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单元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718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0月17日,国家申请号为201380042935.x(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06177),发明名称为“定子单元以及马达”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包括汇流条的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包括汇流条的马达。汇流条为金属部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定子的一侧。汇流条与从定子线圈引出的导线以及外部装置电连接。例如,在车载用的马达中,汇流条与定子以及ecu(电子控制单元)等控制装置连接。在车载用的马达中,要求防止由振动引起的短路等的高可靠性。通过设置汇流条并进一步用树脂部件保持汇流条来提高马达的可靠性。

日本公开公报第平11-18345号公报所公开的接线板具有多个圆弧状的槽。多个槽呈同心圆状配置。在槽内嵌入不同相用以及共通用的导电部件。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0-333400号公报所公开的注塑成型端子台中,多个引线框架通过垫片呈同心圆状层叠配置。引线框架以及垫片一体地埋入树脂材料内。在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3-324883号公报的图35以及图36所示的线圈连接体中,大部分的不同相用导电部件与共通用导电部件呈同心圆状配置成两列。在图37至图39所示的线圈连接体中,大部分的不同相用导电部件与共通用导电部件在轴向上错开地配置成两列。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第平11-18345号公报中的接线板以及日本公开公报第2000-333400号公报中的注塑成型端子台中,由于导电部件在径向上四重地排列,因此导致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多,部件成本以及重量等增加。马达的小型化也变得困难。虽然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3-324883号公报中的线圈连接体中导电材料排列成两列,但部件数量多且生产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汇流条中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减少部件数量。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例示的定子单元具有:定子,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所述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三个第一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第二汇流条,其用于中性点且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所述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以及树脂保持架,其保持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只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分别包括:内部连接端子,其与所述三个线圈组中的某一个连接;汇流条主体;以及支承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到达所述内部连接端子,上侧的汇流条的所述支承部在从所述汇流条主体至所述内部连接端子的途中先朝向下方。

本发明的另一个侧面所涉及的例示的定子单元具有:定子,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所述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三个第一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第二汇流条,其用于中性点且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所述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以及树脂保持架,其保持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只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在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的周围配置有嵌件成型的所述树脂保持架。

本发明的又一个侧面所涉及的例示的定子单元具有:定子,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所述多个齿,所述多个线圈为三个线圈组,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的一根导线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线圈,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三个第一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导线的一个端部连接,并包括外部连接端子;第二汇流条,其用于中性点且与所述三个线圈组的所述导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以及树脂保持架,其保持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集中配置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区域,所述三个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只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和轴向中的某一方上重叠,所述定子单元还具有配置在所述汇流条单元的上侧的帽,所述树脂保持架呈环状,所述树脂保持架的外周部具有朝向下方突出而与所述定子卡合的第一搭扣配合部,所述树脂保持架的内周部具有与所述帽卡合的第二搭扣配合部。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例示的马达具有:上面的任一个侧面所涉及的定子单元;旋转部,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轴承部,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机壳,其将所述定子单元保持在内侧。

通过本发明,能够在汇流条单元中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减少部件数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定子以及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5是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6a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b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c是第一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d是第二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7是帽的立体图。

图8是定子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定子单元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内部连接端子的图。

图10b是示出内部连接端子的图。

图11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3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4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5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6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7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18是示出汇流条单元的其他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所谓的“上侧”和“下侧”不需要一定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图1是本发明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对截面的细节部分省略了平行斜线。马达1为车载用的马达,例如用于油泵。马达1为内转子型的三相无刷马达。马达1包括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轴承部4。轴承部4将旋转部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静止部2包括有盖大致圆筒状的机壳21、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帽24以及托架25。托架25封堵机壳21的下部。定子22呈大致圆筒状。汇流条单元23配置在定子22的上侧。汇流条单元23为大致环状的端子台。帽24实际上配置在汇流条单元23的上侧,并覆盖汇流条单元23。

