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及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5779发布日期:2020-12-08 13:5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及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及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手机的处理器也在不断升级,处理器芯片处理速度的加快会导致功耗上升,热功率同步增加。很多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烫,不仅用户体验很差,甚至会缩短手机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目前,手机中常见的散热方式主要是使用散热膜或者散热片将手机主板和电池散发的热量进行传导,将手机主板和电池散发的热量传导到手机壳体上,通过手机壳体将热量散发出去,由于手机壳体材料的限制导致手机壳体的导热系数低,无法快速的对手机进行散热,且在手机壳体导热是双向的,当外部空气的温度偏高时,手机散热的效率会更加的缓慢,严重影响了手机的受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及手机,以提高其散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包括:手机壳体、第二散热层、第三散热层、第四散热层、第五散热层和第六散热层,

所述手机壳上设置有手机屏,所述手机壳体内设置有蓄电池和主板,

所述手机壳体包括外壳、第一散热层和内壳,所述第一散热层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所述内壳镶嵌有诸多传热管,

所述第二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手机屏的面向所述手机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三散热层套设在所述蓄电池的外围,所述第四散热层设置在所述主板的面向所述手机屏的一侧,所述第五散热层设置在所述主板的面向所述手机壳的一侧,所述第六散热层设置在所述手机壳体的面向所述手机屏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层为石墨烯膜。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管为纳米碳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层为石墨烯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散热层为石墨烯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散热层为超薄vc。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散热层为超薄vc。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散热层为石墨烯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包括上述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机散热结构,手机壳体、第二散热层、第三散热层、第四散热层、第五散热层和第六散热层,所述手机壳体包括外壳、第一散热层和内壳。

通过将主板的面向手机屏的一侧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四散热层传递进而传递给第三散热层,由第三散热层传递给第二散热层,最后由第二散热层传递给第六散热层,而蓄电池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二散热层传递给第六散热层。主板的面向手机壳的一侧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五散热层传递给第六散热层。

而蓄电池和主板传递给第六散热层的热量,最后经由传热管传递给第一散热层,然后由外壳传递给外界的空气,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进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机散热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b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c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手机散热结构的爆炸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手机散热结构的手机壳体的立体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d-d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e处的放大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手机壳体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

100-手机壳体、110-外壳、120-第一散热层、130-内壳、140-传热管、200-第二散热层、300-第三散热层、400-第四散热层、500-第五散热层、600-第六散热层、700-手机屏、800-蓄电池、900-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散热结构,包括:手机壳体100、第二散热层200、第三散热层300、第四散热层400、第五散热层500和第六散热层600。

手机壳上安装有手机屏700,手机壳体100内安装有蓄电池800和主板900。

手机壳体100包括外壳110、第一散热层120和内壳130,第一散热层120布置在外壳110和内壳130之间,内壳130镶嵌有诸多传热管140,这些传热管140均匀分布在内壳130上。

这样手机壳体100内的蓄电池800和主板900产生的热量通过内壳130和这些传热管140传递给第一散热层120,之后由第一散热层120传递到外壳110上,最后通过外壳110传递给外界空气,从而实现散热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实现了手机壳体100内部的热量均匀分散到手机壳体100上,从而避免了手机壳体100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

根据傅里叶定律,

其中q为单位面积的传热量;k为导热系数,t为温度,δ为厚度,a为面积,q为整个平面的热流量。

由此可知,q与面积a和导热系数k成正比,与厚度δ成反比。因此,通过上述手机壳体100,直接将蓄电池800和主板90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系数k较高的传热管140和给第一散热层120,然后由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一散热层120传递给外壳110,最后由外壳110传递给外界的空气,从而实现散热。而传统的手机是直接由手机壳体100传递给外界的空气从而实现散热的目的。这样相较于传统的手机壳体100而言,不仅提高了导热系数k,同时降低了传热的厚度δ。因此,提高了传热效率。

第二散热层200布置在手机屏700的面向手机壳体100的一侧。第三散热层300套设在蓄电池800的外围。第四散热层400布置在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屏700的一侧。第五散热层500设置在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壳的一侧。第六散热层600布置在手机壳体100的面向手机屏700的一侧。

这样,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屏700的一侧产生的热量,通过第四散热层400传递给第三散热层300,而后通过第三散热层300传递给第二散热层200,最后由第二散热层2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而蓄电池800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二散热层2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壳的一侧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五散热层5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

蓄电池800和主板9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的热量,最后经由传热管140传递给第一散热层120,然后由外壳110传递给外界的空气,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层120为石墨烯膜,石墨烯膜是一种超薄散热材料,且导热系数较高,可有效的降低发热源之热密度,达到大面积快速传热,大面积散热,并消除单点高温的现象。与此同时,石墨烯膜厚度选择多样化,外形亦可冲形为任意指定形状,方便使用于各种不同产品内,尤其是有空间限制的电子产品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热管140为纳米碳管,纳米碳管的导热系数较高,便于将手机壳内的热量传递给第一散热层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层200为石墨烯膜,石墨烯膜是一种超薄散热材料,且导热系数较高,可有效的降低发热源之热密度,达到大面积快速传热,大面积散热,并消除单点高温的现象。与此同时,石墨烯膜厚度选择多样化,外形亦可冲形为任意指定形状,方便使用于各种不同产品内,尤其是有空间限制的电子产品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散热层300为石墨烯膜,石墨烯膜是一种超薄散热材料,且导热系数较高,可有效的降低发热源之热密度,达到大面积快速传热,大面积散热,并消除单点高温的现象。与此同时,石墨烯膜厚度选择多样化,外形亦可冲形为任意指定形状,方便使用于各种不同产品内,尤其是有空间限制的电子产品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散热层400为超薄vc,超薄vc即超薄均热板,其传导效率较高,且由金属制成,例如铜,形状相对较稳定,这样就可以弥补手机主板900上因为安装有电子元件,例如芯片等所造成的高度差。从而便于将主板900上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二散热层20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五散热层500为超薄vc,超薄vc即超薄均热板,其传导效率较高,且由金属制成,例如铜,形状相对较稳定,这样就可以弥补手机主板900上因为安装有电子元件,例如芯片等所造成的高度差。从而便于将主板900上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六散热层600为石墨烯膜,石墨烯膜是一种超薄散热材料,且导热系数较高,可有效的降低发热源之热密度,达到大面积快速传热,大面积散热,并消除单点高温的现象。与此同时,石墨烯膜厚度选择多样化,外形亦可冲形为任意指定形状,方便使用于各种不同产品内,尤其是有空间限制的电子产品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时,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屏700的一侧产生的热量,通过第四散热层400传递给第三散热层300,而后通过第三散热层300传递给第二散热层200,最后由第二散热层2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而蓄电池800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二散热层2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主板900的面向手机壳的一侧产生的热量就直接通过第五散热层5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

蓄电池800和主板900传递给第六散热层600的热量,最后经由传热管140传递给第一散热层120,然后由外壳110传递给外界的空气,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结构,通过将手机壳体100内部的蓄电池800和主板90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六散热层600传递给手机壳体100内的第一散热层120,最后由第一散热层120传递给外壳110,从而提高了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包括上述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