张线夹配合使用,两个耐张线夹分别固定两根导线的。而由于现有的耐张线夹只有固定作用,所以还需要另一个并沟线夹将两根线连接起来;且这些耐张线夹用于高压导线的固定时,还需要另外一段导线连接两个耐张线夹,安装时还需要去除这段导线两端的绝缘层,施工较麻烦,施工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有效解决了采用现有耐张线夹安装导线存在施工效率低、需要专用工具、零件容易从高空坠落和需要另外安装并沟线夹,以及需要安装额外导线的问题,且结构轻便,安装方便,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电线杆上部两侧的第一耐张线夹和第二耐张线夹,所述电线杆与第一耐张线夹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串子,所述电线杆与第二耐张线夹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串子,所述第一绝缘串子的内端和第二绝缘串子的内端均固定在电线杆上,所述第一绝缘串子的外端与第一耐张线夹的内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串子的外端与第二耐张线夹的内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耐张线夹上固定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过第一耐张线夹,所述第二耐张线夹的外端固定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第一耐张线夹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耐张线夹的下端。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耐张线夹包括U型拉杆、连接环和第一锥形管,所述连接环与U型拉杆的开口端连接,所述连接环套设在第一锥形管的大端,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内部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一锥形管上设置有对连接环限位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连接环的右侧,所述第一锥形管的大端固定连接有端盖,所述第一锥形管内设置有第一压紧套和第一弹性机构,所述第一压紧套的外壁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一压紧套和第一锥形管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一弹性机构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一压紧套和端盖上且所述第一压紧套在第一弹性机构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一锥形管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一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一导线连接孔,所述端盖上开有导线过孔,所述第一压紧套由多个第一压紧块拼接形成,所述U型拉杆的封闭端与第一绝缘串子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导线连接孔、第一弹性机构和导线过孔。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一压紧块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压紧块的外壁上开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拉杆的开口端穿过连接环后通过锁紧螺母锁紧,所述U型拉杆的封闭端通过螺钉与第一绝缘串子的外端固定连接。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耐张线夹包括连接块、第二锥形管和第三锥形管,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大端与连接块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锥形管的大端与连接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管和第三锥形管的内部均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二锥形管内设置有第二压紧套和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第三锥形管内设置有第三压紧套和第三弹性机构,所述第二压紧套和所述第三压紧套的外壁均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二压紧套和第二锥形管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三压紧套和第三锥形管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二弹性机构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二压紧套和连接块上且所述第二压紧套在第二弹性机构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二锥形管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三弹性机构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三压紧套和连接块上且所述第三压紧套在第三弹性机构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三锥形管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二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二导线连接孔,所述第三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三导线连接孔,所述第二压紧套由多个第二压紧块拼接形成,所述第三压紧套由多个第三压紧块拼接形成,所述连接块的内端与第二绝缘串子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穿过第一耐张线夹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压紧套内,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三压紧套内。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二压紧块轴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压紧块的外壁上开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三压紧块轴向限位的第三限位环,所述第三压紧块的外壁上开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第一锥形管的大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大端与连接块的外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三锥形管的大端与连接块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内端与第二绝缘串子的外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机构、第二弹性机构和第三弹性机构均为弹簧。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块、第二压紧块和第三压紧块的数量均为2~4个。

上述的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形管与第三锥形管之间的夹角为90°~15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线夹本身具有导电功能,不需要再安装另一个连通两根导线的并沟线夹,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导线,不但减少了安装所需金具的数量,也减少了施工的内容。

2、本发明不需要专用安装工具,减少携带工具所带来的麻烦,无可脱落零件,不会出现高空坠物的情况,使用安全可靠。

3、本发明结构轻便,安装方便快捷,有效解决了采用现有耐张线夹安装导线存在施工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4、现有耐张线夹安装导线时,连接的两根导线需要分别固定到两个相同的耐张线夹上,固定时通常需要拧紧12~16个螺母,导线固定到耐张线夹后还需要用一个并沟线夹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并沟线夹通常还需要拧紧4~6个螺母;通常耐张线夹的螺母和并沟线夹的螺母不是同一个规格,所以安装需要携带十几个螺母和两种拧紧螺母的扳手。而如果采用本发明耐张线夹组安装导线时,只需要将其中一根导线穿过第一耐张线夹并插入第二耐张线夹,再将另一根导线插入第二耐张线夹的另一个接口,安装过程不需要使用其它工具,大大节省了导线安装时间,以及安装导线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费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耐张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耐张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图6为图3的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耐张线夹; 2—第二耐张线夹; 3—第一导线;

4—第一绝缘串子; 5—电线杆; 6—第二绝缘串子;

7—第二导线; 8—第一锥形管; 8-1—限位块;

9—第一压紧块; 10—第一弹性机构; 11—连接环;

12—端盖; 12-1—导线过孔; 13—第二弹性机构;

14—第二锥形管; 15—第二压紧块; 16—第三弹性机构;

17—第三锥形管; 18—第三压紧块; 19—连接块;

20—U型拉杆; 21—第一导线连接孔; 22—锁紧螺母;

23—第一限位环; 24—第三导线连接孔; 25—第二限位环;

