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4422发布日期:2021-04-02 09:49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绕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电机线圈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利用绕线装置进线绕线,现有的绕线机构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操作步骤多,在绕线作业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绕线效率低,精度低,其控制精度不能满足绕制各种高难度,高质量的电感线圈的要求,造成产品质量低,生产成本较高,且两个线模之间的距离不易控制,对生产带来较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包括安装座及设在安装座上的线头固定机构、绕线机构和推线机构。

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绕线驱动电机、定位板和线模,所述绕线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并通过绕线传动组件与所述定位板连接,并可驱动其旋转,所述线模固定在所述定位板的底部,且对称设有两个。

所述线头固定机构包括夹线中间杆、夹线体、升降气缸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夹线体固定在所述定位板的底部一端,其内部中空,底部设有与所述夹线中间杆配合的凹槽,所述夹线中间杆设在所述夹线体内,其顶部穿过所述定位板,且顶部设有第一复位弹簧组件,底部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夹线部,所述升降气缸对应设在所述复位弹簧组件的上方,并可驱动所述夹线中间杆上下移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所述夹线中间杆连接,并可驱动其旋转,所述驱动电机与传动组件可通过第一滑动滑动组件与所述定位板活动连接。

所述推线机构包括第一推线气缸、推线座、推线轴和推线杆,所述第一推线气缸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推线座与所述第一推线气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推线轴一端固定在所述推线座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定位板与所述推线杆固定连接,所述推线杆设有两根,且对应设在所述线模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线模通过滚珠丝杆组件与所述定位板滑动连接,所述滚珠丝杆组件包括丝杆组件和丝杆驱动件,所述丝杆组件设在所述定位板底部,所述丝杆驱动件与所述丝杆组件通过第二滑动组件连接并可带动丝杆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丝杆组件包括丝杆、丝杆轴承座、第一离合座和第二离合座,所述丝杆轴承座设在所述丝杆一端,其上贯穿若干个活动连接的离合顶杆,所述离合顶杆一端与所述二离合座相贴合,另一端伸出丝杆轴承座外,所述第一离合座设在所述丝杆上靠近所述丝杆轴承座的一端,并与所述丝杆键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座与所述丝杆滑动连接并与所述丝杆轴承座相贴合,所述第一离合座和第二离合座之间设有刚性弹簧,所述丝杆驱动件包括调模连接座与丝杆驱动电机,所述调模连接座与丝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并对应设在所述丝杆轴承座的一侧,所述调模连接套上设有与丝杆端部配合的丝杆连接孔及与离合顶杆配合的平面部。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顶杆靠近所述第二离合座的一面为半球面。半球面可减少接触面积,减小旋转时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顶杆的数目为2-4个。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通过线头固定机构、绕线机构和推线机构的相互配合,控制精度高,减少了生产中的人工操作步骤,减少了安全隐患,实现进行自动换线和连续绕线工序,提高了绕线效率,可满足各种高质量的电感线圈的要求,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可控调节两个线模之间的距离,可以方便生产不同规格大小的线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丝杆组件和丝杆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为圆圈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为调模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线头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头固定机构,11升降气缸,13驱动电机,14夹线体,141凹槽,15夹线中间杆,151复位弹簧,152夹线部,16传动组件,17第一滑动组件,2绕线机构,21绕线驱动电机,22绕线传动组件,23线模,24定位板,25丝杆组件,251丝杆,26丝杆驱动件,261调模连接座,262丝杆驱动电机,263第二滑动组件,27第二离合座,28丝杆轴承座,281离合顶杆,29第一离合座,3推线机构,31第一推线气缸,32推线座,33推线杆,34推线轴,4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见图1,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自动圈线机构,包括安装座4及设在安装座上的线头固定机构1、绕线机构2和推线机构3。

见图2,所述绕线机构2包括绕线驱动电机21、定位板24和线模23,所述绕线驱动电机21固定在所述安装座4上,并通过绕线传动组件22与所述定位板24连接,并驱动其旋转,所述线模23固定在所述定位板24的底部,且对称设有两个。

所述推线机构3包括第一推线气缸31、推线座32、推线轴34和推线杆33,所述第一推线气缸31固定在所述安装座4上,所述推线座32与所述第一推线气缸31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推线轴34一端固定在所述推线座32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定位板24与所述推线杆34固定连接,所述推线杆33设有两根,且对应设在所述线模23的前后两侧。

