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6952发布日期:2018-07-07 13:2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属于电缆领域。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多架设在空中或装在地下、水底,用于电讯或电力输送。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720066942.9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其结构包括电缆插接头、外耐磨层、一号电缆、二号电缆、三号电缆、四号电缆、五号电缆,所述电缆插接头与一号电缆、二号电缆、三号电缆、四号电缆、五号电缆固定连接,所述外耐磨层设于一号电缆、二号电缆、三号电缆、四号电缆、五号电缆表面,所述一号电缆设于二号电缆左侧,所述二号电缆设于三号电缆左侧,所述三号电缆设于四号电缆左侧,所述四号电缆设于五号电缆左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通过设有外耐磨层并排连接5根电缆,实现了该发热电缆方便移动有一定支撑强度且发热量大。

但现有技术存在当移动电缆设备中一根电缆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后,整个设备就不能使用,无法根据损坏位置进行更换,导致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当移动电缆设备中一根电缆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后,整个设备就不能使用,无法根据损坏位置进行更换,导致造成浪费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其结构包括电缆外壳、电缆连接插头、电缆柱、扣合机构、连接板、电缆连接口、连接板、护套、外导体、绝缘柱、内导体,所述电缆外壳呈矩形状结构,所述电缆连接插头设于电缆外壳左侧,所述电缆连接插头与电缆外壳通过电方式相连接,所述电缆柱呈圆柱形结构且其外表面设有扁圆形凹槽,所述电缆柱设于电缆外壳右侧表面,所述电缆柱与电缆外壳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扣合机构设于电缆柱凹槽内侧,所述扣合机构与电缆柱通过机关枢纽相连接,所述连接板设于电缆外壳右侧下表面,所述连接板与电缆外壳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连接板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电缆连接口设于连接板凹槽内侧且其直径与电缆柱直径相同,所述连接板设于电缆连接口上表面,所述连接板与电缆连接口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护套设于连接板下表面凹槽内侧且位于电缆连接口下端,所述护套与连接板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外导体设于护套内部,所述外导体与护套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绝缘柱设于外导体内部,所述绝缘柱与外导体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内导体设于绝缘柱内部,所述内导体与绝缘柱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扣合机构由凹槽壁、启动块、活动杆、锥形块、支撑杆、滑动板、固定块、滑动杆筒、伸缩杆、轴杆、扣合杆组成,所述凹槽比右下侧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启动块设于凹槽壁开口处,所述活动杆与启动块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活动杆设于凹槽壁开口处且一端伸入凹槽壁内侧,所述锥形块设于活动杆左侧表面且位于凹槽壁内部,所述锥形块与活动杆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支撑杆设于活动杆下表面且位于凹槽壁内部,所述支撑杆与活动杆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滑动板设于支撑杆下端且位于凹槽壁内下壁,所述滑动板与支撑杆通过滑动轨道相连接,所述固定块设于凹槽壁内下壁左侧,所述滑动杆筒设于固定块上表面左侧,所述滑动杆筒与固定块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伸缩杆一端伸入滑动杆筒内部且另一端与轴杆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轴杆左侧与滑动杆筒通过滑动轨道相连接,所述扣合杆呈水平状设于轴杆上端,所述扣合杆与轴杆通过电焊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呈扁圆柱体结构,其直径与电缆连接口直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外表面设有三角形扣合块。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柱周围开设的凹槽其直径与电缆连接口直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扣合杆上端设有三角形块,所述三角形块与连接板外表面设有的三角形扣合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内部设有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块呈三角块,且其表面设有两根矩形支撑柱。