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670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均温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均温板结构,包括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及一工作流体,该第一板体具有一受钩部,该第二板体具有一钩部,所述钩部与该受钩部相接触钩合,透过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令该均温板结构不需额外的支撑结构即可防止热膨胀的产生,亦兼具薄化及轻量化的特性。
【专利说明】
均温板结构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均温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尤指一种不需额外的支撑结构以大幅减少生产成本且可防止热膨胀之均温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0003]【【背景技术】】
[0004]现行行动装置、个人电脑、伺服器、通信机箱或其他系统或装置皆因运算效能提升,而其内部计算单元所产生之热量亦随着提升,因此则相对的更加需要散热单元来辅助其散热,绝大多数业者选用散热器、热管、均温板等散热元件搭配风扇进行辅助散热,并当遇到需大面积进行散热时则选用均温板吸热并搭配散热器及散热风扇进行强制散热,由于各散热元件间需紧密贴合防止热阻现象之发生,而均温板为一扁平状板体,并内部设置一提供汽液循环的腔室进行热传导,并因为了防止扁平状之均温板受压力或受热后产生膨胀或变形,则在腔室内设置有复数根支撑柱体做为支撑均温板之腔室使用。
[0005]均温板为一种面与面之热量传递,并且前述说明中为了防止均温板受热膨胀或受外力压扁变形设置有复数支撑柱体,导致于制程上则需额外增加制造工时及制造成本(支撑柱体)及厚度与重量。
[0006]以上所述,已知具有下列之缺点:
[0007]1.必需要有支撑结构;
[0008]2.大幅增加生产成本;
[0009]3.无法有效薄化;
[0010]4.会产生热膨胀之问题。
[0011]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实用新型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0012]【【实用新型内容】】
[0013]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不需额外的支撑结构之均温板结构。
[0014]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减少生产成本之均温板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干烧之均温板结构。
[0016]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热膨胀的产生之均温板结构。
[0017]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薄型化之均温板结构。
[0018]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额外的支撑结构之均温板制造方法。
[0019]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减少生产成本之均温板制造方法。
[0020]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干烧之均温板制造方法。
[0021 ]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热膨胀之均温板制造方法。
[0022]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结构,包括: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二侧具有一受钩部;一第二板体,组接所述第一板体,该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该第三侧与所述第一板体之该第二侧间界定有一腔室,并该第三侧上设具有一钩部,所述钩部与该受钩部相接触钩合;及一工作流体,填充于所述腔室内。
[0023]所述受钩部由复数环圈体所组成,并该受钩部被定义为一毛细结构层。
[0024]所述钩部由复数呈钩状之钩子平行排列或不平行排列所组成。
[0025]所述钩部之顶端呈钝状或锐状。
[0026]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铜箔加石墨构件或导热良导体其中任一。
[0027]所述第二侧形成有一受钩部及一钩部,且所述第三侧亦对应形成有所述钩部及受钩部,令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得接触钩持贴合。
[0028]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提供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透过机械加工之方式令该第一板体之一侧形成具有一受钩部结构;透过机械加工之方式令该第二板体之一侧形成具有一钩部结构;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与受钩部相接触钩合,并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与填入一工作流体。
[0030]所述机械加工之方式为刨削加工或压花加工或铲锉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方式其中任一。
[0031]所述受钩部由复数环圈体所组成。
[0032]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温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3]提供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预制一受钩部之结构及一钩部之结构;
[0034]分别将所述受钩部之结构及钩部之结构贴覆于所述第一、二板体之一侧;
[0035]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与受钩部相接触钩合,并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与填入一工作流体。
[0036]所述贴覆方式可选择为焊接或扩散接合或黏合、超音波、胶合或覆合等方式。
[0037]所述受钩部之结构由复数环圈体所组成。
[0038]透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藉由该受钩部之结构,可令该第一板体之第一侧贴覆一热源并于该腔室内进行汽液循环时,而具有较强的蓄水力,进以防止该均温板结构有干烧的状况发生,再者,利用所述钩部代替传统均温板内的支撑结构,藉以可当作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的支撑结构以达到支撑作用,不仅可以节省已知支撑结构之成本亦可达到薄化要求,除此之外,透过所述钩部与受钩部的相接触钩合,并藉由所述钩部132的末端呈倒钩状之态样,以令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藉由所述钩部与受钩部的相互接触钩合而产生拉掣作用,使得该第一板体透过钩部可拉掣住该第二板体,防止该均温板受热时所产生的热膨胀问题。
