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0461发布日期:2018-07-20 22:0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设备供配电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以适应电缆自身所产生的侧压力的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同一幢建筑中往往同时存在交流强电系统、弱电系统、直流强电系统和各类自动化系统,如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等。因此,需要同时敷设交流强电电缆、直流强电电缆、弱电中的通讯电缆、控制电缆等各种类别的电缆。各种不同的电缆在设计布线时需要分开布线,因此用于布置电缆线的电缆桥架逐渐被大范围使用。

电缆桥架一般适用于大型企业、大型工程变电、电缆架设、大型桥梁、地铁的电缆铺设和海洋钻井等场所。现有的电缆桥架大多由整体金属框架制成,这样不仅使得整体结构沉重、而且造价昂贵不利于运输、装拆及广泛使用。

企业在使用多个电缆桥架来承载电缆时,为了防止由这些电缆造成的视觉污染,并且也为了确保这些电缆的安全性,优选将所述各电缆桥架用于使用高技术系统的工业设施以及诸如购物中心这样的商务中心中。通过作为安装组件的这些电缆桥架,大量电缆的铺设变得便利,并且因此确保了这些电缆的安全性,同时也消除了电缆的视觉污染。

电缆桥架分为槽式、托盘式和梯架式、网格式等结构,由支架、托臂和安装附件等组成。建筑物内桥架可以独立架设,也可以附设在各种建(构)筑物和管廊支架上,应体现结构简单,造型美观、配置灵活和维修方便等特点,全部零件均需进行镀锌处理,安装在建筑物外露天的桥架。

一般电缆铺设在电缆桥架内之后,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大重力,因此对桥架的两侧也同样存在侧压力,由于电缆桥架的侧板和底部为固定连接,导致侧板产生一定的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电缆桥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其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可以自适应电缆自身所产生的侧压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其包括外围件,设置于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两侧,包括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所述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互相平行设置;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外围件的内部,且一端伸出所述外围件;以及内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之间,且互相交叉设置,所述内撑件通过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外围件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的内侧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内滑道和外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件包括卡件和外接件,所述卡件设置于所述滑槽的内滑道内,且所述外接件通过所述外接口伸出所述滑槽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件的外接件具有两片,中间设置有间隙,且互相对应贯穿有孔洞。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撑件的端部配合于所述滑动件的孔洞也设置有穿孔,且所述内撑件的端部通过所述孔洞与所述滑动件进行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有所述内撑件均进行交叉连接,连接处均为所述内撑件的中间位置,且所有所述内撑件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正中间位置的内侧为一对彼此对应的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内也具有孔洞。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件的下部对应于所述外围件的位置设置有调节件,所述第二外围杆上对应于所述调节件的地方设置有螺孔;所述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围杆进行固定,另一端通过所述螺孔与所述第二外围杆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护端件,所述第二外围杆上对应于所述护端件的位置设置有穿孔;所述护端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围杆进行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孔并通过定位销进行锁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外围杆上的其中一个滑动件两边设置有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外围杆和第二外围杆之间设置可以进行滑动的内撑件,且内撑件互相交叉铰接,使得内撑件具有一定的伸缩功能,从未间接控制着外围件之间的间距。此几何可变体系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可以适应电缆自身所产生的侧压力的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滑槽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滑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滑动件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固定件分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及护端件结构详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内撑件伸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内撑件收缩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外围件100,设置于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两侧,包括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所述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互相平行设置;滑动件200,设置于所述外围件100的内部,且一端伸出所述外围件100;内撑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且互相交叉设置,所述内撑件300通过所述滑动件200与所述外围件100进行连接。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围件100。外围件100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中具有一般侧壁的作用,当电缆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之上,外围件100能够承担一部分压力,以及在侧边对电缆继续限定位置。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围件100还成为滑动件200的滑道,具有滑动轨道的作用。外围件100的外部整体结构为长条状,且设置于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两侧边。外围件100包括两个分开的部分,分别为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互相平行设置。且两者分别设置于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也包括滑动件200。滑动件2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带动内撑件300滑动并产生位移,使得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的作用。滑动件200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外围件100的内部,且另一端伸出外围件100,与内撑件300进行连接。参照图1可知,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内侧均设置有滑动件200,且等距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也包括内撑件300。内撑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联动的作用,其设置有多个,均布置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内撑件300每两个一组进行交叉连接,并各自在端部通过滑动件200与外围件100进行连接。此处,与滑动件200直接连接的所有连接方式均为铰接。因此,内撑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为几何可变体系,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变形。具体的,当外围件100受到内部挤压之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距离将会增大。与外围件100进行间接连接的内撑件300受拉后,每组杆件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并拉动滑动件200在外围件100内进行滑动,至此,内撑件300整体体系的纵向长度逐渐缩短。

