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及具有此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67807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散热风扇及具有此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具体而言,是一种散热风扇及具有此散热风扇的电子
目.ο
【背景技术】
[0002]风扇为电子装置的重要散热元件。一般风扇会利用三支肋结构来增加风扇的开孔率,进而使风量增加。然而,随着电子装置的薄型化发展,风扇与电子装置壳体间的距离相对缩小,使得使用者操作时容易压迫到风扇,严重影响到风扇的效能。举例而言,目前笔记本电脑的底部机壳通常在风扇所在位置开设进风孔,但是当使用者手持操作时,经常会抓住开口区域,导致风扇与机壳接触而产生异音,或甚至压迫风扇而使风扇卡住无法转动。因此,在产品设计时会加入背压测试以避免使用时发生问题。
[0003]为了增加背压强度,通常的作法为改变风扇壳体的材料或者加大风扇与电子装置机壳之间的距离。然而,材料强度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材料成本,而加大风扇与电子装置机壳之间的距离通常必须缩小风扇的厚度,进而造成风扇性能下降。
[0004]因此,如何在强化风扇结构强度的同时使风扇效能衰减最小为研发之一重要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其根据风扇的性能测试设计进风口的最佳位置,以缩小风扇的开孔面积,进而达到背压强度增强,又使风扇效能衰减不显著。
[0006]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其具有双侧进风面设计,且其中一进风面仅具有一个进风口,以达到在实质维持风扇效能的同时,增加风扇的结构强度,进而减少操作时的异音。
[0007]于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其包含风扇本体及壳体,其中壳体容置风扇本体且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分别对应于风扇本体的相对应的两侧,第二进风口为圆弧形或扇形的开口且开口的弧度相对于风扇本体的旋转中心的圆心角为45至120度之间,出风口设置于风扇本体的旋转中心的径向位置,第二进风口设置于以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为基准沿旋转方向旋转170度至325度范围内的位置。
[0008]于一实施例,第二进风口相对于风扇本体的旋转中心的圆心角为90度。
[0009]于一实施例,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沿旋转方向旋转170度至280度范围内的位置。
[0010]于一实施例,第二表面以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正向并通过旋转中心划分为四个象限,当风扇本体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进风口至少部分对应于四个象限中的第四象限位置。当风扇本体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进风口至少部分对应于四个象限中的第三象限位置。
[0011 ]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上述的散热风扇,且散热风扇设置为贴近电子装置壳体,不仅补强壳体强度,并可增加主进风面的进气高度,减少压力损失,提升散热效能。
[0012]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主体及上述的散热风扇,其中主体容置散热风扇且具有底壳,且底壳具有开孔,开孔的位置对应于第二进风口。
[0013]于一实施例,第二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一表面,且所述表面与底壳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小于1_。
【附图说明】
[0014]图1A至图1C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分解图、立体图及平面底视图;
[0015]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旋转方向及第二进风口的配置关系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第二进风口的示意图;
[0017]图4及图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第二进风口的示意图;以及
[0018]图6A及图6B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的不意图及局部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尤其是一种在强化风扇结构同时能兼顾风扇效能的散热风散。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散热风扇的电子装置。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优选例如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可通过将散热风扇设置为贴近电子装置底壳以补强机壳强度,进而增加进风面的进气高度,减少压力损失,提升散热效能,但不以此为限。于后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散热风扇及电子装置的实施例。
