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装置、纸张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2366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处理装置、纸张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利用多个辊传送原稿或记录 纸张等纸张的纸张传送装置,特别是涉及辊支撑机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公知以往在扫描装置、传真装置、复印机、及同时具备上述功能 的复合机中,设置逐张取出放置于原稿盘的原稿而向读取位置依次自 动传送的纸张传送装置、或向记录位置传送在纸张盒中容纳的多张记 录纸张的纸张传送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至3)。
专利文献1至3中公开的纸张传送装置均可旋转地支撑在纸张传
送方向上分隔开的多个旋转轴。在各旋转轴上安装有一个或多个驱动 辊。在电机的旋转力输入到上述旋转轴时,驱动辊与旋转轴一起旋转。 从动辊与驱动辊的辊表面压接。因此,从动辊也随着驱动辊的旋转而 旋转。在纸张的前端到达驱动辊和从动辊的夹持位置时,由驱动辊向 传送方向传送纸张。
图15是表示现有的驱动辊支撑机构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在 传送方向(参照空心箭头)的上游侧配置有第一驱动辊201,在传送方 向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二驱动辊202。在传送路径206的宽度方向端部竖 立设置有肋207。第一驱动辊201被旋转轴211插通,旋转轴211的两 端可旋转地支撑在肋207上。此外,第二驱动辊202被旋转轴212插 通,旋转轴212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在肋207上。另外,在图15中省 略了从动辊。
在纸张208送入到第一驱动辊201时,由第一驱动辊201向传送方向传送纸张208。接着,由第二驱动辊202向传送方向传送纸张208。 即,由第一驱动辊201及第二驱动辊202这两者传送纸张208。此时, 若第一驱动辊201的圆周速度大于第二驱动辊202的圆周速度,则纸 张208在第一驱动辊201和第二驱动辊202之间变形,纸张208根据 情况会损伤。因此,以往将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驱动辊202的圆周 速度设定为稍微大于第一驱动辊201的圆周速度。因此,由于第二驱 动辊202向传送方向传送纸张208的第二传送力大于第一驱动辊201 向传送方向传送纸张208的第一传送力,因此在第一驱动辊201和第 二驱动辊202之间,纸张208始终处于展开的状态。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2005-0018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9-238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5-155459号公报
现有的纸张传送装置均仅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11、 212的两端。 因此产生以下问题。S卩,第一驱动辊201的圆周速度与第二驱动辊202 的圆周速度之差产生展开纸张208的方向的拉神力,另一方面还产生 使旋转轴211、 212彼此靠近的方向的摩擦力。由于该摩擦力,旋转轴 211、 212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变形(参照图15的虚线)。若在各旋转轴 211、 212变形的状态下纸张的传送方向后端从第一驱动辊201拔出, 则变形的各旋转轴211、 21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此时,纸张208瞬间 向传送方向移动与第二驱动辊202的旋转轴212的变形恢复相应的量。 即,产生纸张208的位置偏离。在上述状态下执行读取记录于纸张208 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处理、在纸张208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处理等 时,在读取的图像数据及纸张208的记录面上产生横线,存在降低图 像读取处理及图像记录处理精度的问题。
此外,在由第一驱动辊201及第二驱动辊202这两者传送纸张208 的途中纸张208被暂时停止之后再次传送时,各驱动辊201、 202的静 摩擦力与动摩擦力之差以及停止时和再次传送时旋转轴211、 212的变形量不同,或者在驱动辊的表面设置有橡胶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暂 时停止时和再次传送时弹性部件的变形量不同,由于上述各种原因,
存在纸张208向传送方向偏离的情况。上述纸张偏离在读取的图像数
据及记录于纸张的图像上产生横线,引起降低图像读取处理及图像记 录处理等的精度的问题。
特别是在为了使装置轻便化而采用细旋转轴的装置中容易产生上
述问题。此外,在具有可传送A3尺寸等大原稿的新一代ADF (自动原 稿读取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或传送A3尺寸等大记录纸张并在记录 纸张上记录图像的新一代喷墨记录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由于旋转 轴211、 212的变形更大,因此上述问题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适 用于该装置的纸张传送装置,在由传送方向上分隔开的多个辊传送纸 张时,防止由于辊的圆周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传送不良,并且即使在进 行图像读取处理及图像记录处理等图像处理时,也能够提高所读取的 图像数据及记录于纸张上的图像的品质。
在上述结构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图像处理装置包括传送路
径,用于传送纸张;图像处理部,在上述传送路径上对传送中的纸张 执行图像处理;第一传送单元,夹持并传送纸张,该第一传送单元在
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图像处理部靠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
位置;以及第二传送单元,能够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同时夹持并传送
