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识别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5064发布日期:2019-09-29 17:3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识别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识别电路。



背景技术:

控制器是指按照预定顺序改变主电路或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改变电路中电阻值来控制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和反向的主令装置。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它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

在控制器控制电路的接线或控制电动机时,容易受到外来装置的干扰,使得控制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控制器使用之前,应对控制器采取外来干扰识别措施,进而识别除控制器以外的外来干扰源,解决控制器被外来装置干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识别电路,具有识别外来干扰信号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进一步,一种电机识别电路,其特征是:包括电机第一相线、控制器、第一电流支路、第二电流支路与第三电流支路,所述第一电流支路、第二电流支路与第三电流支路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电流支路包括:第一稳压单元,用于稳压,与电机第一相线连接;通信输入单元,用于输入识别通讯码,连接于第一稳压单元与控制器之间;所述第二电流支路包括:第二稳压单元,用于稳压,与电机第一相线连接;第三稳压单元,用于稳压,与第二稳压单元连接;通信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校验识别码,连接于第二稳压单元与第三稳压单元的连接点和控制器之间;所述第三电流支路包括: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设置于电机第二相线与电机第三相线之间,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当控制器向通信输入单元输入识别通讯码且通信输出单元输出校验识别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导通,所述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通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稳压单元包括,第一稳压芯片、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与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稳压芯片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芯片的负极串联第二电阻后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机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机第一相线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一稳压芯片的正极的连接点连接。

进一步,所述通信输入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第三电阻与第二三极管;所述信号输入端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信号输入端的另一端串联第三电阻后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二电阻和第一稳压芯片负极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二稳压单元包括,第二稳压芯片、第四电阻、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与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稳压芯片的正极与第二稳压芯片的负极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所述第二稳压芯片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芯片的负极串联第五电阻后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机第一相线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上;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机第一相线的连接点上,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电机第一相线的连接点上。

进一步,所述第三稳压单元包括,第三稳压芯片、二极管与第二电容;所述第三稳压芯片的正极串联第二电容后接地,所述第三稳压芯片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第五电阻和第二稳压芯片连接点上,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于第二电容和第三稳压芯片正极的连接点上。

进一步,所述通信输出单元包括,信号输出端、第六电阻、第七电阻与第三电容;所述信号输出端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的另一端串联第三电容后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于信号输出端与第三电容的连接点上,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于信号输出端与第三电容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八电阻、第一NMOS管与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一控制端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的另一端串联第八电阻后与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九电阻、第二NMOS管与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端的另一端串联第九电阻后与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接地。

进一步,所述二极管正极与第六电阻的连接点上连接有防反单元,所述防反单元包括两个正向并联的稳压二极管与极容,两个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点与极容的正极连接,所述极容的负极接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控制器向通信输入单元输入识别通讯码且通信输出单元输出校验识别码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开关单元导通,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通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稳压单元;2、第二稳压单元;3、第三稳压单元;4、信号输入单元;5、信号输出单元;6、第一开关单元;7、第二开关单元;8、防反单元;IC1、第一稳压芯片;IC2、第二稳压芯片;IC3、第三稳压芯片;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极容;T1、第一NMOS管;T2、第二NMOS管;D1、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PH1、电机第一相线;PH3-1、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PH3-2、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CP1、信号输入端;CP2、信号输出端;VSS、地;N1、第一控制端;N2、第二控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电机识别电路,包括电机第一相线PH1、控制器、第一电流支路、第二电流支路与第三电流支路,第一电流支路、第二电流支路与第三电流支路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第一电流支路包括:第一稳压单元1,用于稳压,与电机第一相线PH1连接;通信输入单元,用于输入识别通讯码,连接于第一稳压单元1与控制器之间。第一稳压单元1包括,第一稳压芯片IC1、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Q1与第二电阻R2;第一稳压芯片IC1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稳压芯片IC1的负极串联第二电阻R2后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机第一相线PH1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电机第一相线PH1的连接点上,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一稳压芯片IC1的正极的连接点连接。通信输入单元包括,信号输入端CP1、第三电阻R3与第二三极管Q2;信号输入端CP1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信号输入端CP1的另一端串联第三电阻R3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二电阻R2和第一稳压芯片IC1负极的连接点上;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VSS。

第二电流支路包括:第二稳压单元2,用于稳压,与电机第一相线PH1连接;第三稳压单元3,用于稳压,与第二稳压单元2连接;通信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校验识别码,连接于第二稳压单元2与第三稳压单元3的连接点和控制器之间。第二稳压单元2包括,第二稳压芯片IC2、第四电阻R4、第三三极管Q3、第五电阻R5与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芯片IC2的正极与第二稳压芯片IC2的负极之间串联有第一电容C1,第二稳压芯片IC2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二稳压芯片IC2的负极串联第五电阻R5后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电机第一相线PH1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上;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电机第一相线PH1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上,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上。第三稳压单元3包括,第三稳压芯片IC3、二极管D1与第二电容C2;第三稳压芯片IC3的正极串联第二电容C2后接地VSS,第三稳压芯片IC3的负极接地VSS;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第五电阻R5和第二稳压芯片IC2的负极的连接点上,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于第二电容C2和第三稳压芯片IC3正极的连接点上。通信输出单元包括,信号输出端CP2、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与第三电容C3;信号输出端CP2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信号输出端CP2的另一端串联第三电容C3后接地VSS;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信号输出端CP2与第三电容C3的连接点上,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信号输出端CP2与第三电容C3的连接点上,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VSS。

第三电流支路包括: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PH3-1、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PH3-2、第一开关单元6与第二开关单元7,第一开关单元6与第二开关单元7设置于电机第二相线与电机第三相线之间,第一开关单元6与第二开关单元7分别与控制器连接。第一开关单元6包括,第八电阻R8、第一NMOS管T1与第一控制端N1;所述第一控制端N1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N1的另一端串联第八电阻R8后与第一NMOS管T1的栅极连接;第一NMOS管T1的源极接地VSS;第一NMOS管T1的漏极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PH3-1连接。第二开关单元7包括,第九电阻R9、第二NMOS管T2与第二控制端N2;所述第二控制端N2的一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端N2的另一端串联第九电阻R9后与第二NMOS管T2的栅极连接;第二NMOS管T2的漏极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PH3-2连接;第二NMOS管T2的源极接地VSS。

二极管D1正极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上连接有防反单元8,防反单元8包括两个正向并联的稳压二极管D2与极容C4,两个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点与极容C4的正极连接,极容C4的负极接地VSS。

电路原理:识别通讯码为跳变的高低电平,当控制器向信号输入端CP1输入识别通讯码后。

若信号输入端CP1为高电平,电机第一相线PH1被拉低为低电平,电机第一相线PH1低电平的信号传输至信号输出端CP2;若信号输入端CP1为低电平,电机第一相线PH1被提升至高电平,电机第一相线PH1高电平的信号传输至信号输出端CP2。信号输出端CP2返回控制器的校验识别码的信号与控制器存储的目标识别码的信号匹配,即握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NMOS管T1与第二NMOS管T2导通,则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PH3-1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PH3-2通路,控制电机进行工作;

信号输出端CP2返回控制器的校验识别码的信号与控制器存储的目标识别码的信号匹配,即握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控制端N1与第二控制端N2,第一控制端N1与第二控制端N2使得第一NMOS管T1与第二NMOS管T2导通,则电机第三相线第一端PH3-1与电机第三相线第二端PH3-2通路,控制电机进行工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