[0020]图1A至图1C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分解图、立体图及平面底视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散热风扇10包含壳体100及风扇本体200,其中壳体100供容置风扇本体200,且壳体100具有第一进风口 112及第二进风口 122,且第一进风口 112及第二进风口 122分别对应于风扇本体200的相对应的两侧。具体而言,壳体100包含壳盖110及壳座120,其中壳盖110及壳座120可拆卸地结合以形成供容置风扇本体200的容置空间,且第一进风口 112及第二进风口 122分别形成于壳盖110及壳座120,以使得第一进风口 112及第二进风口 122分别作为风扇本体200上方的主进风口及下方的次进风口。亦即,壳盖110及壳座120分别构成壳体100的相对应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再者,壳体100于壳盖110及壳座120的侧边具有出风口 101,以使得散热风扇10运作时,空气从风扇本体200上方的第一进风口 112及下方的第二进风口 122进入,且经风扇本体200的运转后从出风口101流出。
[0021]风扇本体200为具有多个叶片的叶轮组,其中风扇本体200设置于壳座120上,并通过信号线124与外部控制单元(未绘示)电连接以控制风扇本体200的转动。于此实施例,第一进风口 112为开设于壳盖110的圆形开口,其中圆形开口的圆心优选对应于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且圆形开口的大小以提供风扇本体200主要进风量为设计考虑。第二进风口 122为圆弧开口且圆弧开口的弧度相对于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的圆心角Θ为45至120度之间。于此实施例,第二进风口 122相对于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优选具有实质为90度的圆心角Θ。圆心角Θ指第二进风口 122沿旋转方向R的相对两外侧至旋转中心C连线间的夹角。举例而言,如图1C所示,第二进风口 122的形状为1/4圆环的圆弧形开口。于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壳座320的第二进风口 322的形状为1/4的扇形开口。然而,第二进风口的形状不以实施例所示的扇形或圆弧形为限。亦即,第二进风口可为具有实质90度的圆心角的任何适宜形状。在此需注意,于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进风口具有实质为90度的圆心角”是指第二进风口沿旋转方向相对两外侧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大约为90度,或者指第二进风口沿旋转方向相对两外侧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90±10 度。
[0022]第二进风口 122依据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设置,以使散热风扇10具有最佳效能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进风口 122依据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设置,以使第二进风口 122设置于以出风口 101的出风方向A为基准(即为0度角位置)沿旋转方向R旋转170度至325度的范围B内的位置,且第二进风口 122优选设置于沿旋转方向旋转170度至280度范围内的位置。换言之,由壳体100的底面观之(即从面对壳座120表面的方向观看,如图1C所示的视角),壳座120表面以出风口 101的出风方向A为正向并通过旋转中心C划分为四个象限(1、I1、III及IV)。亦即,划分四个象限(1、I1、III及IV)的两条轴线通过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并优选分别实质平行及垂直于出风口 101的出风方向A。于此实施例,如图1C所示,当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进风口 122的设置位置对应于以出风方向A为0度逆时针旋转170度至325度的范围B内的位置,且优选对应于170度至280度范围内的位置。亦即,当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进风口 122优选实质对应于依据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划分的第四象限位置(IV)。于另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当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进风口 122的设置位置对应于以出风方向A为0度顺时针旋转170度至325度的范围B内的位置,且优选对应于170度至280度范围内的位置。亦即,当风扇本体200的旋转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时,壳座120’的第二进风口 122’优选实质对应于依据风扇本体200的旋转中心C划分的第三象限位置(III)。
[0023]在此需注意,于此所述的“风扇主体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是指从散热风扇的底面观看的方向,亦即从壳座底部观看的方向(如图1C所示)。再者,于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进风口实质对应于第三象限位置(III)或第四象限位置(IV)”是指第二进风口的设置位置大部分位于对应第三象限(III)或第四象限(IV)的位置,或者指第二进风口的设置位置可于旋转方向R上偏移±10度。再者,本发明是通过测试在壳座的不同位置开设第二进风口,并考虑风量及压力等因素以得到不实质损及散热风扇效能或散热风扇效能衰减最小的最佳效能位置,使得本发明的散热风扇在有限的第二进风口开孔面积下,能同时达到强化散热风扇结构强度及维持散热风扇效能的功效。因此,依据各种结构强度及风扇效能的需求,第二进风口对应的圆心角不限于上述的90度。此外,本发明的散热风扇10优选在壳座120仅开设一个进风口(即单一个第二进风口 122),然而在壳座120的结构强度容许的情况下,壳座120不限于仅开设第二进风口 122而可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