纸张,该第二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图像处理部 靠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图像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 一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一轴、由该第一轴 支撑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辊、及与该第一驱动辊压接的第一压接部件, 上述第二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二轴、由该 第二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二驱动辊、及与该第二驱动辊压接的第二压接部件,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 轴的两端;第二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二轴的两端;以及第 三支撑部件,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 轴中至少一个的除了两端之外的预定位置。由此,与仅支撑两端的现
有的两点支撑结构相比,第一轴及第二轴的变形减轻。因此,防止纸 张传送过程中的纸张偏离等传送不良,能够实现图像处理部的高精度 的图像处理。
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驱动辊旋转的第 二圆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驱动辊旋转的第一圆周速度。由此,第一传 送单元在纸张上施加朝向传送方向上游侧的拉伸力,第二传送单元在 纸张上施加朝向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拉伸力。因此,在由第一传送单元 及第二传送单元这两者传送纸张时,纸张在第一传送单元及第二传送 单元之间展开。第一圆周速度与第二圆周速度之差产生使第一轴及第 二轴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变形的摩擦力。
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 二轴长度方向的长度或轴径设置上述第三支撑部件。例如,根据第一 轴及第二轴的长度或轴径确定第三支撑部件的位置及数量。
此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撑部件被设置
在比上述第二轴靠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例如,在沿着传送路径配置有多个传送单元,并且上述第二传送 单元被配置在纸张传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比第二传 送单元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未设置传送单元的情况下,在利用包
括上述第二传送单元的多个传送单元传送纸张时,第二轴始终受到向 传送方向上游侧变形的力。因此,由于在比上述第二轴靠纸张传送方 向上游侧的位置设置第三支撑部件,因此第三支撑部件抵抗向传送方 向上游侧变形的力。由此,能够切实地支撑第二轴而始终防止第二轴变形。
此外,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包括 抵接部,与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圆周面抵接;和固 定部,固定于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框体。
此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从上述抵接部 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延伸。
第三支撑部件在沿着传送路径的方向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 轴的至少一个。虽然第一轴及第二轴向沿着传送路径的方向变形,但 是若第三支撑部件是向与第一轴及第二轴的变形方向(传送路径的双 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板状,则存在第三支撑部件因第一轴及第二轴 变形的力而变形的可能性。在第三支撑部件变形时,允许第一轴及第 二轴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变形。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中, 第三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从上述抵接部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延 伸,并且该固定部固定于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框体。S卩,固定部牢固地 固定在框体上。因此,即使使第一轴及第二轴变形的力作用于第三支 撑部件的抵接部,固定部也不会因该力而变形。其结果,能够切实地 防止第一轴及第二轴变形。
此外,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在上述预定位 置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防 止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所有方向的变形。
此外,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至上述 第三支撑部件构成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框体,并被设置在构成上述传送 路径的导向面的导板上。在该结构中,在第一轴及第二轴变形时,该 影响还涉及到导板,存在导板变形的可能性。如本发明的记载,由于 利用第一支撑部件至第三支撑部件支撑第一轴及第二轴,因此通过防
9止第一轴及第二轴变形,还防止导板变形。
此外,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驱动辊及上述 第二驱动辊的表面设置有弹性部件。在各驱动辊上设置有弹性部件的 情况下,在传送纸张时弹性部件变形。在由第一传送单元及第二传送 单元这两者传送的纸张暂时停止,或纸张的后端从第一传送单元拔出 时,除了轴的变形恢复到原来的恢复力以外,还产生弹性部件恢复到 原来的恢复力。该恢复力是使纸张位置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本 发明适用上述设有弹性部件的结构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传送不良。
此外,技术方案IO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图像 读取处理,读取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上记录的图像。
此外,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图像 记录处理,记录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上的图像。
