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8482发布日期:2020-01-15 01:22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沉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



背景技术:

pcb板的一般工艺流程包括:开料--钻孔--沉铜--图形转移--图形电镀--蚀刻--阻焊--字符--表面处理--啤锣--终检--包装出货。其中。沉铜是化学镀铜(eletcrolessplatingcopper)的简称,也叫做镀通孔(platedthroughhole),简写为pth,是一种自身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两层或多层板完成钻孔后就要进行pth的流程。

现有技术中,沉铜工艺一般是将pcb板置于沉铜框内,然后投入沉铜液中,对于沉铜框的要求是必须保证固定每块pcb板,并在每块pcb板之间留出间隙,同时固定过程中还不能造成pcb板的大面积覆盖,目前常用的结构是在沉铜框内增加齿状板条,用于固定,而齿状板条则通过螺栓结构进行固定,其面临的问题在于;由于沉铜工艺是在物体表面镀一层薄薄的铜,在沉铜过程中固定螺栓也会被镀上一层铜,而螺杆上的螺纹内沉铜后不易清理,多次沉铜以后就会出现螺栓废弃,无法再次使用的问题,同时还会造成螺栓的拧动困难,不易于沉铜后的pcb板拆下,其次在于螺栓固定方式较为机械,使得齿状条与pcb板之间并未形成过盈接触,从而出现松动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螺栓固定方式因沉铜后造成的螺栓废弃、拧动困难的问题;其次,还提供一种缓冲结构,以提高齿状板条与pcb板之间的过盈配合,增强pcb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用于pcb板沉铜工艺过程中的载体,该沉铜框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底部均匀设置有多根承重齿条,所述承重齿条齿面朝上,所述框体在承重齿条两端所在侧面由上往下均匀设置有多根彼此平行的齿板,所述齿板的齿牙为直角三角形;

所述齿板上分布有多个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内置卡合部,调节部可以在齿板上沿齿牙斜面上升方向移动,静止时,卡合部与齿牙直角侧抵接完成调节部的锁定,所述卡合部设置有用于挤压卡合部转动的解锁机构;

框体两侧面的两两调节部之间连接一根夹持部,夹持部沿轴向依次布满多圈“v”形槽,夹持部与调节部的安装处设置有缓冲弹簧。

本方案的改进点包括两点,改进点一是利用直角锯齿与卡合部配合的特性(单向滑动),用于调节部的移动和固定,完成了夹持部的位置移动,和现有技术中使用螺栓固定的方式相比,本方式调节操作更加简单,调节快速,且不首沉铜影响,即使反复多次沉铜后,锯齿与卡合部的配合依旧不受影响。

改进点二在于利用夹持部端部与调节部之间设置缓冲弹簧,使得夹持部始终朝向弹力侧移动,可保证夹持部的v形槽与pcb侧面形成过盈配合,防止松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合部为三角块,三角块中心开孔安装在调节部的壳体内,三角块与壳体顶部内侧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复位状态下三角块卡合在齿板两齿牙之间。使用三角块铰接在壳体内,通过复位弹簧使其始终保持卡合状态,受力情况下,由于移动方向是沿齿牙的斜边上升方向移动,使得齿牙斜面推动三角块向上翻转,从而完成了调节部的单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机构包括压杆、铰接片,所述压杆由壳体顶部伸入,压杆末端通过铰接片与三角块铰接,其铰接点位于三角块卡合点的对侧,沉铜完成以后,需要取下pcb板,此时需要反向移动调节部,就必须对卡合状态进行解锁,解锁的方式就是转动三角块,因此本方案利用压杆挤压三角块的一角,使其绕中心孔转动,从而完成解锁,全程操作简单快捷,不需要像传统技术中拧动螺栓,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部侧面开设对接孔位,该对接孔位内置隔板,所述隔板一侧对接夹持部端部,另一侧安装缓冲弹簧,通过隔板与夹持部端部抵接,缓冲弹簧推动隔板完成对夹持部的挤压,保证了动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齿牙对称分布于齿板上下两侧,对应的,所述卡合部对称位于调节部上下侧,上下侧均设置齿牙可提高调节部固定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齿牙朝向以齿板中点呈左右对称分布,即齿板左侧齿牙直角边朝右,齿板右侧齿牙直角边朝左,齿牙左右对称设置,可减少调节部调节过程中的行程,从而缩短操作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齿板中部设有一段光滑区域,设置一端光滑区域的目的是避免左右两侧的调节部错位,进入逆向齿牙区域,造成调节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和现有沉铜框相比,本方案利用锯齿和卡合部的组合进行调节部的固定,从而间接完成夹持部的固定,夹持部上的v形槽用于卡住pcb板,其卡合方式与现有技术一致,其主要优势在于本方案不适用螺栓调节,而是使用调节部的滑动与锯齿卡合完成固定,固定后由缓冲弹簧提供夹持部与pcb板之间的过盈配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纯的机械配合造成的夹持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夹持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夹持部端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部的内部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部反向调节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部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调节部的内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一种pcb板厚薄均匀沉铜框,用于pcb板沉铜工艺过程中的载体,该沉铜框包括框体1,框体1的形状可根据具体使用进行设置,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如本实施例中所画的立方体结构,另一种可设计为‘l’形,即在立方体形状基础上在其一侧开设一个开口作为操作口,以上两种形状均为目前常用的形状选型。

