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43270发布日期:2020-02-14 23:2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详细地,涉及内置有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基板,并且通过由蜗杆及蜗轮构成的减速机输出马达的旋转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这种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可以例举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窗单元。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在电动窗单元的主体外壳中区划出的蜗轮容纳室内,蜗轮以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在主体外壳中,马达由共4根螺钉从与蜗轮的轴线正交的一侧被紧固,在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的蜗杆,与蜗轮啮合。在主体外壳中,以在一侧与蜗轮容纳室相邻的方式,区划出基板容纳室,在基板容纳室内设置有控制基板。

控制基板与马达电连接,并且,经由指向蜗轮容纳室相反侧的连接器,从外部输入电源及工作信号,根据工作信号对马达进行驱动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米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137202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窗单元具有如下的问题:不能兼顾适当的基板形状和单元的紧凑化。

即,如上述那样,马达通过4根螺钉而被紧固于主体外壳(以下称为马达紧固部),这些马达紧固部位于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与控制基板重叠的位置。因此,为了防止与控制基板接近侧的两个部位的马达紧固部之间的干扰,在控制基板的两侧,形成有较大的退避部。

这样的非典型的基板形状成为使控制基板的制造成本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基板面积的缩小,使得基板上的元件的最佳配置变得困难,因此,由于起因于上述这点的故障,也成为电动窗单元的可靠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考虑了使马达紧固部的位置向远离主体外壳的方向移位,来避免马达紧固部与控制基板之间的重叠的对策。但是,伴随这样的马达紧固部的位置移位,马达自身也远离主体外壳而配置,因此,产生了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电动窗单元大型化这样的的弊端。

作为结果,专利文献1的电动窗单元不能避免对基板形状的限制或单元大型化的任何一种不理想情况,期待着针对以往的根本性的对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会使单元大型化而能够实现适当的基板形状,在由此实现了紧凑化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控制基板的成本降低及基板上的最佳元件配置带来的、可靠性的提高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其具备:蜗轮,其设置于主体外壳的蜗轮容纳室内,以轴线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撑;马达,其从与所述蜗轮的轴线正交的一侧被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主体外壳,并且在输出轴固定的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基板容纳室,其以在所述一侧与所述蜗轮容纳室相邻的方式,区划于所述主体外壳中;以及控制基板,其以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轴线交叉的姿势设置于所述基板容纳室内,与所述马达电连接,并且在所述一侧设置有与外部连接的连接器,该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的特征在于,从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轴线正交的姿势,所述控制基板通过使所述马达侧的端部向另一侧位置移位的方向被倾斜配置,从而所述马达侧的端部在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远离基于所述紧固部件的紧固部而被配置(权利要求1)。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由于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避免了控制基板与紧固部的重叠,从而不需要为了防止与紧固部之间的干扰在控制基板形成退避部。由此,能够解除与基板形状有关的限制而设为呈适当的基板形状、例如一般的矩形形状的控制基板。另外,不需要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为了避免控制基板与紧固部之间的重叠而将紧固部的位置向远离主体外壳的方向移位,从而避免了单元的大型化。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所述基板容纳室在所述马达相反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以封闭所述开口部的方式可拆装地设置有构成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器罩,所述控制基板经由所述开口部从所述马达相反侧沿着板面而被插入配置(权利要求2)。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对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只要求如下的的大小,即能够避免与沿着板面而被插入的控制基板及所安装的元件之间的干扰,因此,以较小的开口部就能没问题地发挥作用。作为结果,与形成了较大的开口部的情况相比较,主体外壳在强度上是有利的。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在所述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与所述连接器罩之间安装有防水衬垫(权利要求3)。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缩短了防水所需要的密封长度,因此,能够使防水衬垫小型化,并且防水难度降低。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所述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在所述马达相反侧且是朝向所述一侧的倾斜方向上开口形成,在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连接器罩一起构成所述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经由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一侧凸出设置,所述连接器罩以将所述连接器端子包含在内并且将所述开口部封闭的方式,从所述一侧设置于所述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权利要求4)。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利用只是使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在倾斜方向上开口的简单形状,共同实现了控制基板的插入配置和连接器端子的凸出设置,简化了开口部附近的结构。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马达侧部位设置有基板侧端子,通过从所述一侧紧固于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马达的马达侧端子与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从而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通过倾斜配置所述控制基板,从而所述基板侧端子与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马达侧端部一起,向所述另一侧位置移位(权利要求5)。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基板侧端子与被倾斜配置的控制基板的马达侧端部一起向另一侧位置移位,因此,伴随于此移位,马达的位置也向另一侧移位,作为结果,单元被小型化。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马达侧部位设置有基板侧端子,通过从所述一侧紧固于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马达的马达侧端子与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从而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在所述基板容纳室内形成有端子引导部,该端子引导部对经由所述开口部从所述马达相反侧被插入配置的所述控制基板的基板侧端子的位置进行矫正(权利要求6)。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由于倾斜等微小且低硬度的基板侧端子容易产生错位,但是,由于利用端子引导部对位置进行矫正,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马达侧端子嵌合。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马达侧部位设置有基板侧端子,通过从所述一侧紧固于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马达的马达侧端子与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从而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在所述基板容纳室内形成有端子位置限制部,该端子位置限制部从所述马达侧端子向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时,从所述另一侧与所述基板侧端子抵接而进行位置限制(权利要求7)。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嵌合时的基板侧端子受到来自马达侧端子的按压力,但是,由于隔着控制基板被端子位置限制部进行了位置限制,因此不会发生移动或变形,能够可靠地使马达侧端子嵌合。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马达侧部位设置有基板侧端子,通过从所述一侧紧固于所述主体外壳的所述马达的马达侧端子与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从而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在所述基板容纳室内形成有端子位置限制部,该端子位置限制部从所述马达侧端子向所述基板侧端子嵌合时,从所述另一侧与所述基板侧端子抵接而进行位置限制(权利要求8)。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嵌合时的基板侧端子受到来自马达侧端子的按压力,但是,通过端子位置限制部的位置限制,防止了控制基板的翘曲或变形,因此,基板侧端子也被位置限制,不会发生移动或变形,能够可靠地使马达侧端子嵌合。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通过倾斜配置所述控制基板,从而所述基板容纳室的所述马达相反侧的部位从所述蜗轮容纳室向所述一侧远离而配置,在通过该远离配置而确保的空间形成有使所述连接器罩的一侧可拆装的卡止部(权利要求9)。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基板容纳室的马达相反侧的部位从蜗轮容纳室向一侧远离而配置,由此所确保的空间被利用于卡止部的形成,因此不用采取复杂的固定结构,利用简单的卡止原理就能够将连接器罩的一侧固定。

