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3066阅读:3347来源:国知局
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感应炉隔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



背景技术:

磁轭是指本身不产生磁场(磁力线)、在磁路中只起磁力线传输作用的软磁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磁轭普遍采用硅钢片垒叠制成。中频感应炉的感应线圈外放置磁轭的目的是减少磁漏,防止炉体发热,提高效率,同时磁轭还能起支撑固定感应线圈的作用,使炉体具有高强度、低噪音的优点。传统的磁轭都是直接由硅钢片和钢板焊接而成,硅钢片用于导磁,而钢板则是将硅钢片限位成型,磁轭产生的热量由硅钢片与钢板共同产生,硅钢片导磁时产生的热量只占总热量的一小部分,其余均为磁力线穿过钢板而产生,水冷管道通过四个或更多的汇流铜母排焊接到磁轭的钢板上,对钢板进行散热。

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4320870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感应电炉磁轭。这种感应电炉磁轭包括层叠的硅钢片组、背板、两个对称固定于背板两侧的中空侧板和多个分别与两个侧板固定连接的固定板,硅钢片组设置在侧板之间,其优点在于将冷却功能和支撑功能整合为一体,增加磁轭背面上下水路,减少软管接头,从而减少了漏水点,实现过水面积、通水截面最大化,低进出水口的压差,从而强化冷却效果,并使磁轭散热更加均衡。

上述专利中的磁轭采用水冷的冷却方式来降温,而磁轭都是紧靠着感应线圈的,一旦冷却介质发生泄漏,中频感应炉就会发出故障报警,需要停工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包括由多个导磁片沿感应线圈侧面的切向垒叠而成的导磁主体,所述导磁主体两侧设有固定侧板,所述固定侧板通过固定件夹紧其中间的所述导磁主体,所述导磁主体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贴合感应线圈侧面的第一导磁面,所述第一导磁面沿着感应线圈周向的两端设置有导角,所述导角处形成迎合磁力线的第二导磁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磁轭安装在感应线圈侧面时,凹陷的第一导磁面贴合于感应线圈以增大其导磁面积,第二导磁面迎合磁轭侧边的磁力线,导入一部分原本作用在固定侧板上的磁力线,提高导磁主体的导磁效率,降低作用于固定侧板的磁力线数量,从而降低固定侧板的发热量,使得自然风冷就可满足磁轭的散热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导角由所述导磁片沿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方向偏移而成,而所述导磁主体远离所述感应线圈的侧边凸出形成斜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垒叠方式可使用多个长条状的导磁片来制作磁轭,而无需较多的短导磁片来制作,降低制作难度,斜角的设置使磁轭无需切割就可形成第二导磁面,同时,斜角也能增大导磁主体的散热面积,提高其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主体中间部位设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垒叠在所述导磁片之间,所述散热片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导磁主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片可以吸收导磁主体因导磁而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延伸出导磁主体的部分将热量传导至空气中。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导磁面的一端相对折弯,且弯折部分与所述散热片延伸出所述导磁主体部分形成与外界连通的散热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腔有利于集中导磁片产生的热量,为下一步处理集中的热量作准备,同时折弯的固定侧板也能起到防尘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侧板沿垂直于所述导磁片垒叠方向的两端朝向所述导磁片延伸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避免大部分灰尘或杂物进入散热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磁主体及所述散热片之间留有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缝隙便于员工对磁轭进行观察检修,也能使气管将散热腔内集中的热量通过缝隙吹走,增强磁轭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侧板的弯折部位设有多个朝外的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连通所述散热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接口可接通气管,从而将散热腔内的热量吹走。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侧板的侧边开设有散热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磁主体可将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缝直接传递到空气当中,增加其散热渠道。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侧板由隔磁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隔磁材料制成的固定侧板不会因为通过未进入导磁主体的磁力线而发出大量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导磁主体与所述固定侧板上沿所述导磁片的垒叠方向穿设有固定桩,所述固定桩的两端设有固定卡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根固定桩可同时对固定侧板及导磁片起固定作用,与压接的方式相比能使用更少的固定桩而达到更好地固定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在磁轭靠近感应线圈的侧面上设置凹陷的第一导磁面,又于第一导磁面旁设置迎合磁力线的第二导磁面,当磁轭安装在感应线圈的外缘时,凹陷的第一导磁面贴合于感应线圈以增大其导磁面积,导磁主体导角处的第二导磁面迎合磁轭侧边的磁力线,导入一部分原本作用在固定侧板上磁力线,提高导磁主体的导磁效率,降低作用于固定侧板的磁力线数量,从而降低固定侧板的发热量,使得自然风冷就可满足磁轭的散热要求;

