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700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旋转电机的定子,提出有使用分段线圈的旋转电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其由向定子铁心的插槽插入插槽线圈而成的定子铁心组装体和连接定子铁心的同相的插槽线圈彼此的连接线圈收容于底板而成的底板组装体构成。连接线圈与插入到定子铁心的插槽的同相的插槽线圈接合,并且构成连接线圈的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通过销来接合。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由于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独立地构成,因此需要将内侧连接线圈、外侧连接线圈以及销接合的工序。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记载有如下:通过对一个板状导体进行冲压成形等来形成构成连接线圈的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在沿周向均等地排列之后,通过树脂模具将底板和连接线圈一体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71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151615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中,为了将环状的底板与连接线圈一同铸模成形而需要大规模的制造设备,另外,难以在保持连接线圈的位置精确度的同时立刻制造比较大的底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无需大规模的制造设备而能够容易组装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为旋转电机的定子(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0),其具备:

定子铁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心20),其具有多个插槽(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插槽21);以及

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90),其安装于所述定子铁心,

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插入到所述插槽中的多个插槽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线棒34、第二线棒54)和在比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端面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将所述插槽线圈之间连接的多个连接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

所述连接线圈具有配置成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的内侧连接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以及外侧连接线圈(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

至少在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一端侧设置有底板组装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

该底板组装体具有:

多个第一线圈单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35、第一右外侧线圈单元55、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它们由所述内侧连接线圈以及所述外侧连接线圈与第一分割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形成为一体而成,且沿周向配置成相邻的所述第一分割板彼此在轴向上重叠;

第二线圈单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41、第二右外侧线圈单元61、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其设置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之间,且由所述内侧连接线圈与在配置有该内侧连接线圈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二分割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第二左外侧分割板86)形成为一体而成;以及

第三线圈单元(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右内侧线圈单元45、第三右外侧线圈单元65、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其设置于至少一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之间,且由所述外侧连接线圈与在配置有该外侧连接线圈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三分割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第三右外侧分割板66、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第三左外侧分割板87)形成为一体而成。

另外,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根据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其中,

组合所述第二分割板和所述第三分割板后的形状为与所述第一分割板大致相同的形状。

另外,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根据在技术方案1或2中记载的发明,其中,

所述底板组装体设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两侧。

另外,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根据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其中,

设置于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另一端侧的所述底板组装体的所述第一线圈单元至第三线圈单元与所述插槽线圈形成为一体。

另外,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根据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中记载的发明,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割板以在外表面露出所述外侧连接线圈的方式形成有外侧槽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槽36d、56d、75d、85d),并且以在内表面露出所述内侧连接线圈的方式形成有内侧槽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槽36c、56c、75c、85c),

在所述第二分割板以在内表面露出所述内侧连接线圈的方式形成有内侧槽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槽36c、56c、75c、85c),

在所述第三分割板以在外表面露出所述外侧连接线圈的方式形成有外侧槽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槽36d、56d、75d、85d)。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底板组装体由多个第一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及第三线圈单元构成,因此如以往与立刻铸模成形底板的情况相比,无需大规模的制造设备,也能够容易地制造。

另外,仅通过沿周向排列多个第一线圈单元,在配置最后的第一线圈单元时,与最初配置的第一线圈单元干涉而无法组装最后的第一线圈单元,但是在配置第一线圈单元之前先配置在配置有内侧连接线圈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二线圈单元,最后配置在配置有外侧连接线圈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三线圈单元,由此能够容易组装底板组装体。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若在事先组装的第二线圈单元上重叠配置第三线圈单元,则成为与第一线圈单元相同的形状,因此底板组装体的统一性更好。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在定子铁心的轴向两侧设置底板组装体,由此能够实现构成组件的共享的同时,容易地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在设置于定子铁心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一线圈单元至第三线圈单元使插槽线圈一体化而成,因此组装连接线圈和插槽线圈之后无需连接的处理,能够容易地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

