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8454发布日期:2020-11-03 23:5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出组件结构,具体为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电机输出组件结构是一种以电机为动力源的输出结构,现有电机在断电情况下其转子大部分仍然能够转动,在一些设备中,电机断电若转子转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箱,所述第一防护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轮箱,所述第一防护箱和齿轮箱之间设置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由输出电机、转轴、主动轮、从动轮、传动轴和扇叶组成,所述齿轮箱右侧的内壁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由限位板、支撑杆、铁盘、电磁铁、弹簧和弧形卡块组成,所述弧形卡块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传动轴相适配的齿牙结构;

所述第一防护箱右侧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由支撑框、螺纹管和第一滤网组成,所述第一防护箱远离齿轮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由通孔、防护板和第二滤网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出电机安装在第一防护箱左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一端与输出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贯穿齿轮箱并延伸至齿轮箱的内部且通过轴承与齿轮箱的内壁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动轮位于齿轮箱的内部且固定套设在转轴的外表面,所述传动轴的左端与主动轮的右端啮合,所述从动轮的外表面与传动轴的内壁固定套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从动轮的一端延伸至齿轮箱远离第一防护箱一侧的外部,所述从动轮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防护箱的内部且与扇叶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的外表面与齿轮箱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防护箱右侧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内壁通过轴承与从动轮的外表面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齿轮箱的内部,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与限位板的内壁穿插连接,所述铁盘固定安装在支撑杆远离传动轴的一端上,所述弧形卡块固定安装在支撑杆靠近传动轴的一端上,所述电磁铁安装在齿轮箱右侧的内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簧设置在支撑杆的外表面,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板和铁盘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孔开设在第一防护箱远离齿轮箱的一侧上,所述防护板的外表面与第一防护箱的内壁穿插连接,所述第二滤网设置在防护板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管固定连通在支撑框的一侧上,所述螺纹管的外表面与第一防护箱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滤网设置在支撑框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在通电情况下,电磁铁能够对铁盘进行吸附,从而使弧形卡块与传动轴分离,而断电时,弹簧的作用力能够使弧形卡块与传动轴接触并对传动轴进行卡紧,从而使传动轴在断电情况下无法转动,进而减少相应的安全隐患,通过设置第一防护箱能够对输出电机进行防护,从而减少输出电机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滤网能够减少灰尘由通孔进入第一防护箱内的情况,向上拉动防护板能够将第二滤网取出,能够便于对第二滤网进行清理,通过设置第一滤网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进入第一防护箱内部的情况,转动支撑框能够使螺纹管与第一防护箱分离,能够便于对第一滤网进行清理,从动轮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扇叶转动,从而能够加快第一防护箱内部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能够将第一防护箱内部的热量及时排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传动轴和弧形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防护箱;2、齿轮箱;3、输出电机;4、转轴;5、主动轮;6、从动轮;7、传动轴;8、扇叶;9、支撑板;10、限位板;11、支撑杆;12、铁盘;13、电磁铁;14、弹簧;15、弧形卡块;16、支撑框;17、螺纹管;18、第一滤网;19、通孔;20、防护板;21、第二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箱1,第一防护箱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齿轮箱2,第一防护箱1和齿轮箱2之间设置有驱动件,驱动件由输出电机3、转轴4、主动轮5、从动轮6、传动轴7和扇叶8组成,齿轮箱2右侧的内壁上设置有锁紧件,锁紧件由限位板10、支撑杆11、铁盘12、电磁铁13、弹簧14和弧形卡块15组成,弧形卡块15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传动轴7相适配的齿牙结构;

第一防护箱1右侧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由支撑框16、螺纹管17和第一滤网18组成,第一防护箱1远离齿轮箱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过滤件,第二过滤件由通孔19、防护板20和第二滤网21组成。