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的有益效果:通过设有扣合机构,当某根电缆柱遭到损坏后可直接更换,在将电缆头部核心扣合,与更换后的电缆柱连接通电,有效的提高了可移动发热电缆的有益性以及降低因电缆柱损坏而造的浪费,加强电缆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扣合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电缆外壳-1、电缆连接插头-2、电缆柱-3、扣合机构-4、连接板-5、电缆连接口-6、连接板-7、护套-8、外导体-9、绝缘柱-10、内导体-11、凹槽壁-401、启动块-402、活动杆-403、锥形块-404、支撑杆-405、滑动板-406、固定块-407、滑动杆筒-408、伸缩杆-409、轴杆-410、扣合杆-4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可移动发热电缆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电缆外壳1、电缆连接插头2、电缆柱3、扣合机构4、连接板5、电缆连接口6、连接板7、护套8、外导体9、绝缘柱10、内导体11,所述电缆外壳1呈矩形状结构,所述电缆连接插头2设于电缆外壳1左侧,所述电缆连接插头2与电缆外壳1通过电方式相连接,所述电缆柱3呈圆柱形结构且其外表面设有扁圆形凹槽,所述电缆柱3设于电缆外壳1右侧表面,所述电缆柱3与电缆外壳1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扣合机构4设于电缆柱3凹槽内侧,所述扣合机构4与电缆柱3通过机关枢纽相连接,所述连接板5设于电缆外壳1右侧下表面,所述连接板5与电缆外壳1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连接板5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电缆连接口6设于连接板5凹槽内侧且其直径与电缆柱3直径相同,所述连接板7设于电缆连接口6上表面,所述连接板7与电缆连接口6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护套8设于连接板5下表面凹槽内侧且位于电缆连接口6下端,所述护套8与连接板5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外导体9设于护套8内部,所述外导体9与护套8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绝缘柱10设于外导体9内部,所述绝缘柱10与外导体9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内导体11设于绝缘柱10内部,所述内导体11与绝缘柱10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扣合机构4由凹槽壁401、启动块402、活动杆403、锥形块404、支撑杆405、滑动板406、固定块407、滑动杆筒408、伸缩杆409、轴杆410、扣合杆411组成,所述凹槽比401右下侧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启动块402设于凹槽壁401开口处,所述活动杆403与启动块402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活动杆403设于凹槽壁401开口处且一端伸入凹槽壁401内侧,所述锥形块404设于活动杆403左侧表面且位于凹槽壁401内部,所述锥形块404与活动杆403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支撑杆405设于活动杆403下表面且位于凹槽壁401内部,所述支撑杆405与活动杆403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滑动板406设于支撑杆405下端且位于凹槽壁401内下壁,所述滑动板406与支撑杆405通过滑动轨道相连接,所述固定块407设于凹槽壁401内下壁左侧,所述滑动杆筒408设于固定块407上表面左侧,所述滑动杆筒408与固定块407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伸缩杆409一端伸入滑动杆筒408内部且另一端与轴杆410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轴杆410左侧与滑动杆筒408通过滑动轨道相连接,所述扣合杆411呈水平状设于轴杆410上端,所述扣合杆411与轴杆410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连接板7呈扁圆柱体结构,其直径与电缆连接口6直径相同,所述连接板7外表面设有三角形扣合孔,所述电缆柱3周围开设的凹槽其直径与电缆连接口6直径相同,所述扣合杆411上端设有三角形块,所述三角形块与连接板7外表面设有的三角形扣合孔相连接,所述伸缩杆409内部设有弹簧,所述锥形块404呈三角块,且其表面设有两根矩形支撑柱。

本专利所说的扣合机构主要用于当电缆中的导线出现部分损坏时,可通过开关扣合导头进行更换导线,降低电缆浪费。

在进行使用时,启动块402受到连接板7的扣合压力向凹槽壁401移动,活动杆403随着启动块02向左移动,锥形块404向左移动将轴杆410向上推开,扣合杆411在轴杆410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扣合杆411右端的三角扣合块与连接板7设有的三角形扣合孔相吻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当移动电缆设备中一根电缆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后,整个设备就不能使用,无法根据损坏位置进行更换,导致造成浪费,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通过设有扣合机构,当某根电缆柱遭到损坏后可直接更换,在将电缆头部核心扣合,与更换后的电缆柱连接通电,有效的提高了可移动发热电缆的有益性以及降低因电缆柱损坏而造的浪费,加强电缆的实用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