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外侧连接线圈及内侧连接线圈分别露出于外侧槽部及内侧槽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冷却连接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右侧面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左侧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定子铁心上组装右内侧底板组装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a是具备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和第一线棒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4b是具备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和第一内径侧线棒的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4c是具备第三右内侧线圈单元和第一外径侧线棒的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组装有右内侧底板组装体的定子铁心上组装右外侧底板组装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a是具备第一右外侧线圈单元和第二线棒的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6b是具备第二右外侧线圈单元和第二内径侧线棒的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6c是具备第三右外侧线圈单元和第二外径侧线棒的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定子铁心上组装左内侧底板组装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a是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8b是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8c是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8d是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组装有左内侧底板组装体的定子铁心上组装左外侧底板组装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是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b是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c是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0d是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轴向外侧观察右内侧底板组装体及左内侧底板组装体的局部侧视图。

图12是从轴向外侧观察右外侧底板组装体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的局部侧视图。

图13是组装有右内侧底板组装体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的定子铁心的右侧面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定子铁心的左侧面立体图。

图15是图1中示出的定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主要部分截面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定子;

20定子铁心;

21插槽;

30右内侧底板组装体(底板组装体);

34第一线棒(插槽线圈);

35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第一线圈单元);

36第一右内侧分割板(第一分割板);

36c、56c、75c、85c线圈槽(内侧槽部);

36d、56d、75d、85d线圈槽(外侧槽部);

37第一外侧连接线圈(连接线圈);

38第一内侧连接线圈(连接线圈);

41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

42第二右内侧分割板(第二分割板);

45第三右内侧线圈单元(第三线圈单元);

46第三右内侧分割板(第三分割板);

50右外侧底板组装体(底板组装体);

54第二线棒(插槽线圈);

55第一右外侧线圈单元(第一线圈单元);

56第一右外侧分割板(第一分割板);

57第二外侧连接线圈(连接线圈);

58第二内侧连接线圈(连接线圈);

61第二右外侧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

62第二右外侧分割板(第二分割板);

65第三右外侧线圈单元(第三线圈单元);

66第三右外侧分割板(第三分割板);

7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底板组装体);

71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第一线圈单元);

72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

73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第三线圈单元);

75第一左内侧分割板(第一分割板);

76第二左内侧分割板(第二分割板);

77第三左内侧分割板(第三分割板);

80左外侧底板组装体(底板组装体);

81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第一线圈单元);

82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第二线圈单元);

83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第三线圈单元);

85第一左外侧分割板(第一分割板);

86第二左外侧分割板(第二分割板);

87第三左外侧分割板(第三分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着符号的朝向来观察。

<1.定子>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10为6极对、8匝规格的双插槽类型的定子,其具备定子铁心20、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具体而言,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配置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在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更靠轴向右侧的位置层叠配置有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而且,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配置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左侧,在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更靠轴向左侧的位置层叠配置有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

<2.定子铁心>

如图3所示,定子铁心20例如通过冲裁后的多张硅钢板层叠而构成,在定子铁心21的径向内侧具备72个齿22和形成于相邻的齿22、22之间的72个插槽21。插槽21将定子铁心20沿轴向贯穿,从轴向观察时在定子铁心20的径向上形成为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72个开口部23向定子铁心20的内周面开口。

还参考图15及图16,插槽21形成为能够从径向外侧依次插入后述的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第二外径侧线棒54o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大致椭圆形状。

<3.右内侧底板组装体>

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具备11个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1个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及1个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并以圆环状组装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而配置。

<3-1.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4a所示,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由第一线棒34及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35构成。

第一线棒34分别由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及第一内径侧线棒34i构成。还参考图15及图16,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长度设定为贯穿定子铁心20而连结配置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外侧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配置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外侧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之间的长度。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长度设定为贯穿定子铁心20而连结配置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内侧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与配置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内侧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之间的长度。第一外径侧线棒34o及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由去除两端且周围被射出成形的树脂等绝缘材料包覆而绝缘。

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35具备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

