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齐装置和对齐线圈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84404发布日期:2020-10-28 12:4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对齐装置和对齐线圈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形成对齐线圈的对齐装置和使用对齐装置制造对齐线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诸如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动发电机之类的旋转电机。这些旋转电机具有定子,该定子包括由多个线圈部段(或电导体部段)形成的对齐线圈。在制造定子的过程中,线圈部段以环形形状对齐来形成对齐线圈;然后将对齐线圈组装到定子芯部的槽中。此外,对齐线圈也被称为临时组装线圈。

此外,还已知用于形成具有预定直径的对齐线圈的对齐装置(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jp2013-165540a号)。在通过对齐装置形成之后,将对齐线圈从对齐装置中移除,与具有不同于该对齐线圈的直径的其它对齐线圈组合,并组装到定子芯部的槽中。

一起组装在定子芯部槽中的对齐线圈的直径在槽中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增大。然而,已知的对齐装置构造成仅形成具有预定直径的对齐线圈。因此,为了形成具有不同直径的给定定子的对齐线圈,必须采用多个构造成分别形成对齐线圈的对齐装置。此外,给定定子的对齐线圈的直径不同于具有与给定定子不同尺寸的另一个定子的对齐线圈的直径。因此,为了制造多个具有不同尺寸的定子,必须使用多个专用机器,每个专用机器包括多个对齐装置,所述多个对齐装置构造成分别形成多个具有不同直径的对齐线圈。因此,提高了定子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形成各种直径的对齐线圈的对齐装置和使用该对齐装置制造对齐线圈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对齐装置,用于将多个线圈部段对齐成环形形状以形成对齐线圈。每个线圈部段呈大致u形,具有:一对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以及连接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连接部。对齐装置包括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筒状夹具具有:外筒部,所述外筒部构造成包围对齐线圈的径向外周;内筒部,所述内筒部构造成被对齐线圈的径向内周包围;以及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形成在外筒部和内筒部之间,以允许以周向对齐的方式收容所有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钩形夹具布置在筒状夹具的一个轴向侧,并且能相对于筒状夹具在旋转方向上旋转。钩形夹具具有多个钩,所述多个钩以径向方式布置并以允许将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插入钩之间的间隔隔开。此外,筒状夹具还具有内入口、外入口、以及内引导壁和外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内入口仅在内筒部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内筒部中。形成在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的收容空间通过内入口与内筒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连通。内入口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允许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穿过内入口。外入口仅在外筒部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外筒部中。在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通过外入口与外筒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外入口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允许线圈部段的第二腿部穿过外入口,而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穿过内入口。内引导壁从位于钩形夹具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的内入口的开口缘向径向内侧及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外引导壁从位于钩形夹具的旋转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入口的开口缘向径向外侧及旋转方向后侧延伸。

对于具有内引导壁的筒状夹具的情况,对齐装置如下操作。首先,将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和内引导壁限定的空间以及在外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形成的空间。然后,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相对于彼此旋转一个节距(即,与每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角度)。因此,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由位于旋转方向上的第一腿部的紧靠后方的钩和内引导壁两者引导并经由内入口进入收容空间,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中。同时,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二腿部由位于旋转方向上的第二腿部紧靠前方的钩引导并经由外入口进入收容空间,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中。接下来,以与第一线圈部段相同的方式插入第二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然后,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相对于彼此旋转一个节距。因此,第二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以与第一线圈部段相同的方式被引导进入并因此被收容在收容空间中。此外,此时,第二线圈部段与第一线圈部段周向对齐,使得第二线圈部段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线圈部段部分地重叠。接下来,以与第一线圈部段及第二线圈部段相同的方式,随后的每个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所述两个空间中,然后经由内入口和外入口分别引导到收容空间中,同时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之间相对旋转一个节距。因此,可以将所有线圈部段以环形形状对齐来形成对齐线圈。

否则,在具有外引导壁的筒状夹具的情况下,对齐装置如下操作。首先,将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在内筒部的径向内侧且一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以及由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和外引导壁限定的空间中。然后,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相对于彼此旋转一个节距。因此,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二腿部由位于旋转方向上的第二腿部的紧靠后方的钩和外引导壁两者引导并经由外入口进入收容空间,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中。同时,第一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由位于旋转方向上的第一腿部紧靠前方的钩引导并经由内入口进入收容空间,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中。接下来,以与第一线圈部段相同的方式,第二线圈部段和随后的线圈部段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所述两个空间,然后经由内入口和外入口分别引导到收容空间,同时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之间相对旋转一个节距。因此,可以将所有线圈部段以环形形状对齐来形成对齐线圈。