见图3至图5,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调节两线模23之间的距离,以根据需要来生产不同规格的线圈,所述线模23通过滚珠丝杆组件与所述定位板24滑动连接,所述滚珠丝杆组件包括丝杆组件25和丝杆驱动件26,所述丝杆组件设在所述定位板24底部,所述丝杆驱动件26与所述丝杆组件25通过第二滑动组件263连接并可带动丝杆旋转。

具体的,所述丝杆组件25包括丝杆251、丝杆轴承座28、第一离合座29和第二离合座27,所述丝杆轴承座28设在所述丝杆251一端,其上贯穿若干个与其活动连接的离合顶杆281,所述离合顶杆281一端与所述二离合座27相贴合,另一端伸出丝杆轴承座28外,所述第一离合座29设在所述丝杆上靠近所述丝杆轴承座28的一端,并与所述丝杆251键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座27与所述丝杆251滑动连接并与所述丝杆轴承座28相贴合,所述第一离合座29和第二离合座27之间设有刚性弹簧,所述丝杆驱动件包括调模连接座261与丝杆驱动电机262,所述调模连接座261与丝杆驱动电机262的输出轴连接并对应设在所述丝杆轴承座28的一侧,所述调模连接座261上设有与丝杆251端部配合的丝杆连接孔261b及与离合顶杆281配合的平面部261a,丝杆251端部截面可以为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相应的,丝杆连接孔261b的形状与之对应。

当需要丝杆旋转时,滑动组件263带动驱动电机262向丝杆移动,使丝杆251端部插入丝杆连接孔261b,此时,平面部261a正好与离合顶杆281的另一端贴合,平面部261a推动离合顶杆281向第二离合座27移动,并将第二离合座27顶开,刚性弹簧压缩,第二离合座27与丝杆轴承座28脱离,由面接触变为点接触,电机带动丝杆旋转,带动线模23移动,移动一定距离,确定好线模23位置后,滑动组件带动驱动电机262向远离丝杆的方向移动,与之脱离,刚性弹簧带动第二离合座27复位。

见图6,所述线头固定机构1包括夹线中间杆15、夹线体14、升降气缸11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夹线体14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定位板24的底部一端,并与其中一个线模一起固定在滑动件上,其内部中空,底部设有与所述夹线中间杆15配合的凹槽141,所述夹线中间杆15设在所述夹线体14内,其顶部穿过所述定位板24,定位板24上设有横向的、供其穿过的长槽,以方便其随线模滑动,且顶部设有复位弹簧组件151,底部设有与所述凹槽141配合的夹线部152,所述升降气缸11对应设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组件151的上方,并可驱动所述夹线中间杆15上下移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3与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13通过传动组件16与所述夹线中间杆15连接,并可驱动其旋转,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皮带组件,第一传动轴161、第二传动轴162和转向组件,所述驱动电机13通过皮带组件、第一传动轴161、第二传动轴162与转向组件带动所述夹线中间杆15旋转,第一传动轴161与第二传动轴162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所述夹线中间杆15、夹线体14随所述定位板24旋转,所述驱动电机13与传动组件16可通过第一滑动滑动组件17与所述定位板24活动连接。

所述复位弹簧组件151包括复位弹簧、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在所述夹线中间杆顶端,并对应设在所述升降气缸11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部套设在所述夹线中间杆15外,所述夹线中间杆15受力时可穿过第二限位部向下运动,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夹线中间杆15外并设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当升降气缸11下压时,夹线中间杆15向下移动,使复位弹簧压缩,升降气缸11回位时,复位弹簧复位带动夹线中间杆15外上移。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升降气缸11带动夹线中间杆15下移一定距离,由人工把线头夹在夹线中间杆15的夹线部152,升降气缸11伸缩杆上移后,复位弹簧组件151带动夹线中间杆15上移,使夹线部152卡在凹槽141中,将其固定住,第二传动轴162与第一传动轴161拆卸开,第一滑动组件17带动驱动电机13和第一传动轴161左移,第二滑动组件263带动丝杆驱动件26右移与定位板24分离,滑动组件绕线驱动电机21通驱动定位板24旋转,将线缠绕在线模上。绕线完成后,推线机构3将线圈推下至线圈接收机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