定子22包括定子铁芯221、绝缘件222以及线圈223。定子铁芯221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硅钢板而形成。机壳21将定子22保持在内侧。绝缘件222为覆盖定子铁芯221的表面的绝缘体。另外,马达1的中心轴线j1也是定子22的中心轴线。

旋转部3包括轴31、轭32以及转子磁铁33。旋转部3配置在定子22的内侧。轴31沿中心轴线j1配置。轭32固定在轴31的外周面。轭32包括沿轴向贯通的多个孔。在这些孔内插入转子磁铁33。轭32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磁性钢板而形成。在定子22与含有转子磁铁33的轭32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转矩。

轴承部4包括上球轴承41以及下球轴承42。上球轴承41安装在机壳21的上部中央。下球轴承42安装在托架25的中央。轴31经由托架25的开口从托架25向下方突出。轴31被上球轴承41以及下球轴承4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图2是示出作为定子22、汇流条单元23与帽24的组合体的定子单元20的立体图。图3示出定子22与汇流条单元23的组合体,图4只示出定子22。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221包括齿224以及铁芯背部225。齿224的数量为十二个。多个齿224从铁芯背部225向中心轴线j1延伸。铁芯背部22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且沿周向连接齿22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各齿224上经由绝缘件222通过集中式绕组的方式卷绕导线而设置线圈223。

在定子22上,在安装汇流条单元23之前的状态下,导线的端部226从齿224之间大致笔直地朝向上方延伸。如图3所示,若将汇流条单元23安装于定子22,则端部226被插入汇流条单元23的端子内。通过铆接端子并进一步通过热铆接等焊接使端子与导线结合,来使汇流条单元23与定子22电连接。也可以利用电阻焊、tig焊以及锡焊等来代替热铆接。

图5是汇流条单元23的立体图。汇流条单元23包括树脂保持架231以及四个汇流条。树脂保持架231保持四个汇流条。树脂保持架231呈环状,且通过嵌件成型配置在汇流条的周围。图6a至图6c是不同相汇流条的立体图。图6d是中性点用的共通汇流条的立体图。以下,将不同相汇流条称为“第一汇流条”,将共通汇流条称为“第二汇流条”。通过这些汇流条,来使多个线圈223星形连接。

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分别为u相用、v相用、w相用的汇流条。各第一汇流条5a、5b、5c包括一个外部连接端子51以及一个内部连接端子52。第二汇流条5d包括三个内部连接端子53。如图5所示,外部连接端子51朝向上方延伸。内部连接端子52、53从树脂保持架23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内部连接端子52、53在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

内部连接端子52、53的三角形的一边与从树脂保持架231突出的支承部相连。在内部连接端子的与支承部相连的一边与另一边之间存在间隙。间隙朝向在周向上相邻的其他内部连接端子开口。即,在两个内部连接端子靠近排列时,各内部连接端子所具有的间隙在周向上对置。在内部连接端子52、53的三角形的一边内,不是在形成有该间隙的顶点,而是在未构成该间隙的一侧进行焊接。因此,通过像这样配置内部连接端子,能够将焊接位置沿周向隔开,从而能够提高焊接的易作业性。

各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以外的部位呈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带状且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状。以下,将汇流条的圆弧状的部位称为“汇流条主体50”。外部连接端子51通过将从汇流条主体50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位朝向上方弯折而朝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防止汇流条单元23在径向上变大。内部连接端子52、53是这样形成的:将从汇流条主体50呈l字状突出的部位向上方弯折,并进一步将在侧方呈带状延伸的部位弯折成大致三角形。

如图5所示,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集中配置在一个区域。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与第二汇流条5d的汇流条主体50在树脂保持架231内只在轴向上重叠。当然,汇流条在轴向上相互分开。第一汇流条5b、5c的汇流条主体50与第一汇流条5a的汇流条主体50在周向上朝向相反侧延伸。

