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4727发布日期:2018-09-04 23:4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控制器是用来控制电动车电机的启动、运行、进退、速度、停止以及电动汽车的其它电子器件的核心控制器件,它就像是电动车的大脑,是电动汽车上重要的部件。电动车就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电动自行车、电动二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三轮摩托车、电动四轮车、电瓶车等,电动车控制器也因为不同的车型而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619147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控制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座,散热座通常设置中空腔,中空腔内底面设置PCB电路板,一侧壁并排设置若干功率开关管,所述功率开关管连接PCB电路板,现有控制器的散热座中,将若干功率开关管通过螺栓单独固定在一铝条上,形成成排的功率开关管,然后再将铝条紧贴在散热座中空腔的一内侧壁上进行传导散热。但是现有的散热装置还存在着散热效果不明显,不方便安装拆卸和不方便维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散热装置存在着散热效果不明显,不方便安装拆卸和不方便维修的问题。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包括电机控制器本体,一级凹槽,二级凹槽,一级螺栓,二级螺栓,外壳结构,制冷箱结构,制冷管结构,滑动条,一级通气孔,一级扇叶本体,一级扇叶套和一级电机,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本体安装在外壳结构的上端中间内侧位置,所述的一级凹槽开设在外壳结构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二级凹槽开设在外壳结构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一级螺栓螺纹连接在二级凹槽的内部位置,所述的二级螺栓螺纹连接在一级凹槽的内部位置,所述的制冷箱结构安装在外壳结构的下部位置,所述的制冷管结构安装在制冷箱结构的上部内侧位置,所述的滑动条分别安装在外壳结构的左侧下部位置和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一级通气孔开设在电机控制器本体的下端位置,所述的一级扇叶本体焊接在一级扇叶套的左侧中间位置和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扇叶套套接在一级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的一级电机安装在制冷箱结构内部下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外壳结构包括外壳本体,密封条,一级滑动块和二级滑动块,所述的密封条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的上部四边位置,所述的一级滑动块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的正表面右侧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二级滑动块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的正表面左侧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本体通过一级螺栓和二级螺栓螺纹连接在外壳本体的上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制冷箱结构包括制冷箱本体,一级滑动槽,二级滑动槽和出风孔,所述的一级滑动槽开设在制冷箱本体的下部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二级滑动槽开设在制冷箱本体的上部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出风孔开设在制冷箱本体的上端位置,所述的制冷箱本体通过一级滑动槽和二级滑动槽滑动卡接在滑动条和滑动条之间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制冷管结构包括制冷管本体,橡胶塞,横向支架杆,纵向支架杆,散热片,纵向把杆和横向把杆,所述的纵向支架杆的上端分别焊接在上端设置的横向支架杆的下端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所述的纵向支架杆的下端分别焊接在下端设置的横向支架杆的上端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所述的制冷管本体插接在横向支架杆和纵向支架杆之间的位置,所述的散热片分别从上到下依次焊接在左侧设置的纵向支架杆的左侧位置和右侧设置的纵向支架杆的右侧位置,所述的橡胶塞分别插接在制冷管本体的左侧下端开口位置和右侧下端开口位置,所述的纵向把杆的下端分别焊接在上端设置横向支架杆的上端左侧位置和上端右侧位置,所述的纵向把杆的上端分别焊接在横向把杆的下端左侧位置和下端右侧位置,所述的横向支架杆,纵向支架杆插接在制冷箱本体的上部内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制冷管本体采用长度为二十厘米至三十厘米的蛇形紫铜盘管。

优选的,所述的制冷管本体的内部填充有冷凝液。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片采用长度为二厘米至三厘米,宽度为八毫米至十毫米,厚度为五毫米至八毫米的铝片。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条采用厚度为三毫米至五毫米的软体橡胶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扇叶本体,一级扇叶套,一级电机和制冷管本体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2.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壳本体,一级滑动块和二级滑动块的设置,有利于外壳本体的拆卸和安装。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滑动槽,二级滑动槽和滑动条的设置,有利于一级电机和制冷管本体的维修工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密封条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外壳本体的内部。

