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1824发布日期:2018-09-11 17:4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动式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垂直于马达的中心轴线的截面为长方形的磁铁呈放射状配置于转子铁芯内的轮辐式的ipm(interiorpermanentmagnet:内置永久磁铁)马达。

在轮辐式的马达中,长边侧的面被磁化,在周向上相邻的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并且,在轮辐式的ipm马达中,为了将磁铁保持于转子铁芯中,有时进行在它们周围设置树脂的嵌件成型。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63285号公报中公开的马达1的转子铁芯23中,在极槽24内收容有磁铁25。磁铁25的整体被密封树脂27覆盖。由此,磁铁25与转子铁芯23形成为一体。转子铁芯23的内周被密封树脂27覆盖。

在日本特开2014-36457号公报的第2实施方式中公开的马达1的转子32具有层叠铁芯51、多个磁铁52和树脂部53。层叠铁芯51以及多个磁铁52的轴向两端面与磁铁52的径向外侧的面被树脂部53覆盖。层叠铁芯51具有内铁芯部61、多个外铁芯部62和多个连结部63。多个连结部63连接内铁芯部61和多个外铁芯部62。树脂部53的上树脂部531的上表面具有浇口痕迹部91。浇口痕迹部91位于外铁芯部62的上方。下树脂部532在与多个外铁芯部62的外缘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多个第2定位孔94。在内铁芯部61的内周面上不存在树脂部5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32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36457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轮辐式的ipm马达的旋转部中,转子铁芯的内周面和内周部的下表面是在嵌件成型时被支承的部位,因而未覆盖树脂。因此,易于防止转子铁芯的变形。轴承或轴直接保持于转子铁芯的内周面上。这种情况下,对于各磁性钢板的内径要求较高的精度,需要频繁研磨冲裁磁性钢板的模具。因此,模具的寿命会降低。在通过转子铁芯的上侧和下侧保持轴承的情况下,马达在轴向上会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在轮辐式的ipm马达中,通过用树脂覆盖转子铁芯的内周面,来简单地确保较高的内径精度。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旋转部,其以朝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静止部,其配置在所述旋转部的周围;轴承机构,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以及轴,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承机构相对地旋转,所述旋转部具有:多个磁铁,它们在周向上排列;转子铁芯,其在轴向上层叠有多张磁性钢板;以及树脂部,其覆盖所述多个磁铁和所述转子铁芯,所述多个磁铁各自的径向长度在俯视观察时比周向的长度长,所述转子铁芯具有:环状的内铁芯部,其位于所述多个磁铁的径向内侧;外铁芯部,其位于所述内铁芯部的径向外侧;以及多个连结部,它们在径向上连结所述外铁芯部和所述内铁芯部,所述外铁芯部具有通过所述多个连结部而与所述内铁芯部连结的多个外铁芯构件,所述树脂部具有:上树脂部,其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各磁铁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树脂部,其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各磁铁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树脂部还包括: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环状的内周树脂部;筒状树脂部,其呈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筒状,且向离开所述转子铁芯的方向突出;以及覆盖所述筒状树脂部的外周的其它筒状树脂部,所述上树脂部和所述下树脂部与所述内周树脂部连续,所述轴承机构或所述轴保持于所述内周树脂部,所述筒状树脂部与所述其它筒状树脂部通过多个肋部而在径向上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受磁性钢板的内径精度的影响而获得较高的内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2是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旋转部的平面图。