汇流条单元23在周向的不存在内部连接端子52、53的范围内包括扩大部232。扩大部232包括扇状部261以及垂下部262。扇状部261从树脂保持架231的覆盖汇流条的部位朝向径向外侧呈大致扇状扩展。垂下部262呈局部大致圆筒状,并从扇状部261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来自线圈223的导线被大致笔直地朝向上方引出,因此内部连接端子52、53在周向上位于相邻的齿224之间。优选内部连接端子52、53位于从槽的中心朝向周向两侧的齿224的节距角的(±1/2)的范围内。一个内部连接端子连接一个导线的端部。由此,不需要延伸引出线。另外,上述的齿224的节距角指的是相邻的两个齿224的在径向上延伸的中心线间的角度。

图7是帽24的立体图。帽24包括顶盖部241、外侧部242以及内侧部243。顶盖部241呈板状且呈圆环状。外侧部242呈大致圆筒状,并从顶盖部241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内侧部243呈大致圆筒状,并从顶盖部241的内缘部朝向下方延伸。顶盖部241包括用于让三个外部连接端子51插入的贯通孔244。

图8是贯通孔244附近的定子单元20的纵剖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帽24的外侧部242包括从上方与定子22连接的多个脚部245。脚部245在周向上的宽度不同。在具有脚部245的周向的范围内,不存在汇流条单元23的扩大部232,而存在内部连接端子52、53。脚部245在定子铁芯221的上侧覆盖绝缘件222的外周面。如图2所示,多个脚部245中的至少离外部连接端子51最远的脚部245在周向上与绝缘件222接触并且还作为汇流条单元23的止转部起作用。

图9是没有脚部245而是具有扩大部232的位置的定子单元20的纵剖视图。绝缘件222包括在定子铁芯221的上方沿周向延伸的槽227。槽227朝向径向内侧凹陷。如图5所示,扩大部232的垂下部262中的向下方突出的部位264的下端包括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263。以下,将部位264称为“第一搭扣配合部”。如图9所示,通过突起263嵌入槽227,来将汇流条单元23固定于定子22。

在组装时,从上方向绝缘件222按压汇流条单元23。由此,突起263与绝缘件222的外周面接触,而第一搭扣配合部264朝向径向外侧弯曲。之后,利用第一搭扣配合部264的复原力,使突起263嵌入槽227中。像这样,第一搭扣配合部264在树脂保持架231的外周部向下方突出而与定子22卡合。

树脂保持架231的内周部包括呈筒状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234。上方突出部234的内周面向下方且朝径向内侧倾斜。树脂保持架231的内周部包括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233。凹部233以遍及全周的方式存在。帽24的内侧部243包括在下端稍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46。凸部246存在于周向上的多处。通过使凸部246嵌入凹部233内,来使帽24固定于汇流条单元23上。

在组装时,从上方向汇流条单元23按压帽24。由此,凸部246与树脂保持架231的上方突出部234接触,而内侧部243稍微向径向内侧弯曲,且上方突出部234稍微向径向外侧弯曲。之后,利用内侧部243以及上方突出部234的复原力,使凸部246嵌入凹部233内。这样,树脂保持架231的内周部所包括的上方突出部234以及凹部233作为与帽24卡合的第二搭扣配合部235起作用。

将第一搭扣配合部264设置在树脂保持架231的外周部,并将第二搭扣配合部235设置在树脂保持架231的内周部。由此,与将搭扣配合部只设置在树脂保持架231的外周部或内周部中的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树脂保持架231的应力集中。

图10a是简化示出位于轴向上侧的汇流条主体50、内部连接端子52以及支承部55的图。支承部55连接汇流条主体50与内部连接端子52,从而支承内部连接端子52。图10b是简化示出位于轴向下侧的汇流条主体50、内部连接端子52以及支承部55的图。无论哪一个内部连接端子都既可以是第一汇流条的内部连接端子52,也可以是第二汇流条5d的内部连接端子53,但为了方便说明而标注符号52。

