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提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52933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工件提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电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双线传输机制的工件提升机。一种工件提升机,其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第一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二和稳压管;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光耦、第二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一。本实用新型的工件提升机,结构简单、成本低、精度高,解决了现有的4-20mA隔离电路精度不高、电路复杂、稳定性差、成本较高,不能满足提升机的信号传输精度要求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工件提升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工件提升机中的转线隔离电路部分。

【背景技术】
[0002]工件提升机除包括机械夹持与动力机构外,还包括控制相关机械件的电路部分。工业上普遍需要测量各类非电物理量,例如温度、压力、速度、角度等,都需要转换成模拟量电信号才能传输到几百米外的提升机上,工业上采用最广泛的模拟量是电流信号,采用电流信号的原因是不容易受干扰,并且电流源内阻无穷大,导线电阻串联在回路中不影响精度,在普通双绞线上可以传输数百米。在工业应用中,测量点一般在现场,而提升机的控制电路多是在控制室或控制柜上。两者之间距离可能数十至数百米。按一百米距离计算,省去2根导线意味着成本降低近百元,因此在应用中两线制电路必然是首选。但市场上现有的两线制4_20mA输出电路精度不高、电路复杂、稳定性差、未隔离的系统在传输信号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和误操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提升机的信号参考点之间存在电势差,因而形成“接地环路”造成信号传输过程中失真,因此不能满足提升机的高精度运行要求,无法提高提升机的整体质量,难以有效保障整个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系统经过隔离、精度较高的工件提升机。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工件提升机,其信号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
[0006]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第一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二和稳压管,变送器初级绕组一端与三极管二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稳压管正极连接,稳压管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二基极连接,变送器次级绕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变送器初级绕组与三极管二发射极连接的一端、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互为同名端;
[0007]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光耦、第二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一;光耦的二极管正极与PWM输入端连接,光耦的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一基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发射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稳压管正极连接;供电端正极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负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发射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负电源端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变送器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之间连接二极管二,电压输出端与地之间连接电容一;变送器次级绕组与二极管二正极连接,二极管二负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正极通过二极管一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正极连接二极管一正极;供电端负极通过电阻一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通过电阻二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一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二。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原理:
[0010]由第一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二、稳压管以及变送器组成振荡电路,产生3.3V的电压,PWM输入信号经光耦隔离,经电阻二、电容二积分,使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驱动三极管一产生与PWM积分电压相对应的电流。
[0011]采用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2]1、本电路结构简单,仅有5只引出端,24VDC供电端、隔离后的电源信号地、电压输出端、PWM信号输入端。
[0013]2、24VDC供电端同时也是4—20mA电路输出端,节约了从测量点到控制室的两条导线,使成本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件提升机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件提升机,其信号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
[0016]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Tl、第一运算放大器U1A、三极管二 Q2和稳压管Zl,变送器Tl初级绕组一端与三极管二 Q2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稳压管Zl正极连接,稳压管Zl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lA的同相输入端3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lA的输出端I与三极管二 Q2基极连接,变送器Tl次级绕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V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变送器Tl初级绕组与三极管二 Q2发射极连接的一端、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V连接的一端互为同名端;
[0017]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光耦、第二运算放大器U1B、三极管一 Ql ;光耦的二极管正极与PWM输入端IN连接,光耦的二极管负极接地GND,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同相输入端5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输出端7与三极管一 Ql基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发射极与三极管一 Ql发射极、稳压管Zl正极连接;供电端DC正极与三极管一 Ql集电极、三极管二 Q2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UlB正电源端8连接,供电端DC负极与三极管一 Ql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 Ql发射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反向输入端6、负电源端4连接。所述变送器Tl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V之间连接二极管二 D2,电压输出端V与地GND之间连接电容一 Cl ;变送器Tl次级绕组与二极管二 D2正极连接,二极管二 D2负极与电压输出端V连接;所述供电端DC正极通过二极管一 Dl与三极管一 Ql集电极、三极管二 Q2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UlB正电源端8连接,供电端DC正极连接二极管一 Dl正极;供电端DC负极通过电阻一 Rl与三极管一 Ql发射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通过电阻二R2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同相输入端5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lB同相输入端5与三极管一 Ql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二 C2。
[0018]本实用新型的工件提升机,其中,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第二运算放大器UlB选用TLC2252、电压基准选用LM385-2.5,供电端DC采用24V电源供电,电压输出端V输出3.3V电压。
[001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权利要求】
1.工件提升机,其特征在于:其信号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 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第一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二和稳压管,变送器初级绕组一端与三极管二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稳压管正极连接,稳压管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二基极连接,变送器次级绕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变送器初级绕组与三极管二发射极连接的一端、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互为同名端;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光耦、第二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一;光耦的二极管正极与PWM输入端连接,光耦的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一基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发射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稳压管正极连接;供电端正极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负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发射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负电源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送器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之间连接二极管二,电压输出端与地之间连接电容一;变送器次级绕组与二极管二正极连接,二极管二负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正极通过二极管一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正极连接二极管一正极;供电端负极通过电阻一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通过电阻二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一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二。
【文档编号】H03K19/14GK204258779SQ20142078946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5日
【发明者】刘侃 申请人:重庆欧帆门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