作为其他的形态,优选,通过利用罩部件封闭所述蜗轮的沿着轴线的一侧面而区划出所述蜗轮容纳室,通过倾斜配置所述控制基板,从而所述基板容纳室的所述马达相反侧的部位从所述蜗轮容纳室向所述一侧远离而配置,在通过该远离配置而确保的空间,通过铆接加工,将所述罩部件的周边与所述蜗轮容纳室的周边结合(权利要求10)。

根据这样构成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基板容纳室的马达相反侧的部位从蜗轮容纳室向一侧远离而配置,由此所确保的空间被利用于铆接加工,因此不用采取复杂的结合构造,利用简单的铆接加工,就能够将罩部件与蜗轮容纳室结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带减速机的马达单元,不会使单元大型化,而能够实现适当的基板形状,在由此实现了紧凑化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控制基板的成本降低及基板上的最佳元件配置实现可靠性的提高。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显示实施方式的电动窗单元的立体图。

图2同样是显示电动窗单元的剖面图。

图3同样是显示电动窗单元的图1的右侧视图。

图4是显示安装防水衬垫之前的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的立体图。

图5同样是显示安装了防水衬垫之后的基板容纳室的开口部的立体图。

图6是显示连接器罩的立体图。

图7是显示控制基板的立体图。

图8是显示将控制基板插入配置之前的基板容纳室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将控制基板插入配置之后的基板容纳室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0是显示马达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嵌合时的基板容纳室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1同样是马达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嵌合时的图10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是显示其他例中的将控制基板插入配置之前的基板容纳室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3是显示其他例中的将控制基板插入配置之后的基板容纳室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其他例中的马达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嵌合时的与图11对应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具体化为设置于车辆的门内进行窗的升降的电动窗单元。

图1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窗单元的立体图,图2同样是显示电动窗单元的剖面图,图3同样是显示电动窗单元的图1的右侧视图。下面,仿照图2来规定上下及左右方向,并且将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