2、通过在导磁主体内设置散热片,散热片可以吸收导磁主体因导磁而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延伸出导磁主体的部分将热量传导至空气中,散热片与弯折的固定侧板形成散热腔,固定侧板上的管道接口可往散热腔内通入风冷气体,风冷气体将散热腔内集中的热量通过缝隙吹走,增强磁轭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轭与感应线圈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磁轭长度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感应线圈;2、导磁主体;3、导磁片;4、固定侧板;5、双头螺栓;6、固定卡子;7、管道接口;8、导角;9、第一导磁面;10、第二导磁面;11、斜角;12、散热片;13、挡板;14、散热腔;15、散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用于感应炉的无水磁轭,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长条状的导磁片3,导磁片3为软磁材料制成,如硅钢片。导磁片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感应线圈1的轴向,多个导磁片3沿感应线圈1侧面的切向垒叠成矩形体的导磁主体2。导磁主体2沿导磁片3垒叠方向的两端垒叠有固定侧板4,固定侧板4由隔磁材料制成,由隔磁材料制成的固定侧板4不会因为通过未进入导磁主体2的磁力线而发出大量的热量。如图2与图3所示,固定侧板4中间开设有沿导磁片3的垒叠方向贯穿导磁主体2的固定孔,固定孔内穿设有固定桩,固定桩可为双头螺栓5,双头螺栓5的两端螺接有螺母状的固定卡子6,固定卡子6通过绝缘垫将固定侧板4抵接在双头螺栓5上,从而实现磁轭自身的固定。

导磁主体2靠近感应线圈1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磁面9,第一导磁面9贴合于感应线圈1,以增加导磁主体2的导磁面积,使其能导纳更多的磁力线。导磁主体2可通过数控机床的切割或使用不同尺寸的组合导磁片3来形成第一导磁面9。导磁主体2沿其垒叠方向的两端的导磁片3沿远离感应线圈1的方向偏移,再对导磁片3靠近原侧边并凹陷的边角进行打磨或弯折让其倾斜的表面变得平整,使导磁主体2于第一导磁面9两侧的侧边形成导角8,导角8处形成迎合导磁主体2周围磁力线的第二导磁面10,而在导磁主体2远离感应线圈1的背面凸出形成斜角11。第二导磁面10迎合磁轭侧边的磁力线以导入一部分原本作用在固定侧板4上的磁力线,提高导磁主体2的导磁效率,磁轭的导磁效率提高后其发出的热量也会相应减小。导磁片3偏移的设置方式使导磁主体2无需切割就可形成第二导磁面10,减少导磁主体2的制作步骤及其产生的废料,同时,斜角11也能增大导磁主体2的散热面积,提高其散热效率。

导磁主体2中间部位的导磁片3间垒叠有散热片12,散热片12延伸出导磁主体2远离感应线圈1的侧面,散热片12可为铝片。散热片12可以吸收导磁主体2因导磁而产生的热量并通过延伸出导磁主体2的部分将热量传导至空气中。

两块固定侧板4远离第一导磁面9的一端相对折弯,弯折的固定侧板4之间留有间距以露出导磁主体2,使导磁主体2能将热量直接散发到空气当中,固定侧板4的弯折部分与散热片12延伸出导磁主体2的部分形成散热腔14,固定侧板4与散热片12之间留有缝隙。固定侧板4于散热腔14的两端朝向导磁片3延伸有挡板13,挡板13与导磁主体2及散热片12之间均留有缝隙。散热腔14的形成有利于集中热量,为下一步处理集中的热量作准备,同时折弯的固定侧板4也能起到防尘的作用,挡板13可避免大部分灰尘或杂物进入散热腔14中,而缝隙便于员工对磁轭进行观察检修。

固定侧板4的弯折部位设有朝外的螺母状管道接口7,管道接口7连通散热腔14。管道接口7内壁设有内螺纹,可螺接气管,通过吹气将散热腔14内集中的热量经过缝隙吹走,增强磁轭的散热效果。固定侧板4的侧边开设有等间距分布的散热缝15,导磁主体2可将其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缝15直接传递到空气当中,增加磁轭的散热渠道。

安装时,使用固定装置抵接磁轭主体远离感应线圈1的侧面,使其第一导磁面9贴合于感应线圈1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