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036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电力电缆的使用量日渐增多。当电缆在环网柜、配电柜等高压设备中使用时,电缆头作为终端附件安装在设备间隔内,为满足正确顺畅连接的工艺要求,防止线芯距离过近而导致相间放电,需将线芯进行弯曲处理。当电缆截面积超过120mm2时,想要挝弯需要很大力气和技巧方可办到,如果借助撬杠类辅助工具,一是柜内空间较小,人员不易找到良好的支撑点,操作难度大;二是需要在挝弯处进行重点保护,否则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造成设备和电缆的损伤。因此,制作专业工具对电缆终端进行挝弯处理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能够快速对电缆终端头的线芯进行挝弯处理,并能防止电缆挝弯处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和挝弯组件,所述的固定框架的下端设置有两个固定轮,所述的挝弯组件包括横杆、丝杠和活动轮,所述的横杆设置在固定框架的上端,横杆的中部开设有螺孔,所述的丝杠穿设在螺孔内与横杆螺纹连接,所述的活动轮转动设置在丝杠的下端,并位于两个固定轮之间,所述的活动轮与两个固定轮的凹槽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与电缆的弧面相匹配。

所述的固定框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组支架,两个固定轮分别设置在两组支架上,每组支架均包括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下端通过固定轮连接。

所述的固定框架还包括两根连杆,两根连杆设置在两组支架之间,并分别位于固定轮的两侧,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轮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的横杆设置在两组支架之间,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支架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的固定轮与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的下端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的活动轮和固定轮均为尼龙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框架上的固定轮支撑电缆,利用丝杠连接的活动轮挝弯固定轮之间的电缆,不仅降低了人员操作难度,而且提高了电缆弯度可控精度;

本实用新型利用与电缆的弧面相匹配的活动轮挝弯电缆,使电缆弯曲过程中活动轮随电缆位置转动,大大降低了对电缆表面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而轻便,便于在小空间使用,单人即可直接作业,有效提高了电缆头的制作质量和速度,减少了设备损伤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缆引出校线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和挝弯组件。固定框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组支架1,固定框架的下端设置有两个固定轮2,两个固定轮2分别设置在两组支架1上,用于支撑电缆。每组支架均包括第一撑杆11和第二撑杆12,第一撑杆11和第二撑杆12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撑杆11和第二撑杆12的下端通过螺栓设置在固定轮2的两侧。为增加固定框架的稳定性,固定框架的下端还设置有两根连杆3,两根连杆3位于两组支架1之间,并分别设置在固定轮2的两侧,连杆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轮2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挝弯组件包括横杆6、丝杠5和活动轮4。横杆6设置在两组支架1之间,横杆6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支架1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横杆6的中部开设有螺孔,丝杠5穿设在螺孔内与横杆6螺纹连接,活动轮4转动设置在丝杠5的下端,并位于两个固定轮2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轮4和两个固定轮2均为尼龙轮,活动轮4与两个固定轮2的凹槽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并且均与电缆的弧面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电缆线芯穿入两个固定轮2与活动轮4之间的空隙,待需要挝弯的位置对准活动轮4后,将电缆两端放入固定轮2的凹槽内,然后使用普通扳手旋转丝杠5,使活动轮4逐渐下移进而挝弯电缆。由于活动轮4的凹槽与电缆的弧面相匹配,因此弯曲过程中活动轮4会随电缆位置而转动,有效减少对电缆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而轻便,不仅能在小空间内使用,而且不易损伤电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