在此,在进行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和本发明的与方向的表达有关的对应关系进行描述,本实施方式的右侧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侧,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侧、上方、上端、上部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侧,本实施方式的下侧、下方、下端、下部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相反侧。

电动窗单元1的主体外壳2由树脂制成,下面描述的蜗轮容纳室3、蜗杆容纳室4及基板容纳室5被一体形成。蜗轮容纳室3从前方观察为圆形形状,在蜗轮容纳室3的下侧左右两个部位及上侧一个部位一体地形成有安装支架6。蜗轮容纳室3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而前表面形成有开口(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侧面),在其开口部位设置有将铝板压制成型而成的前面罩7(相当于本发明的罩部件)。

前面罩7的周边的180°对置的两个部位(图2中用c显示),通过铆接加工与蜗轮容纳室3的周边结合,由此,开口部位被封闭而区划出蜗轮容纳室3。在蜗轮容纳室3内,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cw为中心而可旋转地支撑蜗轮8,蜗轮8的输出轴8a以贯穿前面罩7的方式向前方突出。

在主体外壳2的蜗轮容纳室3的上方位置中,从右侧贯穿设置有蜗杆容纳室4,其内部与位于下侧的蜗轮容纳室3的上部连通。在蜗杆容纳室4内,从与蜗轮8的轴线cw正交的右侧插入配置有带刷马达9(以下简称为马达)的输出轴9a,固定于输出轴9a的蜗杆10与蜗轮8啮合。

在主体外壳2的右侧面,以蜗杆容纳室4为中心,在上侧一个部位、下侧两个部位形成有内螺纹部11,螺钉12(紧固部件)贯穿马达9的凸缘部9b与各内螺纹部11螺合,由此马达9被紧固于主体外壳2。以下,将这些螺钉12及内螺纹部11的三个紧固部位分别称为马达紧固部13(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部)。

电动窗单元1通过三个部位的安装支架6被安装于车辆的门内的规定位置,在蜗轮8的输出轴8a形成的锯齿8b与窗升降机构连结。而且,若马达9的输出轴9a向规定方向旋转,则该旋转被通过蜗杆10及蜗轮8减速后,从输出轴8a传递到窗升降机构,与旋转方向对应地,窗进行上升或下降。

在主体外壳2中,以相对于蜗轮容纳室3在右侧相邻的方式,区划出基板容纳室5。作为整体,基板容纳室5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形状,在其内部,以使左侧面与蜗轮容纳室3侧相对置的姿势、换言之与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交叉的姿势,设置有控制基板15。细节后述,控制基板15的上部与马达9电连接,经由设置于控制基板15下部的连接器21,从外部输入电源及工作信号。

此外,利用这样的在主体外壳2内的控制基板15的配置,能够在左右的门用的电动窗单元1之间将控制基板15共用化且使主体外壳2为左右对称的同一设计。

而且,控制基板15起到对马达9进行驱动控制的功能,例如基于根据窗的升降操作而输入的工作信号,对马达9进行驱动,并且,基于由后述的旋转角度传感器42检测出的马达旋转角,对窗的升降位置进行判别,在完全关闭位置和完全打开位置,使马达9自动停止。关于这样的控制基板15的在基板容纳室5内的配置状态、与马达9之间的电连接构造、及连接器构造,由于是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因此在后面详细说明。

然而,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窗单元1的蜗轮8、马达9及控制基板15的布局基本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容相同。因此,当在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方向上,对马达紧固部13以与控制基板15重叠的方式进行位置设定的情况下,特别地为了防止与下侧的两个部位的马达紧固部13之间的干扰,会产生在控制基板15形成退避部的需要。另外,为了避免重叠,若将马达紧固部13向右侧位置移位而远离主体外壳2,则会使电动窗单元1在输出轴9a的轴线cm方向(左右方向)上大型化。

鉴于这样的不理想情况,本发明者着眼于在蜗轮容纳室3、蜗杆容纳室4及基板容纳室5之间形成的图2所示的区域e为丝毫不被利用的死区这一情况。即,如果代替如上述对策那样将马达紧固部13向右侧位置移位,而是将控制基板15的上端(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侧端部)向左侧位置移位设置于死区,则在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方向上,使控制基板15的上端远离马达紧固部13,能够避免两者的重叠。作为结果,在防止了马达紧固部13的位置移位引起的单元1的大型化的基础上,由于避免重叠,能够保持没有退避部的适当的基板形状。