此外,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纸张传送装置包括传送路径, 用于传送纸张;基准部件,具有用于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与传送的纸张 抵接而执行图像处理的基准面;第一传送单元,用于传送纸张,该第 一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基准部件靠纸张传送方 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第二传送单元,能够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同时 传送纸张,该第二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基准部 件靠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纸张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 第一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一轴、由该第一 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辊、及与该第一驱动辊协作而压接纸张的第 一压接部件,上述第二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 第二轴、由该第二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二驱动辊、及与该第二驱动辊协 作而压接纸张的第二压接部件,该纸张传送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件, 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轴的两端;第二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 第二轴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部件,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除了两端之外的预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防止传送过程中的纸张偏离等传送不良,并且即使 在对传送过程中的纸张进行图像读取及图像记录时,也能够提高所读 取的图像数据及记录于纸张上的图像的品质。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ADF 10的外观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切断线II-II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拆下ADF盖32后的ADF 10的俯视图。
图4是拆下ADF盖32及上导板34后的ADF 10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拆下排出单元70后的ADF 10的透视图。
图6是传送辊62的轴66的支撑机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排出单元70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轴承150的结构的图,(A) (D)表示四面图,(E) 表示(A)中切断线VfflE-VfflE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原稿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 图IO是用于说明原稿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原稿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原稿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原稿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支撑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现有的辊支撑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ADF (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 切断线n-II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拆下ADF盖32后的ADF 10的俯 视图。图4是拆下ADF盖32及上导板34后的ADF IO的俯视图。图
115是图4中拆下排出单元70后的ADF IO的透视图。图6是传送辊62 的轴66的支撑机构局部放大图。图7是排出单元70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轴承150的结构的图,(A) (D)表示四面图,(E) 表示(A)中切断线VfflE-VDlE的剖视图。图9 图13是用于说明原稿传 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支撑 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现有的辊支撑机构的示意图。
ADF IO是本发明的纸张传送装置的一例,沿着预定的传送路径传 送原稿。如图1所示,该ADF IO设有放置原稿的原稿盘12和排出原 稿的排出盘14。此外,在ADF10的内部,形成有连接原稿盘12和排 出盘14的传送路径16 (本发明的传送路径的一例)。ADF IO将从原 稿盘12经由传送路径16而朝向排出盘14的方向作为传送方向,从原 稿盘12向排出盘14自动地连续传送原稿。如图2所示,将该ADFIO 安装在图像读取装置20 (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的一例)的上部使用。
图像读取装置20在上表面配置有接触玻璃(Contact glass) 22, 在其下方配置有由CIS、 CCD等构成的图像传感器24 (本发明的图像 处理部的一例)。ADF 10被设置成覆盖图像读取装置20的上表面。 在图像读取装置20中,在由ADF IO传送原稿的过程中原稿经过接触 玻璃22上的图像读取位置时,由图像传感器24读取原稿的图像。只 要能够适用ADF 10,则图像读取装置20可以是任意结构。另外,在 本实施方式中,以图像读取装置20及可适用于该装置的ADF 10为示 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具体化为使调色剂、墨水等图像记录 材料附着到记录纸张(本发明的纸张的一例)上而记录图像的图像记 录装置(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的一例),及在该图像记录装置中向 图像记录位置传送记录纸张的纸张传送装置。