图4是旋转部的仰视图。

图5是旋转部的纵剖视图。

图6是旋转部的纵剖视图。

图7是转子铁芯和磁铁的仰视图。

图8是转子铁芯的仰视图。

图9是转子铁芯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转子铁芯和磁铁的放大图。

图11是其他例子的旋转部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马达;2:静止部;3:旋转部;4:轴承机构;5:电路板;23:轴;31:转子铁芯;32:磁铁;33:树脂部;41:轴承(上轴承、下轴承);311:外铁芯部;312:内铁芯部;313:连结部;331:上树脂部;332:下树脂部;333:内周树脂部;334:内侧筒状树脂部(筒状树脂部);335:外侧筒状树脂部(其它筒状树脂部);336:肋部;541:外铁芯构件;551:铁芯大径部;552:铁芯小径部;561:浇口痕迹;564:叶轮安装部;566: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第1铁芯支承痕迹);567: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第2铁芯支承痕迹);571:树脂大径部;572:树脂小径部;573:树脂阶梯部;j1: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图2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非表示组装入实际设备中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平面图。图2是马达1的纵剖视图。省略了截面中的细微部的平行斜线。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1包括静止部2、旋转部3、轴承机构4以及电路板5。轴承机构4将旋转部3支承为能够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在旋转部3上安装有叶轮的叶轮杯。马达1例如用于冷却汽车的冷却水的风扇。

静止部2包括机壳21、定子22以及轴23。定子22配置于旋转部3的周围。静止部2配置于旋转部3的周围。静止部2包括机壳21、定子22以及轴23。机壳21包括基底部件211和外罩212。基底部件211为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大致板状。轴23向上方突出且下端固定于基底部件211。轴2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的。外罩212呈大致圆筒状,安装于基底部件211上。在外罩212的中央设有开口521。旋转部3从开口521中露出。

定子22包括定子铁芯223、绝缘件221以及线圈222。定子铁芯223包括多个齿531以及铁芯背部532。铁芯背部53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各齿531从铁芯背部532朝旋转部3向径向外侧延伸。定子铁芯223层叠有电磁钢板。齿531被绝缘件221覆盖。以环绕绝缘件221的方式设置线圈222。

在基底部件211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安装有电路板5。电路板5控制对静止部2的电力供给。由此,控制旋转部3的转速。在基底部件211的下部安装有盖部件213。盖部件213覆盖电路板5的下表面。基底部件211包括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522。从突出部522引出与电路板5连接的多条电线523。

轴承机构4由2个轴承41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41为球轴承。轴承41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2个轴承41设置于轴23与旋转部3之间。

旋转部3包括转子铁芯31、多个磁铁32以及树脂部33。磁铁32是永磁铁。在径向上,转子铁芯31配置于定子22的内侧。转子铁芯31的外周面接近定子22的内周面。

图3是旋转部3的平面图。图4是旋转部3的仰视图。图5是旋转部3的纵剖视图。图6是不同于图5的位置处的旋转部3的纵剖视图。图7是转子铁芯31和磁铁32的仰视图。图8是转子铁芯31的仰视图。图9是转子铁芯31的纵剖视图。在转子铁芯31中,磁性钢板沿轴向层叠。

如图8所示,转子铁芯31包括外铁芯部311、内铁芯部312以及多个连结部313。内铁芯部312呈环状。外铁芯部311包括多个外铁芯构件541。多个外铁芯构件541在周向上排列。各外铁芯构件541呈大致扇形。外铁芯部311位于内铁芯部312的径向外侧。各连结部313在径向上连结1个外铁芯构件541与内铁芯部312。连结部313在径向上延伸,连接外铁芯构件54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的周向中央与内铁芯部312的外周面。外铁芯构件541、内铁芯部312和连结部313是连为一体的部件。

图9是转子铁芯31在外铁芯构件541的周向中央处的纵剖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外铁芯构件54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545。转子铁芯31的内周部、即内铁芯部312的内周部包括铁芯大径部551和铁芯小径部552。铁芯大径部551位于铁芯小径部552的轴向下侧。铁芯大径部551的内径大于铁芯小径部552的内径。

如图7所示,在外铁芯构件541之间配置有磁铁32。各外铁芯构件541是外铁芯部311中的位于多个磁铁32的彼此之间的部位。磁铁3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内铁芯部312位于多个磁铁32的径向内侧。转子铁芯31保持磁铁32。各磁铁32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截面上具有一对长边611和一对短边612。换言之,多个磁铁各自的径向长度在俯视观察时比周向的长度长。一对长边611之间的中心线613通过中心轴线j1。即,所有磁铁32的中心线613都在中心轴线j1上相交。马达1是轮辐式的ipm马达。

