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器件及电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2909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发热器件及电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热能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器件及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的电器很多采用的是发热盘作为发热器件。发热盘是采用发热管埋入到发热盘的方式,或发热管被铆接到发热盘底部的发热方式。无论如何的方式,发热盘一般都分成两个面,正面和反面。正面一般为工作面,通过与被加热物体接触性传热。而反面一般为非工作面。由于没有有效的隔热装置,背面非工作面的热量损失很大。导致工作面的热量不足,对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0003]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4]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以及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包裹所述第一导热层。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0.4-10mm。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1-2.5_。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器件为发热盘。
[0009]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发热器件,该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以及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包裹所述第一导热层。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0.4-1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1-2.5_。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器件为发热盘。
[0014]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0015]通过提供一种发热器件及电加热器,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这样,在第一导热层上贴合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二导热层,将热能引导至被加热物体,贝占合的隔热层可有效降低非接触被加热物体一面的热量损失,与第二导热层共同产生集热效应,提高了加热器件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热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18]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1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0]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发热器件以及外围组件。外围组件可以是连接线缆、控制开关等。本实施例重点对发热器件进行描述。
[0024]上述发热器件主要包括:发热管1,以及安装该发热管I的第一导热层2。为实现本申请目的,发热器件还包括:导热系数高于第一导热层2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3,以及导热系数低于第一导热层2导热系数的隔热层4。第二导热层3与隔热层4于不同位置与第一导热层2贴合。
[0025]具体地,发热管I可埋入第一导热层2中。而第一导热层可以采用陶瓷,而第二导热层可对应采用金属进行热传导,而隔热层可采用耐高温塑胶材料,或为由纳米空心玻璃微珠、硅酸铝纤维和热反射节能材料构成的涂层。,纳米空心玻璃微珠含量并不受特别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纳米空心玻璃微珠含量可以达到80%以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纳米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并不受特别限制,优选纳米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可以为80目以上(微珠直径小于180微米)。由此纳米空心玻璃微珠墙体内的空气受热后,不再产生热对流,以及玻璃微珠和玻璃微珠三维空间的空气层在受热后也同样不再产生热对流。因此采用上述纳米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填料、纯无机材料作为涂料的支撑,热反射节能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发热元件的隔热涂层在存在温差的条件不产生热对流,使其导热系数接近真空导热系数,隔热保温效果良好。
[0026]而第一导热层并非与被加热物体接触的一面,第二导热层被设置为与被加热物体接触,接触一面作为工作面,而隔热层则为减少热量传导到非工作面区域而设计,这样,在第一导热层上贴合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二导热层,将热能引导至被加热物体,贴合的隔热层可有效降低非接触被加热物体一面的热量损失,与第二导热层共同产生集热效应,提高了加热器件的加热效率。
[0027]为实现更好的加热效率,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包裹第一导热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层与第二导热层可不完全包裹第一导热层。
[0028]在具体应用时,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0.4-10mm。优选的,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 1_2.5mm,例如 1、1.5、2、2.5mm 等。
[0029]一种应用实例是,发热器件为发热盘。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装置。
[003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主权项】
1.一种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以及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包裹所述第一导热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0.4-lOm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1-2.5mm0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为发热盘。6.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发热器件,该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以及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包裹所述第一导热层。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0.4-1 Omnin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层及隔热层厚度为1-2.5mm。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为发热盘。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热器件及电加热器,发热器件包括:发热管、安装该发热管的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第二导热层,以及导热系数低于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系数的隔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与隔热层于不同位置与所述第一导热层贴合。这样,在第一导热层上贴合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二导热层,将热能引导至被加热物体,贴合的隔热层可有效降低非接触被加热物体一面的热量损失,与第二导热层共同产生集热效应,提高了加热器件的加热效率。
【IPC分类】H05B3/10
【公开号】CN204681605
【申请号】CN201490000333
【发明人】史利利
【申请人】史利利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