原稿盘12及排出盘14在大致上下方向上设置成两级。具体地, 在排出盘14的上方设置原稿盘12。原稿盘12包括后述的上导板34(本发明的导板的一例)和辅助盘38。通过使ADF 10的上表面凹陷而形 成排出盘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原稿盘12的下方设置排出 盘14的结构为示例,但也可以是例如在原稿盘12的上方设置排出盘 14的结构。
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16在纵向剖视图中形成为横向大致U字形 状,从而连续地连接原稿盘12和排出盘14。传送路径16包括上部传 送路径16A、弯曲传送路径16B、及下部传送路径16C。上部传送路径 16A从原稿盘12向图2的左方向延伸。弯曲传送路径16B从上部传送 路径16A向下方弯曲。下部传送路径16C从弯曲传送路径16B朝向排 出盘14向图2的右方向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传送路径16 形成为横向大致U字形状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从原稿盘 12至排出盘14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ADF 10的框体包括主体框架30、 ADF盖32、上导板34、及下导 板36 (本发明的导板的一例)。上述部件可通过对ABS、聚丙烯、及 聚縮醛等合成树脂进行喷射成型而得到。ADF盖32、上导板34、及下 导板36等各种部件被安装在主体框架30上。
上导板34及下导板36向上下方向配置成两级。通过在主体框架 30安装下导板36,在主体框架30的上表面和下导板36的下表面之间 形成原稿可经过的预定宽度的下部传送路径16C。即,下导板36构成 下部传送路径16C的导向面。在下导板36的上部安装有上导板34。 ADF盖32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框架30的左端部(图2中左侧的端部)。 该ADF盖32的状态可变化为将从上述左端部到上导板34的部分进行 覆盖而闭合的闭合状态(参照图2)和打开该部分的打开状态。在ADF 盖32处于上述覆盖状态时,在ADF盖32的背面和上导板34之间形 成原稿可通过的预定宽度的上部传送路径16A。 g卩,上导板34构成上 部传送路径16A的导向面。另外,上导板34的传送方向后方侧从上部传送路径16A向外部延 伸。在上导板34的传送方向后方侧的端部设有辅助盘38。辅助盘38 以可相对于上导板34折叠的方式被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盘12 包括上导板34和辅助盘38。
在上导板34的传送方向前方侧即下导板36的传送方向后方侧附 近设有后述传送辊62。传送辊62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框架30上。在 该传送辊62和主体框架30之间形成原稿可通过的预定宽度的弯曲传 送路径16B。
原稿在层叠多张的状态下使传送方向的前端插入到上部传送路径 16A的最上游侧的吸入倾斜部44而放置在原稿盘12上。此时,将记 载有文本或图像的原稿面朝上放置。在利用ADF 10从原稿盘12经由 传送路径16传送原稿时,当经过该弯曲传送路径16B时原稿的正背面 反转,使原稿面朝下地在下部传送路径16C传送。此后,排出到排出 盘14的原稿以原稿面朝下的状态层叠并保持在排出盘14上。
如图2所示,在下导板36设有基准部件46 (本发明的基准部件 的一例),用于将在下部传送路径16C上传送的原稿按压在接触玻璃 22上。该基准部件46与由图像传感器24读取原稿面的图像读取位置 对应地设置。§卩,基准部件46被设置在上述图像读取位置。基准部件 46被安装在下导板36的下表面。基准部件46以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 方式被支撑。在下导板36的下表面和基准部件46之间设有弹簧48。 因此,由弹簧48对基准部件46向下方弹性施力。由此,基准部件46 向下部传送路径16C突出。
当在下部传送路径16C上传送的原稿的前端到达基准部件46时, 该前端进入基准部件46和接触玻璃22之间。此时,基准部件46的下表面49 (相当于本发明的基准面)与原稿的背面抵接。因此,即使原 稿在变形的状态下传送到基准部件46,也由于被基准部件46的下表面 49和接触玻璃22夹持而防止变形。
如图l所示,在原稿盘12上在ADF IO的里侧方向分隔着设有一 对原稿导板13。原稿导板13被设置成可向里侧方向滑动。原稿导板 13限制放置在原稿盘12上的原稿的宽度方向位置。在一对原稿导板 13中,当通过周知的连动机构使任意一个原稿导板13滑动时,另一个 原稿导板13也连动而向相反方向滑动。因此,在原稿盘12上放置原 稿,使一个原稿导板13滑动时,原稿被限制成原稿的中心始终在原稿 盘12的中心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原稿盘12上最大可放置由日本工业规格(JIS) 及国际规格(ISO)规定的A3尺寸的原稿。因此, 一对原稿导板13可 滑动至达到A3尺寸原稿宽度方向的长度(297mm)以上的间隔。A3 尺寸的原稿以其长度方向的端部插入到吸入倾斜部44的状态放置在原 稿盘12上。
在传送路径16上设有用于传送原稿的传送机构。具体地,沿着传 送方向依次配置有供纸单元50、传送单元60 (本发明的第一传送单元 的一例)、及排出单元70 (本发明的第二传送单元的一例)。以下, 详细说明上述各单元50、 60及70。
如图2及图3所示,供纸单元50被设置在上部传送路径16A。具 体地,被设置在传送路径16的最上游侧的吸入倾斜部44。供纸单元 50包括吸入辊52、分离辊54、及轴56。轴56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在 主体框架30上。在轴56的中央固定有分离辊54。从未图示的电机向 该轴56传递预定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在轴56被旋转时,分离辊54也随之向相同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辊54 以圆周速度VI旋转。
臂58可旋转地设置在轴56上。臂58具有两个轴承(未图示), 各轴承分别在分离辊54的轴方向两端的外侧轴支撑在轴56上。臂58 从轴56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延伸。在臂58的延伸端(传送方向上游侧 的端部)可旋转地设置有吸入辊52。来自上述电机的旋转力传递到该 臂58,该臂58以轴56为中心摆动。
在臂58上组装有未图示的多个传递齿轮。上述传递齿轮将轴56 的旋转力传递到吸入辊52。由此,在轴56旋转时,不仅分离辊54旋 转,吸入辊52也向相同方向旋转。吸入辊52及分离辊54的直径相同, 并且以相同圆周速度旋转。
在与分离辊5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分离垫57,与分离辊 54的辊表面压接而通过摩擦使原稿分离。由于设置有该分离垫57,因 此在轴56旋转时,原稿逐张分离地向传送路径56传送。
