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6800发布日期:2021-07-30 13:3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机房普遍指的是电信、网通、移动、双线、电力以及政府或者企业等,存放服务器、为用户以及员工提供it服务的地方,小的几十平米,一般放置二三十个机柜,大的上万平米放置上千个机柜,甚至更多,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电子设备失灵,因此机房的温度控制措施很重要,现有的机房温度控制大多都是人为操作,在温度升高时发出报警由工作人员进行降温,存在着工作人员未听到报警和延后长时间听到报警的可能,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包括通用信息机房的一面安装墙体,所述安装墙体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贯通的传感器开口,所述安装墙体的四角处均开设有贯通的冷却换热机构开口,所述传感器开口内嵌入式的安装有温控传感器,所述冷却换热机构开口内嵌入式的安装有冷却换热机构,所述温控传感器与安装墙体四角处安装的冷却换热机构均通过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控传感器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和报警喇叭,所述温控传感器内设置有中转电源箱,所述温度传感器与中转电源箱报警喇叭均与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控传感器内部的温度控制器一端设置有液涨式温度感应器,所述液涨式温度感应器的一端连接有导体套管且导体套管穿进液涨式温度感应器内部,所述导体套管内部穿过有第一导线且第一导线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的一端穿出导体套管,所述导体套管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的一端上方连接有导体弯管,所述导体弯管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的一端连接有动触点,所述第一导线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的一端连接有中转电源箱,所述中转电源箱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远离中转电源箱的一端连接有静触点,所述静触点与动触点接触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却换热机构的中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方向相反的散热电机,所述散热电机的传动端连接有扇叶,所述散热电机和扇叶的外部套设有扇叶保护罩,所述扇叶保护罩远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端设置有扇叶保护筛网。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一端设置有上绝缘导热陶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端设置有下绝缘导热陶瓷片,所述上绝缘导热陶瓷片靠近下绝缘导热陶瓷片的一端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有若干上金属导体,所述下绝缘导热陶瓷片靠近上绝缘导热陶瓷片的一端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有若干下金属导体,所述下金属导体与上金属导体错开半个导体长度一一对应,所述下金属导体与上金属导体之间连接有间隔排列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所述下金属导体最外端的两个分别引出一条半导体导线,两条半导体导线交汇处设置有半导体内置电源,所述半导体导线与半导体内置电源形成回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机房内温度升高时,通过设置的温控传感器感知温度的变化,使得温控传感器内部的温度控制器闭合,使温控传感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和报警喇叭通电,报警喇叭发出报警警示工作人员,温度传感器将降温指令传递至冷却换热机构,冷却换热机构开始工作对机房进行降温,在无人员或者人员发现报警不及时时,能自行启动空气的冷却换热机构对机房内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冷却换热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温控传感器内部温度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原理图;

图中:1、安装墙体;2、温控传感器;3、传感器开口;4、冷却换热机构开口;5、冷却换热机构;6、半导体制冷片;7、散热电机;8、扇叶;9、扇叶保护罩;10、扇叶保护筛网;11、半导体内置电源;12、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3、导体套管;14、导体弯管;15、第一导线;16、中转电源箱;17、第二导线;18、静触点;19、动触点;20、下金属导体;21、上金属导体;22、n型半导体;23、p型半导体;24、半导体导线;25、上绝缘导热陶瓷片;26、下绝缘导热陶瓷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适用于通用机房的空气冷却换热装置,包括通用信息机房的一面安装墙体1,安装墙体1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贯通的传感器开口3,安装墙体1的四角处均开设有贯通的冷却换热机构开口4,传感器开口3内嵌入式的安装有温控传感器2,冷却换热机构开口4内嵌入式的安装有冷却换热机构5,温控传感器2与安装墙体1四角处安装的冷却换热机构5均通过电源线和数据线连接。

请参阅图2,温控传感器2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和报警喇叭,温控传感器2内设置有中转电源箱16,温度传感器与报警喇叭均与中转电源箱16连接。

请参阅图4,温控传感器2内部的温度控制器一端设置有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是具有在温度升高时收缩,在温度降低时膨胀的热胀冷缩原理材料制成,如铋、锑、镓和青铜等物质,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的一端连接有导体套管13且导体套管13穿进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内部,导体套管13内部穿过有第一导线15且第一导线15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的一端穿出导体套管13,导体套管13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的一端上方连接有导体弯管14,导体弯管14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的一端连接有动触点19,第一导线15远离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的一端连接有中转电源箱16,中转电源箱16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导线17,第二导线17远离中转电源箱16的一端连接有静触点18,静触点18与动触点19接触配合在使用电加热器加热时,在使用时,设置的液涨式温度感应器12,在感应到环境温度上升并达到预定值时推动导体套管13使得导体弯管14移动带动导体弯管14一端的动触点19移动与静触点18接触,形成闭合电路,用以控制中转电源箱16开闭合回路开关,在环境温度升高到达预定值时,会闭合电路开启对温度传感器、报警喇叭和冷却换热机构5的供电,进行温度报警和冷却换热机构5的自行启动进行降温,在环境温度降低到达预定值时断开闭合电路断开对温度传感器、报警喇叭和冷却换热机构5的供电。

请参阅图1,冷却换热机构5的中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6,半导体制冷片6通电后发生珀尔帖效应,一端产生冷一端释放热,产冷端对安装墙体1内部降温,放热端将热量散除在安装墙体1外部,半导体制冷片6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方向相反的散热电机7,散热电机7的传动端连接有扇叶8,启动散热电机7带动扇叶8旋转产生对散热电机7端的吸力和扇叶8端的挥散推力,将产冷端的冷量散入安装墙体1内部吸收电子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将放热端的热量挥散到安装墙体1外部的空间内,将产生的热量消除,散热电机7和扇叶8的外部套设有扇叶保护罩9,扇叶保护罩9远离半导体制冷片6的一端设置有扇叶保护筛网10,扇叶保护罩9和扇叶保护筛网10保护内部的扇叶,防止外界的异物干扰导致扇叶的损坏进而影响冷却换热机构5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5,半导体制冷片6的一端设置有上绝缘导热陶瓷片25,半导体制冷片6的另一端设置有下绝缘导热陶瓷片26,上绝缘导热陶瓷片25靠近下绝缘导热陶瓷片26的一端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有若干上金属导体21,下绝缘导热陶瓷片26靠近上绝缘导热陶瓷片25的一端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有若干下金属导体20,下金属导体20与上金属导体21错开半个导体长度一一对应,下金属导体20与上金属导体21之间连接有间隔排列的n型半导体22和p型半导体23,下金属导体20最外端的两个分别引出一条半导体导线24,两条半导体导线24交汇处设置有直流电源,半导体导线24与直流电源形成回路,在通电后,通过下金属导体20和上金属导体21连接的n型半导体22和p型半导体23会产生珀尔帖效应,使得半导体制冷片6的一端产生冷另一端产生热,产冷端对安装墙体1内部进行降温,放热端将热量挥散消除在安装墙体1外部的空间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机房内温度升高时,通过设置的温控传感器2感知温度的变化,使得温控传感器2内部的温度控制器闭合,使温控传感器2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和报警喇叭通电,报警喇叭发出报警警示工作人员,温度传感器将降温指令传递至冷却换热机构5,冷却换热机构5开始工作对机房进行降温。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