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剥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4739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剥线机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剥线机。

背景技术:
剥线机是指用来分离导线导体和其绝缘层的机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将废旧导向通入剥线机来划开绝缘皮来取出铜芯,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收金属铜。目前,在废旧电线电缆回收拆解行业中,有的采用人工刀削,有的采用焚烧,不管是采用人工刀削的方法,还是采用焚烧的方法,其效率均很低,而且,当废旧电线电缆采用焚烧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市场上也有自动剥线机,但自动剥线机设备价格高,后期维护费用也高,成本过高不实用,市场上普通的剥线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晃动,稳定性差,剥离效果不好,而且剥线机构强度不好,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好、强度高且剥离效果好的的剥线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剥线机,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其特征是:所述上转轴上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沿第一套筒外壁均匀分布,下转轴上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上设有第二凸条,第二凸条沿第二套筒外壁均匀分布,上转轴和下转轴相互平行,上转轴和下转轴的同一方向的一端上设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下转轴相连接,第二齿轮和上转轴相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结构大小均相同,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下转轴的和第一齿轮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转轴上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增大了上转轴的直径,加强了上转轴的强度,第一套筒上设有第一凸条,第一凸条沿第一套筒外壁均匀分布,第一凸条使第一套筒外壁并不平整,可以增加第一套筒外壁摩擦力,下转轴上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增大了下转轴的直径,加强了下转轴的强度,第二套筒上设有第二凸条,第二凸条沿第二套筒外壁均匀分布,第二凸条可以使第二套筒外壁并不平整,可以增加第一套筒外壁摩擦力,上转轴和下转轴平行,通过增加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表面摩擦力,使电线穿过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时,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会对电线外壁造成更大的破坏力,增加剥离效果,上转轴和下转轴的同一方向的一端上设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可以使上转轴和下转轴一起转动,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下转轴相连接,第二齿轮和上转轴相连接,当下转轴为主传动时,下转轴可以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再带动上转轴转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结构大小均相同,可以保证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同步转动,增加转动的稳定性,同时上转轴和下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能够使电线顺利地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穿过,通过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对电线的挤压力自动带动电线前进,操作简单方便,下转轴的和第一齿轮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驱动下转轴转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凸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面、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一套筒连接形成第一圆弧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套筒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第二凸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面、第二抵触面和第四支撑面,第三支撑面和第二套筒连接形成第三圆弧面,第四支撑面和第二套筒连接形成第四圆弧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均与电线壁相抵触,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可以对电线造成压力,使电线外壁破裂,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通过对电线的摩擦可以带动电线前进,方便使用,因为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在抵触过程中,会对自身产生反作用力,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可以对第一抵触面起到支撑加强作用,第三支撑面和第四支撑面可以对第二抵触面起到支撑加强作用,第一支撑面和第一套筒连接形成第一圆弧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套筒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的圆弧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效果,而且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也增加了第一凸条和第一套筒之间的连接面积,能够减少第一凸条和第一套筒之间的断裂的可能,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凸条和第一套筒的连接强度,第三支撑面和第二套筒连接形成第三圆弧面,第四支撑面和第二套筒连接形成第四圆弧面,第三圆弧面和第四圆弧面的圆弧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效果,而且第三圆弧面和第四圆弧面也增加了第二凸条和第二套筒之间的连接面积,能够减少第二凸条和第二套筒之间的断裂的可能,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凸条和第二套筒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整体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的同一端上设有第一支座,上转轴和下转轴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二支座,第一支座置于第二套筒和传动装置之间,第二支座位于第二套筒和驱动装置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可以对上转轴和下转轴起到固定作用,在使用时,保证上转轴和下转轴转动的稳定性,使其不会影响剥离效果,第一支座置于第二套筒和传动装置之间,可以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剥离部位和传动装置分隔开,防止电线缠绕到传动装置中而造成设备的损坏,第二支座位于第二套筒和驱动装置之间,可以使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剥离部位和驱动装置分隔开,防止电线缠绕到驱动装置中而造成设备的损坏。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设有底座,底座和第一支座之间设有第一角钢,底座和第二支座之间设有第二角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可以增加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高度,方便操作者操作,底座也能增加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底座和第一支座、第二支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底座和第一支座之间设有第一角钢,底座和第二支座之间设有第二角钢,第一角钢一侧壁和第一支座底面抵触,第一角钢另一侧壁和第一支座侧面抵触,可以减少第一支座在底座上的左右晃动,第二角钢一侧壁和第二支座底面抵触,第二角钢另一侧壁和第二支座侧面抵触,可以减少第二支座在底座上的左右晃动,从而增加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剥离效果。