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8606发布日期:2021-03-19 11:1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跨越架线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



背景技术:

放线滑车是输变电线路的架设、放线施工中所必需的施工机具。在架设的导线中,根据每相导线的分裂数不同,可以采用具有不同个数的滑轮片组成的放线滑车来架设,例如根据组成放线滑车的滑轮片的多少,可以为单轮、三轮、五轮、七轮、九轮等多轮放线滑车。

申请号为cn201620717720.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跨越滑车,由滑轮、架体、联板、轴承及其组件、轴装置构成,其中架体上方安装一联板,架体下方安装有滑轮,滑轮内中心处安装一轴承及其组件,轴承及其组件内层安装一轴装置,每个滑轮上安装两块加强板,其加强板通过12个内六角穿心螺栓固定在滑轮上。虽然该装置能够增加放线滑车的整体强度,提高走板通过滑车时滑车的整体抗冲击强度,降低滑车的故障率,但是还是存在着滑轮间的间距调节不便,导致滑轮间摩擦力较大导致放线不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滑轮间的间距调节不便,导致滑轮间摩擦力较大导致放线不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其能够实现对滑轮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以及便于对滑车装置的运输组装的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包括连板,连板的下侧面上设有滑槽,滑槽的侧壁上沿左右方向相对设有连通连板外侧的限位滑槽,滑槽内设有可转动的且两端伸出连板的转动杆;滑槽内设有下端伸出滑槽的滑块,滑块上设有供转动杆螺纹穿过的螺纹孔,滑块的侧壁上设有伸出限位滑槽的限位块;连板下方相对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供滑块伸入的卡槽,支撑板间且位于中部处设有安装孔,支撑板间设有两端穿过对应安装孔设置的安装轴,安装轴上螺纹套设有与支撑板外侧相挤压的螺帽,支撑板间设有多个套于安装轴上且能够转动的滑轮。

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构造,使得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能够带动滑块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能够带动支撑板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使组装完成的滑车能够调节支撑板间的距离使滑轮间的松紧能够调节,便于其转动放线;其中,通过限位滑槽和限位块的设置,减少了转动杆所受的力,较佳地提高了滑车的强度。

作为优选,安装轴内设有一端开口的空腔,空腔的侧壁上沿空腔的延伸方向相对设有限位槽;安装轴上套设有位于相邻滑轮间的挡环,挡环的内圈上设有穿过限位槽伸入空腔内的挡块,空腔的开口处设有堵头,空腔内设有位于挡块两侧用于推动挡环移动的第一弹簧。

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构造,使得挡环能够对滑轮进行分隔,防止放线时导线的错位,其中,第一弹簧推动挡块带动挡环沿着安装轴移动,使得滑轮在安装轴上组装使挡环能够对滑轮进行缓冲,防止其碰撞损坏。

作为优选,支撑板间设有位于滑轮下方且可伸缩的加强杆,加强杆包括与对应支撑板相连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内设有供第二连杆伸入的伸缩腔,伸缩腔内设有用于拉动第二连杆缩回伸缩腔内的第二弹簧。

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构造,使得第二连杆伸入伸缩腔内移动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间的距离能够调节,从而实现加强杆的伸缩配合支撑板间距离的调节,便于运输,同时,加强杆能够增加滑车的强度。

作为优选,伸缩腔的侧壁上沿伸缩腔的延伸方向相对设有滑动槽,第二连杆伸入伸缩腔内的侧壁上设有伸出滑动槽的滑动柱,较佳地防止第二连杆脱离第一连杆使加强杆无法工作。

作为优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端部均设有安装板,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在对应的支撑板上,较佳地便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安装在对应的支撑板上。

作为优选,转动杆伸出连板外的端部设有转动套,较佳地便于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连板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支撑板和滑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安装轴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加强杆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00、连板;110、支撑板;111、安装轴;112、螺帽;113、挡环;120、加强杆;211、滑槽;212、限位滑槽;220、转动杆;221、转动套;310、滑块;311、螺纹孔;312、限位块;321、卡槽;322、安装孔;411、空腔;412、限位槽;421、挡块;422、第一弹簧;431、堵头;510、第一连杆;511、伸缩腔;512、滑动槽;520、第二连杆;521、滑动柱;530、第二弹簧;541、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其包括连板100,连板100的下侧面上设有滑槽211,滑槽211的侧壁上沿左右方向相对设有连通连板100外侧的限位滑槽212,滑槽211内设有可转动的且两端伸出连板100的转动杆220;滑槽211内设有下端伸出滑槽211的滑块310,滑块310上设有供转动杆220螺纹穿过的螺纹孔311,滑块310的侧壁上设有伸出限位滑槽212的限位块312;连板100下方相对设有支撑板110,支撑板110上设有供滑块310伸入的卡槽321,支撑板110间且位于中部处设有安装孔322,支撑板110间设有两端穿过对应安装孔322设置的安装轴111,安装轴111上螺纹套设有与支撑板110外侧相挤压的螺帽112,支撑板110间设有多个套于安装轴111上且能够转动的滑轮。