如图1所示,

为了放置pcb板,框体1底部均匀设置有多根承重齿条2,承重齿条2齿面朝上,其结构如图2所示,pcb板放置在重齿条2上,依靠齿牙之间的间距使得相邻两pcb板之间彼此留出间隙,保证沉铜工艺的正常进行。

为了对pcb板之间的间隙进一步进行固定,还需要在侧面使用齿牙间距相同的锯齿板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将锯齿板改进为夹持部5,夹持部5的结构如图3、图4所示,其本质为一根端面为圆形的柱体,其沿沿轴向依次布满多圈“v”形槽,其“v”形槽的间隙与承重齿条2齿牙的间隙一致,使得放置pcb板以后,pcb板之间彼此平行。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例,用于调节夹持部5,本方案在框体1在承重齿条2两端所在侧面由上往下均匀设置有多根彼此平行的齿板3,在本实施例中,承重齿条2前后设置,因此在框体1前侧面和后侧面设置平行的齿板3,由图2可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共涉及有两根齿板3,齿板3的齿牙为直角三角形;其中齿板3的类型包括两种,一种是单侧开设齿牙,另一种是双侧开设齿牙,在本实施例中选择双侧开设齿牙的结构,其优点在于定位后更加稳定。

作为一种夹持部5的安装优选实施例,齿板3上分布有多个调节部4,如图1所示,齿板3上套接有四个调节部4,左右各两个,为了减小调节部4的调节行程,齿板3上的齿牙朝向以中点呈左右对称,即齿板3左侧齿牙直角边朝右,齿板3右侧齿牙直角边朝左,齿板3中部设有一段光滑区域,其目的是使调节部4的调节区域仅限于其所在侧的一段,从而缩短了一半以上的调节行程。

如图5所示,调节部4的作用是用于安装夹持部5,而夹持部5是用于固定pcb板,因此必须要求调节部4具有灵活的移动方式以及定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部4包括壳体41、卡合部42、转轴43、压杆44、铰接片45、复位弹簧46,壳体41为立方体结构,其左右两侧开口,参考图7所示,沿开口处穿入到齿板3中,在壳体4内的上下侧各设置一根转轴43,卡合部42设计为三角块结构,三角块的中心开孔安装在转轴上,三角块的左侧角通过铰接片45与压杆44末端连接,压杆44顶端伸出壳体41顶部并设置一个压盖帽,三角块的右侧则安装复位弹簧46,复位弹簧46另一端固定在壳体41顶部,初始状态下,三角块的一角竖直向下,用于卡住整个调节部4,防止其逆向移动,至此完成调节部4的结构设计,而夹持部5则安装在框体1前侧面和后侧门的两调节部4上。

为了实现夹持部5的安装,前后侧面上的两调节部4相向侧开设对接孔位47,该对接孔位47内置隔板48,隔板48一侧对接夹持部5端部,另一侧安装缓冲弹簧49,具体结构参考图8所示。

工作原理说明:

需要放置pcb板时,按下压杆44调节夹持部5位于框体1内的左右两侧,以承重齿条2的齿槽为单位依次放入pcb板,然后移动调节部4,使得夹持部5位于pcb板的左右两侧,同时使pcb板的侧面位于夹持部5的v形槽内,同时夹持部5在缓冲弹簧49的作用下与pcb板侧面保持过盈配合,沉铜工艺完成以后,按下压杆44反向移动夹持部5,完成pcb的取下,整个流程操作无需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且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