另一方面,关于控制基板15的下端,优选从蜗轮容纳室3向右侧远离而配置,在与蜗轮容纳室3之间确保空间。关于细节将后述,是以前面罩7向上述的蜗轮容纳室3的铆接加工、及连接器罩20向后述的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的固定为目的确保空间。

作为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正交时的控制基板15的姿势(直立姿势)为基准,以使上端向左侧位置移位,使下端向右侧位置移位的方式,将控制基板15倾斜配置。更准确地,以沿着相对于将蜗轮8的轴线cw和下侧马达紧固部13连接的虚拟线l的正交方向的方式,将控制基板15倾斜配置。附带说明一下,该倾斜配置的方向与专利文献1的控制基板相同,但是,于在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方向上,使控制基板15的上端远离马达紧固部13来避免重叠的点,根本上不同,由于该不同而达到显著的作用效果。下面,对控制基板15及其周边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上述那样的控制基板15的倾斜配置,在内部设置控制基板15的基板容纳室5自身也被区划为向对应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即,基板容纳室5的左侧壁5a跨越基板容纳室5的上下方向整体而延伸设置,左侧壁5a的上部与蜗轮容纳室3接近而几乎直接连接,作为结果,位于上述死区中。

另外,左侧壁5a的下部经由板状的连结杆16与蜗轮容纳室3的右下侧的安装支架6连接。因此,与连结杆16的长度相当地,左侧壁5a的下部(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相反侧的部位)从蜗轮容纳室3向右侧远离,作为结果,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与蜗轮容纳室3的下部之间确保了空间。

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以控制基板15为中心,阶段性地推进说明。首先,描述控制基板15的下部周边的结构及作用效果,接着,描述控制基板15的上部周边的结构及作用效果,最后描述与控制基板15的姿势有关的作用效果。

[控制基板15的下部周边的结构]

图4是显示安装防水衬垫之前的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的立体图,图5同样是显示安装防水衬垫之后的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的立体图,图6是显示连接器罩的立体图。

如图2、4、5所示,相对于在基板容纳室5的上下方向整体延伸设置的左侧壁5a,右侧壁5b为了确保配置控制基板15的空间而向右侧远离,并且,主要形成在基板容纳室5的上侧一半。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形成有将控制基板15插入配置的开口部18,相对于左侧壁5a的下端,右侧壁5b的下端位于上方,因此,开口部18在下方且是朝向右侧的倾斜方向上开口,其开口端呈大致四角形状。

由于这样开口部18朝向倾斜方向,因此,通过如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从下方将控制基板15沿板面插入到基板容纳室5内,从而能够配置在内部。此外,插入时的控制基板15,被在基板容纳室5内的前后两侧所形成的凹槽5d(图11所示)具有间隙地引导。

在基板容纳室5内所插入配置的控制基板15的下部,多个连接器端子19向右侧凸出设置,这些连接器端子19分为电源用的端子和工作信号用的端子。经由朝向倾斜方向的开口部18,各连接器端子19向右侧突出,如后述那样,由这些连接器端子19和以下描述的连接器罩20,构成输入电源及工作信号的连接器21。

图6所示的连接器罩20不只是与连接器端子19一起构成连接器21,也兼有在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可拆装地被固定而进行封闭的作用。在此,由于对电动窗单元1要求了防水性,因此,在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与连接器罩20之间,介入安装有用于保持液密的防水衬垫22。该防水衬垫22定位固定于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侧,因此,在说明连接器罩20之前,先对将防水衬垫22安装至开口部18的安装状态进行描述。

在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的上部凸出设置有上部卡止爪24,在开口部18的上部的前后两侧,向与上述连接器端子19平行的方向,凸出设置有一对的限制柱25。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呈避开前后的限制柱25的形状,在其周围整体,平坦的密封面26以带状连续,并且在密封面26上的四个部位形成有定位凹部26a。

防水衬垫22呈与开口部18的密封面26对应的大致四角形状,在其开口部18侧的面,以与各定位凹部26a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定位凸部22a。在开口部18的密封面26上配置防水衬垫22,并且,防水衬垫22的各定位凸部22a嵌入到密封面26上的各定位凹部26a,从而防止了防水衬垫22自密封面26上的标准位置错位。另外,这时,限制柱25及上部卡止爪24也起到防止防水衬垫22向外周侧错位的作用。