[0039]【【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41 ]图2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0042]图3A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放大图;
[0043]图3B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放大图;
[0044]图4A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剖面图;
[0045]图4B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剖面放大图;
[0046]图5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47]图6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0048]图7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
[0049]图8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二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
[0050]附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组件为:
[0051 ]均温板结构I
[0052]第一板体丄丄
[0053]第一侧111
[0054]第二侧112
[0055]第二板体12
[0056]第三侧121
[0057]第四侧122
[0058]受钩部131
[0059]环圈体1311
[0060]钩部132
[0061]须晶体1321
[0062]腔室14
[0063]工作流体15
[0064]热源2。
[0065]【【具体实施方式】】
[0066]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实施例予以说明。
[0067]请参阅图1、图2、图3A、图3B、图4A,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及立体放大图及剖面图,如图所示,一种均温板结构I,包括一第一板体11及一第二板体12及一工作流体15,该第一板体11具有一第一侧111及一第二侧112,该第二侧112具有一受钩部131,并该受钩部131由复数环圈体1311缠绕所组成;
[0068]该第二板体12具有一第三侧121及一第四侧122,该第三侧121与该第一板体11之第二侧11对应接合界定间有一腔室14,并该腔室14内,填充有所述工作流体15,其中第二板体12之该第三侧121设具有一钩部132,其由复数呈钩状之钩子1321平行排列或不平行排列所组成,所述钩部132与该受钩部131得相接触钩合连结,其中该钩部132之顶端可呈钝状或锐状,于实际上实施时,并不局限于任何形状,凡任何可达到将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相互钩合的形状皆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内。其中,所述受钩部131与钩部132可为金属材质或非金属材质,所述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铜箔加石墨构件或导热良导体其中任一。
[0069]故透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请一并参阅图4B,所述受钩部131直接成型于该第一板体11之第二侧112上可被定义为一毛细结构层,藉由该受钩部131之结构,可令第一板体11之第一侧111贴覆一热源2并于该腔室14内进行汽液循环时,具有较强(佳)的蓄水力,进以防止该均温板结构I有干烧的状况发生,而所述钩部132直接成型该第二板体12之第三侦打21上,利用所述钩部132代替传统均温板内的支撑结构,藉以可当作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I的支撑结构以达到支撑作用外,并且可将第二板体12之第三侧121的冷凝后之液态工作流体15带回至第一板体11之第二侧112,不仅可以节省已知均温板支撑结构之成本外,除此之外,透过所述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的相接触钩合,并藉由所述钩部132的末端呈倒钩状之态样,令该第一、二板体11、12藉由所述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的相互接触钩合而产生拉掣作用,藉以防止该均温板受热时所产生的热膨胀问题。
[0070]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均温板结构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第二侧112上形成有所述受钩部131及钩部132,所述第三侧121上也同时具有所述受钩部131及钩部132,换言之,该第二侧112中央处(即相对所述热源2位置处)具有所述受钩部131,而该受钩部131以外之位置处形成有所述钩部132,该第三侧121也具有所述钩部132及受钩部131分别相对应接触钩合所述第二侧112的受钩部131及钩部132,藉此,同样可达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功效。
[0071]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均温板结构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之不同处为,所述受钩部131及钩部132为一预制之结构,再将所述受钩部131贴覆于该第一板体11之第二侧112,将所述钩部132贴覆于该第二板体12之第三侧121,并令所述钩部132及受钩部131相接触钩合,其贴覆方式可选择为焊接、扩散接合、超音波、黏合、胶合或覆合等方式以令所述受钩部131之结构及钩部132之结构可牢固地贴覆于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上,同样可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功效。
[0072]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一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如图所示,一种均温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〇73] SI:提供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
[0074]在步骤SI中,首先提供一第一板体11及一第二板体12,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可选择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铜箔加石墨构件或导热良导体其中任一。
[0075]S2:透过机械加工之方式令该第一板体之一侧形成具有一受钩部结构;