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包括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36a、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36b,内侧板部36a的一部分和外侧板部36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图4a所示的内侧板部36a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36b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36a与外侧板部36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36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36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36a的外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36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36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相邻而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36c。并且,在外侧板部36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36c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相邻而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36d。即,线圈槽36c与线圈槽36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36c插入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在线圈槽36d插入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换言之,内侧板部36a在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外侧板部36b在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参考图11,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以圆环状组装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时,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配置于以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定子铁心20)的中心o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每个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延伸设置至内径端38i和位于将从该内径端38i向逆时针方向第三个另一内径端38i和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中心o连接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外径端38o。并且,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延伸设置至内径端37i和位于将从该内径端37i向顺时针方向第三个另一内径端37i及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中心o连接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外径端37o。即,沿周向离开了6个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和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经由在各自的逆时针方向及顺时针方向第三个外径端38o及外径端37o在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的内部电连接。

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径向长度设定为长于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径向长度,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延伸设置至比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伴随于此,内侧板部36a也延伸设置于比外侧板部36b靠内径侧的位置。还参考图15及图16,在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分别连接有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一端。并且,在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一端。

除了对所述的规定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和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进行电连接以外,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彼此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彼此被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的隔壁36e隔离而绝缘。另外,在内侧板部36a,在第一内径侧线棒34i(内径端38i)的外径侧形成有多个(图中为5个)贯通孔36f。

贯通孔36f为用于插入相邻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的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孔,通过隔壁36e而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绝缘。换言之,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避开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而弯折形成(参考图11)。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内侧板部36a的端部的缺口部36g在以圆环状组合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和相邻的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时,与相邻的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一同形成又一个贯通孔(36f)。

<3-2.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4b所示,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成为从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参考图4a)消除外侧板部36b、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具备与内侧板部36a相同的形状的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41及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41具备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及插入于在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上所形成的线圈槽36c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换言之,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延伸设置于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与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一端连接。

在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中,在比第一内径侧线棒34i(内径端38i)靠外径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图中为5个)贯通孔36f。形成于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的右端的缺口部36g与相邻的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一同形成又一个贯通孔(36f)。

在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上,进一步在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的外径侧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

<3-3.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4c所示,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成为从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参考图4a)消除内侧板部36a、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及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具备与外侧板部36b相同的形状的第三右内侧线圈单元45及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第三右内侧线圈单元45具备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及插入于在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上所形成的线圈槽36d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换言之,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延伸设置于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在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一端。

在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上,进一步在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的外径侧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在图4c中未图示)。

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及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构成为,当在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上重叠有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而配置时,成为与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相同的形状,并连接从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露出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和从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露出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

<4.右外侧底板组装体>

如图5所示,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具备11个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1个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及1个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且层叠配置于组装在定子铁心20的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更靠轴向右侧的位置。

<4-1.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6a所示,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由第二线棒54及第一右外侧线圈单元55构成。

第二线棒54分别由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构成。还参考图15及图16,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长度设定成贯穿定子铁心20而连结配置于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的外侧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与配置于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的外侧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之间的长度。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长度设定成贯穿定子铁心20而连结配置于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的内侧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与配置于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的内侧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之间的长度。第二外径侧线棒54o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由去除两端且周围被射出成型的树脂等绝缘材料包覆而绝缘。

第一右外侧线圈单元55具备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及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

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包括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56a及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56b,内侧板部56a的一部分和外侧板部56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图6a所示的内侧板部56a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56b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56a与外侧板部56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56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56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56a的外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56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56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相邻而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56c。并且,在外侧板部56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56c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相邻而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56d。即,线圈槽56c与线圈槽56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56c插入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在线圈槽56d插入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换言之,内侧板部56a在配置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外侧板部56b在配置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参考图12,在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以圆环状组装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轴向右侧时,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配置于与以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定子铁心20)的中心o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每个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延伸设置至连结内径端58i和位于将从该内径端58i向顺时针方向第三个另一内径端58i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的中心o连接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外径端58o。并且,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延伸设置至连结内径端57i和位于将从该内径端57i向逆时针方向第三个另一内径端57i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的中心o连接的直线l的延长线上的外径端57o。即,沿周向离开了6个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与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经由在各自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第三个外径端58o及外径端57o而在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的内部电连接。

