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3982发布日期:2018-06-02 00:4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广义概念: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狭义概念: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2013年中国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分析,①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可实现能源的永续利用。②清洁、低碳。生物质能源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很低,属于清洁能源。同时,生物质能源的转化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使用过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二氧化碳的循环排放过程,能够有效减少人类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③替代优势。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源转化成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在热转化方面,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燃烧或经过转换,形成便于储存和运输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燃料,可运用于大部分使用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的工业锅炉和窑炉中。国际自然基金会2011年2 月发布的《能源报告》认为,到2050 年,将有60%的工业燃料和工业供热都采用生物质能源。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更多的使用效果,给使用者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时现有的装饰塔在使用过程不方便对物品进行运输,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两之间安装有卡接装置,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安装有避雷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中部安装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的内腔安装有连接支杆,所述连接支杆的下端安装有处理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分别安装有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处理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装置和调节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腔安装有蓄电装置,且装置主体的外端一侧设有外接卡接装置,所述外接卡接装置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支杆的内部设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输出端与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设有防滑纹,且装置主体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固定装置。

本发明使得该装置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安装效果,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有效的节约了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给使用者带来便利,同时在使用过程能够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使用效果,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的对装置进行保护,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有效的节约使用者的精力,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对物品进行转移,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能够很好的进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8,装置主体8的上端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柱7,支撑柱7两两之间安装有卡接装置4,支撑柱7的上端安装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上端安装有避雷装置1,装置主体8的上端中部安装有调节装置3,调节装置3的内腔安装有连接支杆5,连接支杆5的下端安装有处理装置6,装置主体8的内腔分别安装有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驱动装置与处理装置7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装置和调节装置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装置主体8的内腔安装有蓄电装置,且装置主体8的外端一侧设有外接卡接装置,外接卡接装置与蓄电装置电性连接,连接支杆5的内部设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的输出端与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装置主体8的下端设有防滑纹,且装置主体8的下端两侧均设有固定装置。本发明使用简单,安装便捷,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