一对长边611被磁化为彼此极性不同的极。相邻的一对磁铁32的相同磁极在周向上对置。由此,磁力线的一部分从彼此对置的长边611起经由外铁芯构件541的外周面而被引导至转子铁芯31的外部,从在两侧相邻的外铁芯构件541的外周面进入转子铁芯31并被引导至另一极。外铁芯构件541相对于定子22作为磁极部发挥功能。

图10是放大表示转子铁芯31和磁铁32的图。如上所述,外铁芯部311与内铁芯部312通过多个连结部313连接。在外铁芯构件541与内铁芯部312之间且在连结部313的周向两侧存在隔磁部546。隔磁部546是既不存在转子铁芯31也不存在磁铁32的空间。换言之,外铁芯部311存在于隔磁部546的径向外侧。内铁芯部312存在于隔磁部546的径向内侧。连结部313在彼此相邻的一对磁铁32之间位于一对隔磁部54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磁部546内存在树脂部33的一部分。由此,树脂部33覆盖连结部313的周围,既能够抑制磁通的绕进,又能够提升连结部313的强度而防止变形。

隔磁部546内不必一定存在树脂,只要是在转子铁芯31内磁阻大于其他部分的区域即可。例如,在隔磁部546内也可以存在空气或其他物质。

内铁芯部312包括在外周面上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547。各突出部547位于2个连结部313之间。磁铁32的短边612与突出部547在径向上接触。磁铁32的长边611与外铁芯构件541在周向上接触。各隔磁部546是通过内铁芯部312的外周面、连结部313、短边612和突出部547而确定的。短边612与2个隔磁部546接触。

通过设置隔磁部546,可抑制磁通朝向径向内侧,能够将磁通从磁铁32高效地引导至外铁芯构件541。其结果为,大量的磁通被引导至外铁芯构件541的径向外侧,以同等的大小能够提升马达1的输出。换言之,既能够抑制输出的降低,又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

为了抑制磁通绕进内铁芯部312,优选连结部313较细。由此,容易使连结部313磁饱和,能够切断磁通。优选连结部313的径向长度大于周向的宽度。

图5是基于包括中心轴线j1且通过外铁芯构件541的周向中央的面的、旋转部3的纵剖视图。图6是基于包括中心轴线j1且通过磁铁32的周向中央的面的、旋转部3的纵剖视图。多个磁铁32和转子铁芯31被树脂部33覆盖。树脂部33包括上树脂部331、下树脂部332以及内周树脂部333。

上树脂部331覆盖转子铁芯3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各磁铁3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下树脂部332覆盖转子铁芯3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各磁铁32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转子铁芯31与磁铁32在轴向上通过树脂部33而成为一体。优选树脂部33覆盖磁铁32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一部分,并通过树脂部33还在径向上保持磁铁32。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实现磁铁32在转子铁芯31上的保持。

内周树脂部333覆盖转子铁芯31的内周面且呈环状。无需严格确定上树脂部331、下树脂部332与内周树脂部333的边界。上树脂部331和下树脂部332与内周树脂部333连续,构成连为一体的部件。上树脂部331、下树脂部332和内周树脂部333也可以不相连。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上树脂部331包括多个浇口痕迹561、多个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多个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以及多个叶轮安装部564。浇口痕迹561对应于树脂部33的嵌件成型时的浇口的位置。浇口痕迹561在周向的位置与外铁芯构件541在周向的位置一致。浇口痕迹561的数量与外铁芯构件541的数量相同。浇口痕迹561位于外铁芯构件54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上。

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是在嵌件成型时从上侧支承外铁芯构件541的销的痕迹。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在周向的位置与外铁芯构件541在周向的位置一致。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的数量与外铁芯构件541的数量相同。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与外铁芯构件541的贯通孔545的径向内侧的部位重叠。在贯通孔545内可填满树脂,也可以不填满树脂。转子铁芯3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处露出。