根据对齐装置的上述构造,通过将钩形夹具维持为普通钩形夹具,并用不同的筒状夹具代替筒状夹具,可以形成不同直径的对齐线圈,其中,每个筒状夹具的尺寸根据对应的一个对齐线圈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因此,可以使用包括对齐装置的单个机器来形成给定电枢(或定子)的所有对齐线圈。此外,还可以使用相同机器来形成具有与给定电枢不同的尺寸的另一电枢的所有对齐线圈。其结果是,不必使用多台专用机器来制造用于不同尺寸电枢的对齐线圈。因此,根据对齐装置的上述构造,可以降低制造各种直径的对齐线圈的成本。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了使用对齐装置制造如上所述的对齐线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根据对齐线圈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尺寸的筒状夹具组装到钩形夹具;将一个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和内引导壁限定的空间中以及在外筒部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使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相对于彼此旋转与每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角度;以及在形成对齐线圈的所有线圈部段的腿部被收容在筒状夹具的收容空间中之后,将对齐线圈移出收容空间。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了使用对齐装置制造如上所述的对齐线圈的另一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根据对齐线圈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尺寸的筒状夹具组装到钩形夹具;将一个线圈部段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分别插入在内筒部的径向内侧且一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以及由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和外引导壁限定的空间中;使筒状夹具和钩形夹具相对于彼此旋转与每对周向相邻的钩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角度;以及在形成对齐线圈的所有线圈部段的腿部被收容在筒状夹具的收容空间中之后,将对齐线圈移出收容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上述方法,可以使用对齐装置以低成本制造各种直径的对齐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插入定子芯部的槽中的状态下的对齐线圈的俯视图,其中每一个线圈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形成。

图2是在被插入定子芯部的槽中之前的对齐线圈中的一个的立体图。

图3是形成对齐线圈中位于定子芯部的槽中的径向最内侧的一个对齐线圈的其中一个线圈部段的侧视图。

图4是形成对齐线圈中位于定子芯部的槽中的径向最外侧的一个对齐线圈的其中一个线圈部段的侧视图。

图5是共同构成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形成的一个对齐线圈的线圈部段中的三个相邻线圈部段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筒状夹具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一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二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三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四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五说明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六说明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七说明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八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九说明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十说明图。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操作的第十一说明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线圈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俯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当注意,为了明确和理解,已在每幅图中尽可能对在整体说明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避免赘述,不再对相同部件进行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构造成将多个线圈部段4(或电导体部段)以环形形状对齐来形成对齐线圈2。然后,将对齐线圈2组装到旋转电机的电枢的槽中。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枢被构造为旋转电机的定子。

图1示出了在插入定子(即电枢)的环形定子芯部3的槽中的状态下的四个对齐线圈2,其中每一个对齐线圈2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形成。四个对齐线圈2具有不同的直径,并且位于定子芯部3的槽中的不同径向位置。更具体地,在定子芯部3的槽中,对齐线圈2的直径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增大。

图2示出了在被插入定子芯部3的槽中之前的对齐线圈2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对齐线圈2由四十八个线圈部段4形成。然而,应当注意,每个对齐线圈2可以替代地由不同于四十八的数量的线圈部段4形成。

图3示出了形成对齐线圈2中位于定子芯部3的槽中的径向最内侧的一个对齐线圈2的其中一个线圈部段4。与此相对,图4示出了形成对齐线圈2中位于定子芯部3的槽中的径向最外侧的一个对齐线圈2的其中一个线圈部段4。

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线圈部段4呈大致u形,具有:一对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以及连接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的连接部43。

图3所示的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之间的间隔(或隔开距离)d1比图4所示的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之间的间隔d2小。也就是说,形成位于定子芯部3的槽中径向最内侧的对齐线圈2的线圈部段4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腿部41与第二腿部42之间的间隔d1比形成位于定子芯部3的槽中径向最外侧的对齐线圈2的线圈部段4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腿部41与第二腿部42之间的间隔d2小。

图5示出了共同形成一个对齐线圈2的线圈部段4中的三个相邻线圈部段4。

如图5所示,在每个线圈部段4中,在连接部43的中心处形成有曲柄部44(也见图3和图4)。具体地,曲柄部44在定子芯部3的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两者上弯曲。因此,对于每对相邻的线圈部段4,在位于另一线圈部段4的第一周向侧的相邻的一对线圈部段4中的一个的第一周向侧部分下方,存在另一线圈部段4的第一周向侧部分;在位于另一线圈部段4的第一周向侧的相邻一对线圈部段4中的一个的第二周向侧部分的上方,存在另一线圈部段4的第二周向侧部分。此外,在每个线圈部段4中,第一周向侧部分位于曲柄部44的第一周向侧;第二周向侧部分位于曲柄部44的第二周向侧。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9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的构造进行描述。