如图2所示,传送单元60被设置于弯曲传送路径16B。具体地, 被设置在弯曲传送路径16B的内侧。该传送单元60在传送路径16上 被设置于基准部件46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传送单元60包括一个传送 辊62 (本发明的第一驱动辊的一例),两个夹送辊(Pinchroller) 63、 64 (本发明的第一压接部件的一例),及轴66 (本发明的第一轴的一 例)。轴66是例如不锈钢等钢铁制品。当然,也可以由铝合金、合成 树脂等构成。如图4及图5所示,轴66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框 架30上。此外,该轴66除了其两端之外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向沿着 传送路径16的方向得到支撑。另外,在后文说明轴66的支撑机构。
如图4及图5所示,传送辊62以固定的状态支撑在轴66的中央。为了在与原稿接触时良好地夹住原稿,在传送辊62的辊表面设有海绵、
橡胶等弹性部件。从未图示的电机向轴66传递可传送原稿的预定方向 (图2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在轴66旋转时,传送辊62也随之 向相同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辊62以大于分离辊54的圆 周速度V1的圆周速度V2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圆周速度)旋转。
如图2所示,在与传送辊62的上侧辊表面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夹送 辊63。该夹送辊63与传送辊62的辊表面压接。夹送辊63可旋转地支 撑在竖立设置于ADF盖32背面的肋等上。由弹簧等弹性部件对夹送 辊63的轴弹性施力。在ADF盖32处于上述打开状态时,夹送辊63 从传送辊62分离。另一方面,在ADF盖32处于上述闭合状态(参照 图2)时,夹送辊63与传送辊62的辊表面压接。
在与传送辊62的下侧辊表面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夹送辊64。夹送 辊64被配置在比夹送辊63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夹送辊64可旋 转地支撑在竖立设置于主体框架30的肋等上。由弹簧等弹性部件对夹 送辊64的轴弹性施力。由此,夹送辊64与传送辊62的辊表面压接。
若传送辊62在夹送辊63、 64与传送辊62压接的状态下旋转,则 夹送辊63、 64也随之从动而旋转。在由供纸单元50向传送方向供给 的原稿的前端到达传送辊62与夹送辊63的夹持位置、或传送辊62与 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时,该原稿被各辊夹持且受到传送辊62的旋转 力而向传送方向传送。此时,由供纸单元50的分离辊54及传送辊62 这两者传送原稿。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传送辊62的圆周 速度V2大于分离辊54的圆周速度VI,因此在由分离辊54及传送辊 62这两者传送原稿时,沿着传送方向的负荷作用于原稿。在后文说明 上述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一个传送辊62的上侧及下侧分别与两个 夹送辊63、 64压接,但是可以适当改变各辊的数量及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向ADF 10的里侧方向在同轴上设置多个传送辊的结构。此 外,未必需要夹送辊63、 64分别采用辊状,也可以代替夹送辊63、 64, 例如使用如分离垫57配置成与传送辊62压接的状态的部件。
如图6所示,由后述各支撑机构支撑轴66的两端和传送辊62的 轴方向两端的外侧附近。图6详细地表示轴66的支撑机构的结构。图 6 (A)是图5的VIA的局部放大图,表示轴66的正面侧端部67的支 撑机构80 (本发明的第一支撑部件的一例)。图6 (B)是图5的VIB 的局部放大图,表示轴66的背面侧端部68的支撑机构90 (本发明的 第一支撑部件的一例)。图6 (C)是图5的VIC的局部放大图,表示 传送辊62的轴方向正面侧端部附近的支撑机构100 (本发明的第三支 撑部件的一例)。图6(D)是图5的VID的局部放大图,表示传送辊 62的轴方向背面侧端部附近的支撑机构110 (本发明的第三支撑部件 的一例)。
如图6 (A)所示,支撑机构80包括支撑槽81和衬套82。支撑槽 81形成在竖立设置于主体框架30的肋86上。具体地,支撑槽81从肋 86的上端向下方切入。衬套82嵌入到该支撑槽81。衬套82是滑动性 高于肋86的部件,例如由聚缩醛(POM)等合成树脂构成。该衬套82 包括圆筒状的筒主体83和凸缘84。在轴66的端部67上在其圆周面形 成有槽87。在端部67插通到筒主体83的内孔时,设置在衬套82上的 爪85与槽87扣合。由此,衬套82固定在端部67上。在该状态下, 筒主体83嵌入到支撑槽81。由此,轴66的端部67可旋转地支撑在支 撑机构80上。
如图6 (B)所示,支撑机构卯包括形成在肋96上的支撑槽91 和嵌入到支撑槽91的衬套92。衬套92包括圆筒状的筒主体93和凸缘 94。在轴66的端部68插通到筒主体93的内孔的状态下,筒主体93 嵌入到支撑槽91。由此,轴66的端部68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机构90
18上。另外,肋9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衬套92由具有导电性的 树脂构成。因此,在轴66上产生的静电经由衬套92及肋96流向框体 外部。
如图6 (C)所示,支撑机构100包括支撑槽101和衬套102。支 撑槽101形成在竖立设置于主体框架30的肋106上。具体地,支撑槽 101从肋106的上端向下方切入。衬套102嵌入到该支撑槽101。衬套 102与上述衬套82、 92同样地由滑动性高于肋106的合成树脂(聚縮 醛(POM)等)构成。该衬套102包括圆筒状的筒主体103和凸缘104。 轴66插通到筒主体103的内孔。衬套102插通至传送辊62的轴方向 前表面侧的端部附近为止。在轴66插通到衬套102的状态下,筒主体 103嵌入到支撑槽101。由此,轴66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机构IOO上。 另外,凸缘104发挥防止衬套102拔出的作用。
如图6(D)所示,支撑机构IIO包括形成在肋116上的支撑槽111 和嵌入到支撑槽111的衬套112,具有大致与支撑机构IOO相同的结构。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省略支撑机构IIO的详细说明。
利用上述支撑机构80、 90支撑轴66的两端(端部67及端部68), 并且利用支撑机构100、 110支撑传送辊62的轴方向两端部附近,在 后文说明由此产生的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排出单元70被设置在下部传送路径16C上。具体地, 被设置在传送路径16的最下游侧的排出倾斜部45。排出单元70在传 送路径16上被设置于基准部件46的传送方向下游侧。排出单元70包 括排出辊72 (本发明的第二驱动辊的一例)、夹送辊74 (本发明的第 二压接部件的一例)、及轴76 (本发明的第二轴的一例)。轴76与上 述轴66同样地是不锈钢等钢铁制品。当然,也可以由铝合金、合成树 脂等构成。如图4及图5所示,轴76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在下导板36上。此外,该轴76除了其两端之外在轴方向的预定位置向沿着传送路