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是在嵌件成型时从上侧支承磁铁32的销的痕迹。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在周向的位置与磁铁32在周向的位置一致。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的数量与磁铁32的数量相同。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在径向的位置是磁铁32的径向的大致中央处。磁铁3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上侧磁铁支承痕迹563处露出。

叶轮安装部564是将叶轮杯安装于旋转部3上的部位。叶轮安装部564在周向的位置与外铁芯构件541在周向的位置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叶轮安装部564的数量为外铁芯构件541的数量的一半。多个叶轮安装部564在周向的位置与在周向上每隔1个的外铁芯构件541的位置一致。叶轮安装部564与外铁芯构件54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重叠。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下树脂部332包括多个第1铁芯支承痕迹,即后文所述的多个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多个第2铁芯支承痕迹,即后文所述的多个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以及多个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是在嵌件成型时从下侧支承连结部313和内铁芯部312中的至少一方的销的痕迹。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在周向的位置与外铁芯构件541的径向内侧端部在周向的位置、即连结部313在周向的位置一致。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的数量是外铁芯构件541的数量的一半。多个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在周向的位置与在周向上每隔1个的外铁芯构件541的位置一致。

转子铁芯3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处露出。对应于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的模具的销既可以仅支承内铁芯部312,也可以仅支承连结部313。即,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位于比外铁芯构件5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销支承内铁芯部31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313的一部分。因此,内铁芯部312的一部分和连结部313的一部分从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露出。

在包括隔磁部546在内的连结部313的周围存在树脂,而在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处不存在树脂。因此,能够易于通过目视从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确认有没有嵌件成型造成的连结部313的变形。由此,在实际对马达1通电之前,能够发现转子铁芯31的变形导致的不良情况。

关于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除了设置于下树脂部332这点以外,其个数以及在周向和径向上的位置都与上侧铁芯支承痕迹562相同。外铁芯部311处的转子铁芯3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各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处露出。

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是在嵌件成型时从下侧支承磁铁32的销的痕迹。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在周向的位置与磁铁32在周向的位置一致。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的数量与磁铁32的数量相同。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是小于磁铁32的长方形。磁铁3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下侧磁铁支承痕迹568处露出。

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设置于比外铁芯构件5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即转子铁芯31在模具内被支承于比外铁芯构件5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从而即使从上侧朝下方向模具内注入树脂,也能够防止刚性小的连结部313的变形。其结果为,能够减少马达1的品质的偏差。这里的连结部313的“变形的防止”包括“变形的减少”。关于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处的转子铁芯31的支承,如图9所示,转子铁芯31的半径大于转子铁芯31的轴向厚度,尤其适于连结部313容易变形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分别与某个连结部31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相比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仅与内铁芯部312重叠的情况而言,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位于径向外侧。其结果为,能够提升下树脂部332的内周面的形状精度。下树脂部332的内周面的形状精度的提升如后所述,在通过内周面保持轴承41的情况下尤为优选。

多个浇口痕迹561在径向上位于多个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与多个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之间。由此,在嵌件成型时,能够通过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和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来稳定支承从流动树脂受力的转子铁芯31。

如上所述,各浇口痕迹561和各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的周向的中央位置与外铁芯构件541的周向中央位置一致。换言之,各浇口痕迹561和各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的周向的中央位置与图7所示的、通过某个连结部313的周向的中央位置并朝向径向的中心线614在轴向上重叠。由此,在嵌件成型时能够更稳定地支承转子铁芯31。当然,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位于中心线614上,也能使转子铁芯31的支承稳定。但是,对应于1个外铁芯构件541设有多个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的情况下,第2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7无需存在于中心线614上。