参照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的内侧均设置有滑槽H,所述滑槽H包括内滑道H-1和外接口H-2。所述滑动件200包括卡件201和外接件202,所述卡件201设置于所述滑槽H的内滑道H-1内,且所述外接件202通过所述外接口H-2伸出所述滑槽H外。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主要包括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外围件100、滑动件200和内撑件300。其中,外围件100的外部整体结构为长条状,且设置于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两侧边。外围件100包括两个分开的部分,分别为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互相平行设置。且两者分别设置于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的两侧。滑动件200分布于外围件100的内侧位置,滑动件200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外围件100的内部,且另一端伸出外围件100,与内撑件300进行连接。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内侧均设置有滑动件200,且等距对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内撑件300设置有多个,均布置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内撑件300每两个一组进行交叉连接,并各自在端部通过滑动件200与外围件100进行连接。此处,与滑动件200直接连接的所有连接方式均为铰接。因此,内撑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为几何可变体系,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变形。具体的,当外围件100受到内部挤压之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距离将会增大。与外围件100进行间接连接的内撑件300受拉后,每组杆件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并拉动滑动件200在外围件100内进行滑动,至此,内撑件300整体体系的纵向长度逐渐缩短。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的整体结构相同,互相平行,且对称设置。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的内侧均设置有滑槽H,滑槽贯通外围件100的主体部分,但在外围件100的两个末端处设置封堵。如图3所示,滑槽H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为:内大外小,其与滑动件200的结构相对应。进一步的,滑槽H包括内滑道H-1和外接口H-2,其中,内滑道H-1为截面为矩形的滑道,其由外围件100弯成的“C”状结构而形成的内部通道。外接口H-2的设置方式与内滑道H-1相似,但是,外接口H-2的截面尺寸小于内滑道H-1,且与内滑道H-1形成连通。

进一步的,滑动件200包括卡件201和外接件202。如图4所示,卡件201为棱柱状,其侧面的矩形尺寸略小于内滑道H-1的内壁尺寸。卡件201的作用主要是在滑道H-1内形成滑动。外接件202的一端与卡件201进行固定连接,另一端向外自由延伸。进一步的,卡件201设置在滑道H-1内,因此,外围件100与滑动件200的连接主要体现在内滑道H-1与卡件201的连接和配合。当卡件201设置于所述滑槽H的内滑道H-1内时,另一端的外接件202通过所述外接口H-2伸出所述滑槽H外。

进一步的,滑动件200的外接件202具有两个片层,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取内撑件300的两倍厚度值(实际中考虑到摩擦力,可以将此间距设置的略大一点)。外接件202的两个片层中互相对应贯穿有孔洞K。洞K为圆形,用于和内撑件300进行连接。进一步的,内撑件300的端部配合于滑动件200的孔洞K也设置有穿孔,且内撑件300的端部通过孔洞K与滑动件200进行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有内撑件300均进行交叉连接,连接处均为内撑件300的中间位置。每两个互相交叉的内撑件300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再通过滑动件200进行联系,并被限定在外围件100之间。本实用新型中,所有内撑件300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

参照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二个实施例的是: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正中间位置的内侧为一对彼此对应的固定件400,且所述固定件400内也具有孔洞K。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所有内撑件300之间的铰接均在其中间位置,由简单的几何关系很容易可以得出:内撑件300所连接的所有滑动件200在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互相正对,且均为对称设置。同时,两侧所有的滑动件200均等距分布。

但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正中间位置的内侧所设置的并不是滑动件200,而是固定件400。具体的,与滑动件200不同,固定件400是固定在外围件100的内侧的,并不能滑动(但其两端的滑动件200均可以自由滑动,且滑动时向两侧分别延伸或收缩,关于中间的固定件400对称)。固定件400的结构可以为滑动件200的外侧部分,与滑动件200相同,固定件400上也具有孔洞K,同样用于铰接内撑件300的端部。

