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式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848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领域,特指一种轮毂式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助力自行车的电机一般都采用定子线圈满组绕组的电机,这种电机一般都较小,如果做得较大,其线圈成本高,电机重量重,然而电机小就导致转子离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较短,使离心力较小,一般现有转子离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为3-4厘米,为了能达到额定功率,其电机转速必须很高,而提供给自行车使用时为了安全考虑就必须通过减速机构降低车轮转速,因此现有的这种电机存在的问题是:其整体结构会较为的复杂,重量会较重、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助力自行车电机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须减速机构,且重量较轻、能源利用率合理的轮毂式电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轮毂式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壳体为一侧开口内部空心的圆柱体,壳体其内固定有线圈固定盘,线圈固定盘其侧壁固定有磁感应线圈,其中侧固定有中心轴,线圈固定盘其外侧中心轴上还设有轴承固定部,通过轴承固定部与壳体底面及电机盖中心的两轴承固定形成电机外壳,壳体其外侧还固定有用于固定钢丝的钢丝固定圈,而上述磁感应线圈为三组,呈圆弧排列设置,各组磁感应线圈通过线圈连接线连接,且线圈连接线延伸出壳体外侧,圆弧磁感应线圈其内圈至中心轴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8厘米,磁感应线圈其外圈外侧的线圈固定盘上还固定有圈形磁铁,圈形磁铁由N极和S极交替排列的单个磁铁构成。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看出,通过采用三组磁感应线圈,各组磁感应线圈通过线圈连接线连接,且线圈连接线延伸出壳体外侧来降低电机的重量,通过在磁感应线圈其顶侧的线圈固定盘上固定有图形磁铁,圈形磁铁由N极和S极交替排列的单个磁铁构成,使电机控制器给磁感应线圈通电后三组线圈交替产生与电机壳体上磁铁磁极相反的磁性从而推动电机转动,且通过圆弧磁感应线圈其内圈至中心轴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8厘米的结构来提升力矩,这样不需很高的转速即可达到额定的功率,因此使用在自行车上后就无需另装减速装置了,当不需增加减速装置后整体的结构也就变得简单起来,且能源利用率也会较为的合理。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零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线圈固定盘;3、磁感应线圈;4、中心轴;5、轴承固定部;6、轴承;7、钢丝固定圈;8、线圈连接线;9、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图1为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毂式电机包含现有技术的壳体1、线圈固定盘2、中心轴4、钢丝固定圈7及电机盖10,上述壳体1为一侧开口内部空心的圆柱体,壳体1其开口的容纳空间内用于固定上述线圈固定盘2,线圈固定盘2上分别固定有磁感应线圈3、图形磁铁9及中心轴4,其中中心轴4固定在线圈固定盘2中心位置上,且中心轴4上固定有两分设在线圈固定盘2两侧的轴承固定部5,轴承固定部5的作用是用于连接壳体1底面及电机盖10中心的两轴承6,使轮毂式电机形成一个整体的外壳,而磁感应线圈3和圈形磁铁9则离中心轴4有一定的距离固定,通过磁感应线圈3离中心轴的距离较近,且其内圈至中心轴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8厘米的设计来提升力矩,使电机不需很高的转速即可达到额定的功率,因此使用在自行车上后就无需另装减速装置了,当不需增加减速装置后整体的结构也就变得简单起来,且能源利用率也会较为的合理,并通过上述磁感应线圈3优选三圈,圈形磁铁9由N极和S极交替排列的单个磁铁构成的方式,使三组磁感应线圈3交替产生与电机壳体1上磁铁9磁极相反的磁性从而推动电机转动,这样不仅可实现电机转动,同时整个电机也会较轻,当然了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上述电机壳体1其外侧还固定有用于固定钢丝的钢丝固定圈7,而电机壳体1与电机盖10之间还需通过螺丝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式电机通过在线圈固定盘的一侧设置三组磁感应线圈,磁感应线圈连接线穿插过中心轴的轴心从中心轴的一端中心穿出与自行车上的电机控制器连接,通过电机控制器给磁感应线圈通电使三组线圈交替产生与电机壳体上磁铁磁极相反的磁性从而推动电机转动;本实用新型的磁感应线圈离中心轴距离比普通电机要大,即其力矩较大,因此不需很高的转速即可达到额定的功率,因此使用在自行车上不需另装减速装置,而且磁感应线圈只有三组即减少成本又减轻电机重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变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