径16的方向得到支撑。另外,在后文说明轴76的支撑机构。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轴76上两个排出辊72A、 72B被固定在同 轴。排出辊72A配置在正面侧,排出辊72B配置在背面侧。为了在与 原稿接触时良好地夹住原稿,在各排出辊72A、72B的辊表面设有海绵、 橡胶等弹性部件。各排出辊72A、 72B隔着预定间隔而配置。从未图示 的电机向轴76传递可传送原稿的预定方向(图2中逆时针方向)的旋 转力。在轴76旋转时,排出辊72A、 72B也随之向相同方向旋转。在 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72A、 72B以大于传送辊62的圆周速度V2的 圆周速度V3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圆周速度)旋转。
如图2所示,在各排出辊72A、 72B的下方设置有夹送辊74A、 74B。各夹送辊74A、 74B被配置在与各排出辊72A、 72B的辊表面相 对的位置。各夹送辊74A、 74B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框架30上。由弹 簧等弹性部件对夹送辊74A、 74B的轴弹性施力。由此,夹送辊74A、 74B与排出辊72A、 72B的辊表面压接。
若排出辊72在夹送辊74与排出辊72压接的状态下旋转,则夹送 辊74也随之从动而旋转。在由传送辊62传送的原稿的前端到达排出 辊72与夹送辊74的夹持位置时,原稿被各辊夹持且受到排出辊72的 旋转力而向传送方向传送。此时,由传送辊62及排出辊72这两者传 送原稿。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排出辊72的圆周速度V3 大于传送辊62的圆周速度V2,因此在由传送辊62及排出辊72这两 者传送原稿时,沿着传送方向的负荷作用于原稿。在后文说明上述负 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76上固定有两个排出辊72,但是 可以适当改变各辊的数量及位置。[轴76的支撑机构]
轴76的正面侧的端部77由支撑机构120 (参照图4,本发明的第 二支撑部件的一例)支撑,背面侧的端部78由支撑机构121 (参照图 5,本发明的第二支撑部件的一例)支撑。此外,在轴76上排出辊72A 的正面侧端部附近由支撑机构140 (本发明的第三支撑部件的一例)支 撑,排出辊72B的背面侧端部附近由支撑机构141 (本发明的第三支撑 部件的一例)支撑。另外,支撑机构121是与上述支撑机构卯相同的 机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标以与在支撑机构90的结构上标注的 标号相同的标号,从而省略支撑机构121中共同结构的说明。
支撑机构120包括轴孔123 (参照图5)和衬套124 (参照图7)。 轴孔123形成在竖立设置于下导板36的肋125上。衬套124嵌入到该 轴孔123。衬套124由滑动性高于肋125的合成树脂(聚縮醛(POM) 等)构成。如图7所示,该衬套124包括圆筒状的筒主体126、爪128、 可弹性形变的扣合片129、及凸缘127。
在轴76的端部77的圆周面上形成有槽131。在端部77插通到筒 主体126的内孔时,爪128与槽131扣合。由此,衬套124固定在端 部77上。在该状态下,筒主体126插入到轴孔123。在插入筒主体126 的过程中,扣合片129被轴孔123按压而向筒主体126的外周面侧变 形。并且,在将筒主体126插入至凸缘127与肋125抵接的位置时, 扣合片129的变形复原,扣合片129与轴孔123的周缘扣合。因此, 衬套124固定在肋125上。由此,端部77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机构120 上。
如图5所示,支撑机构140包括轴承150和安装该轴承150的安 装座160。另外,由于支撑机构141是与支撑机构140相同的结构,因 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标以与在支撑机构140的结构上标注的标号相同的 标号,从而省略支撑机构141中共同结构的说明。安装座160形成在下导板36的上表面。该安装座160包括凹陷为 矩形的凹陷部163、拧入螺钉的凸起部162、及用于固定轴承150的两 个爪164。凹陷部163形成为能够容纳轴承150的固定部151 (本发明 的固定部的一例)的尺寸。凸起部162及爪164从凹陷部163的底面 竖立设置。
如图8所示,轴承150包括固定部151,固定在安装座160上; 和支撑部153 (本发明的抵接部的一例),与轴76的圆周面抵接而可 旋转地支撑该轴76。该轴承150由滑动性高于下导板36的合成树脂(聚 縮醛(POM)等)构成。
支撑部153形成为具有可插通轴76的内孔157的筒状。在轴76 插通到内孔157时,内孔157的内表面和轴76的外周面能够滑动接触。 在轴76插通到内孔157的状态下,固定部151安装到安装座160。固 定部151形成为大致矩形。该固定部151在安装到安装座160的状态 下,向沿着传送路径16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传送路径16上从支 撑部153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延伸。
在固定部151的侧面设有凸边状的两个突起片155。突起片155 向沿着传送路径16的方向延伸。该突起片155是挂住安装部160的爪 164的部分,并且也是在固定部151中发挥提高传送方向刚性的作用的 部分。突起片155被设置在与安装部160的爪164对应的位置。在固 定部151的中央形成有孔154。在固定部151容纳到安装部160时, 凸起部162插通到孔154。此外,爪164与突起片155扣合。由此,固 定部151临时固定在安装部160。在该状态下螺钉拧入凸起部162,从 而固定部151固定在安装部16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机构140被设置在比轴76靠 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具体地,在固定部151被安装在安装部160 的状态下,轴76在比固定部151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支撑在支撑部153上。
利用上述支撑机构120、 121支撑轴76的两端(端部77及端部 78),并且利用支撑机构140、 141支撑排出辊72附近的轴76,在后
文说明由此产生的作用效果。
以下,参照图9至图13说明上述结构的ADF 10传送原稿的动作、 传送过程中施加在原稿上的负荷、以及轴66及轴76的各支撑机构的 作用效果。另外,在图9至图13中,利用双点划线表示原稿。
由分离辊54向传送方向传送放置在原稿盘12上的原稿。如图9 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达分离辊54与夹送辊63之间的地点P1的状态 下,朝向传送方向的负荷未施加在原稿上。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 当然会从分离辊54、传送辊62、及排出辊72等对原稿向垂直方向施 加负荷。