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径向长度设定为长于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径向长度,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延伸设置至比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伴随于此、内侧板部36a也延伸设置于比外侧板部36b靠内径侧的位置。还参考图15及图16,在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分别连接有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一端。并且,在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分别连接有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一端。

除了对所述的规定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和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进行电连接以外,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彼此及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彼此被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的隔壁56e隔离而绝缘。另外,在内侧板部56a,在第二内径侧线棒54i(内径端58i)的外径侧形成有多个(图中为5个)贯通孔56f。

贯通孔56f为用于插入相邻的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的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孔,通过隔壁56e而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绝缘。换言之,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避开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而弯折形成(参考图12)。需要说明的是,当形成于内侧板部56a的端部的缺口部56g在以圆环状组合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和相邻的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时,与相邻的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一同形成又一个贯通孔(56f)。

<4-2.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6b所示,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成为从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参考图6a)消除外侧板部56b、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及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具备与内侧板部56a相同的形状的第二右外侧线圈单元61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第二右外侧线圈单元61具备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及插入于在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上所形成的线圈槽56c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换言之,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延伸设置于配置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平面上。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与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一端连接。

在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中,在比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内径端58i靠外径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图中为5个)贯通孔56f。形成于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的端部的缺口部56g与相邻的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一同形成又一个贯通孔(56f)。

在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上,进一步在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的外径侧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露出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

<4-3.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

如图6c所示,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成为从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参考图6a)消除内侧板部56a、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具备与外侧板部56b相同的形状的第三右外侧线圈单元65及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第三右外侧线圈单元65具备第三右外侧分割板66及插入于第三右外侧分割板66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上所形成的线圈槽56d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换言之,第三右外侧分割板66延伸设置于配置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平面上。在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上分别连接有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一端。

在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上,进一步在第三右外侧分割板66的外径侧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图6c中未图示)。

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及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中,在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上重叠有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而配置时,成为与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相同的形状,并连接从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露出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和从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露出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

<5.左内侧底板组装体>

如图7所示,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具备7个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1个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1个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及1个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以圆环状组装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左侧而配置。

<5-1.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

如图8a所示,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由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及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

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具有与图4a所示的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大致相同的形状,包括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75a及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75b,内侧板部75a的一部分和外侧板部75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图8a所示的内侧板部75a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75b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75a与外侧板部75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75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75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75a的外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75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75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75c。并且,在外侧板部75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75c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75d。即,线圈槽75c与线圈槽75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75c插入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在线圈槽75d插入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换言之,内侧板部75a在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外侧板部75b在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在内侧板部75a的内径侧贯穿形成有供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穿过的插入孔75f。并且,在插入孔75f的内径侧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并且,在外侧板部75b的内径侧,在与内侧板部75a的插入孔75f相同径向位置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

配置于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为与在图11中说明的配置于第一右内侧分割板36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相同,因此对详细的说明进行省略。并且,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彼此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彼此通过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的隔壁75e而绝缘。

<5-2.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

如图8b所示,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成为从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参考图8a)消除外侧板部75b及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具备与内侧板部75a相同的形状的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及插入于在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所形成的6个线圈槽75c的多个(6个)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换言之,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在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

在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的外径侧外侧面(图中为上面侧)上分别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并且,在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的内径侧形成有供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穿过的插入孔75f,并且在其进一步的内径侧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

<5-3.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

如图8c所示,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成为从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参考图8a)消除内侧板部75a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形状。具体而言,具备与外侧板部75b相同的形状的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及插入于在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中所形成的6个线圈槽75d的多个(6个)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换言之,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在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

在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的外径侧内侧面(图中为下面侧)分别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并且,在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的内径侧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

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及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构成为,当在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上重叠有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而配置时,成为与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相同的形状,并连接从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露出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和从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露出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