对齐装置1安装在用于制造对齐线圈2的机器(未示出)的一部分中。如图6至图9所示,对齐装置1包括筒状夹具10、钩形夹具20、插入装置30和旋转机构(未示出)。

筒状夹具10和钩形夹具20的构造使得它们可以相对于彼此旋转。在图6至图8中,用箭头r指示钩形夹具20能相对于筒状夹具10旋转的方向。此外,在图9中,仅示出筒状夹具10和线圈部段4中的一个。

应注意,为了简单起见,在下文中,钩形夹具20能相对于筒状夹具10旋转的方向r将被称为旋转方向r。此外,还应注意,为了便于解释,在下文中,将每个线圈部段4中的一对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描述成第一腿部41在旋转方向r上位于第二腿部42的前方。

在对齐装置1中,至少筒状夹具10以能够相对于用于制造对齐线圈10的机器装卸的方式设置。

筒状夹具10包括外筒部11、内筒部12、内入口13、外入口14、内引导壁15和底座16。

外筒部11是构造成包围对齐线圈2的径向外周的筒状构件。与此相反,内筒部12是构造成被对齐线圈2的径向内周包围的筒状构件。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17,在该收容空间中,可以以周向对齐的方式收容形成对齐线圈2的所有线圈部段4的腿部41、42。外筒部11和内筒部12都固定到底座16。

内入口13仅在内筒部12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内筒部12中。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通过内入口13与内筒部1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连通。此外,内入口13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4,允许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穿过内入口13。

另一方面,外入口14仅在外筒部11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外筒部11中。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通过外入口14与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此外,外入口14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4,允许线圈部段4的第二腿部42穿过外入口14,而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穿过内入口13。也就是说,内入口13与外入口14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允许每个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同时穿过入口13、14。内引导壁15从位于旋转方向r的前侧的内入口13的开口缘向径向内侧及旋转方向r后侧延伸。内引导壁15构造成在筒状夹具10与钩形夹具20之间的相对旋转期间,将每个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从内筒部1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引导到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此外,内引导壁15与内筒部12一体形成。

钩形夹具20布置在筒状夹具10的一个轴向侧(即,图6至图8中的上侧)。钩形夹具20具有:多个钩21,所述多个钩21以径向方式布置并以允许将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插入钩21之间的间隔隔开;以及环形部(或环状部)22,所述环形部将所有钩21连接。在由未示出的旋转机构驱动时,钩形夹具20能够在周向方向(即旋转方向r)上相对于筒状夹具10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钩形夹具20具有四十八个钩21。然而,应当注意,钩形夹具20可以替代地具有与四十八不同的数量的钩21。

如图6所示,插入装置30设置在钩形夹具20的与筒状夹具10相对的一侧。插入装置30构造成在预定时刻将线圈部段4逐个插入预定空间。更具体地,插入装置30构造成对于每个线圈部段4,将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限定的空间a中,并将线圈部段4的第二腿部42插入在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形成的空间b中。此外,插入装置30能够在每次筒状夹具10和钩形夹具20相对彼此旋转与每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角度时,插入一个线圈部段4。在下文中,与每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角度将被称为“一个节距”。

接下来,将参照图10至图20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的操作进行描述。

应当注意的是,在图10至图20和以下说明中,在形成一个对齐线圈2的所有四十八个线圈部段4中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插入的三个线圈部段4分别用4a、4b、4c表示;在所有四十八个线圈部段4中最后插入的线圈部段4用4x表示。此外,还应当注意,为了示出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的逐步旋转,在图10至图20中,钩形夹具20的一个钩21在其径向外端部上标有“○”符号。

首先,如图10所示,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一腿部41被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限定的空间a中,而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二腿部42被插入在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形成的空间b中。

然后,如图11至图14,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个节距。因此,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一腿部41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一腿部41的紧靠后方的内引导壁15和钩21两者引导并经由内入口13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同时,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二腿部42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二腿部42紧靠前方的钩21引导并经由外入口14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

