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膜和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8279发布日期:2018-09-14 23:38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加热膜和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电热膜的热转换速度快,热能转化效率高,热惯性少,与传统的电热管相比,电热膜的热转换速度是电热管发热速度的20倍,热效率可达98%,电热膜的使用在节约能源上有显著效益,成为代替电阻丝或电热管的理想产品。

现今,市场上销售的电热膜加热器,在使用安全保护上仍存在以下缺陷,其采用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即利用负温度系数进行安全保护,由于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要配套复杂的电子控制电路,其中少不了控制电路和程序设计软件,由于电子线路容易发生保护失效引发电器安全事故,仅靠单一的负温度系数系统保护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加热膜和加热装置,提供双重保护,提高加热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加热膜,包括加热膜本体、设置在所述加热膜本体上的加热电路和温控开关,其中,所述加热电路中串联有热敏电阻;

所述热敏电阻,用于调节所述加热电路的温度;

所述温控开关,与电源相连接,用于在所述加热电路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切断电源。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所述温控开关相连接的金属电极,所述温控开关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芯片、微型继电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芯片相连接,用于获取所述加热膜本体的温度,并发送给所述控制芯片;

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微型继电器相连接,用于在所述加热电路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给所述微型继电器,以使所述微型继电器触点与所述金属电极断开。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膜本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三层,所述加热电路均匀设置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所述温控开关设置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所述加热电路与所述温控开关通过引出线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电路中包括选择开关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

所述选择开关,与所述控制芯片相连接,用于按照所述控制芯片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选择导通一个或多个所述加热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发热功率不同的镍合金加热丝。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膜本体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3M背胶层。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膜本体还设置有固定搭扣。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热敏电阻包括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膜本体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硅橡胶、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加热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膜,还包括与所述加热膜相连接的电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加热膜和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膜本体、设置在加热膜本体上的加热电路和温控开关,其中,加热电路中串联有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用于调节加热电路的温度;温控开关,与电源相连接,用于在加热电路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切断电源,本申请提供双重保护,提高加热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中加热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场景应用示意图。

图标:100-加热膜;200-电池;10-加热膜本体;20-加热电路;30-温控开关;21-加热结构;11-第一层;12-第二层;13-第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今,市场上销售的电热膜加热器,在使用安全保护上仍存在以下缺陷,其采用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即利用负温度系数进行安全保护,由于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要配套复杂的电子控制电路,其中少不了控制电路和程序设计软件,由于电子线路容易发生保护失效引发电器安全事故,仅靠单一的负温度系数系统保护可靠性较低。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和加热装置,提供双重保护,提高加热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加热膜包括加热膜本体10、设置在加热膜本体10上的加热电路20和温控开关30,其中,加热电路20中串联有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用于调节加热电路20的温度;

温控开关30,与电源相连接,用于在加热电路20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切断电源。

具体地,设置热敏电阻和温控开关30对加热膜加热温度进行双重把控,通过串接热敏电阻来调节加热电路20的加热温度,并在经过热敏电阻调节后,此时的加热膜温度仍然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温控开关30切断电源,实现对加热膜的保护,提高加热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热敏电阻包括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这里,加热电路20中采用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电路20开启,加热膜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电路中的热敏电阻阻值增大,回路电流减小,加热膜的功率降低,达到热平衡状态,当表面温度继续降低时,散热速度增加,加热膜表面温度降低,热敏电阻阻值减小,回路电流增大,加热膜的功率提高,重新达到热平衡状态;

例如,当加热膜的工作电压为AC100V,加热膜的功率为26W~30W时,加热装置中增加型号为C830的PTC热敏电阻,当加热膜温度为100℃时,PTC热敏电阻为最小阻值2.2Ω,当加热膜温度达到160℃时,PTC热敏电阻阻值升高至40~45Ω,从而使电路中电流减小,温度降低,循环往复。通过热敏电阻的阻值的变化,自动调节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既可以保证加热膜工作温度,又不会超过其自身的耐热温度,进而起到保护加热膜不会烧损,提高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目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分别与电源和温控开关30相连接的金属电极,温控开关30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芯片、微型继电器;

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相连接,用于获取加热膜本体10的温度,并发送给控制芯片;