如图5所示,树脂部33还包括筒状树脂部334,该筒状树脂部33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筒状,且以离开转子铁芯31的方式向上方突出。树脂部33还包括覆盖筒状树脂部334的外周的其它筒状树脂部335。以下,将筒状树脂部334称作“内侧筒状树脂部”,将筒状树脂部335称作“外侧筒状树脂部”。如图3和图6所示,树脂部33还包括在径向上连接内侧筒状树脂部334与外侧筒状树脂部335的多个肋部336。

如图2所示,内侧筒状树脂部334作为通过内周面来保持上侧轴承41的轴承保持部发挥功能。轴承41在压入状态下精度良好地保持于内侧筒状树脂部334。通过设置内侧筒状树脂部334,即使在转子铁芯31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树脂以较高的位置精度保持轴承41。通过设置外侧筒状树脂部335和肋部336,能够提高内侧筒状树脂部334的内周面的刚性,使得上侧轴承41的保持力进一步提升。特别地,通过肋部336所在的、内侧筒状树脂部334与外侧筒状树脂部335之间的空间,能够抑制树脂的收缩导致的内侧筒状树脂部334的内径精度的降低。

叶轮安装部564设置于内侧筒状树脂部334和外侧筒状树脂部335的周围。在叶轮杯的中央设有供这些筒状树脂部插入的孔部或凹部。由此,可实现将风扇的高度抑制得较低。

如参照图9所说明的那样,转子铁芯31的内周部包括铁芯大径部551和铁芯小径部552。如图5所示,内周树脂部333包括树脂大径部571、树脂小径部572以及树脂阶梯部573。树脂大径部571覆盖铁芯大径部551的内周面。树脂小径部572覆盖铁芯小径部552的内周面。树脂大径部571和树脂小径部572分别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树脂阶梯部573是垂直于中心轴线j1地扩展的环状,并在径向上连接树脂大径部571的上端与树脂小径部572的下端。

内侧筒状树脂部334位于树脂小径部572的上侧。树脂小径部572的内径小于内侧筒状树脂部334的内径,树脂小径部572与内侧筒状树脂部334之间也为阶梯部。如图2所示,在树脂大径部571的内周面上保持下侧的轴承41。轴承41的上端接触树脂阶梯部573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容易地确定轴承41的轴向位置。轴承41在压入状态下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被高精度地保持于树脂大径部571。转子铁芯31的内周被树脂覆盖,由此还能防止层叠钢板的毛刺脱落。其结果为,例如能够防止毛刺进入轴承41而导致的噪声增大和轴承41的寿命降低。

此外,使下侧的轴承41的上端位于比转子铁芯31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并通过转子铁芯31的内侧保持轴承41,由此能够将马达1的高度抑制得较小,还能实现轻量化。在通过转子铁芯31直接保持轴承41的情况下,为了将转子铁芯31的内径维持为非常高的精度,需要增加冲裁钢板的模具的研磨次数。通过用树脂部33保持轴承41,在垂直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树脂的成形精度较高,能够高精度地保持轴承41,并且,树脂的成形温度低、模具磨损少,因而不再需要模具的研磨而能够延长模具的寿命。

如图2所示,电路板5垂直于中心轴线j1而配置。下侧的轴承41被保持于内周树脂部333,而且轴23的下端、即轴23的下侧的轴承41侧的端部被支承于静止部2。电路板5与轴23的端部在轴向上对置。由此,既能够抑制马达1的高度,又能够在轴向上配置轴23的下端和电路板5。其结果为,无需在电路板5上设置使轴23贯通的孔,能够在径向上减小电路板5。还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22的上方被外罩212覆盖。外罩212包括在定子22的上方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开口214。该开口214可以是贯通孔,并且,还可以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切掉一部分。由定子22产生的热借助于经由开口214的空气流动和辐射而放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外罩212还具有切断从定子22的线圈端产生的电磁波的辐射、防止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的功能。

为了防止emi,优选开口214较小,而若减小开口214则散热性会降低。因此,在马达1中,在周向上,使开口214的中心位于线圈222与线圈222之间,从而既能够降低emi又能够确保散热性。这种emi的降低尤其适于车载用的马达。并且,通过使开口214位于线圈222之间,能够在开口214的位置使旋转部3的旋转带来的气流容易地产生,能够通过较小的开口214确保散热性。