此外,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二腿部42经由外入口14被引导进入收容空间17的原因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方向r上位于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一腿部41的紧靠后方的钩21和在旋转方向r上位于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二腿部42的紧靠前方的钩21两者都呈锥形,使得两个钩21之间的间隔(或周向距离)从钩形夹具20的径向外侧到径向内侧逐渐减小。另一方面,第一线圈部段4a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之间的间隔(或隔开距离)是恒定的。因此,当第一腿部41被位于第一腿部41紧靠后方的内引导壁15和钩21两者引导以径向向外移动时,第二腿部42被位于第二腿部42紧靠前方的钩21引导以径向向内移动。因此,在第一腿部41经由内入口13进入收容空间17时,第二腿部42也经由外入口14进入收容空间17。

接下来,如图15所示,以与第一线圈部段4a相同的方式放置第二线圈部段4b。也就是说,第二线圈部段4b的第一腿部41被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限定的空间a中,而第二线圈部段4b的第二腿部42被插入在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形成的空间b中。

然后,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个节距。因此,如图16所示,第二线圈部段4b的第一腿部41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一腿部41的紧靠后方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两者引导并经由内入口13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同时,第二线圈部段4b的第二腿部42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二腿部42紧靠前方的钩21引导并经由外入口14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此外,此时,第二线圈部段4b与第一线圈部段4a周向对齐,使得第二线圈部段4b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线圈部段4a部分地重叠。更具体地,第二线圈部段4b的前部位于第一线圈部段4a的前部下方,而第二线圈部段4b的后部位于第一线圈部段4a的后部上方。此外,在第一线圈部段4a和第二线圈部段4b中的每一个中,前部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曲柄部44的前方;后部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曲柄部44的后方。

此外,如图17所示,以与第一线圈部段4a及第二线圈部段4b相同的方式放置第三线圈部段4c。然后,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个节距。因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三线圈部段4c的第一腿部41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一腿部41的紧靠后方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两者引导并经由内入口13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同时,第三线圈部段4c的第二腿部42由位于旋转方向r上的第二腿部42紧靠前方的钩21引导并经由外入口14进入收容空间17,从而被收容在收容空间17中。此外,此时,第三线圈部段4c与第二线圈部段4b周向对齐,使得第三线圈部段4c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线圈部段4b部分地重叠。

此外,以与第一线圈部段4a至第三线圈部段4c相同的方式,将随后的每个线圈部段4(即,第四线圈部段4至第四十八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插入空间a和b中,然后经由内入口13和外入口14分别引导到收容空间17中,同时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旋转一个节距。

图20示出了其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插入空间a、b中的状态下的最后一个(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四十八个)线圈部段4x。在最后一个线圈部段4x处于图20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个节距,从而使得最后一个线圈部段4x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经由内入口13和外入口14被引导到收容空间17中。

其结果是,所有四十八个线圈部段4以环形形状周向对齐而形成一个对齐线圈2。

接下来,将参照图21对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制造对齐线圈2的方法进行描述。

首先,在步骤s1中,准备尺寸根据对齐线圈2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的筒状夹具10,并将其组装到钩形夹具20。然后,将筒状夹具10和钩形夹具20的组件安装到未示出的机器,以制造对齐线圈2。此外,机器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插入装置30和旋转机构。

在步骤s2中,如图10、图15、图17和图20所示,由插入装置30将一个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插入预定空间。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腿部41被插入由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和内引导壁15限定的空间a中,而第二腿部42被插入在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且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形成的空间b中。

在步骤s3中,如图11至图14、图16、图18和图19所示,钩形夹具20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一个节距。

在步骤s4中,对形成对齐线圈2的所有线圈部段4的腿部41、42是否被收容在筒状夹具10的收容空间17中进行判断。

如果步骤s4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对下一线圈部段4重复上述步骤s2、s3。

相反,如果步骤s4中的判断结果为“是”,即如果所有线圈部段4以环形形状对齐来形成对齐线圈2,则在步骤s5中,对齐线圈2由卡盘夹具(未示出)保持并从筒状夹具10的收容空间17中移出。