[0076]在步骤S2中,接着透过机械加工的方式令该第一板体11之一侧直接形成具有一受钩部131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机械加工之方式使用刨削加工或压花加工或铲锉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方式,但并不引以为限,凡可令该第一板体11之一侧形成受钩部131结构之任何加工方式皆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内。所述受钩部131由复数环圈体1311所组成。
[0077]S3:透过机械加工之方式令该第二板体之一侧形成具有一钩部结构;
[0078]在步骤S3中,接着透过机械加工的方式令该第二板体12之一侧直接形成具有一钩部132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机械加工之方式使用刨削加工或压花加工或铲锉加工或雷射加工等方式,但并不引以为限,凡可令该第二板体12之一侧形成钩部132结构之任何加工方式皆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内。所述钩部132由复数呈钩状之钩子1321平行排列或不平行排列所组成,且该钩部132之顶端呈钝状或锐状。
[0079]S4: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与受钩部131相接触钩合,并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与填入一工作流体15。
[0080]在步骤S4中,最后将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相接触钩合,再将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并于其内部填入一工作流体15。
[0081]故透过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所述受钩部131结构直接成型该第一板体11上,而所述钩部132结构直接成型该第二板体12上,利用该钩部132结构代替传统均温板内的支撑结构,藉以可当作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结构I的支撑结构以达到支撑作用,以大幅节省成本及薄化特性,此外,透过所述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的相接触钩合,以令该第一、二板体
11、12藉由所述钩部132结构与受钩部131结构的相互钩合而产生拉掣作用,进以防止该均温板受热时所产生的热膨胀问题。
[0082]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制造方法之第二实施例之步骤流程图,如图所示,一种均温板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〇83] SI:提供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
[0084]在步骤SI中,首先提供一第一板体11及一第二板体12,所述第一、二11、12板体可选择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铜箔加石墨构件或导热良导体其中任一。
[0085]S2:预制一受钩部之结构及一钩部之结构;
[0086]在步骤S2中,预先制造一受钩部131之结构及一钩部132之结构,而所述受钩部131之结构由复数环圈体1311所组成,所述钩部132之结构由复数呈钩状之钩子1321平行排列或不平行排列所组成,且该钩部132之顶端呈钝状或锐状。
[0087]S3:分别将所述受钩部之结构及钩部之结构贴覆于所述第一、二板体之一侧;
[0088]在步骤S3中,分别将所述受钩部131结构及钩部132结构贴覆于所述第一、二板体
11、12之一侧,其贴覆方式可选择为焊接、扩散接合、黏合、超音波、胶合或覆合等方式以令所述受钩部131结构及钩部132结构可牢固地贴覆于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之一侧,于本实施例中,贴覆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凡任何可令所述受钩部131结构及钩部132结构贴覆于第一、二板体11、12上皆属于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内。
[0089]S4:将第一、二板体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与受钩部相接触钩合,并将所述第一、二板体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与填入一工作流体。
[0090]在步骤S4中,最后将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对应盖合,以令所述钩部132与受钩部131相接触钩合,再将所述第一、二板体11、12四周周围封闭并进行抽真空,并于其内部填入一工作流体15。
[0091]故透过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同样也可达到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之功效。
[0092]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已知具有下列优点:
[0093]1.不需额外的支撑结构;
[0094]2.具有薄型化优点;
[0095]3.大幅减少生产成本;
[0096]4.防止热膨胀的产生。
[0097]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之专利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二侧具有一受钩部; 一第二板体,组接所述第一板体,该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该第三侧与所述第一板体之该第二侧间界定有一腔室,并该第三侧上设具有一钩部,所述钩部与该受钩部相接触钩合;及一工作流体,填充于所述腔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钩部由复数环圈体所组成,并该受钩部被定义为一毛细结构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由复数呈钩状之钩子平行排列或不平行排列所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之顶端呈钝状或锐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为铜材质或铝材质或铜箔加石墨构件或导热良导体其中任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形成有一受钩部及一钩部,且所述第三侧亦对应形成有所述钩部及受钩部,令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得接触钩持贴合。
【文档编号】F28D15/04GK205448786SQ201521110700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发明人】杨修维, 张富贵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