在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以及第二汇流条5d中,支承部55从汇流条主体50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到达内部连接端子52、53。如图10a所示,上侧的汇流条的支承部55在从汇流条主体50至内部连接端子52的途中,先向下方再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0b所示的下侧的汇流条中,支承部55笔直地朝向径向外侧。上下两侧的汇流条的内部连接端子52在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当然,上下两侧的汇流条的内部连接端子的轴向位置也可以不一致。

上侧的汇流条的支承部55在到达与下侧的汇流条的支承部55相同的轴向位置为止,即使向下方弯曲,汇流条单元23在轴向上也不会变大。因此,通过弯折上侧的汇流条的支承部55,能够防止上侧的汇流条的内部连接端子52过于位于上方而使马达1的轴向高度变高。

图11是示出在齿224上卷绕导线的状态的图。对十二个齿224标注号码1t至12t。在图11中,齿224的上侧示出基于汇流条的连接。齿224的下侧示出基于搭接线544的连接。十二个线圈223由三个线圈组构成。各线圈组是由包括搭接线544的一根导线形成的四个线圈223。各内部连接端子52、53与某一个线圈组连接。如图1所示,搭接线544配置在绝缘件222下部的外周面。

在第一汇流条5a的内部连接端子52上连接第一导线541的一个端部。第一导线541依次卷绕于1t号、4t号、7t号、10t号齿224。导线的卷绕方向全部相同,在其他的齿224上也是同样的。第一导线541的在齿224之间的部位作为搭接线544起作用。从10t号齿224引出的第一导线54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汇流条5d的内部连接端子53连接。

在第一汇流条5b的内部连接端子52上连接第二导线542的一个端部。第二导线542依次卷绕于5t号、8t号、11t号、2t号齿224。第二导线542的在齿224之间的部位作为搭接线544起作用。从2t号齿224引出的第二导线54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汇流条5d的内部连接端子53连接。

在第一汇流条5c的内部连接端子52上连接第三导线543的一个端部。第三导线543依次卷绕于6t号、9t号、12t号、3t号齿224。第三导线543的在齿224之间的部位作为搭接线544起作用。从3t号齿224引出的第三导线543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二汇流条5d的内部连接端子53连接。

第一汇流条5a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位于3t号齿224与4t号齿224之间的槽附近。第一汇流条5b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位于4t号齿224附近。第一汇流条5c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位于4t号齿224与5t号齿224之间的槽附近。

如上所述,汇流条在树脂保持架231内只在轴向上重叠。如图11所示,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由此,能够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抑制马达1的轴向高度。并且,通过利用搭接线544,能够使汇流条的数量为四个。由于汇流条的部件数量少,因而能够简化汇流条单元23的结构。还能够简化树脂保持架231用的模具。由于搭接线544位于定子22的下部,因此在组装时不需要在搭接线延伸处进行焊接作业,从而提高易作业性。

在图11所示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与第一导线541、第二导线542、第三导线543的连接处的全部,即第一汇流条与三个线圈组的连接处的全部,与三个外部连接端子51中的任意一个都在周向上间隔开齿224的宽度以上。进一步,第二汇流条5d与第一导线541、第二导线542、第三导线543的连接处的全部,即第二汇流条5d与三个线圈组的连接处的全部,与三个外部连接端子51中的任意一个都在周向上间隔开齿224的宽度以上。由此,在汇流条与导线连接时,外部连接端子51不会成为阻碍,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汇流条与导线的连接作业。

在图11的连接例中,两个第一汇流条5b、5c在轴向上重叠,剩下的第一汇流条5a与第二汇流条5d在轴向上重叠。在轴向上重叠的汇流条的数量为两个。不存在这样的汇流条重叠以外的重叠。在后述的图12至图17中也是同样的。通过像这样设置汇流条的重叠状态,来增加第一汇流条5a以及第二汇流条5d的配置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实现内部连接端子52、53中的任意一个都从外部连接端子51间隔开齿224的宽度以上。