如图IO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达夹送辊63与夹送辊64之间的地 点P2时,原稿被分离辊54及分离垫57夹持,并且被传送辊62及夹 送辊63夹持着传送。即,由分离辊54及传送辊62这两者传送。此时, 由于传送辊62的圆周速度V2大于分离辊54的圆周速度VI,因此原 稿受到沿着传送方向展开的方向的力(拉伸力)。此外,沿着传送路 径16的方向的负荷施加在原稿上。具体地,在分离辊54及分离垫57 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摩擦力Ml,在传送 辊62及夹送辊63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传送方向上游侧的 摩擦力M2。上述摩擦力Ml、 M2向使分离辊54的轴56和传送辊62 的轴66彼此靠近的方向作用。
如图ll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达夹送辊64与排出辊72之间的地 点P3时,原稿被分离辊54及分离垫57夹持,并且被传送辊62及夹 送辊63夹持,还被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夹持着传送。g卩,由供纸单
23元50及传送单元60这两者传送原稿。此时,在传送辊62及夹送辊63 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摩擦力M3。由于该 摩擦力M3是与摩擦力M2大小相同且相反方向成分的力,因此在传送 辊62及夹送辊63的夹持位置,摩擦力M2与摩擦力M3相抵消。
此外,在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 传送方向上游侧的摩擦力M4。直到原稿超过图像传感器24的读取位 置而被排出单元70夹持为止的期间,在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 位置,仅产生该摩擦力M4。由于该摩擦力M4,传送辊62的轴66向 传送方向下游侧变形。在该状态下读取原稿的图像时,若在原稿读取 过程中反复进行传送的暂时停止和再次传送,则由于轴66的变形复原 的恢复力及与原稿之间的摩擦力等影响,在传送方向上原稿的位置会 产生偏离。此外,也存在由设置在传送辊62辊表面上的弹性部件的变 形复原的恢复力引起原稿位置偏离的情况。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 中,由于轴66的两端被支撑机构80、 90支撑,进而轴方向的两点被 支撑机构IOO、 110支撑,因此即使产生上述摩擦力M4,轴66也不变 形。其结果,在原稿传送过程中即使暂时停止传送,读取图像的品质 也不会劣化。
接着,如图12所示,在原稿的前端到达排出盘14时,原稿被分 离辊54及分离垫57夹持,并且被传送辊62及夹送辊63夹持,而且 被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夹持,还被排出辊72及夹送辊74夹持着传 送。即,由供纸单元50、传送单元60、及排出单元70传送原稿。此 时,在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传送方 向下游侧的摩擦力M5。由于该摩擦力M5是与摩擦力M4大小相同且 相反方向成分的力,因此在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摩擦 力M4与摩擦力M5相抵消。
此外,在排出辊72及夹送辊74的夹持位置上在与原稿之间产生 传送方向上游侧的摩擦力M6。如图13所示,直到原稿的后端从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拔出为止的期间,在排出辊72及夹送辊 74的夹持位置,摩擦力M6始终向相同方向作用。由于该摩擦力M6, 排出辊72的轴76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变形。在该状态下读取原稿的图 像时,若在原稿读取过程中原稿的后端从传送辊62及夹送辊64的夹 持位置拔出(参照图13),则变形的轴66及轴76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此时,原稿会瞬间向传送方向下游侧移动与轴76的变形恢复相应的量。 即,存在原稿位置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偏离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在本 实施方式中,由于轴76的两端被支撑机构120、 121支撑,进而轴方 向的两点被支撑机构140、 141支撑。因此,即使产生上述摩擦力M6, 轴76也不变形。其结果,在原稿传送过程中即使原稿的后端从传送辊 62及夹送辊64的夹持位置拔出,读取图像的品质也不会劣化。
此外,如上所述,支撑机构140、 141包括轴承150和安装座160, 向沿着传送路径16的方向延伸的轴承150的固定部151被安装到安装 座160。因此,轴承150牢固地固定在安装座160上。因此,即使使轴 76变形的力作用于支撑部153,固定部151也不会因该力而变形。其 结果,能够切实地防止轴76变形。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要旨的 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轴76 的两端及轴方向的两点支撑轴76,但是可以在考虑轴76长度方向的长 度及轴径等的基础上,设定不使轴76产生变形的适当数量的支撑位置。 此外,在排出辊72A的正面侧端部附近及排出辊72B的背面侧端部附 近支撑轴76,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不使轴76产生变形的适 当位置支撑轴76即可。当然,对轴66也同样,只要以不产生变形的 适当数量或位置支撑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撑机构120、 121可旋转地支撑 轴76,但是如图14所示,也可以代替支撑机构140、 141而采用限制 肋170。在此,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支撑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限制肋170被设置在轴76的传送方向(参照空心箭头)上游侧。由该 限制肋170向沿着传送路径16 (参照图2)的方向支撑轴76。即,由 限制肋170限制轴76向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变形。当然,对轴66也同 样,可以代替支撑机构100、 IIO而适用限制肋170。即使是这样简单 的限制肋170,也能够防止轴66、 76沿着传送路径变形。