其中,输出电机3安装在第一防护箱1左侧的内壁上,转轴4的一端与输出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转轴4的另一端贯穿齿轮箱2并延伸至齿轮箱2的内部且通过轴承与齿轮箱2的内壁相连,输出电机3可适用的型号位y100l2-4型电机,通过设置第一防护箱1能够对输出电机3进行防护,从而减少输出电机3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的情况。

其中,主动轮5位于齿轮箱2的内部且固定套设在转轴4的外表面,传动轴7的左端与主动轮5的右端啮合,从动轮6的外表面与传动轴7的内壁固定套接,通过转轴4、主动轮5和传动轴7的相互配合能够将输出电机3的动力传递给从动轮6,从而使从动轮6能够对相关设备进行驱动。

其中,从动轮6的一端延伸至齿轮箱2远离第一防护箱1一侧的外部,从动轮6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防护箱1的内部且与扇叶8固定连接,从动轮6的外表面与齿轮箱2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从动轮6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扇叶8转动,从而能够加快第一防护箱1内部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能够将第一防护箱1内部的热量及时排出。

其中,第一防护箱1右侧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内壁通过轴承与从动轮6的外表面相连,通过设置支撑板9能够对从动轮6进行支撑,从而使从动轮6转动时更加平稳。

其中,限位板10固定安装在齿轮箱2的内部,支撑杆11的外表面与限位板10的内壁穿插连接,铁盘12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1远离传动轴7的一端上,弧形卡块15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1靠近传动轴7的一端上,电磁铁13安装在齿轮箱2右侧的内壁上,电磁铁13可适用的型号为xda-34/25型电磁铁,电磁铁13和输出电机3均外接有控制开关,两个控制开关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在通电情况下,电磁铁13能够对铁盘12进行吸附,从而使弧形卡块15与传动轴7分离。

其中,弹簧14设置在支撑杆11的外表面,弹簧1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板10和铁盘12固定连接,断电时弹簧14的作用力能够使弧形卡块15与传动轴7接触并对传动轴7进行卡紧,从而使传动轴7在断电情况下无法转动,进而减少相应的安全隐患。

其中,通孔19开设在第一防护箱1远离齿轮箱2的一侧上,防护板20的外表面与第一防护箱1的内壁穿插连接,第二滤网21设置在防护板20的中部,通过设置第二滤网21能够减少灰尘由通孔19进入第一防护箱1内的情况,向上拉动防护板20能够将第二滤网21取出,能够便于对第二滤网21进行清理。

其中,螺纹管17固定连通在支撑框16的一侧上,螺纹管17的外表面与第一防护箱1的内壁螺纹连接,第一滤网18设置在支撑框16的中部,通过设置第一滤网18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进入第一防护箱1内部的情况,转动支撑框16能够使螺纹管17与第一防护箱1分离,能够便于对第一滤网18进行清理。

工作时,首先将从动轮6位于齿轮箱2外部的一端与相关设备的输入轴相连,然后接通该种电机输出组件结构的外接电源并启动输出电机3和电磁铁13,此时电磁铁13能够对铁盘12进行吸附并使铁盘12通过支撑杆11带动弧形卡块15与传动轴7分离,通过输出电机3带动转轴4和主动轮5转动,通过主动轮5带动传动轴7和从动轮6转动,通过从动轮6能够对相关设备进行驱动,并且从动轮6能够带动扇叶8转动,通过扇叶8的转动能够加快第一防护箱1内部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能够将第一防护箱1内部的热量及时排出,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生断电,弹簧14的作用力能够使弧形卡块15与传动轴7接触并对传动轴7进行卡紧,从而使传动轴7在断电情况下无法转动,进而减少相应的安全隐患,通过设置第一防护箱1能够对输出电机3进行防护,从而减少输出电机3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滤网21能够减少灰尘由通孔19进入第一防护箱1内的情况,向上拉动防护板20能够将第二滤网21取出,能够便于对第二滤网21进行清理,通过设置第一滤网18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进入第一防护箱1内部的情况,转动支撑框16能够使螺纹管17与第一防护箱1分离,能够便于对第一滤网18进行清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