如图4所示,铁芯背部225的外周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槽228。在机壳21的内周面也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槽。定子单元20通过热压配合固定在机壳21内。在热压配合时,使铁芯背部225的一个槽228与机壳21的槽在径向上重叠,并在这些槽之间插入销。由此进行定子22相对于机壳21的周向定位。用于定子22定位的槽228在周向上的位置位于周向的不存在搭接线544的范围内。能够通过这样配置销,来防止在马达1组装时搭接线544被销损伤。

图12至图15是示出汇流条与线圈223的连接关系的其他例子的图。马达1的连接关系以外的结构与图1相同。在任意一个例子中均与图11相同地,在汇流条单元23中设置有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以及一个第二汇流条5d。导线为三根,通过各导线来形成线圈组以及搭接线544。齿224的数量为十二个,一个线圈组是四个线圈223。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集中配置在一个区域。汇流条只在轴向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削减导电材料的使用量,并能够抑制马达1在轴向上的高度。并且,由于汇流条的部件数量少,从而能够简化汇流条单元23的结构。由于搭接线544位于定子22的下部,因此在组装时不需要在搭接线延伸处进行焊接作业,从而提高易作业性。

图16是示出齿224的数量为九时的汇流条与线圈223的连接关系的例子的图。在图16中也设置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以及一个第二汇流条5d。导线的数量为三根,由各导线来形成线圈组以及搭接线544。一个线圈组为三个线圈223。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集中配置在一个区域。汇流条只在轴向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

图17是示出齿224的数量为十五个时的汇流条与线圈223的连接关系的例子的图。在图17中也设置有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以及一个第二汇流条5d。导线的数量为三根,由各导线形成线圈组以及搭接线544。一个线圈组为五个线圈223。三个第一汇流条5a、5b、5c的外部连接端子51在周向上集中配置在一个区域。汇流条只在轴向上重叠,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

在图16以及图17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马达1在轴向上的高度。并且,由于汇流条的数量为四个,因此能够简化汇流条单元23的结构。由于搭接线544位于定子22的下部,因此提高了组装时的易作业性。如上所述,若通过一根导线形成的线圈组的线圈数量为两个以上,则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图18是示出汇流条单元23的其他例子的图。在图18的汇流条单元23中,构成绝缘件222的部件的一部分作为树脂保持架231起作用。即,绝缘件222与树脂保持架231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被设置成一体部件。树脂保持架231包括在径向上排列的两个纵槽236。两个纵槽236呈同心圆状。汇流条插入纵槽236中。

汇流条的数量为四个,汇流条与线圈223的连接关系与图11相同。即,汇流条由三个第一汇流条以及一个第二汇流条构成。并且,径向上重叠的汇流条的最大数量为两个。汇流条只在径向上重叠。汇流条主体50将法线朝向径向而呈沿周向延伸的带状。汇流条主体50通过插入纵槽236而被树脂保持架231保持。汇流条与线圈223的连接关系也可以像图12至图15所例示的那样进行变更。

另外,在图5所示的汇流条单元23中,汇流条也可以只在径向上重叠,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汇流条也可以只在轴向上重叠。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汇流条单元23也可以安装于定子铁芯221。汇流条单元23也可以通过压入或粘接于绝缘件222而固定于定子22。

搭接线544只要位于定子22的下部,则也可以配置在绝缘件222的外周面以外。

第一搭扣配合部264以及第二搭扣配合部235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弹性变形的部位既可以设置于绝缘件222、树脂保持架231和帽24中的任意一个、几个或者全部。

马达1也可以用作油泵以外的驱动源。由于通过设置汇流条单元23,马达1的可靠性变高,即使振动大也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因此特别适合车载用。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构成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的马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