优选在俯视观察时线圈222基本被外罩212隐藏,并且优选开口214较大。因此,开口214优选为周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越逐渐增加的形状。在图1的例子中,在彼此相邻的开口214与开口214之间的部位上,与两开口214接触的2条边215大致朝向径向且平行。由此,能够容易地防止异物与线圈222接触。

图11是表示旋转部3的其他例子的图,其对应于图5。转子铁芯31的内周部的直径是恒定的。另一方面,内周树脂部333与图5同样地包括树脂大径部571、树脂小径部572以及树脂阶梯部573。树脂大径部571覆盖转子铁芯31的内周面的下部,树脂小径部572覆盖转子铁芯31的内周面的中部和上部。树脂小径部572的内径小于树脂大径部571的内径。树脂阶梯部573连接树脂大径部571与树脂小径部572。在树脂大径部571上保持有下侧的轴承41。轴承41的上端与树脂阶梯部573的下表面接触。

在轴向上,转子铁芯31的内径是恒定的,从而能够削减转子铁芯31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树脂大径部571、树脂小径部572和树脂阶梯部573,能够确保下侧的轴承41的位置精度。

可对马达1进行各种变更。

在机壳21中,基底部件211与外罩212可以为1个部件。反之,机壳21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部件的组合。在转子铁芯31中,连结部313无需为恒定的宽度。连结部313位于比磁铁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在外铁芯构件541的周向的最小宽度以下的宽度。连结部313的长度可以较短。在俯视观察时,连结部313是外铁芯构件541与内铁芯部312之间的缩颈部。磁铁32在俯视观察时可以不是长方形。

可以对旋转部3和静止部2的极数进行各种变更。作为将磁铁32固定于转子铁芯31上的方法,可采用各种方法。例如,既可以一并使用粘结剂,也可以由层叠钢板的一部分来固定磁铁32的位置。

浇口痕迹561与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可以部分重叠。这种情况下,在嵌件成型时,连结部313会从树脂受到较大的力,而通过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能够防止连结部313的变形。

形成于树脂部33上的各支承痕迹不限于孔状。例如,可以是存在至转子铁芯31的外周或内周等边缘的切口状。内周树脂部333无需覆盖转子铁芯31的内周面的整体,只要覆盖至少一部分即可。内周树脂部333可以仅与上树脂部331和下树脂部332中的一方连续。

上侧的轴承41与下侧的轴承41可以互相交换。即,可以构成为内侧筒状树脂部334连接于下树脂部332,而树脂大径部571连接于上树脂部331。该结构实际与图2所示结构中,并不互相替换上侧的轴承41与下侧的轴承41,而是与交换了上树脂部331和下树脂部332的情况相同。只要浇口痕迹561和第1下侧铁芯支承痕迹566相对于转子铁芯31而存在于上下相反侧,则可以对支承痕迹的位置和形状进行各种变更。

在马达1中,轴23固定于静止部2,但也可以采用轴旋转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例如,轴固定于内周树脂部内。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提升内周树脂部的内径精度,因而能够削减旋转部3的制造成本。无论是轴静止的情况还是轴旋转的情况,通过设置内周树脂部,都能够通过内周树脂部精度良好地保持轴承机构(轴承机构包括多个轴承的情况下为轴承机构的至少一部分)或轴。

通过内周树脂部保持轴承或轴的结构可以独立于在比外铁芯构件5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支承痕迹的技术而用于各种马达。将通气用的开口214设置于外罩212上的技术也同样能够独立于在比外铁芯构件5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支承痕迹的技术而用于各种马达。当然,通过内周树脂部保持轴承或轴的结构以及将通气用的开口214设置于外罩212上的技术也能够彼此独立地用于各种马达。

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在彼此不产生矛盾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组合。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马达能够用作各种用途的驱动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