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设有加强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可以增加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上转轴和下转轴之间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剥线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剥线机实施例第一套筒的右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剥线机实施例第二套筒的右视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上转轴,2-下转轴,3-第一套筒,4-第一凸条,5-第二套筒,6-第二凸条,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驱动装置,11-第一支撑面,12-第一抵触面,13-第二支撑面,14-第一圆弧面,15-第二圆弧面,16-第一支座,17-第二支座,18-底座,19-第一角钢,20-第二角钢,21-第三支撑面,22-第二抵触面,23-第四支撑面,24-第三圆弧面,25-第四圆弧面,30-加强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剥线机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剥线机,包括上转轴1和下转轴2,所述上转轴1上设有第一套筒3,第一套筒3上设有第一凸条4,第一凸条4沿第一套筒3外壁均匀分布,下转轴2上设有第二套筒5,第二套筒5上设有第二凸条6,第二凸条6沿第二套筒5外壁均匀分布,上转轴1和下转轴2相互平行,上转轴1和下转轴2的同一方向的一端上设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7和下转轴2相连接,第二齿轮8和上转轴1相连接,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啮合,下转轴2的和第一齿轮7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装置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转轴1上设有第一套筒3,第一套筒3增大了上转轴1的直径,加强了上转轴1的强度,第一套筒3上设有第一凸条4,第一凸条4沿第一套筒1外壁均匀分布,第一凸条4使第一套筒1外壁并不平整,可以增加第一套筒1外壁摩擦力,下转轴上2设有第二套筒5,第二套筒5增大了下转轴2的直径,加强了下转轴2的强度,第二套筒上5设有第二凸条6,第二凸条6沿第二套筒5外壁均匀分布,第二凸条6可以使第二套筒5外壁并不平整,可以增加第二套筒5外壁摩擦力,上转轴1和下转轴2相互平行,通过增加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的表面摩擦力,使电线穿过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时,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会对电线外壁造成更大的破坏力,增加剥离效果,上转轴1和下转轴2的同一方向的一端上设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可以使上转轴1和下转轴2一起转动,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7和下转轴2相连接,第二齿轮8和上转轴1相连接,当下转轴2为主传动时,下转轴1可以带动第一齿轮7转动,通过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啮合,第一齿轮7带动第二齿轮8转动,第二齿轮8再带动上转轴1转动,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结构大小可以为相同,可以保证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同步转动,增加转动的稳定性,同时上转轴1和下转轴2的转动方向相反,能够使电线顺利地从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穿过,通过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对电线的挤压力自动带动电线前进,操作简单方便,下转轴2的和第一齿轮7连接端的另一端上设有驱动装置9,驱动装置9可以驱动下转轴2转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凸条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面11、第一抵触面12和第二支撑面13,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套筒3连接形成第一圆弧面14,第二支撑面13和第一套筒3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15,第二凸条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支撑面21、第二抵触面22和第四支撑面23,第三支撑面21和第二套筒5连接形成第三圆弧面24,第四支撑面23和第二套筒5连接形成第四圆弧面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抵触面12和第二抵触面22均与电线壁相抵触,第一抵触面12和第二抵触面22可以对电线造成压力,使电线外壁破裂,第一抵触面12和第二抵触面22通过对电线的摩擦可以带动电线前进,方便使用,因为第一抵触面12和第二抵触面22在抵触过程中,会对自身产生反作用力,第一支撑面11和第二支撑面13可以对第一抵触面12起到支撑加强作用,第三支撑面21和第四支撑面23可以对第二抵触面22起到支撑加强作用,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套筒3连接形成第一圆弧面14,第二支撑面13和第一套筒3连接形成第二圆弧面15,第一圆弧面13和第二圆弧面15的圆弧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效果,而且第一圆弧面13和第二圆弧面15也增加了第一凸条4和第一套筒3之间的连接面积,能够减少第一凸条4和第一套筒3之间的断裂的可能,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凸条4和第一套筒3的连接强度,第三支撑面21和第二套筒5连接形成第三圆弧面23,第四支撑面24和第二套筒5连接形成第四圆弧面25,第三圆弧面23和第四圆弧面24的圆弧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压效果,而且第三圆弧面23和第四圆弧面24也增加了第二凸条6和第二套筒5之间的连接面积,能够减少第二凸条6和第二套筒5之间的断裂的可能,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凸条6和第二套筒5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整体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转轴1和下转轴2的同一端上设有第一支座16,上转轴1和下转轴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二支座17,第一支座16置于第二套筒5和传动装置之间,第二支座17位于第二套筒5和驱动装置9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可以对上转轴1和下转轴2起到固定作用,在使用时,保证上转轴1和下转轴2转动的稳定性,使其不会影响剥离效果,第一支座16置于第二套筒5和传动装置之间,可以使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之间的剥离部位和传动装置分隔开,防止电线缠绕到传动装置中而造成设备的损坏,第二支座17位于第二套筒5和驱动装置9之间,可以使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5之间的剥离部位和驱动装置9分隔开,防止电线缠绕到驱动装置9中而造成设备的损坏。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上设有底座18,底座18和第一支座16之间设有第一角钢19,底座18和第二支座17之间设有第二角钢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18可以增加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的高度,方便操作者操作,底座18也能增加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底座18和第一支座16、第二支座17之间的连接强度,底座18和第一支座16之间设有第一角钢19,底座18和第二支座17之间设有第二角钢20,第一角钢19一侧壁和第一支座16底面抵触,第一角钢19另一侧壁和第一支座16侧面抵触,可以减少第一支座16在底座18上的左右晃动,第二角钢20一侧壁和第二支座17底面抵触,第二角钢20另一侧壁和第二支座17侧面抵触,可以减少第二支座17在底座20上的左右晃动,从而增加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剥离效果。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之间设有加强杆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30可以增加第一支座16和第二支座17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上转轴1和下转轴2之间的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