<5-4.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

如图8d所示,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具备第四左内侧分割板78、多个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多个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四左内侧分割板78大致具有4个量的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沿周向连续配置的形状,并包括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78a及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78b,内侧板部78a的一部分与外侧板部78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图8d所示的内侧板部78a的a、b、c及d包围的大致台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78b的a′、b′、c′及d′包围的大致台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该内侧板部78a与外侧板部78b重叠的区域称为重叠部。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78a与外侧板部78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78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78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78a的外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78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78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75c。并且,在外侧板部78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75c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75d。即,线圈槽75c与线圈槽75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75c插入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在线圈槽75d插入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在内侧板部78a的内径侧上贯穿形成有供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穿过的插入孔75f。并且,在插入孔75f的更靠内径侧的位置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并且,在外侧板部78b的内径侧,在与内侧板部78a的插入孔75f相同的径向位置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在重叠部以从内侧板部78a中所形成的插入孔75f沿周向连续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露出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在内径端37i的内径侧以从设置于内侧板部78a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沿周向连续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露出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在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配置有连接同相的线圈彼此的导电条92u、92v、92w。

<6.左外侧底板组装体>

如图9所示,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具备7个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1个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1个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及1个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以圆环状组装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轴向左侧而配置。

<6-1.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

如图10a所示,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具备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及多个(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6个)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

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具有与图6a所示的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大致相同的形状,图中,包括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85a及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85b,内侧板部85a的一部分与外侧板部85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图10a所示的内侧板部85a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85b的a′、b′及c′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85a与外侧板部85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85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85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85a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85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85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85c。并且,在外侧板部85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85c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6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85d。即,线圈槽85c与线圈槽85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85c插入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在线圈槽85d插入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换言之,内侧板部85a在配置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外侧板部85b在配置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在内侧板部85a的内径侧贯穿形成有供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穿过的插入孔85f。并且,在插入孔85f的内径侧露出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并且,在外侧板部85b的内径侧,在与内侧板部85a的插入孔85f相同的径向位置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当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组装于在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中所组装的定子铁心20时,在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连接有第二内径侧线棒54i,在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连接有第二外径侧线棒54o。

配置于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为与在图12中说明的配置于第一右外侧分割板56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位置关系及连接关系相同,因此详细的说明进行省略。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彼此及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彼此通过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的隔壁85e而绝缘。

<6-2.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

如图10b所示,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成为从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参考图10a)消除外侧板部85b及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具备与内侧板部85a相同的形状的第二左外侧分割板86及插入于在第二左外侧分割板86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所形成的6个线圈槽85c的多个(6个)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换言之,第二左外侧分割板86在配置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

在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外径侧外侧面(图中为上面侧)上分别露出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而形成。并且,在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内径侧形成有供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穿过的插入孔85f,并且在其更靠内径侧的位置露出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

<6-3.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

如图10c所示,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成为从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参考图10a)消除内侧板部85a及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形状。具体而言,具备与外侧板部85b相同的形状的第三左外侧分割板87及插入于在第三左外侧分割板87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所形成的6个线圈槽85d的多个(6个)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换言之,第三左外侧分割板87在配置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

在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的外径侧内侧面(图中为下面侧)分别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并且,在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的内径侧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

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及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构成为,当在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上重叠有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而配置时,成为与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相同的形状,并连接从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露出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和从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露出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

<6-4.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

如图10d所示,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具备第四左外侧分割板88、多个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及多个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图10d中未图示)。第四左外侧分割板88大致具有4个量的第一左外侧分割板85沿周向连续配置的形状,并包括形成为以顺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内侧板部88a及形成为以逆时针旋转倾倒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外侧板部88b,内侧板部88a的一部分与外侧板部88b的一部分被重叠而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由内侧板部88a的a、b、c及d包围的大致台形的区域和由外侧板部88b的a′、b′、c′及d′包围的大致台形的区域被重叠的状态一体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该内侧板部88a与外侧板部88b重叠的区域称为重叠部。

