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毛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33358发布日期:2021-01-05 18:06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均温板毛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传导元件有关,尤指一种均温板毛细结构。



背景技术:

按,由于热管(heatpipe)或均温板(vaporchamber)已被应用于薄型化的电子产品中,以提供其内部的电子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因此,为了能够在薄型化需求的空间下维持其应有的热传导效能,现有的板式热管或均温板也被要求只能有一定容许的厚度存在。

而目前的薄化均温板,仍是由一上盖与一下盖构成,但为考量其薄化的需求,其下盖内以蚀刻方式形成沟槽而作为毛细流道,上盖内则设有多个支撑柱,再将一毛细层夹置于上盖与下盖间,并以其支撑柱抵顶该毛细层与所述沟槽紧密贴接,从而使封存其内的工作流体在液态时可于毛细层及顺着沟槽内流动,并于受热时汽化而通过该毛细层传热至上盖处,且经由冷凝后凝结于上盖内面,再滴落至下盖内的沟槽中。

然而,由于上述均温板在上盖内面,除了支撑柱外,其余部位皆为平整的光滑面,因此对于凝结于上盖内面的工作流体,往往需要凝结至一定的重量后才会滴落,且在凝结的过程中并不会有任何流动现象,以致使热传导现象较为缓慢,无法更进一步提升其热传效果。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均温板毛细结构,其于均温板上盖内面设有沟槽,以便凝结于上盖内面的工作流体得以顺着沟槽的设置方向流动,且更能加快凝结后的工作流体向下滴落至毛细层上,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温板毛细结构,包括一下盖、一上盖、以及一毛细层;下盖具有一下封合缘、以及一位于下盖内面而被下封合缘所围绕的下凹陷区,且下凹陷区内设有多个下沟槽,上盖与下盖相盖合,上盖具有一上封合缘、以及一位于上盖内面而被上封合缘所围绕的上凹陷区,且上封合缘对应下封合缘而紧密封边,毛细层即设于下凹陷区与上凹陷区之间内;其中,上凹陷区内区分为一支撑面与一流动面,支撑面内设有多个间隔配置的支撑部,而流动面内则设有多个上沟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于均温板上盖内面设有沟槽,以便凝结于上盖内面的工作流体得以顺着沟槽的设置方向流动,且更能加快凝结后的工作流体向下滴落至毛细层上,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盖又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下盖

10:下封合缘

11:下凹陷区

110:下沟槽

12:下除气端

2:上盖

20:上封合缘

21:上凹陷区

210:支撑面

210a:支撑部

210b:凹口

210c:突肋

210d:肋缘

211:流动面

211a:上沟槽

22:上除气端

3:毛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毛细结构,包括一下盖1、一上盖2、以及一设于该下盖1与上盖2之间的毛细层3;其中:

该下盖1与上盖2皆可由如铝或铜等材质制成板状体。该下盖1具有一框围于其周缘的下封合缘10、以及一位于该下盖1内面而被该下封合缘10所围绕的下凹陷区11,并于该下凹陷区11内设有多个下沟槽110,所述下沟槽110布满于该下凹陷区11内。另可于该下盖1任一侧突设一下除气端12。

再请参阅图2所示,该上盖2与上述下盖1相盖合,该上盖2具有一框围于其周缘的上封合缘20、以及一位于该上盖2内面而被该上封合缘20所围绕的上凹陷区21,且该上封合缘20对应下盖1的下封合缘10而紧密封边,以使该上盖2的上凹陷区21对应下盖1的下凹陷区11,并供上述毛细层3位于该下凹陷区11与上凹陷区21之间内。另可于该上盖2任一侧突设一上除气端22,并对应下盖1的下除气端12,以作为下盖1与上盖2封边后的除气所需者。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即于上述上盖2的上凹陷区21内,区分为一支撑面210与一流动面211,所述支撑面210内设有多个间隔配置的支撑部210a,而所述流动面211内则设有多个上沟槽211a,且上述毛细层3被夹置于下盖1的下沟槽110与上盖2的支撑部210a之间,而该上盖2的上沟槽211a亦接触于毛细层3上;借此,当工作流体冷却后而凝结于上盖2的凹陷区21内时,由于所述流动面211主要对应于受热部的上方处,因此凝结的工作流体可以借由上沟槽211a所形成的方向、以及所配置的位置等而均匀流动,并使凝结的工作流体更容易滴落至毛细层3上,从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上述流动面211位于支撑面210内;更详细地,支撑面210包围于流动面211外围。而所述流动面211则可视下盖1与上盖2的形成方向而延伸设置。

是以,借由上述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毛细结构。

此外,如图4所示,上述支撑部210a除了可呈如圆突状等形状外,亦可进一步于其外缘处分别设有二间距设置的凹口210b,从而于二凹口210b间形成一突肋210c、以及分别位于二凹口210b外的肋缘210d。通过此结构设计,也能降低凝结的工作流体附着于支撑部210a上,进而使凝结于支撑面211上的工作流体也能更容易滴落至毛细层3上。

再者,如图5所示,揭示了上盖2的上沟槽211a可依据下盖1及上盖2的形状而延伸配置;意即随着如图5所示下盖1及上盖2皆呈一「l」形时,该上沟槽211a即配合呈一「l」形的走向来提供工作流体流动的路径。但并不以此为限。

另,上沟槽211a在提供工作流体的走向上,除了可呈直线或上述为「l」形等路径外,也可以呈图6所示的放射状或环形排列等。当然,下沟槽110也可以视流动走向的需求作相同的设置,此视相对热源的走向为其设计考量。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毛细结构,其于均温板上盖2内面区隔有支撑面210与流动面211,俾通过局部设置的流动面211且于流动面211上设置上沟槽211a,以便凝结于上盖内2面的工作流体得以顺着上沟槽211a的设置方向流动,且更能加快凝结后的工作流体向下滴落至毛细层3上,进而提升热循环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故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创作人的权利。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