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橡胶塞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填充在制冷管本体的冷凝液泄漏。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通气孔和出风孔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潮湿空气进入电机控制器本体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机控制器本体;2、一级凹槽;3、二级凹槽;4、一级螺栓;5、二级螺栓;6、外壳结构;61、外壳本体;62、密封条;63、一级滑动块;64、二级滑动块;7、制冷箱结构;71、制冷箱本体;72、一级滑动槽;73、二级滑动槽;74、出风孔;8、制冷管结构;81、制冷管本体;82、橡胶塞;83、横向支架杆;84、纵向支架杆;85、散热片;86、纵向把杆;87、横向把杆;9、滑动条;10、一级通气孔;11、一级扇叶本体;12、一级扇叶套;13、一级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电机控制器散热装置,包括电机控制器本体1,一级凹槽2,二级凹槽3,一级螺栓4,二级螺栓5,外壳结构6,制冷箱结构7,制冷管结构8,滑动条9,一级通气孔10,一级扇叶本体11,一级扇叶套12和一级电机1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本体1安装在外壳结构6的上端中间内侧位置,所述的一级凹槽2开设在外壳结构6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二级凹槽3开设在外壳结构6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一级螺栓4螺纹连接在二级凹槽3的内部位置,所述的二级螺栓5螺纹连接在一级凹槽2的内部位置,所述的制冷箱结构7安装在外壳结构6的下部位置,所述的制冷管结构8安装在制冷箱结构7的上部内侧位置,所述的滑动条9分别安装在外壳结构6的左侧下部位置和右侧下部位置,所述的一级通气孔10开设在电机控制器本体1的下端位置,所述的一级扇叶本体11焊接在一级扇叶套12的左侧中间位置和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一级扇叶套12套接在一级电机13的输出轴上,所述的一级电机13安装在制冷箱结构7内部下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外壳结构6包括外壳本体61,密封条62,一级滑动块63和二级滑动块64,所述的密封条62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61的上部四边位置,所述的一级滑动块63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61的正表面右侧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二级滑动块64分别胶接在外壳本体61的正表面左侧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本体1通过一级螺栓4和二级螺栓5螺纹连接在外壳本体61的上部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制冷箱结构7包括制冷箱本体71,一级滑动槽72,二级滑动槽73和出风孔74,所述的一级滑动槽72开设在制冷箱本体71的下部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二级滑动槽73开设在制冷箱本体71的上部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所述的出风孔74开设在制冷箱本体71的上端位置,所述的制冷箱本体71通过一级滑动槽72和二级滑动槽73滑动卡接在滑动条9和滑动条9之间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制冷管结构8包括制冷管本体81,橡胶塞82,横向支架杆83,纵向支架杆84,散热片85,纵向把杆86和横向把杆87,所述的纵向支架杆84的上端分别焊接在上端设置的横向支架杆83的下端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所述的纵向支架杆84的下端分别焊接在下端设置的横向支架杆83的上端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所述的制冷管本体81插接在横向支架杆83和纵向支架杆84之间的位置,所述的散热片85分别从上到下依次焊接在左侧设置的纵向支架杆84的左侧位置和右侧设置的纵向支架杆84的右侧位置,所述的橡胶塞82分别插接在制冷管本体81的左侧下端开口位置和右侧下端开口位置,所述的纵向把杆86的下端分别焊接在上端设置横向支架杆83的上端左侧位置和上端右侧位置,所述的纵向把杆86的上端分别焊接在横向把杆87的下端左侧位置和下端右侧位置,所述的横向支架杆83,纵向支架杆84插接在制冷箱本体71的上部内侧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制冷管本体81采用长度为二十厘米至三十厘米的蛇形紫铜盘管。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制冷管本体81的内部填充有冷凝液。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散热片85采用长度为二厘米至三厘米,宽度为八毫米至十毫米,厚度为五毫米至八毫米的铝片。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密封条62采用厚度为三毫米至五毫米的软体橡胶条。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将制冷管本体81的内部填充好冷凝液,将橡胶塞82插接在制冷管本体81的两端开口处,将制冷管本体81插接在横向支架杆83和纵向支架杆84之间,然后抓住横向把杆87,将横向支架杆83和纵向支架杆84插接在制冷箱本体71的内部,将制冷箱本体71滑动卡接在外壳本体61的下部设置的滑动条9上,将电机控制器本体1螺栓固定在外壳本体61的上端内侧位置,然后将外壳本体61滑动卡接在安装壳上,接通电源,进行散热工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