其结果是,可获得如图2所示的对齐线圈2。

此外,对齐线圈2然后与具有不同于对齐线圈2的直径的其它对齐线圈2组合,并组装到定子芯部3的槽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包括筒状夹具10和钩形夹具20。筒状夹具10具有:外筒部11,所述外筒部11构造成包围对齐线圈2的径向外周;内筒部12,所述内筒部12构造成被对齐线圈2的径向内周包围;以及收容空间17,所述收容空间17形成在外筒部11和内筒部12之间,以允许以周向对齐的方式收容所有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钩形夹具20布置在筒状夹具10的一个轴向侧上,并且可以相对于筒状夹具10在旋转方向r上旋转。钩形夹具20具有钩21,所述钩21以径向方式布置并以允许将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插入钩21之间的间隔隔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夹具10还具有内入口13、外入口14和内引导壁15。内入口13仅在内筒部12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内筒部12中。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通过内入口13与内筒部1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连通。内入口13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4,允许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穿过内入口13。外入口14仅在外筒部11的整个周向范围的一部分内设置在外筒部11中。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通过外入口14与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外入口14形成为对于每个线圈部段4,允许线圈部段4的第二腿部42穿过外入口14,而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穿过内入口13。内引导壁15从位于钩形夹具20的旋转方向r的前侧的内入口13的开口缘向径向内侧及旋转方向r后侧延伸。

根据对齐装置1的上述构造,通过将钩形夹具20维持为普通钩形夹具,并用不同的筒状夹具10代替筒状夹具10,可以形成不同直径的对齐线圈2,其中,每个筒状夹具10的尺寸根据对应的一个对齐线圈2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因此,可以使用包括对齐装置1的单个机器来形成给定电枢(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所有对齐线圈2。此外,还可以使用相同机器来形成具有与给定电枢不同的尺寸的另一电枢的所有对齐线圈2。其结果是,不必使用多台专用机器来制造用于不同尺寸电枢的对齐线圈2。因此,根据对齐装置1的上述构造,可以降低制造各种直径的对齐线圈2的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对齐装置1以低成本制造各种直径的对齐线圈2。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类似的构造。因此,下文仅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中,筒状夹具10具有内引导壁15,该内引导壁15从位于旋转方向r的前侧的内入口13的开口缘向径向内侧及旋转方向r后侧延伸(见图6至图9)。

相反,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中,如图22所示,筒状夹具10没有内引导壁15,但取而代之具有外引导壁18。外引导壁18从位于旋转方向r的前侧的外入口14的开口缘向径向外侧且旋转方向r后侧延伸。外引导壁18构造成在筒状夹具10与钩形夹具20之间的相对旋转期间,将每个线圈部段4的第二腿部42从外筒部11的径向外侧的空间引导到形成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的收容空间17。此外,外引导壁18与外筒部11一体形成。

接下来,将参照图21至图22对使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制造对齐线圈2的方法进行描述。

首先,在步骤s1中,准备尺寸根据对齐线圈2的外径和内径来设定的筒状夹具10,并将其组装到钩形夹具20。

在步骤s2中,由插入装置30将一个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分别插入预定空间。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腿部41被插入在内筒部12径向内侧且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之间形成的空间c中,而第二腿部42被插入由另一对周向相邻的钩21和外引导壁18限定的空间d中。

随后的步骤s3至s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步骤大致相同。因此,下文将不再重复步骤s3至s5的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实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类似的构造。因此,下文仅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中,筒状夹具10具有两个筒部,即外筒部11和内筒部12。此外,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17,以便在其中收容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和第二腿部42(见图6至图9)。

相反,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中,如图23所示,除了外筒部11和内筒部12之外,筒状夹具10还具有中筒部19。

中筒部19是筒状构件,该筒状构件径向地插设在外筒部11与内筒部12之间,以将收容空间17分割成内收容空间171和外收容空间172。内收容空间171形成在内筒部12与中筒部19之间,以在其中收容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外收容空间172形成在外筒部11与中筒部19之间,以在其中收容线圈部段4的第二腿部42。

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对齐装置1中,利用中筒部19,可以防止形成对齐线圈2的线圈部段4的腿部41、42由于线圈部段4的第一腿部41与第二腿部42之间的径向接触而损坏。

虽然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特定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改变和改进。

(1)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筒状夹具10的外入口14、内入口13、以及内引导壁15和外引导壁18中的一个即在下文中统称为“线圈部段插入结构”仅位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作为替代,筒状夹具10可以在周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分别具有多个线圈部段插入结构。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筒状夹具10构造成具有内引导壁15,但没有外引导壁18。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筒状夹具10构造成具有外引导壁18,但没有内引导壁15。作为替代,筒状夹具10可以构造成具有内引导壁15和外引导壁18两者。

(3)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齐装置1构造成使钩形夹具20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筒状夹具10旋转。作为替代,对齐装置1可构造成使筒状夹具10通过旋转机构相对于钩形夹具20旋转。

(4)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组装了对齐线圈2的电枢构造成旋转电机的定子。作为替代,电枢可以构造成旋转电机的转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