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传送路径,用于传送纸张;图像处理部,在上述传送路径上对传送中的纸张执行图像处理;第一传送单元,夹持并传送纸张,该第一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图像处理部靠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第二传送单元,能够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同时夹持并传送纸张,该第二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图像处理部靠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图像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一轴、由该第一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辊、以及与该第一驱动辊压接的第一压接部件,上述第二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二轴、由该第二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二驱动辊、以及与该第二驱动辊压接的第二压接部件,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轴的两端;第二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二轴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部件,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除了两端之外的预定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驱动辊旋转的第二圆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驱动辊旋转的第一圆周速度。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或轴径设置上述第三支撑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撑部件被设置在比上述第二轴靠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支撑部件包括抵接部,与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圆周面抵接;和固定部,固定于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框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从上述抵接部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延伸。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抵接部在上述预定位置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的至少一个。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至上述第三支撑部件构成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框体,并被设置在构成上述传送路径的导向面的导板上。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驱动辊及上述第二驱动辊的表面设置有弹性部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图像读取处理,读取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上记录的图像。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处理部执行图像记录处理,记录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纸张上的图像。
12. —种纸张传送装置,包括传送路径,用于传送纸张;基准部件,具有用于在上述传送路径上与传送的纸张抵接而执行图像处理的基准面;第一传送单元,用于传送纸张,该第一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基准部件靠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及第二传送单元,能够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同时传送纸张,该第二传送单元在上述传送路径上被设置于比上述基准部件靠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该纸张传送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一轴、由该第一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一驱动辊、及与该第一驱动辊协作而压接纸张的第一压接部件,上述第二传送单元具有向传送纸张的方向驱动而旋转的第二轴、由该第二轴支撑而旋转的第二驱动辊、及与该第二驱动辊协作而压接纸张的第二压接部件,该纸张传送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轴的两端;第二支撑部件,可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二轴的两端;以及第三支撑部件,向沿着上述传送路径的方向支撑上述第一轴及上述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除了两端之外的预定位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张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驱动辊旋转的第二圆周速度大于上述第一驱动辊旋转的第一圆周速度。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及纸张传送装置,在由传送方向上分隔开的多个辊传送纸张时,防止由于辊的圆周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传送不良,并且即使在进行图像读取及图像记录时,也能够提高所读取的图像数据及记录于纸张上的图像的品质。ADF(10)包括传送单元(60)和排出单元(70)。传送单元(60)的传送辊(62)与排出单元(70)的排出辊(72)的圆周速度不同,排出辊(72)的圆周速度大。传送单元(60)在轴(66)上固定传送辊(62)。轴(66)在其两端及轴方向的两点可旋转地支撑于主体框架(30)。排出单元(70)在轴(76)上固定两个排出辊(72)。轴(76)在两端及轴向的两点可旋转地支撑在下导板(36)上。
文档编号H04N1/00GK101472033SQ20081018950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北觉, 刑部吉记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