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5065发布日期:2019-09-29 17:3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机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机的控制电路示意图,其中,三极管Q1、Q2、Q3、Q4、Q5和Q6是开关作用,用于保证电机持续转动,三极管Q1和Q2、三极管Q3和Q4、三极管Q5和Q6分别组成半桥电路,U1、U2、U3为电机的半桥驱动芯片。电机三相的引线是没有标明A、B、C的,因此,现有的动力电调和电机套装是靠调换电机的A、B、C三相的引线任意两根来改变电机转向;而这种动力套装要满足各种安装方式和位置,并且这三条引线通过的电流很大导致引线较粗,所以安装到无人机的时候电机这三条引线是靠焊接连起来的,不仅整机组装时的位置不好焊接,而且当把无人机各旋翼的转向确认完后发现转向不对时,需要重新把引线拆下来做对换后焊接再装回去,效率低下,操作不方便;后期整机做维护更换电机也麻烦。另外,电调与电机之间也可采用外部连接端子连接以实现快速换相,但是外部连接端子的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可便捷地切换电机的转向。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连接切换电路、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一相的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二相的第二驱动电路、以及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三相的第三驱动电路,所述处理器用于输出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三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连接切换电路连接,所述连接切换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均连接,所述连接切换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对应或者交叉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驱动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切换电路包括切换控制模块、第一电子切换开关和第二电子切换开关,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输入切换控制信号,所述切换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和低电平,高电平时,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低电平时,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电源,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负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所述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三极管,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负输出端,所述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正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和低电平,高电平时,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低电平时,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输入端和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模块包括机械开关和电源,所述机械开关的一端接地,所述机械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均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电子切换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所述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拨码开关和第二拨码开关,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一拨码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拨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二拨码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拨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半桥驱动电路和第一半桥,所述第一半桥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半桥连接,所述第一半桥与所述电机的第一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半桥驱动电路和第二半桥,所述第二半桥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半桥连接,所述第二半桥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包括第三半桥驱动电路和第三半桥,所述第三半桥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三半桥连接,所述第三半桥与所述电机的第三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连接切换电路实现控制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对应或者交叉与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电机换向困难且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实现快速切换电机的转向,而且换向效率高,成本低。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通过采用拨码开关实现电机快速换向,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机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一具体实施例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一具体实施例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一具体实施例结构框图;电机控制电路包括处理器、连接切换电路、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一相的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二相的第二驱动电路、以及用于驱动电机的第三相的第三驱动电路,处理器用于输出控制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和第三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处理器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均与连接切换电路连接,连接切换电路与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均连接,连接切换电路用于控制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对应或者交叉与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处理器的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三驱动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连接切换电路实现控制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对应与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即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或者处理器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交叉与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即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相当于调换电机的三相的引线任意两根来改变电机转向,当需要改变电机的转向时,无需重新焊接电机引线,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电机换向困难且成本高昂的技术问题,实现快速切换电机的转向,而且换向效率高,成本低。以无人机为例,在组装无人机整机的时候不需要确认电机与电调的三根线的对应相,在后期做维护更换新电机也没必要区分对应相,只需将电调和电机的三根线连接起来,当电机的转向不正确时,利用连接切换电路切换电调和电机之间任意两根线的连接关系即可实现电机换向。

参考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一具体实施例电路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电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电路图,其中,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半桥驱动电路U1和第一半桥,第一半桥驱动电路U1与第一半桥连接,第一半桥与电机的第一相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半桥驱动电路U2和第二半桥,第二半桥驱动电路U2与第二半桥连接,第二半桥与电机的第二相连接。第三驱动电路包括第三半桥驱动电路U3和第三半桥,处理器MCU的第三控制信号输出端(CH、CL)与第三半桥驱动电路U3连接,第三半桥驱动电路U3与第三半桥连接,第三半桥与电机的第三相连接。第一半桥驱动电路U1、第二半桥驱动电路U2和第三半桥驱动电路U3采用半桥驱动芯片实现,例如IR2101芯片;而第一半桥由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组成,第二半桥由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组成,第三半桥由第五三极管Q5和第六三极管Q6组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半桥、第二半桥、第三半桥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开关管来实现,如MOS管。

进一步地,参考图3,连接切换电路包括切换控制模块、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和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处理器MCU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均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输入端连接,处理器MCU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均与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切换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控制端、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连接以输入切换控制信号,切换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和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的连接状态、第二电子切换开关和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的连接状态,即用于控制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与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或者与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连接,同理,切换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与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或者与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连接。具体地,切换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和低电平,高电平时,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输入端和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连接,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输入端和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连接;低电平时,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输入端和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连接,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输入端和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连接;切换控制模块可以采用第一开关管Q1、电阻R1和电源VCC来实现,处理器MCU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负输出端接地,第一开关管Q1的正输出端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控制端、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均连接,电源VCC通过电阻R1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控制端、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均连接。其中,第一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NPN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负输出端,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正输出端。参考图3,当第一开关管Q1断开时,则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和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接收到来自电源VCC的高电平信号,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通过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通过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当需要电机换向时,可以通过发送指令给处理器MCU,MCU接收指令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以做电机转向切换,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和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接地而接收到低电平信号,此时,通过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和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把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进行对调,即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通过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通过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从而达到对调电机三相引线来改变电机转向。

作为切换控制模块的进一步改进,参考图3,切换控制模块也可以采用机械开关S1、电阻R1和电源VCC来实现,机械开关S1的一端接地,机械开关S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控制端、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均连接,电源VCC通过电阻R1与第一电子切换开关D1的控制端、第二电子切换开关D2的控制端均连接。通过机械开关S1来做切换,同样通过输入高低电平进行电机转向切换的,把驱动第一相和第二相的信号进行对调,从而达到对调电机的三相引线任意两根来改变电机转向。

作为连接切换电路的进一步改进,参考图4,连接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拨码开关K1和第二拨码开关K2,处理器MCU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均与第一拨码开关K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拨码开关K2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处理器MCU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均与第二拨码开关K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拨码开关K2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拨动第一拨码开关K1和第二拨码开关K2实现电机快速换向,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实际使用时,可以先按图4的连接方式连接电调和电机,当电机转向不正确时,拨动第一拨码开关K1和第二拨码开关K2使得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AH、AL)与第二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输出端(BH、BL)与第一驱动电路连接,即可实现电机换向。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