这样,由于以下的理由,通过在密封面26上定位凹部26a与定位凸部22a的嵌合,防止了防水衬垫22的错位。

为了控制基板15上的元件的最佳配置,需要确保充分的基板面积,另一方面,对于配置控制基板15的基板容纳室5,为了达成电动窗单元1的小型化,而要求尽可能地缩小。因此,对于开口部18,也设定为能够插入控制基板15的最小限的大小。

如果是防水衬垫22的一般的定位,在密封面26的内周侧或外周侧形成有防止防水衬垫22错位的壁,但是,与壁的厚度相当地,开口部18、进而基板容纳室5被大型化。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而在密封面26上使定位凹部26a与定位凸部22a嵌合。由此,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将基板容纳室5缩小到最小限的大小,特别地,能够缩小电动窗单元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如图3中b所示)。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从蜗轮容纳室3的右下侧的安装支架6,以位于连结杆16的下侧的方式,向右侧凸出设置有下部卡止爪27(卡止部),其前端位于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的下侧。而且,如以下描述那样,上述的上部卡止爪24和下部卡止爪27协调起到将连接器罩20固定于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的作用。

如图2、6所示那样,连接器罩20由罩部29与连接器部30一体地形成,该罩部29对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进行封闭,该连接器部30将控制基板15的连接器端子19内包并进行支撑。

罩部29呈与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对应的大致四角形状,在其周围整体形成有与开口部18同样的平坦的密封面31,在前后两侧形成有供开口部18的限制柱25嵌入的限制凹部32。另外,在罩部29的上部形成有与上述的上部卡止爪24卡止的上部卡止部33,在罩部29的下部形成有与下部卡止爪27卡止的下部卡止部34。

另一方面,连接器部30呈从罩部29形成四角筒状突出的形状,在前方观察,相对于罩部29呈倾斜状,从而在连接器罩20向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的固定状态下,连接器部30指向右侧。在连接器部30的基端(罩部29侧),贯穿设置有用于插入控制基板15的各连接器端子19的端子孔35,经由这些端子孔35,罩部29内与连接器部30内相互连通。

若为了将连接器罩20固定于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而使连接器罩20以标准姿势从右侧接近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则首先,位于开口部18的前后的限制柱25插入到连接器罩20的限制凹部32。因此,连接器21在前后及上下方向被位置限制的同时,接近开口部18,其密封面31被可靠地设置于与开口部18的密封面26对应的标准位置。

与此并行,控制基板15的各连接器端子19被插入到连接器罩20的各端子孔35内并被支撑,各自的前端向连接器部30内突出而被包含。这时,也由于限制柱25与限制凹部32的卡合,而使连接器21被位置限制,因此,各连接器端子19被可靠地插入到端子孔35内。而且,利用经由各连接器端子19的来自连接器罩20侧的支撑,在基板容纳室5内控制基板15的下部被移动限制。

之后,若开口部18侧的上部及下部卡止爪24、27分别与连接器罩20的上部及下部卡止部33、34卡止,则阻止了连接器罩20自开口部18向右侧远离。在该时间点,由于限制柱25与限制凹部32也继续卡合,因此,连接器罩20被限制了向前后及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可靠地固定于开口部18上的标准位置。作为结果,由连接器罩20的罩部29将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封闭,在罩部29的密封面31与开口部18的密封面26之间安装有防水衬垫22而被保持液密。

[控制基板15的下部周边的结构带来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由以上那样构成的控制基板15的下部周边的结构得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形成开口部18,从下方将控制基板15沿板面插入配置到基板容纳室5内。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将控制基板从与板面正交的方向插入配置到基板容纳室内,因此,需要至少以控制基板以上的大小对基板容纳室开口。由于形成较大的开口部,从而主体外壳在强度上不利,并且防水所需要的密封长度变长,因此,不能避免伴随防水衬垫22的大型化的成本高涨、及防水难度的增加引起的可靠性的降低。

相对于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18,如图4~6所示那样,只要求能够避免与沿着板面而插入的控制基板15及所安装的元件之间的干扰的大小,因此,以非常小的开口部18也能没问题地发挥功能。作为结果,主体外壳2在强度上是有利的,能够在保持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的主体外壳同等的强度的同时,达成薄化而实现轻量化。另外,由于大幅度地缩短了防水所需要的密封长度,因此,能够实现伴随防水衬垫22的小型化的成本降低、及防水难度的降低带来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不只是在下方以也以指向右侧的方式,在倾斜方向上开口。因此,经由开口部18使控制基板15的各连接器端子19向右侧突出,并通过与连接器罩20结合,能够构成连接器21。即,通过只是使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在下方且是右侧的倾斜方向上开口的简单的形状,一起实现了控制基板15自下方的插入配置和连接器端子19向右侧的凸出设置。因此,能够简化该开口部18附近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成本降低。