参照图7~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三个实施例的是:固定件400的下部对应于外围件100的位置设置有调节件500,第二外围杆102上对应于调节件500的地方设置有螺孔L;调节件500的一端与第一外围杆101进行固定,另一端通过螺孔L与第二外围杆102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主要包括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外围件100、滑动件200和内撑件300。其中,外围件100的外部整体结构为长条状,且设置于所述节能型高强度电缆桥架的两侧边。外围件100包括两个分开的部分,分别为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互相平行设置。且两者分别设置于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的两侧。滑动件200分布于外围件100的内侧位置,滑动件200的其中一端设置在外围件100的内部,且另一端伸出外围件100,与内撑件300进行连接。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内侧均设置有滑动件200,且等距对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中,内撑件300设置有多个,均布置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内撑件300每两个一组进行交叉连接,并各自在端部通过滑动件200与外围件100进行连接。此处,与滑动件200直接连接的所有连接方式均为铰接。因此,内撑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为几何可变体系,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变形。具体的,当外围件100受到内部挤压之后,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距离将会增大。与外围件100进行间接连接的内撑件300受拉后,每组杆件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并拉动滑动件200在外围件100内进行滑动,至此,内撑件300整体体系的纵向长度逐渐缩短。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中各自的固定件400正下方设置有一个调节件500。调节件5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调节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间距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500为一个具有一端螺纹的螺栓。进一步的,第二外围杆102上对应于调节件500的地方设置有螺孔L,此螺孔L与调节件500上的螺纹互相配合。进一步的,调节件500的一端与第一外围杆101进行固定,但可以进行转动(如在调节件500的端部具有球状结构,而第一外围杆101所对应的内部具有配合的空心结构,调节件500的端部嵌在第一外围杆101的空心结构内,可以进行转动)。另一端通过螺孔L与第二外围杆102进行连接。因此,由图7可知,当使用外力进行转动调节件500之时,由于与第一外围杆101连接的一端可以转动,但不能产生轴向位移,而另一侧的第二外围杆102的螺孔L在调节件500驱使下进行向内(或向外)移动,从而带动整个第二外围杆102结构产生位移,最后达到调节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距离的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护端件600,第二外围杆102上对应于护端件600的位置设置有穿孔C;护端件600的一端与第一外围杆101进行固定,另一端穿过穿孔C并通过定位销D进行锁定。护端件6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保护本实用新型主体结构的两端,承载两端的外界压力的作用。由上述可知,当电缆对外围件100的内侧产生侧压力,通过配合调节件500,可以使得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距离变大,但是与此相对的,内撑件300会随之逐渐收缩,纵向总长度变短,如图9所示。此时,本实用新型的两端位置处会产生一段空缺,空缺处没有内撑件300来承载对应位置处的电缆,因此在此处设置的护端件600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进一步的,护端件600整体为钉状,主体外侧表面光滑。其一端与第一外围杆101进行固定,另一端通过穿孔C伸出第二外围杆102的外侧。穿孔C的形状配合于护端件600的主体截面形状,且尺寸略大于护端件600的截面尺寸,以保证护端件600能够在穿孔C内无阻碍穿插。但调节件500调节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距离时,护端件600穿插在穿孔C内的自由一端可以在穿孔C内进行一定的穿插运动。以配合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间距变化。

穿孔C在护端件600的端部密集地设置有若干个,当调节件500调节好第一外围杆101和第二外围杆102之间的间距后,采用定位销D插入外露的最内的一个穿孔C内,进行锁定护端件600。定位销D为钉状,具有钉帽,主体穿插入穿孔C内,钉帽进行悬挂和定位。

进一步的,第一外围杆101上的其中一个滑动件200两边设置有限位件X。限位件为块状,竖直设置,且向外突出,用以限制既定滑动件200的运动范围,从而间接限制整个内撑件300的伸缩范围,防止收缩过渡,导致整体结构两端出现大段空缺的情况。限位件X具有两个,分别位于既定滑动件200的两侧,并间隔一端距离。滑动件200运动到限位件X处即被迫停止移动。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