本实施例中,滑块310的下端部伸入对应的支撑板110上的卡槽321内并通过固定轴穿过滑块310使支撑板110安装连接在连板100上,其中,安装轴110贯穿滑轮(图中未视出)并通过螺帽112使安装轴111固定在支撑板110间,实现滑车的组装;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滑槽211、转动杆220、滑块310和螺纹孔311的设置,使得滑块310位于滑槽211内得到限制,同时转动杆220螺纹穿过螺纹孔311使得转动杆220转动能够带动滑块310在滑槽211内移动,本实施例中转动杆220与螺纹孔311相配合的螺纹呈对称反向设置,使得转动杆220转动能够带动滑块310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能够带动支撑板110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使组装完成的滑车能够调节支撑板110间的距离使滑轮间的松紧能够调节,便于其放线工作;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滑槽212和限位块312的设置,减少了转动杆220所受的力,较佳地提高了滑车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安装轴111内设有一端开口的空腔411,空腔411的侧壁上沿空腔411的延伸方向相对设有限位槽412;安装轴111上套设有位于相邻滑轮间的挡环113,挡环113的内圈上设有穿过限位槽412伸入空腔411内的挡块421,空腔411的开口处设有堵头431,空腔411内设有位于挡块421两侧用于推动挡环113移动的第一弹簧422。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挡环113的设置,使得挡环113能够对滑轮进行分隔,使得在放线操作过程中,有效地防止导线的错位缠绕,其中,挡环113的直径大于滑轮的直径;通过本实施例中的空腔411、限位槽412、挡块421、第一弹簧422和堵头431的设置,使得挡块421穿过限位槽412伸入空腔411内,使得第一弹簧422推动挡块421带动挡环113沿着安装轴111移动,使得滑轮在安装轴111上组装使挡环113能够对滑轮进行缓冲,防止其碰撞损坏。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10间设有位于滑轮下方且可伸缩的加强杆120,加强杆120包括与对应支撑板110相连的第一连杆510和第二连杆520,第一连杆510内设有供第二连杆520伸入的伸缩腔511,伸缩腔511内设有用于拉动第二连杆520缩回伸缩腔511内的第二弹簧530。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杆120的设置,使得加强杆120连接支撑板110使滑车的强度得到了增加;其中,通过第一连杆510、第二连杆520和伸缩腔511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杆520伸入伸缩腔511内移动使第一连杆510和第二连杆520间的距离能够调节,从而实现加强杆120的伸缩配合支撑板110间距离的调节;其中,通过第二弹簧530的设置,使得第二弹簧530始终拉动第二连杆520缩回伸缩腔511内,减小加强杆120的长度,便于加强杆120的运输。

本实施例中,伸缩腔511的侧壁上沿伸缩腔511的延伸方向相对设有滑动槽512,第二连杆520伸入伸缩腔511内的侧壁上设有伸出滑动槽512的滑动柱521。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滑动槽512和滑动柱521的设置,使得滑动柱521在滑动槽512内滑动使滑动柱521得到限制,较佳地防止第二连杆520脱离第一连杆510使加强杆120无法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10和第二连杆520的端部均设有安装板541,安装板541通过螺栓连接在对应的支撑板110上,较佳地便于第一连杆510和第二连杆520安装在对应的支撑板110上。

本实施例中,转动杆220伸出连板100外的端部设有转动套221,较佳地便于操作人员转动转动杆220。

本实施例的用于大跨越的滑车装置在具体使用时,通过将滑块310伸入卡槽321内通过固定轴穿过滑块310使支撑板110安装在连板100上,接着依次将第一弹簧422、滑轮和挡环113放入空腔411内、套设在安装轴111上,并将安装轴111的两端通过螺帽112固定在支撑板110间,完成对滑车的组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转动转动杆220调节支撑板110间的距离,接着转动螺帽112沿安装轴111贴合支撑板110使安装轴111得到再次固定。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