因此,在去除内侧板部88a与外侧板部88b的重叠部的区域中,在外侧板部88b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形成有与内侧板部88a的板厚相应的空间,在内侧板部88a的外面侧形成有与外侧板部88b的板厚相应的空间。

在内侧板部88a的内面侧(图中为下面侧),从轴向外侧透射而观察时沿着向顺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内面开口的多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85c(图10d中未图示)。并且,在外侧板部88b的外面侧(图中为上面侧),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沿着向与线圈槽85c相反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渐开线曲线形成有向外面开口的多个截面大致コ字形的线圈槽85d。即,线圈槽85c与线圈槽85d形成为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

在线圈槽85c插入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在线圈槽85d插入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在内侧板部88a的内径侧上贯穿形成有供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穿过的插入孔85f。并且,在插入孔85f的更靠内径侧的位置露出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并且,在外侧板部88b的内径侧,在与内侧板部88a的插入孔85f相同的径向位置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在重叠部以从内侧板部88a中所形成的插入孔85f沿周向连续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露出有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在内径端57i的内径侧以从设置于内侧板部88a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沿周向连续的方式以规定的间隔露出有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在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设置有连接u、v、w相的线圈彼此的中点导电条89m和u、v、w相的端子部89u、89v、89w。

<7.组装>

<7-1.右内侧底板组装体的组装>

接着,对定子10的组装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首先,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组装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组装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及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

具体而言,将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的6根第一内径侧线棒3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从插槽21的外径侧第二的位置),使第二右内侧分割板42与定子铁心20的右侧面抵接。接着,在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的附近沿顺时针方向配置有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将6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插入于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的贯通孔36f,并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插槽21的最外径位置),并且将6根第一内径侧线棒3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在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上重叠配置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的外侧板部36b。

与后述相同地,将第一外径侧线棒34o插入于与逆时针方向相邻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的贯通孔36f,并且将第一内径侧线棒3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依次组装剩余的10个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

而且,最后,将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的第一外径侧线棒34o插入于最后组装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的贯通孔36f,在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上重叠,并连接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和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与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的连接优选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来接合。后述说明的连接线圈彼此、线棒与连接线圈的连接也相同。

由此,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以圆环状配置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

<7-2.右外侧底板组装体的组装>

接着,如图5所示,在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轴向右侧组装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组装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及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

具体而言,首先,将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的6根第二内径侧线棒5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插槽21的最内径位置),使第二右外侧分割板62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右侧面抵接。接着,在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的附近沿逆时针方向配置有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将6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插入于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的贯通孔56f,并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从插槽21的最内侧第二的位置),并且将6根第二内径侧线棒5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插槽21的最内径位置),在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上重叠配置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的外侧板部56b。

与后述相同地,将第二外径侧线棒54o插入于与顺时针方向相邻的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的贯通孔56f,并且将第二内径侧线棒54i插入于定子铁心20的插槽21,依次组装剩余的10个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

而且,最后,将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的第二外径侧线棒54o插入于最后组装的第一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1的贯通孔56f,在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上重叠,并连接第二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2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和第三右外侧线圈组装体53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

由此,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以圆环状配置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的轴向右侧。

图13及图14为在定子铁心20组装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的右侧面立体图及左侧面立体图,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开始,从外径侧分别依次突出有72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第二外径侧线棒54o及第二内径侧线棒54i。

<7-3.左内侧底板组装体的组装>

接着,如图7所示,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左侧组装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组装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及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

具体而言,首先,在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的插入孔75f使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6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另一端贯穿而突出,并且将6根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另一端与露出于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连接。

而且,在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的附近沿顺时针方向配置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将与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抵接的多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连接的同时,将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第一内径侧线棒34i与露出于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连接。

接着,依次沿顺时针方向相邻配置7个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将从位于逆时针方向的单元的插入孔75f突出的6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另一端与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连接,并且使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6根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另一端插穿于插入孔75f而突出的同时,将第一内径侧线棒34i的另一端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内径端38i连接。