控制芯片,与微型继电器相连接,用于在加热电路20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给微型继电器,以使微型继电器触点与金属电极断开。

这里,当热敏电阻失效或经热敏电阻调节后,温度传感器侧得的温度仍高于阈值,控制芯片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给微型继电器,微型继电器线圈得电,使得与继电器线圈相对应的触点动作,与金属电极断开,以使加热膜与电源断开;

其中,温控开关30还可采用双金属片温控开关30,双金属片温控开关30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感温元件双金属片感温,在温度变化到达设定点时,双金属片通过绝缘隔热杆推动温控开关30内部触点断开或闭合。当玻璃表面温度达到断开温度设定点时,双金属片温控开关30动作切断加热电路20;当温度低于复位温度时,双金属片温控开关30内部触点闭合,使加热电路20重新接通,如此反复,达到控温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加热膜本体1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三层,加热电路20均匀设置在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之间,温控开关30设置在第二层12与第三层13之间,加热电路20与温控开关30通过引出线相连接。

这里,加热电路20采用两根导线焊接引出,与温控开关30相连接,其焊接点及焊点的厚度不高于第三层13,使加热膜在加热电路20的引线处表面平整,两根导线的引出线直接压接插接件,美观便捷;

进一步的,加热电路20中包括选择开关和至少一个加热结构21,具体如图3所示;

选择开关,与控制芯片相连接,用于按照控制芯片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选择导通一个或多个加热结构21。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图3中仅示出三个加热结构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路20中的加热结构21并不局限于三个,可包括多个,图3中并未示出;

这里,图3中选择开关为S1、S2和S3;

进一步的,加热结构21包括发热功率不同的镍合金加热丝。

这里,可将加热结构21中设置不同功率的镍合金加热丝,以使用户能够通过接入不同的加热结构21,实现加热膜功率的调节作用,因为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加热功率,如此为了应用不同的应用场合,需要更换不同加热功率的加热膜,较为浪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膜能够根据不同的加热功率需要,选择加热电路20中的不同加热结构21,以实现无需更换加热膜的目的,节省材料;

其中,加热结构21由导电材料制成,加热结构21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铁铬铝、镍铬电热合金。目前,加热结构21分为铁铬铝电热丝和镍铬电热丝。铁铬铝合金的优点是:使用温度高,最高使用温度可达1400度,使用寿命长、表面负荷高、抗氧化性能好、电阻率高,价格便宜等,缺点是:主要是高温强度低,随着使用温度升高其塑性增大,元件易变形,不易弯曲和修复。而镍铬电热合金系列的优点是:高温强度较铁铬铝高,高温使用下不易变形,其结构不易改变,塑性较好,易修复,其辐射率高,无磁性,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用途结合现有加热结构21的材料,选择适合对应用途的加热结构21的材料来制造加热结构21。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加热膜本体10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3M背胶层。

这里,加热膜100通过设置在加热膜本体10底部的背胶层与电池200相固定,节省空间、安装快捷,可直接加热电池200表面温度,而非间接加热,兼具有加热和保温双重功效,加热时可以做到让电池200表面温度缓慢均匀升高;

进一步的,加热膜本体10还设置有固定搭扣。

其中,加热膜100两端还设置有便于将加热膜100固定在电池200表面的固定搭扣,该固定搭扣为分别设置在加热膜100两端相配的扣子,加热膜100裹覆电池200表面后,该相配的扣子卡扣在一起,将加热膜100固定在电池200上。该固定搭扣是对加热膜100粘贴方式的补充,可以进一步将加热膜100固定在电池200上,不会发生脱开现象,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的,加热膜本体10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硅橡胶、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这里,加热膜本体10选用上述导热性能优异的材料进行制备,为了便于说明列举上述几种,但不局限于以上几种;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加热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膜,还包括与加热膜相连接的电源。

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膜、电源和上位机,电源为加热膜提供加热动力,以使加热膜为电池表面直接进行加热,用户可通过上位机对加热膜的阈值温度进行设定以及实时监测加热膜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进行维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加热膜和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膜本体、设置在加热膜本体上的加热电路和温控开关,其中,加热电路中串联有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用于调节加热电路的温度;温控开关,与电源相连接,用于在加热电路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切断电源,本申请提供双重保护,提高加热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膜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