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0769发布日期:2018-07-20 22:1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高压电机成型定子线圈常规制造工艺是电磁线经绕制、包保护带、成型、直线热压、绝缘包扎等工序加工而成,这种绝缘制造工艺方法虽然在高压电机领域长期使用,但仍然存在问题,直线热压工序的温度为160℃左右,高温使绝缘材料黏胶分解,胶黏剂气体挥发以及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对车间现场环境要求高。

近年来,在国内F级中性型高压电机绝缘的制造一直采用“少胶整浸VPI工艺”技术路线,所使用的绝缘材料为少胶带,其云母含量高,绝缘包扎前、后均不需要热压直接下线,该工艺特点是减薄绝缘厚度,提高槽满率,节能降耗,过于薄的绝缘结构虽然能够降低能耗,但是会增大线圈发生匝间短路的几率,绝缘材料包扎太厚会占据过多空间,影响线圈在槽中的放置,同时造成下线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以提高线圈的耐电压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包括梭形的成型线圈和绕包于成型线圈外的线圈绝缘结构,所述成型线圈包括自上而下平行排列的若干根铜扁线,且每根铜扁线外绕包有绝缘材料,所述成型线圈包括引线部分、端部部分和直线部分,所述线圈绝缘结构包括5-10层少胶环氧粉云母带通过半叠包形式在成型线圈外形成的第一绝缘层和1-2层防晕带或涤玻带通过半叠包形式在第一绝缘层外形成的第二绝缘层。

具体的,所述铜扁线外绕包的绝缘材料为聚酰亚胺薄膜。

具体的,6kV级的成型线圈其直线部分单边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之和不小于1.3mm,包扎层数5~6层;10kV的成型线圈其直线部分单边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之和不小于2.3mm,包扎层数9~10层。

具体的,所述线圈绝缘结构还包括绕包于成型线圈和第一绝缘层之间的聚酯粘带,所述聚酯粘带厚度为0.03~0.07mm,所述聚酯粘带每道缠绕1.5圈,直线部分聚酯粘带间隔均布,端部部分的聚酯粘带位于距引线部分与端部部分分离处100-120mm。

具体的,长度小于等于500mm的成型线圈其直线部分单边均布两道聚酯粘带;长度大于500mm的成型线圈其直线部分单边均布三道聚酯粘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压成型线圈绝缘结构在满足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少胶整浸VPI工艺”技术路线,绝缘包扎前、后均不需要热压直接下线,可以提高成型线圈制造生产效率18%以上、降低电能损耗20%以上,使高压电机定子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并增加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掉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处截面图,AA处的成型线圈外绕包有聚酯粘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高压电机定子线圈绝缘结构,包括梭形的成型线圈1和绕包于成型线圈1外的线圈绝缘结构,所述成型线圈1包括自上而下平行排列的若干根铜扁线,每根铜扁线外绕包有聚酰亚胺薄膜,所述成型线圈1包括引线部分11、端部部分12和直线部分13,所述线圈绝缘结构包括5层少胶环氧粉云母带通过半叠包形式在成型线圈1外形成的第一绝缘层14和1层防晕带通过半叠包形式在第一绝缘层14外形成的第二绝缘层15。

本实施例中成型线圈1为6kV级,其直线部分13单边绕包第一绝缘层14和第二绝缘层15的厚度之和不小于1.3mm,包扎层数6层。

所述线圈绝缘结构还包括绕包于成型线圈1和第一绝缘层14之间的聚酯粘带16,所述聚酯粘带16厚度为0.05mm,所述聚酯粘带16每道缠绕1.5圈,直线部分13的聚酯粘带16间隔均布,本实施例中,成型线圈1长度大于500mm,其中直线部分13单边均布三道聚酯粘带16;端部部分12的聚酯粘带16位于距引线部分11与端部部分12分离处12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成型线圈1的加工步骤包括绕线、包保护带、成型、绝缘包扎和线圈冷压,其中绝缘包扎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结构,将经过绝缘包扎的成型线圈1的直线部分13放在双面(优先)或单面挤压机上进行冷压,本实用新型所述成型线圈1冷压温度为常温,相比较常规的160℃高温热压,冷压工艺更容易实现,且压制时间短,不需要高温塑性的过程,一方面节约了能源,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高温热压过程中胶黏剂气体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挤压时间控制在5~10s,压力控制在0.6~0.9MPa,即完成高压成型线圈1制造,包扎好绝缘后不需要热压,而且冷压时间短,冷压完毕后的成型线圈1直接下线,可以提高成型线圈制造生产效率18%以上、降低电能损耗20%以上,同时提高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