另外,为了倾斜配置控制基板15,通过连结杆16使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从蜗轮容纳室3的安装支架6向右侧远离。作为结果,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与蜗轮容纳室3的下部之间确保了空间,将该空间用于前面罩7向蜗轮容纳室3的铆接加工、及固定连接器罩20的下部卡止爪27的形成。

首先,对前面罩7的铆接加工进行说明。为了将前面罩7与蜗轮容纳室3结合,需要其周边的最低限180°相对的两个部位的铆接加工,并且也需要回避蜗杆容纳室4、安装支架6的部位。因此,如图2所示那样,一方的铆接加工的位置c被限定于蜗轮容纳室3与基板容纳室5之间。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接近蜗轮容纳室3的下部的情况下,被基板容纳室5妨碍,而没有实施铆接加工的空间的余地,因此,不得不采取其他的复杂的结合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通过连结杆16所确保的空间,能够没问题地实施位置c处的铆接加工。由此,不用采取复杂的结合构造,利用简单的铆接加工就能够将前面罩7与蜗轮容纳室3结合,这点也对成本降低有较大贡献。

接着,对下部卡止爪27的形成进行说明。与上述的铆接加工同样地,在基板容纳室5的下部与蜗轮容纳室3的下部接近的情况下,被基板容纳室5妨碍,而没有形成下部卡止爪27的空间的余地。因此,不得不通过卡止爪以外的复杂的固定构造来固定连接器罩20的下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通过连结杆16所确保的空间,能够没问题地形成下部卡止爪27。由此,不用采取复杂的固定构造,利用简单的卡止原理,就能够将连接器罩20的下部固定,这点也对成本降低有较大贡献。

[控制基板15的上部周边的结构]

接着,对控制基板15的上部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是显示控制基板15的立体图。同图以与图2对应的姿势显示控制基板15,并且省略了基板上的元件及连接器端子19的图示。

首先,基于图7对控制基板15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整体,控制基板15未形成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控制基板那样的退避部,呈矩形形状。因为不需要防止与下侧两个部位的马达紧固部13之间的干扰,有关其详细的理由将后述。

在控制基板15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马达9之间的电连接的一对的基板侧端子37(正极、负极),各基板侧端子37于在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向右侧凸出设置。各基板侧端子37在前后方向呈扁平的板状,在各自的左侧一体地凸出设置有上下一对的压入端37a。压入端37a被压入到控制基板15上形成的孔内,从而,各基板侧端子37被固定于控制基板15上,各压入端37a从控制基板15向左侧突出。

图8是显示将控制基板15插入配置之前的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的立体图,图9是显示将控制基板15插入配置之后的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的立体图,图10是显示马达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37嵌合时的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的立体图,图11同样是马达侧端子与基板侧端子37嵌合时的图10的xi-xi线剖面图。

特别地,如10、11所示那样,在基板容纳室5内,前后一对的马达侧端子38与控制基板15的各基板侧端子37嵌合,从而,实现了控制基板15与马达9之间的电连接。将该连接部位称为端子连接部39,其详细内容在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那样,蜗杆容纳室4的向右侧的开口部4a位于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而相互连通。在主体外壳2的右侧面将马达9紧固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那样,其输出轴9a经由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从开口部4a插入到蜗杆容纳室4内。此外,在输出轴9a上设置有马达旋转角检测用的旋转角度传感器42。

如图8所示那样,从基板容纳室5的右侧壁5b的上端,向左侧水平地延伸设置有支撑壁5c,在支撑壁5c的左端,形成有分别具有端子引导槽40a(端子引导部)的前后一对的槽突起40。各端子引导槽40a向左侧及上下方向呈开放的形状,各端子引导槽40a的前后位置与上述的基板侧端子37的前后位置一致。因此,如图9所示那样,在基板容纳室5内配置有控制基板15的状态下,各基板侧端子37插入到对应的端子引导槽40a内。