26—第三限位环; 27—第二导线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设置在电线杆5上部两侧的第一耐张线夹1和第二耐张线夹2,所述电线杆5与第一耐张线夹1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串子4,所述电线杆5与第二耐张线夹2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串子6,所述第一绝缘串子4的内端和第二绝缘串子6的内端均固定在电线杆5上,所述第一绝缘串子4的外端与第一耐张线夹1的内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串子6的外端与第二耐张线夹2的内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耐张线夹1上固定有第一导线3,所述第一导线3的一端穿过第一耐张线夹1,所述第二耐张线夹2的外端固定有第二导线7,所述第一导线3穿过第一耐张线夹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耐张线夹2的下端。

该快速安装耐张线夹组主要由第一耐张线夹1和第二耐张线夹2两部分组成,第一耐张线夹1用于固定第一导线3,且第一导线3可从第一耐张线夹1中心穿过;第二耐张线夹2用于固定第二导线7,并且第二耐张线夹2同时也将第一导线3和第二导线7连接在一起。本发明通过第一耐张线夹1和第二耐张线夹2的配合使用用于导线的固定连接,线夹本身具有导电功能,不需要再安装另一个连通两根导线的并沟线夹,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导线,这样不但减少了安装所需金具的数量,也减少了施工的内容;同时,无可脱落零件,不会出现高空坠物的情况;不需要专用安装工具,减少携带工具所带来的麻烦;安装方便快捷,安装过程简单,施工效率高。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耐张线夹1包括U型拉杆20、连接环11和第一锥形管8,所述连接环11与U型拉杆20的开口端连接,所述连接环11套设在第一锥形管8的大端,所述第一锥形管8的内部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一锥形管8上设置有对连接环11限位的限位块8-1,所述限位块8-1位于连接环11的右侧,所述第一锥形管8的大端固定连接有端盖12,所述第一锥形管8内设置有第一压紧套和第一弹性机构10,所述第一压紧套的外壁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一压紧套和第一锥形管8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一弹性机构10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一压紧套和端盖12上且所述第一压紧套在第一弹性机构10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一锥形管8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一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一导线连接孔21,所述端盖12上开有导线过孔12-1,所述第一压紧套由多个第一压紧块9拼接形成,所述U型拉杆20的封闭端与第一绝缘串子4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导线连接孔21、第一弹性机构10和导线过孔12-1。使用时,第一弹性机构10可将第一压紧套推向锥形结构的小端。第一耐张线夹1的这个设计利用摩擦力的自锁角度来锁紧被固定的导线,导线锁紧十分方便,且导线固定牢固。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一压紧块9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环23,所述第一压紧块9的外壁上开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环23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压紧套的几个第一压紧块9保持轴向方向的位移相同。

如图2所示,所述U型拉杆20的开口端穿过连接环11后通过锁紧螺母22锁紧,所述U型拉杆20的封闭端通过螺钉与第一绝缘串子4的外端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耐张线夹2包括连接块19、第二锥形管14和第三锥形管17,所述第二锥形管14的大端与连接块19的外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锥形管17的大端与连接块19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管14和第三锥形管17的内部均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二锥形管14内设置有第二压紧套和第二弹性机构13,所述第三锥形管17内设置有第三压紧套和第三弹性机构16,所述第二压紧套和所述第三压紧套的外壁均为圆台形结构,所述第二压紧套和第二锥形管14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三压紧套和第三锥形管17的锥度相一致,所述第二弹性机构13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二压紧套和连接块19上且所述第二压紧套在第二弹性机构13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二锥形管14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三弹性机构16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三压紧套和连接块19上且所述第三压紧套在第三弹性机构16的推动下能够沿着第三锥形管17的内壁滑动,所述第二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二导线连接孔27,所述第三压紧套上沿长度方向开有第三导线连接孔24,所述第二压紧套由多个第二压紧块15拼接形成,所述第三压紧套由多个第三压紧块18拼接形成,所述第二锥形管14、第三锥形管、第二压紧块15、第三压紧块18和连接块19均为导体;所述连接块19的内端与第二绝缘串子6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导线3穿过第一耐张线夹1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压紧套内,所述第二导线7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三压紧套内。使用时,第二弹性机构13可将第二压紧套推向锥形结构的小端,第三弹性机构16可将第三压紧套推向锥形结构的小端。第二耐张线夹2的这个设计利用摩擦力的自锁角度来锁紧被固定的导线,导线锁紧十分方便,且导线固定牢固。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二压紧块15轴向限位的第二限位环25,所述第二压紧块15的外壁上开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环23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压紧套上套设有对多个第三压紧块18轴向限位的第三限位环26,所述第三压紧块18的外壁上开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环26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这样可以保证耐张线夹内的同一组的几个压紧块保持轴向方向的位移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盖12与第一锥形管8的大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管14的大端与连接块19的外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三锥形管17的大端与连接块19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块19的内端与第二绝缘串子6的外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机构10、第二弹性机构13和第三弹性机构16均为弹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紧块9、第二压紧块15和第三压紧块18的数量均为2~4个,让压紧块从不同的角度包裹导线,充分利用摩擦力压紧导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锥形管14与第三锥形管17之间的夹角为90°~150°,方便安装导线。

安装时,将第一耐张线夹1的U型拉杆20固定在第一绝缘串子4的外端,第一绝缘串子4的内端固定在电线杆5上,第一导线3的一端从第一耐张线夹1的中间穿过;将第二耐张线夹2的连接块19固定在第二绝缘串子6的外端,第二绝缘串子6的内端固定在电线杆5上。然后,将第二导线7的一端端头剥掉绝缘层后插入第二耐张线夹2的外端,第一导线3穿过第一耐张线夹1的一端端头剥掉绝缘层后插入第二耐张线夹2的下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