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5243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盘。



背景技术:

铁道车辆中搭载有车辆行驶所需的制动器、门开闭装置、空调设备等各种电气设备。控制它们的继电器盘对来自各种电气设备的输入电信号进行处理,基于处理结果对各种电气设备输出指令电信号。

目前,现有的动车继电器盘采用的是主板加子板的结构,主扳和子扳均用线路板布线,子板上布置继电器、二极管等电气元件,子板和主板间使用连接器连接,子板采用压板结构将各子板统一压紧在控制继电器盘框体上。这种结构易发生变形,子板易松动,从而导致电气系统故障。

因此,如何提高继电器盘的子板的机械强度,降低继电器盘的故障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继电器盘因子板易变形、松动而导致电气系统故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盘,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母板和至少一个子板,所述子板包括:子板卡、至少一个继电器、子板支架和第二连接器,所述子板支架设置在所述子板卡板面上,用于支撑所述子板卡;所述母板上设置有子板安装架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所述子板安装在所述子板安装架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母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输入和输出。

优选地,所述子板支架与所述子板卡板面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螺孔,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子板支架固定在所述子板卡上。

优选地,所述子板支架为包括对角线的四角形框架。

优选地,在所述子板支架的四角和所述对角线的交点处以及所述子板卡板面上与所述子板支架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螺孔。

优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子板的子板卡板面相互平行。

优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子板的子板卡板面上的电器元件同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子板的外侧设置有指示灯。

优选地,所述子板安装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子板通过所述卡槽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子板安装架内。

优选地,所述子板安装架的外侧设置有退板把手。

优选地,所述子板安装架顶部和所述箱体底部分别设置有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盘,通过将集成有继电器的每个子板采用抽取式安装,并在每个子板卡上设置子板支架用于固定子板卡,提高了子板的机械强度,不仅利于子板的安装拆卸,而且避免了子板发生变形而导致的电气系统故障,提高了继电器盘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继电器盘的一个侧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继电器盘的一个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继电器盘的母板的一个侧视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继电器盘的一个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

1-箱体,11-移动手抠,12-扎线固定杆,2-母板,21子板安装架,211-退板把手,22-第一连接器,201-第一母座,202-第二母座,3-子板,31-子板卡,32-电气元件,33-子板支架,4-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盘,可适用于对动车的各种电气设备进行控制,如图1和2所示,包括:箱体1和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的母板2和至少一个子板3,该子板3包括:子板卡31、至少一个继电器、子板支架33和第二连接器,所述子板支架33设置在所述子板卡31板面上,用于支撑所述子板卡3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子板卡31可以是一块PCB板,继电器和其他电气元件32可以集成在PCB板上,通过在该子板卡31上设置子板支架33来增强子板卡31的机械强度,使子板卡31不易发生变形,从而避免了因子板3发生变形带来的电气故障;母板2上设置有子板安装架21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器22,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22通过第一母座201安装在母板2上,可以用于与外界进行输入和输出,第二连接器通过第二母座202将子板3和母板2连接,具体地,所述子板安装架21上可以设置卡槽,所述子板3通过所述卡槽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子板安装架21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和第二母座202与所述母板2连接,所述子板3的外侧可以设置指示灯,比如该指示灯可以是工作指示灯,在某一子板3的继电器没有供电时,该工作指示灯是灭的,继电器正常工作时,该工作指示灯正常亮起;也可以是故障指示灯,在某一子板3的继电器发生故障时,故障指示灯亮起,工作人员可以直观观测到故障的子板3,并及时进行更换子板3,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所述子板安装架21的外侧还可以设置退板把手211,在需要更换子板3时,可以首先通过该退板把手211将子板3与第二连接器脱离,然后再抽出子板3,如此减小了退板阻力,从而降低因退板阻力给子板3带来的损害,延长了子板3使用寿命,另外,对于子板3的插拔,还可以采用防插错功能,避免插错造成相关事故。

另外,在子板3的面板与箱体1结合处可以采用接触弹片,使箱体1与子板卡31更好的接触,增强了电磁屏蔽性能,箱体1表面还可以做阳极氧化处理,以增强继电器盘在潮湿空气中的抗氧化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子板支架33与所述子板卡31板面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螺孔,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子板支架33固定在所述子板卡31上。具体地,如图1所示,比如所述子板支架33可以为包括对角线的四角形框架,在所述子板支架33的四角和所述对角线的交点处分别设置一个螺孔,并且在所述子板卡31板面上的对应位置分别设置同样地螺孔,然后,将子板支架33与子板卡31对应的螺孔重叠,通过螺钉将子板支架33与子板卡31固定在一起,该方案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有利于继电器盘的大范围适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他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子板支架33与子板卡31的固定效果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相邻两个所述子板3的子板卡31板面相互平行,每相邻两个所述子板3的子板卡31板面上的电器元件同向设置。如图4所示,各个子板3平行设置可以节约箱体1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继电器盘的体积;由于箱体1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子板卡31板面上的电器元件散热只能靠空气的对流,通过将相邻子板3的电器元件同向设置,即一块子板3的器件面对着下一块板子的非器件面,如此,在子板3插入箱体1后会形成一个个单独的上下通气风道,每个子板3可以形成单独的散热空间,有利于把热量导出,同时避免了两个或多个子板3局部热量相互传导干扰的情况,进一步增强继电器盘的散热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所述子板安装架21顶部和所述箱体1底部分别设置有散热孔4,有利于空气从箱体1底部进入并从子板安装架21顶部流出,从而达到带走子板3中电气元件32热量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了继电器盘的散热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在箱体1的侧面上方还可以设置移动手抠11,方面继电器盘的搬移,在第一连接器22对应的箱体1位置上可以设置扎线固定杆12,第一连接器22的出线可固定在该扎线固定杆12上,不仅可以避免接线混乱,而且防止第一连接器22内部连线松动,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器22与动车上的电气柜相连,电能通过第一连接器22输入至继电器盘,在继电器盘内部通过各种功能切换,再通过第一连接器22把控制信号输送至电气柜,实现整车的逻辑控制功能。比如,一信号输入后会给目标子板3中的目标继电器供电,此目标继电器所属的触点跟据逻辑关系闭合或断开,那么此触点回路中的信号就会跟据该逻辑关系断开或接通被控制的接触器,以此达到目标逻辑控制。此处仅以一个继电器为例,自然地,本实施例中的子板3也可以包括多个继电器,比如多个继电器串联,可以实现连环控制,若有一路出现不良开路,此串联电路就不通电进而起保护作用。子板3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需求进行型号设计,以实现复杂的整车信号控制功能。同一个继电器盘根据控制需求,可以同时安装多个同一种型号的子板3,提高了继电器盘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集成有继电器的每个子板3采用抽取式安装,并在每个子板卡31上设置子板支架33用于固定子板卡31,提高了子板3的机械强度,不仅利于子板3的安装拆卸,而且避免了子板3发生变形而导致的电气系统故障,提高了继电器盘的工作性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