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752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太阳能发电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通常说的太阳能发电指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简称“光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基本元件是太阳能电池(片),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等。其中,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中国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在10至13%左右,国际上同类产品效率约12至14%。由一个或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称为光伏组件。光伏发电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地各种灯具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到2009年,中国并网发电还未开始全面推广,不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部分用电是由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的。然而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进行太阳能利用的使用没有一个很好的内部保护的效果,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利用,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同时现有的太阳能装置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通风散热的效果,使得装置的寿命大大的降低,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包括光伏板主体,所述光伏板主体的两侧均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两之间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光伏板主体的一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光伏板主体的内腔一侧安装有散热装置,且散热装置的一侧安装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与通风口连接光伏板主体的内腔分别安装有控制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和散热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光伏板主体的外端一侧设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光伏板主体的外端一侧设有外接连接接口,且外接连接接口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光伏板主体的下端设有连接接口,且连接接口为连接螺纹。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内部通风散热的方式,使得该装置在使用过程能够有效的进行内部进行保护,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车个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有效的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同时该装置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储能效果,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给使用者带来便利。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通风散热型储能太阳能光伏板,包括光伏板主体1,光伏板主体1的两侧均设有通风口6,通风口6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柱8,支撑柱8两两之间安装有过滤网7,光伏板主体1的一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2,光伏板主体1的内腔一侧安装有散热装置3,且散热装置3的一侧安装有通风管5,通风管5与通风口6连接光伏板主体1的内腔分别安装有控制装置和温度检测装置,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和散热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光伏板主体1的外端一侧设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光伏板主体1的外端一侧设有外接连接接口,且外接连接接口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光伏板主体1的下端设有连接接口,且连接接口为连接螺纹。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安装便捷,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内部通风散热的方式,使得该装置在使用过程能够有效的进行内部进行保护,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车个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有效的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同时该装置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储能效果,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