另一方面,在基板容纳室5内的左侧壁5a的上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凸出设置有前后一对的端子位置限制部41。各端子位置限制部41的前后位置与上述的基板侧端子37的前后位置一致,且在左右方向上,各端子位置限制部41的右侧面与基板侧端子37的压入端37a的前端一致。因此,如图9所示那样,在基板容纳室5内插入配置有控制基板15的状态下,各基板侧端子37的压入端37a的前端从右侧与对应的端子位置限制部41抵接,或隔着微小间隙与对应的端子位置限制部41相对置。

如图10、11所示那样,上述一对的马达侧端子38分别从马达9向左侧凸出设置,各马达侧端子38的前后位置与上述的基板侧端子37的前后位置一致,且各马达侧端子38的上下位置与基板侧端子37的上下位置一致。各马达侧端子38的前端呈前后两股状,通过将对应的基板侧端子37夹入并嵌合,从而将控制基板15与马达9电连接。而且,通过经由各马达侧端子38的来自马达9侧的支撑,在基板容纳室5内,控制基板15的上部被移动限制。

[控制基板15的上部周边的结构带来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由以上那样构成的控制基板15的上部周边的结构得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所示那样,通过倾斜配置控制基板15,以与马达9的输出轴9a的轴线cm正交的直立姿势为基准,控制基板15的上端向左侧位置移位。因此,控制基板15的上端位于在蜗轮容纳室3、蜗杆容纳室4及基板容纳室5之间形成的图2所示的死区e,作为结果,在输出轴9a的轴线cm方向上,从下侧两个部位的马达紧固部13向左侧远离而配置。

这样,由于避免了控制基板15与马达紧固部13之间的重叠,从而不需要为了防止与马达紧固部13之间的干扰在控制基板15形成退避部。由此,能够解除与基板形状有关的限制,而设为呈适当的基板形状、即一般的矩形形状的控制基板15。因此,能够以廉价的成本制造控制基板15,进而,能够实现电动窗单元1的成本降低。另外,通过确保最大限度的基板面积而在控制基板15上能够将元件进行最佳配置,因此,能够防止故障提高可靠性。

另外,端子连接部39位于控制基板15的上部,使马达侧端子38与基板侧端子37嵌合而构成。由于马达侧端子38从马达9凸出设置,因此,必然地,马达9在右侧与端子连接部39接近而存在。而且,与倾斜配置的控制基板15的上部一起,端子连接部39向左侧位置移位,因此,伴随于此,马达9的位置也向左侧移位。此外,必然地,马达紧固部13也向左侧位置移位,但是,同样地向左侧位置移位的控制基板15的存在不会成为妨碍马达紧固部13的位置移位的主要原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只是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为了避免控制基板与马达紧固部之间的重叠,而使马达紧固部向右侧(远离主体外壳的方向)位置移位,反而,使马达紧固部13进而马达9自身也向左侧位置移位。因此,得到能够缩短电动窗单元1的左右长度lrl(如图2所示)之类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组装电动窗单元1时,经过以下的过程将端子连接部39的基板侧端子37和马达侧端子38进行连接。

若经由基板容纳室5的开口部18在内部插入控制基板15,则伴随于此,各基板侧端子37逐渐上升,在即将插入完成之前,从下方插入到对应的端子引导槽40a内。微小且低硬度的基板侧端子37由于倾斜等而容易在前后方向发生错位,但是,通过插入到端子引导槽40a内,被矫正为标准的前后位置。而且,在完成了控制基板15的插入时,如图9所示那样,在各端子引导槽40a内被保持在标准的前后位置。

另外,伴随控制基板15的插入,各基板侧端子37的压入端37a也渐渐地上升,在如图9所示的完成插入时,各压入端37a的前端从右侧与端子位置限制部41抵接,或隔着微小间隙与端子位置限制部41相对置。

接着,若马达9的输出轴9a从右侧插入到主体外壳2的蜗杆容纳室4内,则伴随于此,在基板容纳室5内,各马达侧端子38从右侧与基板侧端子37接近。在马达9的凸缘部9b与主体外壳2的右侧面抵接时,各马达侧端子38从右侧将对应的基板侧端子37夹入并嵌合。如上述那样,在各端子引导槽40a内,基板侧端子37被保持于标准的前后位置,因此,各马达侧端子38可靠地与基板侧端子37嵌合。

