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803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目前,电动汽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电池缺电行驶里程有限和充电麻烦的问题。对此,市场上出现了专门用于解决前述问题的发电装置,该发电装置有效解决了电动车缺电不能行驶和充电麻烦的问题,在车载电池缺电时,在不用停车的前提下,能够驱动电动车行驶,给电池充电,大大扩展了电动车的活动范围,真正做到了无里程限制连续行驶,只要有加油站就可以到达任何地方。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在市场上面市的发电装置,在对其控制器的冷却上,基本上没有考虑和涉及。而控制器作为一个发热部件,且本身又是发电装置中的一个重要控制器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散热,成为目前发电装置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发电装置中的控制器如何进行有效散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发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发电装置,包括发动机总成,由所述发动机总成驱动发电的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与发动机总成的曲轴共轴布置形成发电的组合体,所述发动机总成和发电机组合体的顶部通过减震支座装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罩设有控制器上盖,所述发电机的转轴上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外部罩设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靠近控制器布置,且在靠近所述控制器一侧的导风罩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扇转动产生的风可通过导风罩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向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盖并将经过控制器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对控制器和发动机箱体同时进行冷却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在风扇外部罩设的导风罩上开设出风口,且该出风口靠近控制器的一侧,因而其风扇转动产生的风可通过导风罩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向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冷却散热;同时,罩设于控制器上方的控制器上盖,能将经过控制器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同时对发动机箱体进行冷却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发电机转轴上设置的风扇,在满足给发电机和发动机总成散热的现有技术基础上,还增加了给控制器和发动机箱体散热,因而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发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价值。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支座包括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以及连接于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之间的中橡胶柱。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总成和发电机组合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上均设有定位孔,所述控制器和控制器上盖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减震支座的上支撑柱穿过控制器和控制器上盖上的安装孔后螺纹连接,所述减震支座的下支撑柱穿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上的定位孔后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螺纹连接有连接件,该连接件上设有便于装配整个发电装置的吊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沿发动机转轴的轴向宽度为145-15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盖的顶部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适于连接控制器的连接线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盖包括四边形顶板,以及沿顶板四边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靠近导风罩的出风口布置,且在所述第三侧板下方还连接有朝外倾斜的适于对经过控制器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的倾斜侧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和倾斜侧板所成的夹角为135°~175°。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省略控制器上盖局部结构的发电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省略控制器上盖局部结构的发电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省略控制器局部结构的发电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省略控制器局部结构的发电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省略控制器局部结构的发电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省略部分结构的发电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省略部分结构的发电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7中省略部分结构的发电装置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总成;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第三支架;14、连接件;141、吊装孔;2、发电机;3、减震支座;31、上支撑柱;32、中橡胶柱;33、下支撑柱;4、控制器;5、控制器上盖;51、顶板;52、第一侧板;53、第二侧板;54、第三侧板;55、第四侧板;56、倾斜侧板;6、风扇;7、导风罩;71、出风口;72、进风口;8、发动机箱体;9、盖板;9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电装置,包括发动机总成1,由所述发动机总成1驱动发电的发电机2,所述发电机2与发动机总成1的曲轴共轴布置形成发电的组合体,所述发动机总成1和发电机2组合体的顶部通过减震支座3装设有控制器4,所述控制器4上罩设有控制器上盖5,所述发电机2的转轴上设有风扇6,所述风扇6外部罩设有导风罩7,所述导风罩7靠近控制器4布置,且在靠近所述控制器4一侧的导风罩7上设有出风口71,所述风扇6转动产生的风可通过导风罩7上开设的出风口71吹向控制器4,并通过所述控制器上盖5将经过控制器4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8,对控制器4和发动机箱体8同时进行冷却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在风扇外部罩设的导风罩上开设出风口,且该出风口靠近控制器的一侧,因而其风扇转动产生的风可通过导风罩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向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冷却散热;同时,罩设于控制器上方的控制器上盖,能将经过控制器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同时对发动机箱体进行冷却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发电机转轴上设置的风扇,在满足给发电机和发动机总成散热的现有技术基础上,还增加了给控制器和发动机箱体散热,因而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发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价值。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5和图6所示,所述减震支座3包括上支撑柱31和下支撑柱33,以及连接于上支撑柱31和下支撑柱33之间的中橡胶柱32,通过该种结构的减震支座3,可将所述控制器4固定在发动机总成1和发电机2组合体的顶部,并通过中橡胶柱32实现对控制器4的减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参考图7-9所示,所述发动机总成1和发电机2组合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所述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上均设有定位孔,所述控制器4和控制器上盖5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减震支座3的上支撑柱31穿过控制器4和控制器上盖5上的安装孔后螺纹连接,所述减震支座3的下支撑柱33穿过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三支架13上的定位孔后螺纹连接,由此实现对所述控制器4和控制器上盖5的固定连接;此时,所述减震支座3的中橡胶柱32位于或夹持于各个支架与设置控制器和控制器上盖安装孔的安装部之间,实对对所述控制器4的减震作用。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3所示,所述第三支架13上还螺纹连接有连接件14,该连接件14上设有便于装配整个发电装置的吊装孔141,由此在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电装置时,可通过所述连接件14上的吊装孔141进行吊配安装,便于操作。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4所示,所述导风罩7沿发动机转轴的轴向(即竖直方向)宽度为145-155毫米,由此可以加大风量和集中更多的风给包括控制器、发动机箱体、发电机和发动机总成在内的器件散热。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和图4所示,所述控制器上盖5的顶部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盖板9,所述盖板9上设有适于连接控制器的连接线穿过的通孔91,由此在对控制器4上的连接线进行外部时,可直接将盖板9从控制器上盖5上拆下,然后将控制器4上的连接线从通孔91穿出,避免了将整个控制器上盖5从控制器4上拆下,提高了装配效率。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和图4所示,所述控制器上盖5包括四边形顶板51,以及沿顶板51四边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侧板52、第二侧板53、第三侧板54和第四侧板55,所述第一侧板52和第三侧板5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53和第四侧板55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52靠近导风罩7的出风口71布置,且在所述第三侧板54下方还连接有朝外(即朝向控制器上盖的外部)倾斜的适于对经过控制器4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8的倾斜侧板56,由此在实现对控制器4冷却散热的基础上,同时对发动机箱体8进行冷却散热。具体地,请一并参考图2、图4、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导风罩7上还设有进风口72,从该进风口72进入的风在出风口71处形成第一风道,该第一风道具体请参见图2和图8中的水平箭头所示,该第一风道中的风适于对所述控制器4进行冷却散热;经过控制器4后的风再通过倾斜侧板56进行导向形成第二风道,该第二风道具体请参见图2中右上角的倾斜箭头所示,该第二风道中的适于对发动机箱体8进行冷却散热。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三侧板54和倾斜侧板56所成的夹角α为135°~175°,由此可以更好地将经过控制器4后的风导向给发动机箱体8进行冷却散热。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