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模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23877阅读:来源:国知局
优选为故障穿越模块,故障穿越模块的侧面还设置有驱动电路板7。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为镜像对称设置、背靠背、垂直放置,使得空间利用率极高,且节省了左右绝缘距离所需空间,占用系统的空间减少30%以上。
[0068]直流汇流铜排4(busbar),分别与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连接。直流汇流铜排4包括分别与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各自的直流正极和直流负极连接的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设置于矩形框架I的正面,即,该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将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各自的直流正极(DC+)和直流负极(DC-)分别引到矩形框架I的正面。其中直流汇流铜排4优选为叠层铜排。
[0069]交流汇流铜排5包括与第一模块2连接的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与第二模块3连接的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分别设置于矩形框架I的正面,其中,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位于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之间,即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分别位于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的两侧。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将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各自的交流输出端子分别引到矩形框架I的正面。在一具体实施例,交流汇流铜排5包括彼此连接的竖直铜排53和水平铜排54,竖直铜排53将第一模块2或第二模块3的交流输出引至矩形框架I的顶面。水平铜排54与竖直铜排53相连接并从矩形框架I的顶面水平延伸至矩形框架I的正面,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分别位于水平铜排53的末端。这样,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的高压触点由顶部的直流汇流铜排4和两边的交流汇流铜排5引到矩形框架I的正面顶部,由此该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所有的对外接线点都移到功率模块的正面,使得功率模块容易正面安装、维护,第一模块2与第二模块3的正、负极汇在一起,对外只需要接一次线,且交、直流出线集中在正面顶部,节约系统内走线空间,容易理线。此外,前封板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低压电源线走线的矩形开口,则第一模块2和第二模块3的高压与低压线缆上下分开,可有效避免相互干扰。
[0070]本实施例中,该功率模块还可包括辅助电容6以增加功率模块的容量,该辅助电容6可设置2-4个。其中,辅助电容6安装在矩形框架I的底板11上,并设置在第一模块2与第二模块3之间。辅助电容6的顶部触点固定至直流汇流铜排4。
[0071]参见图3及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矩形框架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I包括两侧板12、底板11、前封板13和后封板14。两侧板12优选为镂空的矩形框,镂空结构方便内部器件散热,可以缩短投入运行的时间间隔。前封板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低压电源线走线的矩形开口 131。两侧板12、底板11、前封板13和后封板14共同围合成矩形容置空间,两侧板12、底板11、前封板13和后封板14上分别设有安装孔。其中,前封板13的顶端设置有绝缘板17,直流汇流铜排4的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分别固定在绝缘板17上,交流汇流铜排5的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均固定在绝缘板17上并分别位于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的两侧。
[0072]在一具体实施例,矩形框架I还可包括电容固定板15。电容固定板15安装在底板11上,辅助电容6的底部固定于该电容固定板15上。另外,矩形框架I上还可设置有前置把手16,前置把手16优选对称设置在前封板13的两侧,且前置把手16的伸出长度大于直流正极接线端子41、直流负极接线端子42、第一交流接线端子51和第二交流接线端子52的伸出长度。这样可以将功率单元都固定到矩形框架I上,所有易损部件都包在矩形框架I内,在功率模块的安装、运输、维护时,矩形框架I对内部器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前置把手16向前伸出长度大于所有接线端子触点的伸出长度,当功率模块正面跌落或受到磕碰时,各触点受到前置把手16的保护不易损伤。在单独包装运输时,矩形框架I结构形状规则,可以大大节约包装材料及运输费用。
[0073]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矩形框架; 第一模块,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内,所述第一模块包括至少一功率器件; 第二模块,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内,并与所述第一模块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模块包括至少一功率器件; 直流汇流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连接,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各自的直流正极和直流负极连接的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所述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的正面;以及 交流汇流铜排,包括与所述第一模块连接的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与所述第二模块连接的第二交流接线端子,所述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交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的正面,其中,所述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交流接线端子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背向相对垂直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的底板上,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均为故障穿越模块,所述故障穿越模块的侧面还设置有驱动电路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汇流铜排还包括竖直铜排和水平铜排,所述第一模块或所述第二模块的交流输出分别通过所述竖直铜排引至所述矩形框架的顶面,所述水平铜排与所述竖直铜排连接,所述水平铜排沿所述矩形框架的顶面水平延伸至所述矩形框架的正面,所述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交流接线端子分别位于所述水平铜排的末端。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电容,所述辅助电容安装在所述矩形框架的底板上,并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之间,所述辅助电容的顶部触点固定至所述直流汇流铜排。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汇流铜排为叠层铜排。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包括两侧板、底板、前封板和后封板,所述两侧板、底板、前封板和所述后封板共同围合成矩形容置空间,所述两侧板、底板、前封板和后封板上分别设有安装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还包括电容固定板,所述电容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底板上。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为镂空的矩形框,所述前封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低压电源线走线的矩形开口。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为金属框架,所述前封板的顶端设置有绝缘板,所述直流正极接线端子、所述直流负极接线端子、所述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交流接线端子分别固定在所述绝缘板上。10.如权利要求1、2、3、5、6、7或9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架上还设置有前置把手,所述前置把手对称设置在所述前封板的两侧,且所述前置把手的伸出长度大于所述直流正极接线端子、所述直流负极接线端子、所述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交流接线端子的伸出长度。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块的功率器件和所述第二 模块的功率器件均为IGBT模块。
【专利摘要】一种功率模块,包括:矩形框架;安装在该矩形框架内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该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分别包括至少一功率器件,第二模块与该第一模块呈镜像对称设置;直流汇流铜排,包括分别与该第一模块和该第二模块各自的直流正极和直流负极连接的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该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设置于该矩形框架的正面;以及交流汇流铜排,包括与该第一模块连接的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与该第二模块连接的第二交流接线端子,该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该第二交流接线端子分别设置于该矩形框架的正面,其中,该直流正极接线端子和直流负极接线端子位于该第一交流接线端子和该第二交流接线端子之间。
【IPC分类】H05K7/18, H02M1/00
【公开号】CN205336091
【申请号】CN201620082565
【发明人】王政, 吕飞, 刘健
【申请人】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