而且,最后,配置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对从最后组装的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的插入孔75f突出的第一外径侧线棒34o的另一端与露出于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内径端37i进行连接。而且,使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重叠于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上,对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外径端38o与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外径端37o进行连接。

由此,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以圆环状配置于定子铁心20的轴向左侧。

<7-4.左外侧底板组装体的组装>

接着,如图9所示,在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轴向左侧组装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组装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及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

具体而言,首先,重叠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在规定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在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插入孔85f使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6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另一端贯穿而突出,并且将6根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另一端与露出于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连接。

而且,将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配置于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附近逆时针方向。此时,第四左内侧线圈单元74与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的周向相位一致。而且,将与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抵接的多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连接,同时将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第二内径侧线棒54i与露出于第四左外侧线圈单元84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连接。

接着,将7个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相邻配置,将从位于顺时针方向的单元的插入孔85f突出的6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另一端与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连接,并且将从定子铁心20的左侧面突出的6根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另一端插穿于插入孔85f而突出的同时,将第二内径侧线棒54i的另一端与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内径端58i连接。

而且,最后,配置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连接从最后组装的第一左外侧线圈单元81的插入孔85f突出的第二外径侧线棒54o的另一端和露出于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内径端57i。而且,使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重叠于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上,并连接第二左外侧线圈单元82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的外径端58o和第三左外侧线圈单元83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的外径端57o。

由此,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以圆环状配置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的轴向左侧。

如此,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右侧组装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及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进一步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左侧组装有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则如图15及图16所示,左右一对的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彼此由第一内径侧线棒34i连接,左右一对的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彼此由第一外径侧线棒34o连接。并且,左右一对的第二内侧连接线圈58彼此由第二内径侧线棒54i连接,左右一对的第二外侧连接线圈57彼此由第二外径侧线棒54o连接,从而形成有线圈90。需要说明的是,配设于相同的插槽21的第一线棒34及第二线棒54例如构成与u相等相同的相而电流向相同的方向流动。关于线圈90的配线方式的详细说明进行省略,但是线圈90包含u相、v相、w相的线圈组,3相的线圈组由中点导电条89m星形连接。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10,线圈90具有插入于插槽21的多个第一线棒34、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外侧连接第一线棒34之间的多个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配置成在轴向位置的不同平面交叉,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外侧设置有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具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及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第一左内侧分割板75形成为一体而成的多个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与在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二左内侧分割板76形成为一体而成的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与在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三左内侧分割板77形成为一体而成的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

如此,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由多个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及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构成,因此与现有的将底板立刻铸模成形的情况相比,无需大规模的制造设备能够容易地制造。并且,仅通过沿周向排列多个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在配置最后的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时,与最初配置的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干涉而无法组装最后的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但是在配置第一左内侧线圈单元71之前先配置在配置有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二左内侧线圈单元72,最后配置在配置有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的平面上延伸设置的第三左内侧线圈单元73,由此能够容易组装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

另外,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以及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也相同地由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35、第二右内侧线圈单元41及第三右内侧分割板46构成,由此能够在定子铁心20的轴向两侧组装底板组装体,实现构成组件的共享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10。

另外,在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中,第一线棒34与第一右内侧线圈单元35一体化而成,因此组装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及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和第一线棒34之后无需连接的处理,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10。需要说明的是,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可以省略,设置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的情况下,如上述实施方式,将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与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相同地构成,将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与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相同地构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10。

另外,以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为例而进行说明,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插入于线圈槽75c,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插入于线圈槽75d,因此冷却介质沿着这些线圈槽75c、75d流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第一内侧连接线圈38及第一外侧连接线圈37,并能够抑制因线圈温度的上升而导致的旋转电机的性能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以右内侧底板组装体30为例而进行说明,则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相邻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之间配置有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及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但是例如也可以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之间(例如,180°的位置)分别配置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及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也可以在三个以上的相邻的第一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1之间分别配置第二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2及第三右内侧线圈组装体33。此时,关于右外侧底板组装体50、左内侧底板组装体70及左外侧底板组装体80也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