而且,嵌合时的各基板侧端子37受到来自马达侧端子38的向左侧的按压力。因此,即使假如基板侧端子37位于标准的前后位置,也有由于按压力而向左侧移动或变形,发生嵌合不良的可能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位置限制部41从左侧与基板侧端子37的压入端37a的前端抵接而进行位置限制,因此,防止了各基板侧端子37向左侧移动或变形,与马达侧端子38之间的嵌合进一步变得可靠。

另外,自马达侧端子38的按压力经由基板侧端子37传递到端子位置限制部41,不作用于控制基板15,因此,没有控制基板15损坏的担心。作为结果,能够可靠地建立控制基板15与马达9之间的电连接,将接触不良等故障防患于未然,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与控制基板15的姿势有关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由于倾斜配置的控制基板15的姿势而得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为了使电动窗单元1小型化,采取了各种对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蜗轮8缩短直径(结果,蜗轮容纳室3也缩短直径),从而实现了上下长度的缩短。但是,为了元件配置,缩小控制基板15的上下长度是困难的,因此,在假如将控制基板15以直立姿势进行了配置的情况下,控制基板15的下部与安装支架6相比向下方突出。作为结果,即使使蜗轮容纳室3缩短直径,从右侧观察的投影面积也不减少,不能够实现小型化。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直立姿势为基准,将控制基板15倾斜配置为,使上端向左侧位置移位,且使下端向右侧位置移位。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保持同一的控制基板15的上下长度不变,而使其下部位于比安装支架6靠上方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向下方的突出,能够缩短电动窗单元1的上下长度lud(如图2所示)。另外,根据条件,在防止控制基板15向下方突出的基础上,也能够使控制基板15在上下方向延长,使元件配置具有余地。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窗单元1的左右长度lrl及上下长度lud都缩短了,但是,不只是这个,在实现了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将作为整体的形状保持为对包装有利的大致四角形状。

即,使控制基板15的下端向右侧位置移位的结果,与控制基板15为直立姿势的情况相比较,基板容纳室5和连接器罩20向右侧伸出。但是,由于右侧相当于马达9的正下面,因此,前方观察的电动窗单元1的形状被保持为大致四角形状(纵lrl×横lud)。在大量输送时,大致四角形状的电动窗单元1的包装性良好,能够增加每1集装箱的装载量。由此,不只是作为产品的性能方面,也得到与在此之前的输送便利性完全不同的优点。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容纳室5内的左侧壁5a将前后一对的端子位置限制部41凸出设置,防止了与马达侧端子38之间的嵌合引起的基板侧端子37的移动和变形,但是,即使其他的结构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下面,作为实施方式的其他例进行说明。

图12是显示其他例中的将控制基板15插入配置之前的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的立体图,图13同样是显示将控制基板15插入配置之后的基板容纳室5的上部的立体图,图14同样是马达侧端子38与基板侧端子37嵌合时的与图11对应的剖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基板容纳室5内的左侧壁5a的上部,代替端子位置限制部41,凸出设置有前后一对的基板位置限制部51(图13、14中只图示了其中一个)。若将控制基板15插入到基板容纳室5内,则如图13、14所示,控制基板15的上部从右侧与各基板位置限制部51的右侧面抵接,或隔着微小间隙与各基板位置限制部51的右侧面相对置。

而且,若马达侧端子38从右侧与控制基板15的基板侧端子37嵌合,则各基板侧端子37受到向左侧的按压力。这时,各基板位置限制部51从左侧与控制基板15的上部抵接而进行位置限制,防止按压力引起的控制基板15的翘曲或变形。作为结果,通过控制基板15使基板侧端子37也被位置限制,防止了向左侧的移动或变形。从而,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进一步可靠地使基板侧端子37与马达侧端子38嵌合,从而能够将接触不良等故障防患于未然。

以上结束了实施方式的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形态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具体化为进行窗的升降的电动窗单元1,但是,马达单元的种类不限于此,可以任意改变,例如也可以适用于活动车顶的开闭用马达。

符号说明

1电动窗单元

2主体外壳

3蜗轮容纳室

5基板容纳室

7前面罩(罩部件)

8蜗轮

9马达

9a输出轴

10蜗杆

12螺钉(紧固部件)

13马达紧固部

15控制基板

18开口部

19连接器端子

20连接器罩

21连接器

22防水衬垫

27下部卡止爪(卡止部)

37基板侧端子

38马达侧端子

40a端子引导槽(端子引导部)

41端子位置限制部

51基板位置限制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